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李世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李世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文丨《那些年》小小那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作为开创大唐盛世的一代明君李世民,这两点都占了。
识人之明世人皆赞李世民善于用人,但其实用人的关键在于精准识人。
对于自己手下这批良臣贤将,李世民可谓了如指掌。
一次,他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做了一番大盘点——长孙无忌,反应敏捷,决断迅速,比古人都强,但是动不动就避嫌,而且也不擅长率军作战。
高士廉,博古通今,内心阳光,为官期间从不结党营私,即便发生再大的灾难,他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
但他的缺点是,对于长官,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唐俭,富有辩才,且谋事周到,善于调解纠纷。
但是,他侍奉我三十年来,却从没有一句关于国家大计方针的建言献策。
杨师道,性情温和淳朴,不会冒犯别人,也不会出什么差错,但是,由于他天生懦弱胆怯,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一般不会出手相助。
岑文本,个性忠厚,文章华丽,三观端正,不会让人失望。
刘洎,性情坚毅,忠贞不移,言行上都对朝廷做出不少贡献。
同时,此人重视信义,所以会偏袒亲友。
马周,思维敏捷,善于分析问题,且忠贞端正,对人的批评从不忌讳,每次派他办事,我都挺满意。
褚遂良,才学过人,性情坚定,每次上疏规劝,对我的亲切关心就像飞鸟入怀,让人心生怜爱。
这一系列点评,包括能力和品德,涵盖优点和缺点,可见李世民察人之细致,观人之精准。
自知之明比知人更重要、也更有难度的,是自知。
在心理学中,“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尼采也曾说,“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但是李世民非凡之处,就在于他自己有着全面而清醒的认知。
李世民曾经问朝臣:“此前历代君主,即便能够平定战乱,统一中国,但也往往难以制伏蛮夷,而我却做到了。
我的才能明明不如古人,但成果却超过了古人,你们说说这是什么缘故?”文武百官纷纷恭维和赞美。
李世民不满,于是开始进行自我剖析:一、古代君王常常嫉贤妒能,但我发现别人长处时,好像发现自己的长处。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让唐朝迎来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这其中,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绝对是关键的一环。
咱就说魏征吧,这可是个让唐太宗又爱又“恨”的主儿。
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唐太宗登基后,不仅没跟他计较过去,还重用了他。
为啥?就因为唐太宗深知魏征是个直言敢谏的忠臣。
有一回,唐太宗兴致勃勃地想去南山游玩。
车驾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出发。
可魏征来了,站在那苦口婆心地劝唐太宗别去。
唐太宗那个郁闷啊,心想:“朕好不容易想放松一下,你咋就这么扫兴!”但最后,唐太宗还是打消了游玩的念头。
回到宫里,唐太宗气呼呼地跟长孙皇后抱怨:“朕这皇帝当得真憋屈,连出去玩都不行!”长孙皇后听了,赶紧换上庄重的服饰,向唐太宗行礼道:“恭喜陛下,有魏征这样的忠臣,是大唐的福气啊!”唐太宗一听,这气也就消了大半。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鹞鹰,正拿在手上把玩得高兴。
忽然听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鹞鹰藏到怀里。
魏征呢,故意在那唠唠叨叨说了好久。
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把鹞鹰拿出来一看,已经闷死了。
唐太宗那个心疼哟,但也只能暗暗叹气,谁让魏征说的都在理呢!唐太宗知道,魏征有时候说话是难听了点,但都是为了国家好。
所以尽管心里不痛快,他还是能虚心听取魏征的意见。
时间长了,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
唐太宗能容忍魏征的直言,魏征也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除了魏征,唐太宗还任用了很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人可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房玄龄善于谋划,心思缜密。
每次唐太宗有什么想法,房玄龄总能迅速地制定出详细的计划。
而且他做事特别细心,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了。
有一次,唐太宗要攻打一个小国。
房玄龄不仅制定了作战方案,还把后勤保障、战后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唐太宗看了,那是相当满意,直夸房玄龄是他的“智囊”。
杜如晦呢,则善于决断。
当面对众多的方案和建议时,杜如晦总能迅速地找出最佳的选择。
善于任用人才的作文素材摘抄

善于任用人才的作文素材摘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领导者凭借着善于任用人才的智慧,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他们深知,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力量。
以下是一些关于善于任用人才的经典素材。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他广纳贤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李世民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委以重任。
他还任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虚心接受其批评和建议。
正是因为李世民善于发现和任用这些人才,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善于任用人才的智慧。
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位杰出的谋士。
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
刘备还重用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刘备得以在乱世中立足,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不计前嫌,任用曾经射过他一箭的管仲为相。
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富强,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善于任用人才的成功案例。
比如,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人才的重视和任用。
盖茨善于发现和招揽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同样如此。
乔布斯以其独特的眼光和领导力,吸引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他们共同努力,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如 iPhone、iPad 等,使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善于任用人才的领导者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们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人才的潜在能力和优势。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古代君王用人的有趣故事。
先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吧。
他特别会用人,有个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他提意见,有时候唐太宗都被气得不行。
但是唐太宗知道魏征是为了国家好,所以还是很重视他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
还有齐桓公,他不计较管仲以前是敌人,还让管仲当大臣。
管仲很有本事,帮齐桓公出了好多好主意,让齐国变得很强大。
小朋友们,这些君王是不是很聪明呀?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古代君王用人的故事。
你们知道周文王吗?他请姜子牙出山帮助他。
姜子牙年纪很大啦,但是周文王不在乎,觉得他有才华,真心诚意请他。
最后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文王做了很多好事。
再说说秦孝公,他用商鞅变法。
商鞅的办法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秦孝公相信他,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厉害。
小朋友们,君王会用人很重要呢!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古代君王用人的典故。
比如说刘邦,他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些有本事的人。
张良给他出谋划策,萧何帮他管理后方,韩信给他打仗。
大家一起努力,刘邦最后当了皇帝。
还有刘备,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可聪明啦,帮刘备打了好多胜仗。
小朋友们,从这些故事里能知道,用人要用对人,这样才能成功哟!。
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李世民用人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比较,发现李世民最杰出的政治才能表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以隋亡为戒,说:“选一个正人,善良之人便受到鼓励;误用一个坏人,坏人便蜂拥而至。
”为了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他在任免升降上不计恩怨亲疏,比如,长孙无忌是皇后之兄,外戚掌权历来是众矢之的,由是,皇后与无忌本人都要求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但李世民一言九鼎,力排众议,坚持任命无忌为宰相。
在中国历史上,与妻舅联手治国,或搬弄朝政的皇帝极为鲜见,而李世民的胆识明亮了古今。
他说:“我选拔的是人才,不是妻舅!”相反,叔父李神通向李世民当众要官时,一国之君的侄子却是摆起架子,于众目睽睽之下痛斥叔父无功而要官。
此举之功德在于,堵住了跑官要官的邪气。
国君要清楚自己的过错,就得身边有良臣与忠臣。
虞世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
李世民研究以往的帝王,旨在校正自己的行为。
魏征曾是李世民的政敌,而且还是亲兄李建成的心腹,属谋杀李世民的罪魁。
但魏征文化素养高,人生经历丰富,政见高明人,这让李世民器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大庭广众中历斥其罪状,却破格任用魏征为詹事主薄和谏议大夫。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征从“祸首”变成了“忠臣”,李世民“拔人物則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即令当年,唐太宗命令“十六岁以上男子体建者,可以征兵”,而魏征却敢顶撞皇上,其理由是征调成丁男子,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增数?又何以体现以诚信治天下?唐太宗细想有得,赏魏征金瓮一只,以倡集思广益之风。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位自尊心强又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过分尖锐的话也是不堪忍受的。
有一天,李世民怒发冲冠回到宫院,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这个乡下佬。
”皇后问这个乡下佬是谁。
皇上对曰:“魏征当众羞辱我。
”皇后以“君明臣才直”之语劝慰皇上:“魏征直,缘于陛下英明。
”李世民大悦。
皇后不可能主宰朝廷,但可以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个朝廷的发展走向。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经典手机短信】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李世民用人收放有度

瑞 士 — — 父 母 为 了 不 让 孩
要去 外面 参加 劳动挣 钱 。孩 子很
子成为无能之 辈,从 小就培养孩
子 自 其 力的精神 。 如 , 食 譬 十六 七
岁的姑 娘 ,初 中一 毕 业就 送 到 一
小 的 时 候 就 给 他 们 灌 输 一 种 思
想 :不给 别人 添麻 烦 。” “ 母
征 辽 东 . 令 皇太 子 在 定 州监 国 . 命
房 玄 龄在 长 安 留守 .可 以见 机 行 事 . 需奏 请 有 人 前往 留守办 公 不
室 。 称 要 告 密 。房 玄 龄 问 :你 要 声 “ 告 谁 ?” 到 的 回答 是 :告 你 。 房 得 “ ” 玄 龄 马 上 把 此 人 送 到 前 线 交 李 世 民处 理 李 世 民 听 到 报 告 说 . 守 留
瞎 了 接 下 来 . 李 世 民 和 尉 迟 恭 有
一
送来 告 发 谋 反 的人 .令 人 持 刀 列 队. 上告密人 , 押 问他 要 告 谁 , 回 答 :房玄 龄 。” 世 民早 已料到 这 “ 李 是 怎 么 回事 , 即大 喊一 声 . 将 立 令
此 人 腰 斩 . 后 下 诏 书 . 评 房 玄 然 批 龄 不 能 当 机 立 断 这 是 贞 观 君 臣 博 弈 中 一 个 极
次谈 话 。对这 位 功 勋卓 著 的 名
臣 .李 世 民谆 谆 教 导 :对 于 汉 高 “
祖 刘邦 诛 杀 功 臣 .我是 持 批 评态 度 的 .希 望 能与 各 位 功 臣共 享 富 贵 可是 . 在任 上屡屡 有 违法行 你
有 意思 的实 例 .双 方都 明 白是 怎
么 回事 .但 都 要 按 规则 把 自己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世民用人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比较,发现李世民最杰出的政治才能表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以隋亡为戒,说:“选一个正人,善良之人便受到鼓励;误用一个坏人,坏人便蜂拥而至。
”为了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他在任免升降上不计恩怨亲疏,比如,长孙无忌是皇后之兄,外戚掌权历来是众矢之的,由是,皇后与无忌本人都要求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但李世民一言九鼎,力排众议,坚持任命无忌为宰相。
在中国历史上,与妻舅联手治国,或搬弄朝政的皇帝极为鲜见,而李世民的胆识明亮了古今。
他说:“我选拔的是人才,不是妻舅!”相反,叔父李神通向李世民当众要官时,一国之君的侄子却是摆起架子,于众目睽睽之下痛斥叔父无功而要官。
此举之功德在于,堵住了跑官要官的邪气。
国君要清楚自己的过错,就得身边有良臣与忠臣。
虞世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
李世民研究以往的帝王,旨在校正自己的行为。
魏征曾是李世民的政敌,而且还是亲兄李建成的心腹,属谋杀李世民的罪魁。
但魏征文化素养高,人生经历丰富,政见高明人,这让李世民器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大庭广众中历斥其罪状,却破格任用魏征为詹事主薄和谏议大夫。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征从“祸首”变成了“忠臣”,李世民“拔人物則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即令当年,唐太宗命令“十六岁以上男子体建者,可以征兵”,而魏征却敢顶撞皇上,其理由是征调成丁男子,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增数?又何以体现以诚信治天下?唐太宗细想有得,赏魏征金瓮一只,以倡集思广益之风。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位自尊心强又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过分尖锐的话也是不堪忍受的。
有一天,李世民怒发冲冠回到宫院,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这个乡下佬。
”皇后问这个乡下佬是谁。
皇上对曰:“魏征当众羞辱我。
”皇后以“君明臣才直”之语劝慰皇上:“魏征直,缘于陛下英明。
”李世民大悦。
皇后不可能主宰朝廷,但可以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个朝廷的发展走向。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魏征病重期间,唐太宗两次上门探视,尤其在魏征奄奄一息之时,唐太宗还拉着自己的女儿,对魏征痛哭流涕地说:“睁开眼,看看你的儿媳妇吧。
”唐太宗原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不完全是出于婚姻意义的考虑,更多的是政治色彩,包括对魏征这样的忠臣极致的奖赏。
国君是源头,臣民是溪流。
只有源头清,溪流才不会浑浊。
拍皇上的马屁甚众,这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历史现象。
李世民患“气疾”,身边
的臣僚们引经据典,再三请求为皇上建造一座楼台,唐太宗一口回绝了。
唐朝建都长安,粮食东运,压力很大。
在洛阳建筑宫殿也是大势所趋。
张玄素上书曰:“营造乾阳殿,连隋炀帝都不如!”李世民纳谏,下令所有工程全部停工,且曰:“以后到洛阳即或露宿,也无不可。
”但,洛阳宫仍修建了。
官员挖池筑山,雕饰华丽。
李世民大怒,立即令人拆毁,罢免了一些官员之职。
朝廷哗然,捧场无门,政治日臻清廉。
李世民可谓“用人之道”的典范。
如果,唐太宗在为皇一生中任用下属的关键问题上没有优点与缺点,他在历史上的分量就会减轻,李世民就不再是李世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