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数据的沪宁杭三地气候特征、差异及变化研究

合集下载

《沪宁杭地区导学案》

《沪宁杭地区导学案》

《沪宁杭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沪宁杭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了解沪宁杭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3. 了解沪宁杭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4. 探讨沪宁杭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

二、导学内容1. 沪宁杭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沪宁杭地区包括上海、南京和杭州三个城市,地理位置相邻,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b. 沪宁杭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带,交通便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2. 沪宁杭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a. 沪宁杭地区历史悠久,曾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b. 沪宁杭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南京明清建筑、杭州西湖、上海外滩等。

3. 沪宁杭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a. 沪宁杭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浩繁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b. 未来,沪宁杭地区将继续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4. 沪宁杭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a. 沪宁杭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的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b. 旅游业是沪宁杭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沪宁杭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经济现状,总结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2. 观看视频:观看介绍沪宁杭地区的宣传片或旅游纪录片,了解更多关于该地区的信息。

3. 课外调研: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如上海的城市规划、南京的历史文化、杭州的旅游资源等),进行实地调研和撰写报告。

4. 思辨讨论:就沪宁杭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旅游业发展进行思辨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沪宁杭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观看视频和课外调研等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沪宁杭地区的发展,为建设美好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沪宁杭发展-word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沪宁杭发展-word

2018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沪宁杭发展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

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2018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制约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矿产资源缺乏。

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本区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好,是全国闻名的高产稳产农业区,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纺织、化纤、电气、电子、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

本区乡、镇、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40%,大部分县以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1/2,大多数县市的农村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已占90%以上,可见乡镇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各种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齐全,使其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是目前本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

因此,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进行对太湖的治理,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外贸、商业等第三产业;借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地位和龙头地位,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带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杭州天气的热度变化趋势

杭州天气的热度变化趋势

杭州天气的热度变化趋势杭州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下面将从杭州的气温、降水、湿度等方面,详细分析杭州天气的热度变化趋势。

首先是杭州的气温变化趋势。

杭州的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

夏季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尤其是7月和8月,是杭州最热的时候。

而冬季平均气温则在6左右,最低气温可降至0以下。

在春秋季节,杭州气温适宜,一般在15-20之间。

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夏季温度逐渐升高,冬季温度也有所上升。

这一热度变化趋势让杭州夏季的炎热更加明显,冬季也不再那么寒冷。

其次是降水变化趋势。

杭州年降水量在1200-1800毫米之间,全年分布较为均匀。

四季降水分布比较平衡,但以夏季雨量最多,冬季雨量相对较少。

夏季由于季风的影响,杭州常有暴雨出现,尤其是6-9月份,降雨量超过200毫米。

而冬季降水量由于受到影响较小的冷空气的制约,降水量相对较低,一般在60-80毫米之间。

近年来,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使得降水量变得更为不确定,暴雨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给杭州的防洪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外,湿度对于杭州的热度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杭州的湿度较高,一年四季湿润,在夏季尤为明显。

夏季相对湿度常常在80%以上,有时还会达到90%左右,使人们感到闷热。

而冬季的相对湿度则略低,一般在60-80%之间。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湿度变化也比较大,尤其是夏季,湿度更为明显,使得人们的体感温度更加高。

总结起来,杭州天气的热度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杭州夏季的炎热程度有所增加,冬季也相对较暖。

降水方面,夏季降雨量较多,冬季降雨量较少,但暴雨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湿度方面,杭州一年四季湿润,夏季湿度更为明显。

这些热度变化趋势对杭州的气候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杭州未来的天气热度变化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历年杭州天气总结表

历年杭州天气总结表

历年杭州天气总结表杭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座城市,具有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历年的杭州天气总结表可以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

首先,杭州的夏季炎热潮湿,气温较高。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夏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28℃左右,最高温度可达到35℃以上。

同时,夏季也是降雨较多的季节,降雨量通常在每月150毫米左右,所以夏季是杭州较常遭遇台风的季节。

夏季的天气状况常常是炎热潮湿,时而下雨,时而晴朗。

人们在夏季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防雨。

其次,杭州的秋季宜人凉爽,气温适中。

秋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20-25℃之间,适宜户外活动。

同时,降雨量也相对较少,每月平均在100毫米左右。

秋季的天气晴朗、干燥,气候适宜,是出行旅游的好季节。

接下来是杭州的冬季寒冷湿冷,气温较低。

历年数据显示,冬季的平均气温在5-10℃之间,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

冬季降雨量相对较少,每月平均在70毫米左右。

冬季的天气一般阴冷湿冷,时常出现雨水和雨夹雪,人们需要加强保暖措施。

最后是杭州的春季温暖潮湿,气温回升。

春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10-15℃之间,温暖而湿润,气候多变。

春季降雨量较多,每月平均在120-140毫米左右。

春季的天气常常是多云、阴雨绵绵,气温逐渐回暖,植物开始萌芽,春意盎然。

总的来说,从杭州的历年天气总结表中可以看出,这座城市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宜人凉爽,冬季寒冷湿冷,春季温暖潮湿。

根据这些气候特点,人们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在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和防雨,适时选择户外活动;在秋季外出旅行宜人;在冬季加强保暖措施;在春季享受阳光温暖,注意防雨。

这些历年杭州天气总结表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杭州的气候,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也可以为杭州市民和游客提供气象预报参考,让人们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以应对各种天气状况。

杭州市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杭州市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气候系统。

2007年IPCC 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总共升高了0.74°C ,而且最近50年来的升温是过去100年来的2倍,并预测出到21世纪末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会升高1.1-6.4°C ,因此全球变暖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1]。

除了气温的升高,还有一系列的气候因子的变化。

在全球中高纬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增加的趋势,并且增加的趋势达到0.5-1.0%每10年[2]。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会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和安全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气温和降水量作为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已经是很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热点。

对区域气温和降水量研究越来越多。

而各项研究也表明,全球不同地区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显著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因此研究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杭州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近五六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活动频繁的同时也造成了杭州地区气候的相应变化。

研究杭州市近56年来的气候变化,不仅为学者研究区域之间气候变化差异提供依据,也可侧面反映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变化,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杭州站1960-2015年降水及气温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杭州气象台站建立较早,且无变迁,数据完整无缺失)。

将天降水量累加得到月降水量,再将月降水量累加得到年降水量,每天的气温数据累加除于一年总天数得到年平均气温。

二、1960-2015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一)气温变化分析1.趋势变化图1 1960-2015年杭州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曲线基于杭州站1960-2015年年均温时间序列,进行时间趋势变化特征分析。

杭州气候报告

杭州气候报告

杭州气候报告第一篇:杭州气候报告杭州气候报告杭州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

形成春阴雨、夏潮热、秋干爽、冬湿冷的气候特点杭州市主要气候特点如下:一、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杭州市由于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光、热、水同季配合良好的气候特色。

开春后,太阳总辐射量逐月增强,气温同步回升,雨热同季增加;5-6月由春入夏,杭州市的降水开始进入高峰期,气温适中。

盛夏季节(7-8月)太阳总辐射量达最高值,也是一年中的高温期。

由于受副热带暖性气团控制,梅雨结束后降水量较前期明显减少,易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历史上杭州市区日最高气温曾达39.9℃。

9月由夏入秋,光温同步下降。

受台风和冷空气影响,秋雨来临。

10-11月则盛行秋高气爽天气。

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温条件优于春季。

冬季光、热、水均处在一年中的低值期。

二、春季回暖早、增温快、气温日较差大杭州市低山丘陵面积广大,沿江平原、盆谷地依山傍水,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形气候特点。

东部的宁绍平原地区,冬季(以1月为代表)月平均气温较西部低丘谷地高0.9-1.3℃,但≥10℃的回暖初日临安与东部平原地区相同。

而≥15℃回暖初日,临安较宁波早3天;从≥10℃回暖初日到≥15℃的初日,临安为22天,而东部宁波要25-26天,春季回温比宁绍平原早。

比较宁波、萧山等地上半年前后两个月平均气温回温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盆谷地2-4月平均气温回升值要大于平原地区。

山间盆谷地的气温日较差明显大于平原,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昌化为11.0℃,建德为10.1℃,而杭州东北部平原地区只有7.9-8.1℃,较山间盆谷地小2-3℃,这是杭州市又一个气候特色。

三、气候多宜、资源丰富杭州市地跨两个热量带,南北仅跨1.3个纬距,而年平均气温却相差2.5℃,≥10℃的活动积温差1000℃,山区与平原降水量多寡相差700毫米以上,年日照时数相差300小时以上。

这说明杭州市的气候资源,除地带性差异外,地形小气候差异更是十分显著。

定稿杭州市志气候第三章气候

定稿杭州市志气候第三章气候

第三章气候杭州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

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

杭州市东部连海、西部连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小气候资源丰富。

但因季风在进退持续时间和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导致气象灾害发生。

第一节气候特征一、气候特点杭州市地跨南、北两个热量带,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受山体、水体影响,具有明显的小气候优势。

1.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杭州市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光、热、水同季且配合良好的气候特征。

开春后,太阳辐射逐月增强,气温同步回升,雨量同季增加;6月份由春入夏,降水达到高峰期,气温同步上升;7~8月太阳辐射量达到最高,进入盛夏高温期,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量较前期减少,进入本市的高温伏旱季节;9月份进入夏秋转换季节,光热水同步下降,受热带风暴(台风)和冷空气影响,秋雨来临,伏旱得以缓解;10~11月受大陆冷高压控制,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温条件优于春季;冬季光热水处于低值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2.气候多宜,资源丰富杭州市南北地跨1.3个纬距,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原低丘谷地(简称平原低丘谷地,下同)年平均气温相差2℃,≥10℃的活动积温相差600~800℃,山区与平原年平均降水量可相差300mm以上,年日照时数相差150小时以上。

杭州市西南部的千岛湖湖区、梅城两江小平原、寿昌盆地,四面环山,中间有水体调节,是杭州市降水较多、热量条件最优、无霜期最长、越冬条件优越的区域;东北部的河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形向北敞口,降水量偏少,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湖区稍差;中部的河谷平原、盆地介于南北之间,气候多宜,降水适中,热量条件较优。

杭州市广大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千米以下的山区雨量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组成了复杂多样的立体小气候。

1.5 沪宁杭地区

1.5 沪宁杭地区

1.5 沪宁杭地区【教材分析】沪宁杭地区是七年级第二册教材中的区域地理的内容。

教材包括:河海相通、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三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地理的自然条件,也经常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他们已经有了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沪宁杭地区的发展与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学习本节课,同时也是对以往知识的很好的复习巩固。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地图上指出沪宁杭地区的范围,并会分析沪宁杭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沪宁杭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通过对沪宁杭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了解,分析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4.能说出沪宁杭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及其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看沪宁杭地区的专题地图和景观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并阅读图片资料,逐步分析沪宁杭地区的区域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沪宁杭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沪宁杭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从中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2.通过对沪宁杭地区的了解,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沪宁杭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沪宁杭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的拓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二、位置与范围①查阅地图,说出:沪宁杭地区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②概念辨析:指导读书,辨析沪宁杭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异同。

二、经济发达,物产丰饶1.经济发达①展示本区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外贸出口额等占全国的比重数据图。

②指导学生分析图中数据,得出:本地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结论;经济发达的结论。

问:一个地区经济情况往往体现在哪几方?(工业、农业等)2.发达的农业:①展示“沪宁杭地形”图,启发学生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角度加以阅读;②展示“我国温度带”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图,指导学生回答本区属于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进而回答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历史数据的沪宁杭三地气候特征、差异及变化研究作者:蒋一如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05期摘要:利用1951-2017年沪宁杭地区的气候资料,对近50年来三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及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沪宁杭三地最高气温和平均湿度差异无几; (2)杭州降水明显高于其他两地,南京低温明显低于其他两地,上海则是风速明显高于其他两地;(3)近30年来三地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年均温波动上升明显,且在最低温上的影响较大,其中上海的均温上升幅度最大;(4)近50年来三地相对湿度均有显著下降,而降水量的变化则不明显;(5)近50年上海平均风速下降明显。

关键词:沪宁杭; 气候特征; 对比分析; 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9.05.087江南地区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文化繁荣,自古就以“江南水乡”之称闻名。

沪宁杭地区则属于江南地区的重要构成区域,是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部分,有着极为强大的经济影响力。

其大致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以南京、上海、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形。

而气候,则是一种大气物理特征的平均状态,体现出一定的长期性和区域性。

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具有相应的区域特征。

关于区域气候特征、气候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对比,已有较多研究,然而少有就江南地区三个核心城市的相关对比研究。

文章选取南京、上海、杭州三地,基于1951年至2017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其气候特征、差异及变化。

沪宁杭三地相距较近,南京到上海为270公里,而上海到杭州仅有165公里,南京到杭州约237公里,其气候既具有区域共性,也有由其纬度高低、距海远近造成的纬度地带差异和海陆地带差异,同时还有由于地形地貌等特征造成的局地小气候。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江南地区气候的整体特征,并熟悉区域的气候差异,同时进一步探寻到整个江南地区乃至全球60余年来的气候变化。

1研究区概况上海、南京、杭州三地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

其中,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市中心人民广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8′,北纬31°14′;南京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标为北纬32°02'38"、东经118°46'43";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之间,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2′,北纬30°16′。

2资料与方法2.1资料来源本文所用的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http:///cn/index.htm)。

其中,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160站观测数据中获取了三地(上海站,站号:58367,位置:31.41°N,121.46°E;南京站,站号:58238,位置:32.00°N,118.8°E;杭州站,站号:58457,位置:30.23°N,120.17°E)1951—2017年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从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了三地(上海宝山站,站号:58362,位置:31.24°N,121.27°E;南京站,站号:58238,位置:32.00°N,118.48°E;杭州站,站号:58457,位置:30.14°N,120.10°E)1951年—2016年(三地均缺失1963年、2003年数据,同时上海宝山站还缺失1951-1958年、1996年数据)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象资料月值和年值数据集,包括风速、风向、气压、气温、降水量、降水天数等的最大、最小、平均值等多种指标。

2.2方法对于所收集的气象数据,文章首先进行了数据的预处理工作,包括寻找数据中的错误点、缺失点、调整数据格式等。

在此基础上,从年变化和月变化两个维度就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多种气候对比指标进行分析,了解其气候差异、趋势及变化。

3气候对比分析3.1气温图2(a)为1951-2017年沪宁杭三地的年均气温对比。

大致气温高低为杭州>上海>南京,符合三地纬度所对应的规律。

三地气温走向和波动基本一致,自1990年以来,受全球变暖影响,气温波动上升趋势明显,总体约增长了2-3℃。

而上海年均温上升最快,目前均温已接近杭州,推测与近年来上海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导致热岛效应增强有关。

图2(b)为1951-2017年沪宁杭月均气温对比,曲线总体走向依旧一致。

其中冬季(12月-2月)南京气温相对较低,夏季7、8月杭州气温相对较高,春夏季气温差异不明显。

上海因其滨海特性,海洋性表现较显著,春季气温回暖略慢,秋季气温下降也略慢。

年温差南京最大。

而沪宁杭三地冬季均温都高于0℃,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表现。

图2(c)为自1951-2015年三地最低气温对比。

同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南京因其纬度比另两地高,最低温明显偏低。

上海和杭州的最低温较为相近。

总体来看,最低温波动上升趋势明显。

自1991年来,趋向于稳定,波动程度相比之前有所减弱。

而1968、1976、1990年则为气温异常偏低的年份。

图2(d)为1951-2015年沪宁杭三地最高气温对比。

总体波动较小,大致保持在35℃~40℃范围内。

三地一致性依旧较高。

最高温1959至2000年略为偏低,21世纪以来略为偏高。

其中,大致以1975年为界,1950-1975年最高气温走低,1975-2016年走高。

21世纪最高气温夺魁者应是杭州。

总体来说,全球变暖对沪宁杭地区最高温影响不是很大,主要是影响冬季气温。

但自1990年来,变暖趋势对高温的影响有所增强。

3.2降水图3(a)为1951—2017年沪宁杭年均降水对比。

从中可以看出杭州降水量稍大于其他两地,上海和南京降水相近。

近50年来年均降水量基本稳定。

其中1994年和2015年降水偏多,1978年降水偏少。

三地降水相关程度不如气温表现得明显,尤其是1973、1994、2012年三地降水量出现异常分离趋势(主要为杭州降水偏多)。

计算三地标准差,得到南京约为262.365、上海约为210.691、杭州约为265.640。

由此可见上海年降水量变化率最小,南京与杭州的变化率相近。

推测该现象仍与上海的海洋性有关。

而杭州与上海和南京相比,其西部有丘陵的阻挡,会对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起到一定抬升作用;东部为杭州湾喇叭状敞口,可以使水汽深入杭州内部。

从而使杭州的降水量显著大于另两地。

图3(b)1951—2017年为沪宁杭月均降水对比。

其中,杭州和上海降水最多的月份为6月,南京为7月。

其成因应与夏季风的推移有关。

南京纬度高,进入雨区比杭州和上海晚。

上海8月也出现一个降水高峰,推测主要是受夏季风回移的影响。

杭州与之相比,在8月的降水峰值不明显。

7-9月杭州的降水量基本稳定。

而南京则只有7月一个高峰值,此前降水量逐月增多,此后逐月递减。

月降水量的最高峰值杭州>南京>上海。

三地月降水量最低的月份均为12月,属于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类型,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生动体现。

图3(c)为1951—2017年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的天数,可以明显看出杭州>上海>南京。

杭州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的天数平均约为150,上海约为130,南京则约为115。

相对来说杭州降水率会比较高。

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的天数近50年来变化相对稳定,略有下降。

三地曲线走向的高度一致也说明导致沪宁杭地区降水发生的天气系统是相似的。

总体三地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的天数与全国概况相比显著偏多。

3.3湿度与风速图4(a)为三地1951年—2017年的年均风速对比,三地在湿度上具有较强一致性。

1980年前,上海和杭州的湿度要大于南京。

自1980年以来基本相同。

总体下降趋势明显。

尤其是自21世纪以来,大气明显变干燥。

近60年几乎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根据图4可以得知年均降水量并无显著变化,而据图2可知年均气温明显上升。

由此推知湿度下降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有关,同时,可能与沪宁杭三地的城市扩张也有关系。

用地规模扩大,交通设施大量修建改变了下垫面性质,而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则会导致植物蒸腾到大气中的水分减少,大气湿度下降。

图4(b)为1951—2017年沪宁杭三地年均风速对比。

其中南京和杭州的风速相比较低,上海的风速则较高。

而近50年来,上海的风速下降趋势显著。

南京自1950至2008年呈下降趋势,在这之后有明显回升,几近于上海的水平。

而杭州的风速则一直较稳定。

推测其西侧的山脉对风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

上海滨海,四周无地形阻挡,且地势平坦,理应为三地中风速最大的城市。

而上海近50年来发展较快,高楼的大量兴建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对风力的削弱作用显著增强。

同时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各地的风速都略有下降趋势,然而其原因尚未明确,有待深究。

4结论与展望文章基于1951年—2017年沪宁杭三地的气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气温高低和降水量大小都为杭州>上海>南京。

而沪宁杭三地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大小区别甚微。

(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40年来沪宁杭三地的均温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比下,最低气温上升趋势同样明显而最高气温上升趋势较缓和。

(3)近50年来沪宁杭地区年降水量变化较小。

三地降水高峰月不同,杭州为6月,南京为7月,上海则有6月和8月的两个高峰。

(4)沪宁杭地区平均相对湿度波动下降趋势明显。

(5)杭州纬度较低,西部又有着一定的地形阻挡。

热量和降水条件高于其他两地。

(6)上海的气候受海洋影响,气温回升与回落较慢,降水量变化率较小。

而近年来的城市扩张对气候有着一定影响,增强了热岛效应,削减了平均风速。

(7)南京纬度较高,冬季气温明显低于沪、杭平均值,日降水量大与0.1mm的天数也略小。

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沪宁杭地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升级、开发利用新能源,都对沪宁杭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楼的建设和道路的修建占用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对城市气候造成影响。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适当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助推打造生态宜居的沪宁杭城市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