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方法和技巧;(3)了解我国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能力;(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升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羁旅思乡诗中的家国情怀;(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羁旅思乡诗的定义及特点;(2)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方法和技巧;(3)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2)如何评价和欣赏羁旅思乡诗。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羁旅思乡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羁旅思乡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羁旅思乡诗,提升创作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经典的羁旅思乡诗作品,制作PPT;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羁旅思乡诗的背景及意义;(2)引导学生关注羁旅思乡诗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2)分析教材中的羁旅思乡诗,掌握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情感和主题;(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羁旅思乡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评价。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尝试创作羁旅思乡诗;(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高考语文复习羁旅诗鉴赏教案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二)问题讨论
1.本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试作简要赏析。
明确:这两句诗手法上意象叠加,选取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五.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三.研讨《商山早行》
(一)采取多种方式读通全诗。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羁旅诗鉴赏主备人:孙跃20描写的层次感和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de)常见命题角度.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de)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de)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de)表达技巧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de)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de)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de)对遥远故乡(de)眺望,对温馨家庭(de)憧憬.在古代,有(de)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de)乡愁,对亲人无尽(de)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de)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de)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de)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de)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de)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de)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de)鹧鸪天,词中(de)“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de)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de)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de)“怀归”是解读诗歌(de)钥匙.有时特殊(de)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de)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de)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de)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de)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de)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de)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de)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de)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de)枫桥夜泊、马致远(de)秋思等.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de)热爱与思念.如孟郊(de)游子吟、温庭筠(de)商山早行等.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de)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de)登高、范仲淹(de)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3.手法方面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de)“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de)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de)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de)叹息.但诗(de)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de)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de)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de)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de)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de)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de)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de)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de)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de)思乡之情(de).三、常见意象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de)思念;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de)飘零景象,咏叹身世(de)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de)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de)形象.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de)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de)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de)游子;漂泊(de)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de)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de)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de)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de)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de)鹧鸪天等.四、鉴赏方法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de)关键.诗中“折柳”(de)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de)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de)笛声引起(de),可见“折柳”是全诗(de)关键.鉴赏方法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五、鉴赏示例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de)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de)情感答:草木摇落,淡淡(de)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de)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de)青枫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作者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3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de)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de)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de)离情乡思.(3分)分析诗歌尾联在全诗中(de)表达效果.(5分)答: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de)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de)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为远方(de)亲人赶制寒衣(2分)这一画外音(de)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de)悲愁痛苦,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de)表达效果.(3分)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de)特点.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de)思想感情.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de)凄苦悲凉.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de)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de)原因.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de)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de)特有美丽.。
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羁旅诗 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羁旅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他们的身边,去听听他们的心声。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的羁旅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鉴赏提示: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
“客”为诗人。
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知识讲解考点1羁旅诗概述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考点2羁旅诗的常见意象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鉴赏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方法;(3)了解我国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羁旅思乡诗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羁旅思乡诗的艺术特色;(3)提高朗读、背诵羁旅思乡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羁旅思乡诗中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2. 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方法3. 古代羁旅思乡诗代表作家及作品4. 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与情感5. 羁旅思乡诗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鉴赏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方法;(2)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3)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与情感。
2. 教学难点:(1)羁旅思乡诗的艺术特色;(2)对比分析不同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意境;(2)教师简要介绍羁旅思乡诗的概念和特点;(3)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羁旅思乡的诗句?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基本特点;(2)教师提问:羁旅思乡诗有哪些主题和情感?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羁旅思乡诗的主题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品进行解析;(2)学生跟随教师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3)教师提问:这些作品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5. 对比分析:(1)学生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2)各组汇报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实践活动:(1)学生朗读、背诵羁旅思乡诗;(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第一章: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1.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1.2 羁旅思乡诗的特点1.3 羁旅思乡诗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2.1 思乡之情2.2 离愁别绪2.3 乡愁与孤独第三章:羁旅思乡诗的文学技巧3.1 意象与意境3.2 比喻与象征3.3 音韵与节奏第四章:羁旅思乡诗的案例分析4.1 王之涣《登鹳雀楼》4.2 李白《静夜思》4.3 杜甫《月夜忆舍弟》第五章:羁旅思乡诗的创作与鉴赏5.1 创作羁旅思乡诗的技巧与方法5.2 鉴赏羁旅思乡诗的要点与方法5.3 鉴赏实例分析第六章:不同朝代的羁旅思乡诗6.1 唐代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2 宋代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3 元明清时期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第七章:羁旅思乡诗的地区特色7.1 南方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7.2 北方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7.3 边疆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第八章: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与内涵8.1 家乡情怀与故土情结8.2 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8.3 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第九章:羁旅思乡诗的文化价值与影响9.1 羁旅思乡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9.2 羁旅思乡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9.3 羁旅思乡诗对现代文学的启示与影响第十章:拓展与实践10.1 推荐阅读的羁旅思乡诗作品10.2 组织羁旅思乡诗的创作与鉴赏活动10.3 分析与评价学生的羁旅思乡诗创作与鉴赏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补充和说明:在讲解羁旅思乡诗的历史背景时,需要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羁旅思乡诗的产生和发展。
二、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补充和说明:在解析思乡之情时,应着重分析诗中对家乡的描绘、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羁旅思乡诗的文学技巧补充和说明:在解读意象与意境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具体意象,如山水、季节、月亮等,并分析这些意象如何创造出特定的意境,从而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能够分析并欣赏不期、不同诗人的羁旅思乡诗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能力。
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羁旅思乡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故土之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德。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解释羁旅思乡诗的概念,分析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2. 羁旅思乡诗的表现手法介绍羁旅思乡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直抒胸臆等。
3. 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解析选取不期、不同诗人的羁旅思乡诗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和欣赏。
4.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句、分析意象、感受意境等。
5. 创作实践与交流鼓励学生进行羁旅思乡诗的创作实践,组织学生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和提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能够分析和欣赏羁旅思乡诗作品,运用诗词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羁旅思乡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运用诗词鉴赏方法,独立分析和评价羁旅思乡诗作品。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新课: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羁旅思乡诗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与作品解析:讲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3. 鉴赏方法指导:教授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分析和欣赏羁旅思乡诗作品。
4. 创作实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羁旅思乡诗的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讨论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品分析与欣赏:评估学生在分析和欣赏羁旅思乡诗作品时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第一章: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1.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解释羁旅思乡诗的概念,即诗人因远离故乡、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以及在异乡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羁旅思乡诗的核心主题是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1.2 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介绍羁旅思乡诗的常见特点,如对故乡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家乡人物的思念、对乡音的留恋等。
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以及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第二章:羁旅思乡诗的历史发展与代表诗人2.1 羁旅思乡诗的历史发展简述羁旅思乡诗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提及唐宋诗词中的羁旅思乡诗。
强调不期的羁旅思乡诗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的变化。
2.2 羁旅思乡诗的代表诗人介绍几位羁旅思乡诗的代表诗人,如杜甫、王之涣、王湾等。
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在羁旅思乡诗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章: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3.1 情感表达分析羁旅思乡诗中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故土的眷恋等。
强调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以及情感与景物的交融。
3.2 意象运用探讨羁旅思乡诗中诗人对自然景物和事物的描绘,如山水、风物、季节等。
强调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如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来突出思乡之情。
第四章:羁旅思乡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4.1 鉴赏方法介绍羁旅思乡诗的鉴赏方法,如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读意象和情感等。
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鉴赏方法,深入理解羁旅思乡诗的艺术魅力。
4.2 鉴赏技巧探讨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技巧,如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强调通过细致阅读和反复品味,领略羁旅思乡诗的独特韵味。
第五章:羁旅思乡诗的欣赏与创作5.1 欣赏羁旅思乡诗引导学生欣赏羁旅思乡诗,感受诗中的思乡情感和对故乡的眷恋。
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对羁旅思乡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2 创作羁旅思乡诗指导学生创作羁旅思乡诗,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羁旅思乡诗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羁旅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备课组【典例导引】(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唯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此诗是王寂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解析】“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是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的景色引发诗人纷乱的思绪,以“羁绪”引领全篇。
归纳:一、什么是羁旅诗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张说《蜀遭后期》)(借抱怨秋风,抒发不能归的烦恼,含蓄委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盂浩然《宿建德江》)(即景抒情,表现了在旅途中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写远在异乡,深秋景色,旅愁归思,即景点染。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鉴赏应注意】(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耐,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常见主题:①文人失意。
②漂泊哀伤。
③思念亲人。
④生活潦倒。
⑤互勉互慰。
⑥孤傲不群。
⑦珍爱友谊。
(4)挖掘关键信息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2004年全国卷Ⅲ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二问)的关键;再如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就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高适的《除夜作》,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生日。
(5)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高考羁旅诗的设题特点】(一)写的什么(内容)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辛,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二)、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什么特点?《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解析:[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三)、诗中常用意象有哪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四)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解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小提示:炼字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小结:★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附:羁旅诗常见节令: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课后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6四川)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设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问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2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内容作具体说明。
答:(2)这首词所运用的比喻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4.比较阅读下列两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