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

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2、各国的茶文化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和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

的不同内涵。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第二站: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

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久面久之,午后茶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篮,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午后茶实质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第三站:法国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

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第四站: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饮茶带有英国色彩,大多习惯于饮红茶,普遍爱好的是牛奶红茶。一般早、中、晚饭后各一次,有的甚至达到5次。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将开水壶中水煮沸,尔后放上红茶,再烹煮3-5分钟,随即用过滤器滤去茶渣,然后将茶汤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调匀即饮,另外,也有少数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柠檬片的,又叫柠檬红茶。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牧民,也有爱饮绿茶的。饮绿茶时多配以白糖并加几粒小豆蔻,以增加清凉味。巴基斯坦人待客多数习惯用牛奶

红茶而且还伴有夹心饼干、蛋糕等点心,大有中国广州早茶”一盅两件”之风味。第五站:俄罗斯喝茶属于俄罗斯生活的一部份,俄罗斯人喜欢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样,他们喜欢喝红茶,主要是红茶末。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那时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卖给沙皇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市中心中国城社区有十九世纪雕龙画栋的中国茶行,可见证当时双方茶叶贸易的兴盛。为了喝茶,俄罗斯人家里都有一个特殊的茶炊,它们称为「萨莫瓦尔」。以前茶炊是铜制的,有点像台湾台电福利社东北火锅,中间是放木炭、冒烟的桶子,底下是放煮水的锅,唯一差别是俄罗斯茶炊有一个水龙头,水煮开后,就从小水龙头放水泡茶。这种旧式茶炊只有在莫斯科跳蚤市场看得到。现代「萨莫瓦尔」兼具传统与新潮,它外表漆得非常有斯拉夫民族的风味,也不用炭烧而用电加热,体积变小,而且用电烧水不会弄得乌烟濔漫。主要是现在俄罗斯家里人口变少了,家庭人口少,因此不需要大容量的茶炊了。俄罗斯人泡茶后,要用一个做成各种母鸡或俄罗斯大妈形状的套子罩在茶壶上,等茶泡开了往茶杯倒。俄罗斯泡的茶特别浓。所以他们先倒半杯浓茶,然后加热开水,再加两块方糖与柠檬片。由于俄罗斯人喝茶程序非常复杂,俄国人对茶也比较讲究,不仅要有茶杯,还要有茶托,连用玻璃杯喝茶,也要把杯子放在金属套内。俄罗斯人不仅

饭后喝茶,他们平常也喝茶。喝茶时配果酱、巧克力、饼干与蛋糕,与台湾茶食比较别有一番风味。第六站:伊朗伊朗人,将茶喝成了生命里一道不变的美丽风景。国内大大小小的茶室遍布各地,让人眼花缭乱。长此以来,形成了一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茶文化。一天十五六杯茶。许多伊朗人每天非茶不欢,而每天喝茶的次数也多得惊人,一天十五六杯是最起码的。原因在于:伊朗禁酒,以茶代酒,能够提神、健身、醒胃、清肠等等。茶室,对于大部分伊朗人来说,是以茶会友的地方,也是谈生意的好场所。几乎每间茶室都出租水烟,握着水烟管咕嘟咕嘟地吸食的同时,一宗宗生意也就不知不觉地谈成了。在伊朗北部大城大不里士(Tabriz)有间桑葚茶室。那是间别具风味的露天茶室,设在成排桑葚树下。那儿有一条奇怪的规矩:男女必须分开坐。伊朗人喝茶,有个很奇特的方式——琥珀色的茶,盛在小巧玲珑的玻璃杯子里,喝茶时,糖块不是放进茶里搅和的,而是直接放入口中,再去啜茶。伊朗的糖,呈现不规则的结晶体,一片片薄薄的,晶亮的黄色,轻轻一咬,“卡卡”数声,糖片分崩离析,再悠悠然地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涟漪。有些糖片还镶嵌着柠檬皮,一咬,满嘴生津,这时,赶紧将略带涩味的茶灌入口中,以舌尖略略搅和,那种甘醇已极的好味道,足以使头发“轰”的一声全都直直地立起来。

当然,一般较为简陋的茶室,并不备有这些薄片糖晶,仅仅只供给一般化的方块白糖,伊朗人惯常的做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拈着糖块,蘸了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舌上欲融未融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第七站:韩国韩国的民族史有5千多年,从新囫时代开始就有茶文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礼“和、敬、俭、美”基本精神,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冠礼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高丽五行茶礼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仪式。唐代陆羽著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韩国则把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家找称作茶圣,古代传说中神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家是发现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丽五行茶是韩国为纪念神家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高丽五行茶献茶礼是国家级进茶仪式,反映出高丽茶法,宇宙趔和五行哲理,是一种茶道礼,是高丽时代茶文化

的再现。茶礼全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民族风情。第八站:日本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第九站:德国德国人也喜欢饮茶,但方式和习惯与中国差别较大。德国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真正的茶叶也没有。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否则会有些涩味。德国人饮茶时把茶叶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不断用开水冲,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有人发觉其茶味很淡,问后方知是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所致。末站:阿根廷无论是走在街头、公园或坐在办公室里,还是在足球比赛的观众席上,或在乘飞机、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旅行途中,到处可以看到阿根廷人端着茶壶在津津有味地喝着马黛茶。马黛茶是生长在南美洲地区的一种常绿灌木叶子,加工制作方法与我国茶叶加工大致相同。阿根廷东北部气候湿润,阳光充足,红色含有矿物质的土壤很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近些年阿根廷马黛茶的生产发展很快,如今年产量达40多万吨,居世界

第一位,被称为“马黛茶王国”,全国人均年消费量约7公斤,其余30%用于出口创汇。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是阿根廷全国的马黛茶节。节日里,在首都街头可以看到许多着装漂亮的少男少女向行人分赠小盒包装的马黛茶。在马黛茶主要产地——米西奥内斯省等地,节日里还要举行高乔人参加的花车游行,竞选“马黛茶女王”,选出的“女王”可以免费到首都和各大海滨城市旅游,并能得到不少珍贵礼品。在阿根廷,使用什么样的茶壶招待客人,比喝马黛茶本身更重要,就像西方人待客讲究餐具一样。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的马黛茶壶大多是竹筒或葫芦挖空制成的,壶上没有什么装饰。而高档的茶壶则是一种艺术品,做工精致,有金属模压的,有硬木雕琢的,有葫芦镶边的,也有皮革包裹的,还有牛角磨制的,形状千奇百怪,以怪为贵。壶的外壁刻有马头、鹦鹉、山水、花鸟、天使等各种图案,有的被视为“带来好运”的祝福,有的象征“怀念”或“友谊”。商店里陈列的高档茶壶还镶有各种颜色的宝石,在灯光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来到阿根廷的外国游客都喜欢买个马黛茶壶带回去留个纪念。亚洲各国的茶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及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一)日本茶道中日两

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二)亚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韩国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的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饮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等,干嚼佐餐。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印度饮茶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喜欢味浓的加糖红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冲泡调饮,也喜

欢味浓的红茶。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遍布,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味浓的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从我国出口茶叶量不计其数。荷兰是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自发现中国茶叶以后,对茶的功效惊叹不已,认为是“灵草”,是“治百病的良药”。他们将茶叶作为最珍贵的饮料,当作向国王进贡的最佳物品。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英国茶文化 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 拉甘萨(Catherineof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 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 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 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 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 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 早餐茶(EnglishBreakfast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Grey),由中国传 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英 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 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 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 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 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 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 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茶文化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 ——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课题: 不同国家茶文化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尹连辉 组长:吴俊祥 组员:李恒、徐冉、夏恒博、刘雪明、刘雪萍、刘洪旭、王魁、梁焕焕、高俊 研究方向: 1.中国茶文化 2.日本茶文化 3.欧洲茶文化 4.亚洲其他国家茶文化 5.非洲大洋州地区茶文化 研究内容: 一、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

“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各朝代的茶 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如下:将茶饼用火灸烤。将烤茶饼放入铜制茶辗辗成颗粒。用茶罗筛茶粒取细末。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常加入薄荷、盐、红枣或姜片调味,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将细茶末连同上列材料,调和成酱。然后用茶酱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的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趋向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的手续也大为简化。 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城市的茶馆,并逐步兴起,成为适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并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茶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茶的特性 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时间、饮茶对象、茶道以及茶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探索和分析,探索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茶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及其理念 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2]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往往无法使用精确的方式去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3]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4]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5]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 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 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

高的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2、各国的茶文化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和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的不同内涵。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

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 [摘要]人类历史的发展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因此,了 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必要。文章着重把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 化进行比较,解释形成不同文化的原因。 [关键词]茶;咖啡;文化;跨文化交际 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在中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 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咖啡与茶代表着中西方两种不同 的文化。 1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 半封闭的、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 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 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其特点是“中庸”“守 常”“平衡”“对称”。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相符。通过饮茶可以自省,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 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 的思想。在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就是劳动生产物,就是一种饮料。茶文化就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就是茶与文化得有机融合,这包含与体现一定时期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得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得21世纪,茶文化更就是得到了空前得发展与进步、然而,各国得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1、中西方茶文化得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得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得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得影响之深远。红茶得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得“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得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得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得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

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得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得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她们得灵丹妙药与社交得风行饮料。由于皇后得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得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就是不可或缺得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得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得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得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就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得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就是韩国民族文化得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就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得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得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得文化艺能——茶道。2、各国得茶文化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得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得特色。不同得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得不同价值理念与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与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得不同内涵。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得乌龙茶、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 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 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 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 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 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 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

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 糟了。 (四)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 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 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 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 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 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 格调。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饮茶习俗。起初,茶这种饮料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茶叶饮品在唐朝 中期才开始走进平民百姓的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成了独 特的茶文化,当然这一事实可以在相关历史文献中得到佐证。茶圣 陆羽在《茶经》中曾提到唐朝以前与饮茶风俗有关的典籍和文献。 相比之下,英国的茶文化历史较为短暂。十八世纪前,只有英国皇 室成员才有资格享用珍贵的茶叶饮品;十八世纪后,中国的茶叶传入 英国,从而带动了当地的饮茶之风。 随着茶叶在英国国内的普及,平民百姓才有权享用茶叶。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英国人都有饮茶的习惯。在当地所有饮料的消费中,茶叶饮料占了一半的比重。虽然英国不是产茶地,但就事实结果统 计显示,每名英国人的年均茶叶消费量为3kg,在世界上排名第一。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是茶叶起源地,但是每名中国人的年均茶叶消费量为0.4kg。就饮茶种类来讲,中国人更喜爱绿茶,而英国人

中外茶文化的比较

中外茶文化的比较 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后传入西方。17世纪起,饮茶成为英国贵族圈的风尚。之后,英国人又将 西方独特的下午茶文化带入中国。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饮茶 有着不同习俗。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高压制裁,最终导致美国独立革命发生。美国人 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 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除源自于欧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国市场上的东方茶(乌龙茶、 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柠檬红茶)。美国人与中国 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 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 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另外除了预装茶外,美国 很多餐厅也以茶作为主要饮料,而美国人有在任何茶(包括东方茶) 加上糖之习惯。 1657年茶叶出现在德国的药店,但是除了东弗里西亚(今下萨克森)一带地区之外,没有赢得德国人太多的兴趣。现在德国人也喜欢 饮茶。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 窨制过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 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折射中西文化异同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折射中西文化异同 茶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代表。而咖啡,则与西方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咖啡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与西方文化息息相关的热情、自由、开放的精神。茶和咖啡是当今世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大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亦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茶和咖啡的起源、传播、饮用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更能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演变和差异。 一、起源与发展 1.茶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我国古代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自神农氏尝百草得茶以后,在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茶叶曾经作为贡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而魏晋南北朝,茶立足于长江流域同时向北方普及,饮茶之风扩散开来。隋唐时代,全民普遍饮茶,茶业昌盛,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此时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宋初明末,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斗茶、贡茶和赐茶流行于世。到了清朝,茶文化更加深入发展,戏曲、曲艺都进入茶馆表演。清朝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西方茶文化的基本理念

西方茶文化的基本理念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表现在饮茶时间、品茶文化行为等方面。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 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崇尚快节奏的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这茶以饮、以凉 为主,大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 德国人喜欢饮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等制作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德国人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金属筛 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流到茶壶内,再将茶叶倒掉,所 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 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2公斤茶叶,英国人均饮茶量是中国和印度 的3倍,年均饮茶2公斤。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虽未能如中国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但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 第一站:美国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 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 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 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 清凉,很是惬意。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

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第二站:英国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 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 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 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 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 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 通百姓。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 茶舞会等。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 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他们特 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 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 人有疲惫饥饿之感。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 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久面久之,午后茶 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 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篮,内 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午 后茶实质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 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 第三站: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 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 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文化差异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文化差异 一、茶文化 茶文化主要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 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茶文化 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 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 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而民间的饮茶习俗, 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 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上层的茶文化来源 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 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民间还有许多敬茶 习俗,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 同时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人们可以以茶自娱,观看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旅游等。体现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功利性,又体现了娱乐性。 二、西方咖啡文化 与我国的茶文化一样,咖啡文化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内涵。阿拉伯人最早把咖啡豆晒干熬煮后,把汁液当作胃药来喝,认为可 以有助消化。后来发现咖啡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由于伊斯兰教严 禁教徒饮酒,因而就用咖啡取代酒精饮料,作为提神的饮料时常饮用。十五世纪以后,到圣地麦加朝圣的穆斯林陆续将咖啡带回居住地,使咖啡渐渐流传到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土尔其等国。咖啡进 入欧洲大陆归功于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由于嗜饮咖啡的鄂图曼大 军西征欧洲大陆且在当地驻扎数年之久,大军最后撤离时,留下了 包括咖啡豆在内的大批补给品,维也纳和巴黎的人们凭着这些咖啡豆,以及由土耳其人那里得到的烹制经验,发展出欧洲的咖啡文化。 西方咖啡文化的特点总的说来是热情洋溢、奔放自由、简洁随意、快捷方便。浪漫法国的咖啡文化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 受生活的惬意感。这也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咖啡对他们来 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 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 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他们愿意在外面热闹的街市花一壶的价 钱买一小杯咖啡,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美 国的咖啡文化是童言无忌。美国人喝咖啡,就像进行一场不需要规 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美国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时深入他 们的生活。美国人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咖啡。因此美国是 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热情洋溢的意大利有两件事值得观光者注意,即男人和咖啡。意大利有这样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意大利 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做得快不超过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 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 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 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 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 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 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

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 糟了。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 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 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东方茶具多为陶瓷制品,西方茶具多为银器。 东方人讲究茶道,西方人饮茶也有一套礼数,如要使用滤茶器,倒茶要至杯中至四分之三满。 中国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不会在茶中加任何调味品。西式茶则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要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 顺序不能颠倒。 东方人喝茶并不一定要求要有茶点,但西方人喝茶常伴有茶点,最常见的有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松饼。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在这次的交流过程中,欧洲天主 教的传教士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一方面,他们处于传教的目的 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翻译并引入中国,使中国的王公贵族们获 得了对西方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书信往来把中 国的文化理念介绍到西方,这也致使当时欧洲出现了一种“中国热”的现象。以利玛窦为首的欧洲传教士大都博学多才,他们学习中文,身穿“儒服”,利玛窦所写的文章和书籍已经开始讲中西思想文化 相融合,试图将自己所传教义建立在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核心之上,而在他之后的很多传教士也纷纷效仿。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 流在和平的方式下进行,东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各自社会的发 展中都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中作用。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以英国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2、各国的茶文化 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和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的不同内涵。 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第二站: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茶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茶衍生出来的茶道更是一种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可以说是无分阶层。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是无法像西方人的思维一样用固定的公式或特定的物质去定义的,更多地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的传播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饮茶时间上,在品茶文化行为上也显而易见。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

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高压制裁,最终导致美国独立革命发生。美国人 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 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除源自于欧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国市场上的东方茶(乌龙茶、 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柠檬红茶)。美国人与中国 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 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 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另外除了预装茶外,美国 很多餐厅也以茶作为主要饮料,而美国人有在任何茶(包括东方茶) 加上糖之习惯。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 具多为银制品。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 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