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治国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文档资料

2021/4/25
4
一、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 1、直面核心问题,主动提出困惑
天下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治?(武德九年) 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二年)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 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十年)
如何向下级有效提问,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能力。
2021/4/25
5
一、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 2、隋炀帝的教训 贞观二年,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 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 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 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 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 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 不远,吾属之师也!”
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故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
谓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矣。太宗君臣之知此也,是以兴
也。不然,太宗之才,当时之臣无有能相项背者,唯予言
而莫违,亦何所不可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
2021/4/25
7
一、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 隋炀帝的教训:在一个组织中,能力超群的人做最高领导风 险很大。自认为是能力最强的人,绝对不能做最高领导。
——《大唐六典》
2021/4/25
2021/4/25
11
二、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张公遂有回天之力
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朕 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 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 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綵二百匹。 ——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唐朝盛世的奠基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唐朝盛世的奠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的政绩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不仅使得唐朝得以立足,还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唐朝盛世的奠基。
第一,唐太宗注重战略调整与边疆稳定。
太宗发动的高句丽战争打破了高句丽对中国王朝的威胁,并通过和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使得唐朝西北边疆得到较长时间的稳定。
太宗还采取了开辟新疆土、修筑要塞、设立节度使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边疆安全,为唐朝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第二,太宗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
他以儒者魏征为首的改革团队,通过均田制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同时,他还推行了科举制度,选用有才干的人才进入政府,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这些政治制度改革的推行,为唐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太宗注重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他通过降低税收、减轻赋役,鼓励商业活动的开展。
这一举措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太宗还修筑了大运河,使得南北交通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这些措施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繁荣富庶的时代,为唐朝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第四,太宗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设立了国子监,推行儒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太宗还赞助佛教的发展,在国内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和佛塔,推动了佛教的广泛传播。
在文化教育的推动下,唐代的艺术和文学达到了一个顶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
综上所述,唐太宗贞观之治为唐朝盛世的奠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通过战略调整与边疆稳定、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文化教育推动等方面的努力,为唐朝的辉煌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于后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值得敬仰的一位伟大皇帝。
唐太宗的政治智慧

唐太宗的政治智慧隋末唐初,国家政治经济处于空前困难的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成为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
唐太宗治国的政治智慧,为中华大地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本文将从唐太宗的居功至伟、善作善成、务实和结交贤能这四个方面,为读者全面解析唐太宗的政治智慧。
一、居功至伟唐太宗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统治者,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建立了庞大的疆土,推进了大陆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
他将打造万世帝王的伟业视为自己的职责,因此对待权力的态度非常严肃、正经。
他时刻提醒自己的养气之功,力求谦虚节约从而保持清心寡欲。
唐太宗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执政理念,使得他的权力变得非常险恶。
唐太宗坚信,没有团结合作的民众、没有坚定信念的领袖,是不能维护国家稳定、实现繁荣的。
因此,他最大的政治智慧就是居功至伟。
二、善作善成唐太宗是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全才型的文化人才,他在革新政治、改革经济、加强训练、修建文化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太宗倡导作善之事,通过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巨大成果,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
他善于熟练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让每一项管理行动都恰到好处,切中要害。
懂得与人交往并倡导团队合作的唐太宗,实现了“人头双倍价”的管理模式,使得全国各地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和管理都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向前发展了。
这些善工、善策,深深地映衬出唐太宗卓越的政治智慧。
三、务实唐太宗的政治智慧之一是务实。
他常常以事实为依据,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于无意义的辩论、展现力量或虚荣。
当他要采取行动时,首要考虑的是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这种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执政理念,通常在国际关系、经济发展及对军事威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交贤能唐太宗经常交往、关心和指导部下,推动了很多重要事项的进展,尤其在平定王侯割据、领土河山的争夺、国家治安和农业发展方面,具有的政治智慧最能体现。
他经常邀请有才能有能力的人去宫廷里为他效力,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相爱、大臣和幕僚团队,推动了国家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权力和人才亮点。
总结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表现

总结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表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国思想包括了宽仁、安民、崇文、务实等多个方面,带领着唐朝走向繁荣与辉煌。
首先,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宽仁爱民的特点。
他重视百姓的生活,努力推行政策减轻赋税负担。
他规定租税的特许制,允许百姓将土地特许给富户或贫民,以减轻赋税压力。
此外,他还设立了浑源仓,以用于粮食紧缺时的救济。
唐太宗将百姓的生活状况放在第一位,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唐太宗注重安民治理。
他下令侦破、肃杀宦官权臣,以保护皇权,确保朝政的稳定。
他还提倡“慎刑罚”,主张轻刑罚,避免过度惩罚,使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唐太宗注重士人的选拔与培养,重视贤能之士的才干和精神品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此外,唐太宗非常崇尚文化与教育。
他积极推行科举制度,提倡文人雅士,鼓励百姓的教育和学术研究。
他还下令修订和编纂《唐律令》和《大唐新语》,以规范朝政和推动文化的发展。
唐太宗重视文化与教育,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和智慧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太宗坚持务实的治国理念。
他强调政务的公正、廉洁和高效。
他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创设县、州、郡、县、乡等地方政府系统,实行五品官秩制度,推行缘差公门、士农工商代表制度等。
这些措施使政府更加官僚,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宽仁、安民、崇文、务实等多个方面。
他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护社会的稳定。
他注重文化与教育的发展,鼓励科举制度,使唐朝的文化达到了巅峰。
同时,他推行务实的改革,提高政府的执行能力和效率。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典范。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在位的23年里,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宽简刑法;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等。
他所实施的这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民本;君臣;纳谏唐太宗作为我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封建明君之一,历代对其赞誉史不绝书。
由于他经常以隋朝的灭亡为鉴戒,善于教化各级官吏,注意安民,从善施政,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由于他善于纳谏,始终与下属保持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使其决有良策,政令畅通。
所以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同时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他所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由于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亲眼目睹了盛世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颠覆。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隋朝本来是如魏征谈到的“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1]的统一帝国,隋炀帝继位时仍“海内殷阜”,然而为什么在十余年后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这是由于“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2],“徭役无时,干戈不戢”[3]。
他在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以后,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所以,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跃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渎言既作,离叛亦兴。
神仙之王——唐太宗的政治才能与道统思想

神仙之王——唐太宗的政治才能与道统思想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位时期,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政治改革和加强军队管理,使中国的统治者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同时,唐太宗也是一位富有道家哲学思想的统治者,他深信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天子,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唐朝的文化与思想传统,成为神仙之王。
一、唐太宗的政治才能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的政治才能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在他的领导下,唐朝政治与经济出现了大量的变化和改革,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唐太宗在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首先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
唐朝的中央政府在太穆(唐太宗所制定的官制)制度下,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同时加强了朝廷管理的效率。
这样不仅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力,而且也为后期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唐太宗重视法制建设。
他制定的新律令(唐律)具有完整的体系,并在其治国理政中率先实行,而这种新的律令制度不仅保障了各阶层民众的权利,也为政治纠纷和犯罪行为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唐太宗通过律令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了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稳定性,使得唐朝在法制上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同时,唐太宗也特别注重军队建设。
他在位期间,组建了一支庞大而又精锐的大军,并不断改进军队设施和武器装备,以保证边境的安全和稳定。
唐太宗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军队纪律和作战战术的法令,使得唐朝的军队管理和作战部署更加优化,成为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实力的军队。
二、唐太宗的道统思想唐太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家。
他深信自己是天命所归之人,认为自己有权在人间行使天使的职责。
这种道家哲学的信条贯穿了他历任皇帝的统治,成为唐朝王朝君主权力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
唐太宗在实践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他在位时积极推动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哲学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使得中国传统哲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治国犹栽树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治国犹栽树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加强国家建设。
唐太宗把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首位,推行科技改革,推动国家建设,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改善民生,增强国家实力。
二、发展文化教育,增强国家文化的影响力。
唐太宗重视文化的发展,推行文治理,推动文化的发展,增强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的传播。
三、加强外交活动,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
唐太宗重视外交活动,派遣使臣前往国外,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拓宽国家的外交渠道。
四、加强军事力量,增强国家的统一力量。
唐太宗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推动军事改革,加强军事实力,增强国家的统一力量,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
唐朝的贞观之治与李世民的兴国

唐朝的贞观之治与李世民的兴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贞观之治被认为是唐朝最盛的时候。
而这一切的辉煌与成功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越统治不无关系。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唐朝的贞观之治以及李世民的兴国之策。
一、政治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着重重视政治稳定和民生幸福。
他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的政策,如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
此外,他还积极倡导儒家思想,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得到明确和统一,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军事唐太宗李世民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他重视军队的建设,实行军队“番号制”和“食实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生活待遇。
他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作战策略,如运用骑兵作战,改革战术,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防守能力。
这些举措为唐朝的边疆安全和国土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经济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稳定。
他通过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推行均田制,鼓励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同时,他还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强对外贸易,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实力的增强。
四、文化李世民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招贤纳士,重视教育,并多次出资兴办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他还注重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贞观之治的文化氛围为唐朝的文化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唐朝的贞观之治与李世民的兴国之策密不可分。
李世民通过严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管理,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有序,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治国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走向玄武门 2,安定天下 3,治国之道 4,纳谏哲学 5,国家形象 6,以人为本 7,贞观大臣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走向玄武门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安定天下(蜀地与幽州) •争取佛教道教
•争取官员 •争取人心 •化敌为友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安定天下 •收复魏征 •何以离间我兄弟 •前太子…… •太宗改容礼之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贞观二年,王珪进拜侍中。时房玄龄、 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 ,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 ,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 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 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 ,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 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 必举,臣不如戴胄。至如激浊扬清,嫉恶 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 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 确论。(《贞观政要》卷二·任贤第三王 珪传)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 • 1.减少死刑 。《旧唐书· 刑 法志》说,在唐太宗时期, 死刑比古代减少一半。 • 2.慎重死刑的执行 。张蕴 古之死。《旧唐书· 刑法志》 记载说:“自是,全活者甚 众”。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限制死刑上奏 • 首先,从立春到秋分,不得 奏决死刑。这样,半年就过 去了。 • 其次,大祭祀,每月的第一 天和最后一天(朔望)、上 下弦、二十四节气、雨日、 夜里、假日和断屠日月不许 奏决死刑。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
太宗做法 一是导人进谏。太宗威仪严肃,人见紧张。 为了让臣下畅所欲言,太宗有意改变自己,竭力 作出亲切的表情。 •二是经常要求畅所欲言,人人写出意见。几乎 是强迫发言的举动,后来马周就是这样出现的。 因为代替将军常何写意见书,被皇帝发现。 •三是强化谏官功能。谏官包括谏议大夫还有左 右拾遗、补阙等。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他的执掌 就是“侍从赞相,规谏讽喻”。就是跟在皇帝身 边,或者赞同,或者谏议。反正,要表达自己的 观点。贞观元年春正月李世民下令:“自今中书 、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 失辄谏。”(《资治通鉴》) •四是强调各个部门要各尽其职。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第二、魏徵是唐太宗的帝师 。在贞观群臣中,对唐太宗 影响最大的人,就是魏徵。 唐太宗说:“贞观以前,从 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 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 ,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 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 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贞观政要》卷二魏徵传)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有一次地对魏徵说:“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 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 ,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 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 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 亦足为良工尔。”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贞观七年,魏徵代王珪为侍 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 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 :“朕拔卿於雠虏之中,任 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 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 钅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 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 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 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 徵乃止。(《贞观政要 》卷二魏徵传)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逝 。唐太宗说: “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 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 以防已过。今魏徵殂逝,遂 亡一镜矣!”(《贞观政要 》卷二魏徵传)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国家形象-长孙皇后 • 如何做副手
• 早年弥缝后宫
• 君臣关系如亲人 • 社会关系和谐 • 国际地位崇高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魏征的贡献 •第一,贞观定策,魏徵是设计师。 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人说过:“ 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 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 ;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 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 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 ,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 ,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 ,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 人?” (《贞观政要》卷五· 诚信第 十七)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
•唐太宗论去贼:“民之所以 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 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 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 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主 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 重法邪!” (资治通鉴卷 192)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 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 是要事,然朕惟欲卿等存心 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 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 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 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 故也。”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纳谏哲学 • 3.皇帝纳谏,树立了朝廷和皇 帝的威信,增强了民众对于政 府的信心。 • 4.皇帝纳谏,在朝廷上树立了 正气,臣下畅所欲言,君臣关 系和谐融洽。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国家形象 • 大臣们为什么要进 谏? • 国家形象与国家利 益。 • 皇帝是最高代表。 1,王珪谏美人(贞观 初) 2,魏征谏大婚(贞观 八年)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纳谏哲学 1.皇帝纳谏是下情上达的一个渠 道,从而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 更广阔的背景和资料,使得决 策更有针对性和更符合国情。 2.皇帝纳谏,形成了群策群力的 局面,特别对于国家的正确决 策有着积极的意义。决策的阶 段,就能避免或者减少错误, 一方面减少了国家治理的成本 ,一方面提高了治理的效率。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治国之道-从我做起 • 王道霸道 • 释放宫女 • 削减封王 • 精简机构 • 避免战争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治国之道
房玄龄
杜如晦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治国之道
•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 各当所任,则无为而理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 位。”房玄龄等由是所置文 武总六百四十员。(《贞观 政要》卷三) • “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 ,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 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 焉。”(《旧唐书》卷六十 六)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皇帝亲临 • 《资治通鉴》:贞观六年十二月。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 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 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 至期来诣京师。 • 《资治通鉴》贞观七年九月。去 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 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 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 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 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 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 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 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 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 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 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 死无所恨。”
• 国家形象-魏征进谏 • 能够进谏:有经国之才 • 敢于进谏:一是因为他性 格:性格刚直,不屈不挠。 二是职守所在。 • 善于进谏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国家形象-魏征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 ,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 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 :“忠良有异乎?” 徵曰:“良 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 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 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 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 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乃赐绢二百匹。(《贞观政要 》卷二· 直谏)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皇帝亲临
• 刘恭的“胜”字。 • 板桥店案件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一人为本-大臣守法
• 戴胄(大理少卿) • 崔仁师 • 隋朝张元济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贞观之魂
•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 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 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共生共荣, 共创中国历史的一个神话。 千年之后再回望,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 皇后治理后宫
• 长孙家族领袖
• 理解魏征 • 政治遗嘱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读书知礼 • 善待下人 • 朴素勤俭 •知性女人 • “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 请绳治,俟意解,徐为开治 ,终不令有冤”。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以人为本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世民曾经这样说过:“君依于 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 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 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 ,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 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 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 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 治通鉴》卷192)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纳谏哲学 • 人性与权力:纳谏难点
• 心理障碍:自我证明 • 人际关系:动机何在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纳谏哲学 • 太宗纳谏动力
• 太宗纳谏经验
•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 1,就事论事
• 2,理解动机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纳谏哲学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 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 ,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 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 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 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 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 ,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 戒第六)
盛世明君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 国家形象-魏征进谏 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疾苦,更能 了解百姓心思。 读书求学,对《春秋》公羊学最 有研究,对于“以德化民”的理 论和实践,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 的信心。 性格刚直,不屈不挠。 有胆量更有智慧,不仅有进谏的 热情,更掌握进谏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