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单大事记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单大事记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单大事记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隋朝末年追随其父李渊在太原起兵,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太子,随即登上帝位。
今天我们一起细数一下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些大事记。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令人修《氏族志》、《五经正义》,发展科举制度。
他吸收隋朝的教训,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唐初出现魏征等正直谏臣,并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
贞观年间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谊。
贞观末为征高丽,连年用兵,并营造宫殿,加重赋役,加深了阶级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十三年(649)正月,太宗亲撰《帝范》12篇赐与太子李治,坦率承认自己并非完人,多有不当之举,弥留之际,叮嘱丧事从简,并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佐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病逝于翠微宫。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经典手机短信】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故事一:唐太宗捂死鹞鹰
唐太宗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当时,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捂死了。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故事二:魏征直言纳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唐太宗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唐太宗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他有许多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据说唐太宗非常喜欢打猎,一次他在山上狩猎时迷路了,身边只有一位随从。
唐太宗问他:“你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吗?”那位随从不敢造次,只好回答:“皇上,我们在臣妾国。
”唐太宗不禁大笑,这件事也在后来成了一个有趣的典故。
唐太宗还有一个非常睿智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听到一件事件后,便问朝臣们:“吾听闻此事,是非通达,但我自己却无法分辨是非曲直,这是什么原因?”朝臣们都不知如何回答,只有一个人说:“臣以为,这可能是因为陛下智慧过于其他人所以无法理解常人思维。
”唐太宗大笑道:“你们都聪明绝顶,吾却只是平凡之人罢了。
”
此外,唐太宗还在位期间进行了诸多变革,使得唐朝兴盛不衰。
他非常注重官员素质的提高,制定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他还推行节俭讲究的生活方式,提倡勤政治国,极为爱惜人才,这些都是唐太宗成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
总之,唐太宗的故事充满着趣味和智慧,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
咱来唠唠唐太宗纵囚归狱这事儿。
唐太宗啊,那可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
有一回呢,他不知道哪根筋一转,就下了个超级大胆的命令。
他把监狱里那些被判了死刑的囚犯都给放回家了,还跟他们说:“你们啊,都回家去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过了一段时间呢,你们再回来接受处罚。
”
这命令一下,可把大家都惊到了。
那些囚犯们呢,一开始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等于是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啊。
他们就这么懵懵懂懂地回了家。
你猜怎么着?到了该回来的日子,那些囚犯啊,一个接一个地都回来了。
这可把唐太宗高兴坏了,他觉得这些囚犯都很守信用啊。
于是呢,唐太宗一高兴,就把这些囚犯都给赦免了,没让他们再受死刑。
有人就说了,这唐太宗可真是够大胆的,就不怕这些囚犯一去不回吗?其实啊,这唐太宗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这么做呢,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仁德,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个仁慈的君主,信任这些囚犯。
另一方面呢,他可能也看准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还算不错,这些囚犯说不定真的会被他的信任所打动,乖乖回来。
不管怎么说,这唐太宗纵囚归狱的事儿啊,就这么成了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故事,被大家传来传去啦。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两个:
故事一:鹞死怀中
一天,李世民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李世民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李世民的怀里。
故事二:太宗与鹦鹉
有一次,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送给李世民一只鹦鹉。
这只鹦鹉不仅羽毛漂亮,而且能说话唱歌,深得李世民的喜爱,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
然而,李世民在享受这份欢乐的同时,还要防着大臣们知道,尤其是那位谏议大夫魏征。
因为魏征时常会让李世民下不了台,所以李世民非常怕他知道自己玩物丧志。
有一天,李世民忙了大半日,刚放出鹦鹉,让它唱支歌让自己轻松一下。
此时,他听到太监唱道,谏议大夫魏征求见。
李世民一听,生怕魏征看见鹦鹉,赶忙将鹦鹉塞进自己的手袖里。
然而,魏征早已看到了李世民手袖里有东西在动,于
是他慢条斯理地向太宗皇帝奏报了一个时辰才告退。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李世民的人物形象,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胸怀。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
请注意,以上只是虚构的民间故事,并非真实历史。
如需了解李世民的真实历史,建议查阅相关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一、唐太宗选人之道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
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
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
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
李嘉诚由一个出身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
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企业取名“长江”,就是基于其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不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任用经验丰富、极具专长的“客卿”。
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
四、唐太宗的真情管理
“先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朝迅速崩溃,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安邦定国,唐太宗首先确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
这种“存百姓”的思想就是他吸取隋亡教训、探讨历代兴亡更替得出的最重要的治国思想。
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存百姓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安定,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才能富强,这是最重要的“为君之道”。
而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表现得不够尊重。
他们发布强硬的命令,进行粗鲁的指挥、控制和监督,甚至对下属随意地斥责、诋毁,毫不顾及下属的感受,更不会理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智慧、理性、有权威。
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没有使他们显得更加睿智,相反却很愚蠢。
五、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在初唐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李世民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事
例是不胜枚举的。
在同王世充的对阵中,他令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阵发起冲击,而他本人则轮番参加每一次冲击并率队为前锋。
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打头阵。
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
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
只有领导者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这种热情和精神才会影响其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
可以说,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对部下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在群众中,是一级组织的代表,领导的言行对群众影响非常大。
在很多情况下,领导者说之无心,而群众却能听出你话里的弦外之音。
领导者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能乱讲;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只有这样才会一点一点的积累自我的权威,才能铸就卓越的管理。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1.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
2.关于古代道德的经典小故事
3.关于亲情的经典小故事
4.关于春节的经典小故事
5.关于感恩的经典小故事
6.关于教育孩子经典小故事
7.5个关于成语的经典小故事
8.关于经典感恩的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