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茶文化底蕴的思考_李红艳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茶 文化对 比研究
王 燕
(河北农业 大学外国语 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摘 要 :我 国茶 文化 有着 悠久 的历 史渊 源 ,随 着 中西 方文化 交 流的 日益频 繁 ,中 国茶 文 化传 入西 方后 ,展 现 了独 特 的 东 方文化 特 色。通 过对 中西 方茶 文化 的对 比分 析 ,能够 进一 步 了解茶 文化精 髓和 深 刻的 思想 内涵 。
茶是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一 个重 要组 成,对 于茶 文化 的理 解 并没 有 特 定 的规 范 ,需要靠 个人 的悟 性去 体昧 茶文 化 的思 想 内涵 。茶 文 化包 括 的 内容 形式十 分 宽泛 ,茶饮 、茶 艺、茶道 皆源 自茶 文 化 。茶对 中 国人 有 着特 殊 的意 义,中国人 饮茶 不仅 仅是 简单 的解 渴 ,而 是重 视 其精 神 内涵 。在茶 文化 发展 历史 过程 中,茶被赋 予深刻 的精 神文 化 内涵 ,成 为 中国传 统文 化 的重 要 表现 形 式 。茶 文化 与 中国传 统 文化 中 的儒 、 道 、佛 三 教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茶 性与 其 有相 通 之 处 ,形 成 极 具 东方 特 色 的 茶文化 精神 。在 魏晋 时期 ,茶 的精神 内涵 是被 赋 予沟 通助 兴 的 作用 ,这 一 时 期 ,三大 宗 教 以茶 性 融 入其 中 ,使 茶 的精神 内涵更加 深 刻 ,从传 统 的物 质层 面提 升 到 了一 个 精神层 面 。
从 以上三 教与 茶 的融合来 看 ,虽然 各家 自成茶 派 。儒 家讲求 “和 谐 中庸 ”,对待 万事 要持客 观 的态度 。道 家寻 求“天 人合 一 ”的思 想追 求 ,寻找超 尘 自然 的价值 意境 。由此也 可 以看 出,虽然 不同 的派 别有 不 同的价 值取 向和 饮茶 特性 ,但是 其精 神 内涵有相 通之 处 。茶从 最初 的药 用到 后来 成为 享受 生活 之物 ,从最 初 的提神 醒脑功 能 到后 来 的 提升 精神 内涵 作用 ,从 其和谐 自然 的茶 品展 现 出人品 ,使 人 对 自 然有 更全 新 的认知 ,最终 实现 人与 自然 的和 谐统 一 ,体 现 出入对 真善 美 的 追 求 和 向往 。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后传入西方。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饮茶有着不同习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浅谈中西方的茶文化的不同,一起来看看。
浅谈中西方的茶文化的不同(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
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
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
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
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
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四)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
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
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
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与思想价值分析

漫 能够在 诸 多 中国传统 茶文 化要 素找 到合 适 的表现 方 式 。
传 统茶文 化 的动漫 化 呈现 ,可 以使传 统茶 文化 元素作 为 动 漫主
3 . 2 动 漫艺术 为 中国传 统茶 文化 传承 与传 播 开拓 空 间 动漫 可 以作为 连接传 统 茶文 化与 大众 传媒 之 间的桥 梁 ,用 动漫 化 的方式 对传 统茶 文化 进行传 播和 传 承 ,能够使 传 统茶文 化 经 动漫
的受众 群体 。它 的传 播渠 道有 电视 、 电影 、 网络 、 新 媒体 等 , 而 动漫 的 受 众 群体 范 围也 在不 断扩 大 , 越 来越 多的青 年 人 、 成 年人 、 中年 人 甚 至老 年人 都成 为动漫 新 的受众 群体 。所 以, 传 统茶 文 化 的动漫 化 , 可 以使传 统 茶文 化能够 依靠 现代 传媒 的传 播 能力 向大众 传播 。 传 统 茶文化 的动 漫化 ,同时还 是传 统茶文 化 在动 漫创 作和 动 漫 产 业 中的应 用 , 是对传 统 茶文化 的文 化价 值 、 精 神 价值 、 教 育价 值 、 审 美 价值 和经 济价 值 的挖掘 , 有助 于传 统茶 文化 在 当代生 存 与发 掘 。 传 统 茶文 化 的动 漫 化 , 使 传统 茶 文化 与动漫 文化 形成 文化 共 生 , 在 当代 社 会环 境 中建立 一种 新 的文化 共生 关系 。 传 统茶 文化 的动 漫化 , 是 传
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

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李晓婧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年(卷),期】2016(038)007
【摘要】茶原产于中国,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于17世纪初期由荷兰人传入欧洲,茶文化作为异质文化也随之进入欧洲,18世纪在欧洲得到普及,在英国得到发扬光大,并创造性地形成了“英式下午茶”文化,真正实现了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英两国的茶文化由于形成环境的差异,在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本文探讨了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各方面的差异,以期促进两国茶文化的交流.
【总页数】2页(P397-398)
【作者】李晓婧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 [J], 李丽娟
2.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J], 周媛媛;詹旺
3.中英茶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 [J], 孙文统
4.中英茶文化内涵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对比研究 [J], 彭静
5.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J], 杨晓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与转型

浅析 “ 一带一路 ’ ’ 视 域下 我 国茶 叶贸易 的 发展与转 型
李春 红
(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 学院, 天津 3 0 0 3 8 7 )
摘 要: 毋庸置疑 , 立足于“ 一 带一路 ” 背景下的茶叶 贸易现 状, 我 国相 关茶 叶贸易亟待革新 与发展 , 一方面要秉持既 有的、 优
因此 , 政府 部门需要将 茶文化产业 园 的功 能区分放在 重要位 置 , 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贸易往来 的便利程度 ; 其次要完 善茶文化产业 园的功能 区分 , 以此契机
提升城市 的经济水平 ; 最 后就是要 充分的融合 茶文化 主题 , 增加 文化 产 业园特色 , 让城市带着 茶文化名 片走出去 。
展, 我 国茶产 业现时代开 展新 的发 展与分工迫 在眉睫 。
1 “ 一 带一路 ”战略下茶 产业 贸易新契 机 1 . 1 拓展对 外 出口贸 易空间
“
一
带一路 ” 是建 立在 古丝绸 之路 上 的重 要战 略决策 , 其 凭借 立体
综合 式的交通运输 体系 ,构建 起围绕诸 多中心城 市与城市沿 线 的贸 易 支点 , 通 过跨 国贸易合作进 行生 产要素 的市场 自由化 分配 , 继而为 实现
[ 1 】 方创琳 , 鲍超, 马海 涛, 罗奎. 丝 绸之路 经济带 中哈 国际 合作示 范 区人文社会 交流- f 4 ,  ̄ 重点与路径 U 】 . 干旱 区地理 , 2 0 1 6 , ( 0 6 ) : 1 3 4 2 —1 3 4 9 . [ 2 】 彭迪 云, 肖茹静 , 汪佳, 颜 明杰. 长江经 济带城 市竞争力评 价及 其
自 “ 一带一路 ” 局 势形成 以来 , 我 国茶业 贸易发展 也 获得 了前所 未 有 的机遇和 挑战 , “ 一 带一路 ” 的提 出是适应 时代 发展 的必然选 择 , 同时 国 内诸 多茶 叶产 业 都紧 随着 国家 发展 战略 的推进 而 获得 了显著 的发
从茶饮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从茶饮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茶饮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方在茶饮文化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口味偏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又逐渐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
本文将从茶饮的历史背景、饮用方式和茶文化习俗等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一、茶饮的历史背景茶饮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惯。
茶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润五脏,除百病”。
而西方饮茶的历史相较于中国要较为晚起,17世纪才开始在欧洲逐渐流行。
西方人习惯将茶与社交、休闲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一种仪式和生活方式。
二、饮用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在饮用茶饮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将茶叶倒入如盖碗、盖杯等器皿中,注重茶叶的泡制和品鉴,强调茶香和茶叶的色泽。
而西方人习惯使用茶壶冲泡茶叶,并配以牛奶、柠檬或蜂蜜等调味品。
他们更注重茶的口感和色泽,倾向于较浓烈的口味。
三、茶文化习俗的差异茶文化习俗也是中西方茶饮文化的差异之一。
在中国,品茶是一种传统的饮食礼仪,人们喜欢边品茶边闲谈,把茶作为交流的媒介。
茶道、茶艺表演等形式在中国茶文化中非常重要,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而在西方,虽然也有对茶的崇尚,但茶文化的习俗相对简单,主要是享受杯中茶的美味,减压和放松。
四、中西茶饮的融合尽管中西方在茶饮文化上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中,中西茶饮也逐渐实现了互相借鉴与融合。
中国茶在西方的流行,推动了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如近年来盛行的奶茶和冰淇淋茶饮等。
同时,西方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借鉴,提升了西方茶艺的发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西方审美理念结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西方茶道。
五、结语茶饮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是在历史背景、饮用方式、茶文化习俗还是茶饮的融合上,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茶饮文化的交融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茶的机会。
通过欣赏和品味中西茶饮的差异和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互补之美。
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茶文化逐渐成为沟通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桥梁。
而世界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更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本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共同之处首先,茶文化是一种何止千年的文化现象。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特色。
中国茶文化是整个茶文化中最悠久的文化形式,在唐宋时期茶文化也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发展。
而世界茶文化则包含着英国下午茶、日本茶道、印度奶茶等多种文化。
无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世界茶文化,都要通过茶叶、茶器、茶艺等各种因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深厚魅力。
其次,茶文化是一种渗透整个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茶文化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茶香伴随着每一个人,茶艺更是赢得大家的赞赏。
而世界茶文化也同样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茶馆、咖啡厅等成为了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种通过茶文化来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式无疑是最自然不过的方式。
第三,茶文化更是一种交流的形式。
茶文化无论在中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流。
中国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后逐渐传入世界的,而世界茶文化也融入了中国茶文化中。
茶,所具有的交流特性,也被赋予了茶文化的交流意义。
二、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尽管有着同样的渊源,但中国茶文化与世界茶文化仍有着差异。
第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茶文化形式的不同。
中国茶文化强调的是寡淡纯正,更多的展现出茶香自然本质;而世界茶文化更注重茶与各种谷物、牛奶等的混合,更加多样化。
第二,茶文化的内涵有所不同。
中国茶文化更在强调茶道的沉淀力量,讲求茶道、茶禅一体,更多的是表现出趋向于平淡与沉静的文化情感。
而世界茶文化则更加娱乐化,看似只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休闲活动。
虽然有着差异,但不可否认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魅力是相通的,营造出的茶文化氛围也是相似的。
三、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茶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传播,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但对于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却应该追求更多的交流互动,共同发扬茶文化的魅力。
中英茶文化比较

中英茶文化比较作者:蔡佳颖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2期摘要: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可以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
茶文化始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当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文化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很有代表性的西方茶文化。
本文通过中英茶文化的对比,简要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中国;英国;茶茶对于中国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们上至国家礼节,下到平民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陆羽的《茶经》。
自17世纪后,茶文化传入英国。
虽然最初只在上层社会流传,但慢慢也形成了独具特色“下午茶”文化。
中英的茶文化中的异同之处可见文化差异之一斑,下面我将就这文化差异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从茶的种类来看,绿茶在中国是最受欢迎的茶,而英国人更喜欢红茶,这其中就能看出许多文化的因素。
从历史上来看,人们茶叶的利用,是一个逐渐了解的过程。
最早出现的茶只是简单地将茶树的叶子煎水后饮用。
后来才有慢慢出现了炙烤、蒸、炒等加工方式,出现了绿茶。
然而有些新鲜的茶叶,采摘下来后,尚未进行及时的杀青,由于堆积、损伤、运输中的摇晃等原因,使得部分鲜叶发生了发酵反应,于是就产生了发酵茶类——红茶与花茶。
在唐宋时代,茶叶的生产系统以贡茶为主,因此就不会出現保存不当而发酵的现象。
同时,对茶叶的挑选制作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例如龙团凤饼、雀舌、毛尖,都是追求叶子的外形美的绿茶。
而到了元朝,贡茶系统慢慢瓦解,制茶转向民间。
没有了严格的控制标准,有些茶叶经过了无意的发酵,红茶才得以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英国开始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由于绿茶的制作成本太高,而且在运输中很难保存,因此流传到英国的茶大多是红茶。
另外,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环境适应的结果。
茶文化最早兴起于我国的东南沿海,气候较温暖,而英国出于高纬度地区,气候较湿冷。
绿茶阴寒,不如暖性的红茶适合英国人的体质与生活环境。
另外,英国多食牛羊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茶文化底蕴的思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红艳茶叶通过不同渠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走出国门,由于历史时期的差异、茶叶输出时代的社会背景的不同、茶叶运输和种植之差异以及输入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之不同,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对茶的认识和文化意义的认同有极大的差异,而且作为经济贸易的茶叶的市场,也因此有了不同时期的波动。
虽然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饮品。
但是其漫游世界的文化轨迹却依然清晰可以清晰的描述出来。
笔者认为,茶文化在中国之外的发展特色,可以依照历史的脉络分为两种特色:一是文化交流形式的传播,如日本,韩国,二是茶叶贸易性质的传播,这两种特色的代表性国家分别是日本和英国(以及俄国),其他国家的茶文化在原初形式上基本是以这两个国家的茶叶文化的传播为基础,根据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和饮食特色而加以改善的。
一作为文化交流形式的茶文化传播(一)中日茶文化传播之比较中日茶文化的流源及关系已经显而易见了。
主要区别在于,日本茶文化中被倾注了/道0的内涵和意蕴,饮茶习俗被发展成为一种茶掸合一的技艺,而中国却未形成这种/道0。
有学者认为,发端于唐代的/茶道0之所以在日后的中国甚少为人提及,主要是因为中国宋、明、清历代都有大量茶书,饮茶盛行,城市遍布茶楼、茶馆。
清代鼎盛时期还盛行以新茶敬老、规模空前的/千叟宴0,堪称文化盛事。
文献史料中之所以没有留下太多的/茶道0字样,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之故。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难以延续原有的茶文化精神,茶艺更是难以提及。
(1)在陆羽的5茶经6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茶道的萌芽。
陆羽认为/茶性俭0,适宜饮茶的人是/精行俭德之人0。
遗憾的是,这种思想没有被后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继承下来。
日本的茶道是在继承中国饮茶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茶文化至少在下列诸方面对日本茶道有重大影响。
第一,在观念上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0,这是一个哲人的最高修养,中国茶文化把品茶作为一门思想和艺术修养,把心融合于自然之中,使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中得到一种美的升华。
日本茶道是完完全全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点。
第二,中国品茗在程序上对日本也有很大影响。
日本茶道受中国茶宴影响,宋代蔡京在5延福宫曲宜记6中写道:/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宋徽宗)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0这种茶宴程序大致可分为迎送、庆贺、品茶、叙谊、观景等。
烧水、冲沏、递接、器具、啜饮等茶艺,都与日本的茶道有类似之处。
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筅0,便是继承了中国的/茶筅0。
第三,中国的/斗茶0对日本茶道形成有重大影响。
中国宋代物质生活丰裕,从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到市井纫民、浮浪公子,都溺爱斗茶。
晃冲之有涛云:/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入可深痈,老天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0(5陆元钧宰寄日注茶6)晁冲之虽深恶斗茶之风,但仍免不了随波逐流。
日本也有/斗茶0的记载,在一些茶会上,赌物如山。
这在5太平记6中有详细记录。
(2)但是,就茶叶在现当代的发展而言,中日茶文化的主旨差异和文化走向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315有学者通过对日本茶饮料广告的符号分析和与中国茶饮料广告的简略比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茶饮料业对茶饮料这一产品的营销传播定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即:日本的茶饮料基本上是以/茶0和/茶文化/为营销传播的定位,而在中国则是按/时尚软饮料0来定位,而这种时尚软饮料的标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取法于具有美国式现代化含义的可口可乐标准,这使本来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茶饮料0在中国市场上至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传播效力。
(3)日本茶饮料继承的传统是/茶道文化0,而中国茶饮料继承的则是/茶馆文化0;前者讲究/净0和/静0,后者则重在人伦之乐的社会交流。
当日本茶室中的茶变成软饮料瓶装茶的时候,消费的个体性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因此,作为日本中坚力量的中老年消费人群最有可能接受这种/更方便0的茶,而青年人由于并没有太长的喝茶习惯,对茶道文化的意义感悟也不够深,因此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更欢迎的是可口可乐和同样方便的软饮料咖啡。
(4)(二)中韩茶文化传播之比较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¹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0,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º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0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见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0,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¼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0,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韩国的茶礼则是祭祀性更偏多。
韩国的茶礼则是表达人和神,人和传统历史等的一个交流。
从祭祀茶圣神农到婚丧嫁娶的过程中的茶礼,为的是让这些事情神圣化程式化,避免浮躁化和流俗化而使用茶事来解决这个问题。
韩国茶礼侧重于礼仪,强调茶的亲和、礼敬、欢快,把茶礼贯彻于各阶层之中,以茶作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
所以,茶礼的整个过程,从迎客、环境、茶室陈设、书画、茶具造型与排列,到投茶、注茶、茶点、吃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序,力求给人以清静、悠闲、高雅、文明之感。
二作为经济贸易形式的茶文化传播(一)以英国为主的欧洲欧洲有关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航海日记里,到了17世纪,有关茶的论著迅速增加。
1678年,3l 岁的荷兰医生科内利斯#邦特克博士用荷兰语撰写了面对大众的5茶)))优异的草药6,对于茶的普及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序言着重论述了/饮水的重要性0。
开篇第一句就是:/只有健康,才有人生的幸福。
如果没有健康,人类所尊重的快乐、名誉、光荣、财富也就等于没有。
因为如果没有健康,就无法享受它们。
0第二部分汇集了/对于茶的担心、怀疑、错误认识0,逐一加以驳斥、解释。
第三部分按照身体部位讲/茶的效用0。
最后是本书的主体/茶0,列出诸如茶是什么、应该怎样饮茶、最好的茶、茶的性质、适合于茶的水、应该长时间沸煮吗、煮水的工具、沏茶的方法、应该饮浓茶还是淡茶、一次应该饮多少茶、一年或一天的什么时候最适合饮茶、饮茶之后可以再喝白兰地吗等条目。
(5)荷兰人在自己饮茶的同时,还把茶销往欧洲各地,法国宫廷和上层社会也随即接受了东并且很快就出版了一批关于茶的论著,菲利普#西尔维斯特。
迪富尔的5关于咖啡、茶、巧克;的新奇论考6是比较著名的一种。
贸易商迪富尔在1685年出版了该书,之后被译成各种语;一再重印,可见在欧洲有相当的影响。
关于茶他写道:咖啡和茶都是苦的、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热饮的饮料。
喜好咖啡远远超过茶。
茶里有两种成分。
一种是气态的、精神的,散发甘甜而感觉舒适的香味。
另一种是固有的、现实的,至苦涩味。
因为茶是作用于精神的饮料,所以对全身都有效力。
茶能阻止睡眠,对头痛也有疗效。
316茶能增强记忆力,使精神坚强而淳清。
茶使头脑灵活。
经常喝茶的中国人精神、纤细、聪明。
茶能促进血液循环,利尿,对痛风、风湿、结石也有效果。
茶和咖啡比其他药物优弄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可以长期服用,持续饮用不会出现其他药4所有的弊害。
二是稳定的效果,没有呕吐剂那样消耗病人体能的剧烈作用。
1730年,对于饮食与健康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托马斯#肖特出版了第一版茶论。
20年后的1750年,又出版了新版茶论,标题为5茶的历史,自然、实验、流通经济、食品营养角度的研究,茶的生长、栽培、制法、种类、输人量、法律、税金、各种各样的使用法、效用和弊害等。
约翰#科克利#莱特松(1744)1815年)在5茶的博物志)))茶的医学性质以及对于人体的影响6中,除了进一步通过实验确认莱所含有的防腐、收敛效果,以及通过芳香成分起到的镇静、松弛作用之外,还比较了中国与英国因为饮茶而导致的流行病的变化,论证了饮茶对于健康的具体影响。
由于茶的普及,英国的饮食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炎症引发的疾病减少。
5茶的博物志6是莱特松在博士学位论文5茶的性质的研究6的基础上面向大众撰写的读物,1772年初版发行后,马上在爱尔兰就出现了海盗版,1775年又发行了法译本。
他的论述全面、深入、客观,反映了近一百年的欧洲茶研究成果,因此是英国乃至欧洲茶研究的里程碑,宣告了围绕着是否接受茶的论争结束,英国成了红茶文化的国家。
(6)在茶成为世界性饮料的进程中,英国的资本主义商业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英国茶业的兴起是中国茶业的衰落,在英国接受中国茶饮料的时候就表现出竞争的原则和现代化的视野。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茶文化与健康21世纪以来,特制茶由于其在口味、品种等方面的优势,并借助其专业的食品管道的主控特点,在美国其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其主要原因在于特质茶注重茶叶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的质量,以改善原有的低品质茶叶市场和茶叶口味之宗旨,目前一般美国消费者对日本茶或中国茶的饮用基本仍停留在中餐馆或日本料理店所提供的茶饮上,日常饮用以加味茶、花草茶、有机茶居多。
因此,茶叶商人对此也颇感兴趣。
特质茶的消费对象为人口5000-6000万的健康和永续生活族,这群消费者过着创意的文化生活,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美国目前以及未来的茶叶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7)这种与健康相关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理念,与美国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国的茶文化之特色带有浓郁的工业化的特征,与当地的人口特征和居民来源也有很重要的联系。
茶叶,首先是一种商品也主要是一种商品,消费者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其目的不是为市场培育消费者,而是以改良茶叶的特性来配合消费者的口味变迁,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特点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无疑具有鲜明的特色。
三现代社会中的茶文化之发展作为物质形态的消费品的茶叶,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之关系,同时也与大众的趣味紧密相关。
那么如何将作为茶文化之核心保存下来,并在当代社会中伴随时代和社会之发展有所更新呢?而作为文化象征之消费品的茶叶,如何能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底蕴成为与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因素呢?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的特征不仅与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特征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茶叶输入该国的方式有关。
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是以茶芽的精神特质为主要文化含义,以英国为主的茶文化则是兼而有之,既是商品贸易之需要,也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美国的情形则恰恰代表了另一特点,茶叶的商业价值为主导地位,只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茶叶与其他的普通商品无二,并无特殊的文化特质。
针对上述国家茶文化的发展及特征,我们可以提出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复兴茶饮是当代中国的商业消费行为还是文化行为?317目前,风格迥异的茶苑、茶坊悄然出现,现代茶坊装修考究,在经营上讲究/茶道0和/茶艺0,并极力营造文化氛围;茶客们则意欲在喧嚣的都市寻到一块/静土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