第2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地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同步备课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小节教案学习及章末总结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由□01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构成。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1)氧是维持□02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03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04保温作用。
(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05紫外线,使大气□06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5)水汽和杂质是□07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
(1)干洁空气以氧气为主。
(×)(2)臭氧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 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氮气D .杂质答案 A解析 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 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破坏森林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使臭氧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温度、□01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02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判断正误。
(1)臭氧层位于对流层。
(×) (2)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2.大气各垂直分层的主要特点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033/4和几乎全部的□04水汽、杂质;高度因□05纬度而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06递减,有利于大气的□07对流运动。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08升高;在22~27千米范围内形成□09臭氧层;以□10平流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气温先下降后□11上升;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12电离层;空气密度□13很小。
2.随高度的升高,对流层气温( ) A .升高 B .先升高后降低 C .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答案 C解析 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大气的概念与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自作用1.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大气的重要性:生物生存、气候调节、能量传输等大气的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氩气等各组成成分的比例及作用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小组讨论: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视频播放:大气层介绍视频1.4 作业与评估制作思维导图: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小组报告:大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二章:大气的垂直分层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垂直结构让学生掌握各层的特征及主要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各层的特征:温度、密度、生物活动、气象现象等各层的主要现象:臭氧层、极光、流星等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图小组讨论:各层的特征及主要现象实验演示: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2.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及主要现象小组报告:各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三章: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3.2 教学内容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随高度增加,大气压力减小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大气压力越小实例分析:登山时呼吸困难的原因3.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小组讨论:登山时呼吸困难的原因角色扮演:高原反应的感受3.4 作业与评估制作手抄报: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小组报告:大气压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四章:大气现象与生活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现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常见大气现象的形成原理4.2 教学内容常见大气现象:风、雨、雪、雷、雾等形成原理:气压差、水循环、气温差异等大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气候、天气、农业等4.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各种大气现象的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视频播放:大气现象的形成原理介绍4.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大气现象的形成原理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小组报告:大气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使学生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5.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原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活动等大气污染的危害:气候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生态破坏等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减少排放、清洁能源、植物造林等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污染的图片小组讨论: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视频播放:大气环境保护的实例介绍5.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小组报告:如何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第六章:气候变化与大气6.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与大气之间的关系6.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定义:长期平均天气状态的变动气候变化与大气之间的关系: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气循环变化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生态系统变动等6.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图片小组讨论:气候变化与大气之间的关系视频播放: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影响介绍视频6.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与大气的关系小组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七章:天气预报与大气科学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7.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的原理:气象观测、气象数值模拟等天气预报的方法:经验预报法、数值预报法等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7.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演示: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的测量7.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小组报告: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第八章:大气科学的研究与应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大气科学研究的意义: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环境保护等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气象服务、航空航海、农业等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无人机气象观测、气候变化模型等8.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视频播放: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视频8.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大气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小组报告:大气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第九章:大气科学的前沿话题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前沿话题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科学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大气科学前沿话题: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控制、清洁能源等大气科学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大气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新技术、新模型、新政策等9.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科学前沿话题的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的重要性视频播放:大气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介绍视频9.4 作业与评估制作海报:大气科学前沿话题及重要性小组报告:大气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使学生回顾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主要内容总结大气科学的意义的和前景展望大气科学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10.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点图片小组讨论:大气科学的意义的和前景视频播放:大气科学的发展方向介绍视频10.4 作业与评估制作PPT: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知识点小组报告:大气科学的意义的和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概念与组成:理解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是学习大气科学的基础。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识总结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2.臭氧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很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人类活动影响大气成分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好,适合航空飞行汽、杂质少高层大气平流层顶到2000—3000千米气压低,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从平流层顶向上约40千米,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之后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增从平流层顶向上约40千米范围内对流运动明显;再往上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三、拓展——逆温现象(1)定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 6 ℃/km。
(2)影响:①阻碍空气对流,抑制沙尘暴。
②逆温时大气结构稳定,加重大气污染。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常见的自然现象选择性吸收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臭氧(平流层);氧原子(高层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队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散射空气分子、尘埃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紫光波长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反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3.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下图所示:①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答案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
2.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重点)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1)氮气(N2):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
(2)氧气(O2):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CO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4)臭氧(O3):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水汽(H2O):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1)氧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组成气体。
()(2)臭氧层因强烈吸收红外线而对地表生物有保护作用。
()(3)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特征相似。
()(4)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的存在影响人类的无线电通信。
()(5)能够见到各种天气变化现象的大气分层是()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提示](1)×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臭氧层主要吸引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相反。
(4)√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影响无线电通信。
(5)A[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019年1月1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最新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中星2D”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问题1(区域认知)我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为什么?[提示]较薄。
因为西昌位于我国的川西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问题2(综合思维)“长征三号乙”运输火箭点火发射刚离开地面升空时,其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什么?[提示]火箭发射升空刚离开地面时,位于对流层中,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问题3(综合思维)发射成功的“中星2D”卫星,在轨运行所在的大气层有何特点?[提示]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大气密度极小,存在若干个电离层。
大气科学概论课件(第二: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深海的水流能把海水中的部分CO 从高纬流向低纬, 深海的水流能把海水中的部分CO2从高纬流向低纬, 部分CO 还变成碳酸盐矿物(贝壳)沉到大海。因此, 部分CO2还变成碳酸盐矿物(贝壳)沉到大海。因此, 是在地壳、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 CO2是在地壳、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
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 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 DNA 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 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缺损症 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 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少量 的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命有杀菌作用, 的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命有杀菌作用,是人类生存 的保护伞。 的保护伞。
随着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 随着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全球 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 大气中的CO 含量在逐年增加。 大气中的CO2含量在逐年增加。 2.1为过去一千年来 为过去一千年来CO 图2.1为过去一千年来CO2的含量变化曲线
3、作用: 、作用: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地球大气是迄今为止以发现的天体 大气中惟一以氮、氧为主,水可以以气体、 惟一以氮 大气中惟一以氮、氧为主,水可以以气体、 液体、固体三态出现的大气。 液体、固体三态出现的大气。 地球大气的演变简述如下: 地球大气的演变简述如下: 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 地球在 亿年前形成,它形成时是没有大气 亿年前形成 地球大气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 的。地球大气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大气,次生大气 现代大气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
02 地球大气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地球大气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1
地球大气
地球表面的外层是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空气,受地球 重力作用,围绕地球占有一定的空间,称为地球大气,简称 大气 (Atmosphere)。 大气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天 气 (Weather)现象。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18
(1)对流层
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 各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地 面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 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和通过对流、湍流等方式 从地面吸收热 低层空气由于从地面得到热量使之受热上升,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量才能升温,因而越接近地面的大气得 高层冷空气下沉,从而造成对流层内存在强 到的热量越多,造成对流层的气温随高 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热带地面温度高,垂直 由于各地纬度和地表性质的差异,地 面上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不同物 度升高而降低。 混合能到很高高度,对流层顶高度高;极地 理属性,温、压、湿等要素水平分布 地面温度低,垂直混合作用弱,对流层顶高 不均匀,从而产生各种天气过程和天 度低。 气变化。
固体杂质可充当水汽的凝结核,在云、雾、降水等的
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8
二、大气结构
1、大气垂直分层依据 2、大气结构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9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
Z
天
γ= –
∆T ∆Z
T+∆T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1.利用图表等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等知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2.用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温室效应、飞机飞行高度等现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2.干洁空气的成分和作用大气成分作用氮气生物体内蛋白质和很多复杂化学物质的组成部分,是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氧气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特别提醒](1)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但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2)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物理性质、运动状况。
2.各层特征比较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A对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地,对人类的影响最显著B平流层随高度增高而升高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C高层大气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后又持续上升密度非常小,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特别提醒]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同一地区对流层的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一、判断题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2.氮气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 4.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5.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es0=6.11hpa, 表示T=273K时的饱和水汽压。
第二十五页,共38页
☺经验公式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时,可采用经验公式来
计算es:
at
es es0 10bt
式中t是摄氏温度,
a和b是常数:对水面:a=7.5,b=237.3
对冰面:a=9.5,b=265.5
练习1:分别求温度为-5°的水面和冰面的 饱和水汽压,并与表中数值比较。
Md Md 1qMdq 10.60q8
Md Mv
Mv
由上式可计算湿空气的比气体常数:
RR* Ma
R* Md
Rd(10.60q8)
10.60q8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则湿空气的状态方程可写成: P=ρRT= ρRd(1+0.608q)T
定义虚温Tv: Tv= T(1+0.608q) =T (1+0.608*0.622e/p) =T (1+0.378e/p)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虚温与湿空气的实际温度之差称为虚温差 △Tv=Tv-T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虚温差大小表征 了大气的含水量的多少:
△Tv越大,湿空气水汽含量多; △Tv越小,湿空气水汽含量小; △Tv=0,湿空气中不含水汽。
第三十八页,共38页
显然,它是大气压强的一部分,不容易测量, 因此必须通过间接计算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地球形成有46亿年的历史,过程漫长,只能依据地 层的化石结构和行星大气资料推算其不同时期的成分.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根据地层的化石结构和行星的大气资料来推断地
球大气的演化,三阶段:
原始大气 次生大气(还原大气) 现代大气(氧化大气)
2.2.5
硫的化合物
氮(nitrogen)的化合物
2.2.3
臭氧(O3)
什么是臭氧?
臭氧(O3),是氧气(O2) 的同素异形体; 在常温下,臭氧是一种有特 殊臭味的蓝色气体。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0.2-0.29um),防止其到
达地球。
2.2 干洁大气
2.2.3 臭氧(O3)(★)
1、分 布: 主要集中在10~50km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 20~30km之间。 2、特 点: 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0.2~0.29μm)有强烈的吸收 作用.是最重要的微量成分之一。 3、作 用 一方面臭氧阻挡太阳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保护地球上 的生命.(生态学) 一方面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对 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引 起对流层温度降低。如使地面平均温度降低1-2度。 (气象学)
1、除水星外的几大行星都被一层大气所包围; 2、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的大气表现出2种不同的类型; 在宇宙空间里,物质世界的化学元素丰度随元素原子量
的增加而减少,这样通过演化形成各不相同的行星大气。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1 行星大气
综合表现:距离太阳近,由于温度高(地球除外)及太 阳风的作用行星原始大气消失较快;而距离太阳远,温度低, 行星原始大气消失缓慢。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3、现代大气
① 、水汽离解产生的氧和氧原子对同一波段的太阳紫外 辐射(<0.195微米)有很强的吸收,因此会降低光解的速度, 最终达到一个平衡浓度。 ② 、地球上氧气主要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即生物圈作 用导致地球大气的进一步演化; ③ 、 生命的出现和生物圈的形成在大气的演变中起了重 要作用,与适宜的日地距离有关的。由于适宜的日地距离 使地球表面有合适的温度条件,即使水能在水汽、液态水、 冰之间循环。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2 干洁大气 2.3 大气中的水(气、固、液三态) 4.4 大气气溶胶
2.1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行星新定义
一 二 三
必须是围绕恒星(如太阳)运转的天体
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
其轨道附近没有其他物体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3、浓度变化趋势估计
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CO2含量是相当稳定的,
一直稳定在280*10-6左右。
工业革命以后,从1800-1900年这一百年中,
含量呈增加趋势,致使浓度增加。 从1900年到2000年,浓度增加了65*10-6,即约
增加了22%左右。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每年大约以1.8*10-6
d pd Rd T
pe Rd T
1 0 3 0 3 0 1 0 0 2 8 7.0 5 3 0 2 7 3.1 5
1.1 4 kg / m 3
2.2 干洁大气
2.2.2 碳的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的化合物主要有:CO2 、 CH4 (甲烷)、CFC(氟氯烃化合物) 等 气体和含碳的气溶胶粒子。
2.2 干洁大气 2.2.1 二氧化碳CO2
1、来源:地球表面
人工源:矿物燃料燃烧、工业活动;自然源:生物体的腐 烂和呼吸作用排出CO2 。 而植物光合作用又使CO2还原。通过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循环如下:
光合作用:nCO2+nH2O 呼吸作用: [CH2O]n+nO2
[CH2O]n+nO2 nCO2+nH2O
第一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2 干洁大气 2.3 大气中的水汽 2.4 大气气溶胶
2.2 干洁大气
分类:按浓度、平均停留时间分类
(1)浓度:相对量、绝对量 绝对量:如体积、质量(单位mg/m3,μg/m3)
相对浓度:ppm(10-6)百万分之一 ppb(10-9 )十亿分之一 ppt(10-12)一万亿分之一
体,又在大气中容易被氧化而生成一系列氢氧化合物。 大气CH4中浓度的增加所致的温室效应是不能忽视的。
2.2 干洁大气
2.2.2 碳的化合物 2.2.2.1 2.2.2.2 2.2.2.3 二氧化碳CO2 甲烷2.2.3 氟氯烃化合物(CFC)
① 这类大气中原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由氟、氯和碳原子 组成CFCs; ② CFCs性质稳定且无毒,作为制冷剂、喷雾发射剂和发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1、原始大气
成分:由地球中最丰富的轻物质氢气(H2)、 氦气(He)和一氧化碳(CO)组成。由于太阳风 和地球的升温的作用,使原始大气逐渐向宇宙空间 膨胀并逃逸散失。 时间:估计在45亿年前或晚些时候,地球没有 大气。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泡剂得到广泛使用,可存在几十到几百年,所以在大
气中浓度逐年累积; ③ CFCs长期积累送到平流层,能分解产生氯原子,起到 破坏臭氧层的作用, ④ CFCs是一种温室气体,在地气系统辐射收支中的作用
不容忽视
2.2 干洁大气
2.2.1 2.2.2 2.2.3
干空气状态方程 碳的化合物 臭氧(O3)
2.2.4
1~20ppmv
1ppmv以下
2.2 干洁大气
大气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一般也是短寿命
的成分(除惰性气体):
1、有化学活性。参与大气中的化学过程,酸雨、 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 2、大多是温室气体。含量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 全球气候变化。
2.2 干洁大气
按平均停留时间分为三类: 基本不变或准定 常成分 可变成分 平均寿命短于1 年成分 N2、O2、Ar、 惰性气体 CO2 、CH4 、 H2 炭、硫、氮化合 物 1000a(年) 几年到几十年 短于1年成分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2、次生大气
原因:由于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和从地幔中
释放出地壳内原来吸附的气体,形成了次生大气。
成分:CO2,CH4,NH3,H2O,少量水汽。大部 分水汽形成了云雾和降水,成为地表水----海洋和 湖泊。 时间: 45-20亿年前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3、现代大气
对于实际大气:垂直方向90公里(km)以下的匀和层,特 别是对流层大气(10-12km)内空气的成分,见表1.3(P15)可 见,氮、氧、氩三种气体就占据了空气容积的99.966%。
2.2 干洁大气
2.2.1 2.2.2 2.2.3
干空气状态方程(★) 碳的化合物 臭氧(O3)(★)
2.2.4
2.2.5
加尾缀m、v表示质量、体积,用ppmm、ppmv等表示; 例如:400ppmmN2表示1g空气中含有400×10-6g的N2
2.2 干洁大气
分类:按浓度、平均停留时间分类
(2)平均停留时间 即该种成分的所有分子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t=M/F=M/R M分子的总质量,F向大气的输入速率,R消失速率 浓度与平均停留时间的关系:
2.2 干洁大气
2.2.2.2 甲烷CH4 (沼气)
2、 平均浓度及特性
浓度:3000多年前直到150年以前,CH4浓度一直保持
在0.6-0.8ppmv,而在1984年全球地表大气甲烷平均浓度
为1.625ppmv,可见其在近100-200年浓度有了显著增加;
特性:不但是一种温室气体,又是一种化学活性气
3、浓度变化趋势估计
假定到2100年世界人口比现在增加一倍,按照现在
的情况排放,届时CO2浓度将会增加近一倍。
CO2有强烈的“温室效应”,浓度的增加会大大改变 大气的热量平衡,导致:大气低层和地面的平均温度上 升。全球气候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2.2 干洁大气
2.2.2 碳的化合物 2.2.2.1 2.2.2.2 2.2.2.3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沼气) 氟氯化碳化合物
2.2 干洁大气
2.2.2.2
1、来 源 自然源:湖泊、沼泽里的生物体腐败后被细菌分解而生成的。
(地表生物源占80%)
甲烷CH4 (沼气)
人为源:天然气、工业废水和污水产生甲烷。具体如下:
全世界稻田可释放出大约20*106-150*106t 动物的废物可释放出20*106-30*106t 家用污水处理掩埋垃圾废物将分解出大约25*106t 木材和煤的燃烧等可释放出30*106t
干空气气压,单位Pa 密度,单位kg/m3 温度,单位K
Rd=287.05J/kg.k 则干空气的状态方程: pd=ρdRdT cpd=1004J/(kg.K)
cvd=717J/(kg.K)
• 若湿空气块的压强为1030hpa,气温为 30℃,水汽压为30hpa,求干空气的密度。 • 解: p d d Rd T
的速率增加。
2.2 干洁大气
南极Law Dome冰芯资料显示的近1000年大气CO2浓度
360
340
CO2 浓 度 (ppmv)
320
300
28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年
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
2.2 干洁大气 2.2.1 二氧化碳CO2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