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视“制度忠诚”鉴于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诚”对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唐太宗在选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视“制度忠诚”原则,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曾经是太宗为秦王时旧部的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撤职,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于处分,被太宗严辞拒绝:“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另一面则是他唯才是举,量能授职。
如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属,但是唐太宗见他才堪大任,便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魏徵也不负其望,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及时诤谏匡正太宗政令的误差,对贞观之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问出身,重视人才的价值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通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太宗不解,便问常何。
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进宫,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用人上,唐太宗还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选人用人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原则。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首要原则。
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领导才能。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德才兼备这条用人标准。
古人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德者本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可见为官者德之重要。
当然,在讲德时,也决不能否定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与才是统一的,德是基础,才是条件。
人才不仅要有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如果有德无才,尽管他想把工作干好,也难干成尽善尽美的事业。
二是坚持凭本事、论政绩的原则。
长期以来,一些单位、部门在用人上形成了一些不好的风气,主要表现在求稳怕乱、论资排辈、平衡照顾。
这会导致愚贤不辨、良莠不分。
要准确地选出优秀人才,必须坚决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观念,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树立“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
要打破各种各类的“身份框框”、“文凭框框”、“资历框框”。
不能搞“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要以宽阔的眼光,把拟选对象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审视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
李曦瞳
选人用人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3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

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朱粤波唐朝是一个充满传奇梦幻般的朝代,其功绩达到我国封建主义的顶峰时期。
尤其在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实现天下大治,这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法规,更应该归功于李世民他本人的人格魅力。
那么李世民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事迹对其进行分析,并借鉴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创造辉煌!1、求贤若渴,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李世民作为封建帝王,自然是想巩固自己的皇权通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他以史为镜,探究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深刻的认识到: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
在他麾下包括敌对集团的人才,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充、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得徐茂公(后李世勣)、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的时候吸收了张玄素,在消灭了李建成时,吸收了魏征等。
李世民四请马周的典故更是表现出了他求贤若渴之心。
李世民还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这是他非常优秀的一面,也是他能实现天下统一,天下大治的一个基本因素。
史学家把李世民成功的经验归纳为“用人”和“纳谏”。
很好的概括了他传奇一生的人格魅力。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是一个很有视野的领导人,他自己不懂电脑,不懂软件引荐,没有高学历,去从一个英语老师变成了企业领导人。
别人是学习技术,而他却是在练习管理,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应用。
马云认为,领导者不要做具体的工作,要下面人去做。
“你用6个月如果还找不到代替你的人,说明你招人有问题。
6个月你找不到帮助你的人,说明你不会用人。
领导要能把人身上最好的东西发现出来。
你要招这个人的优点,找到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这就是你的厉害之处。
就比如一个老虎在后面追你,你的奔跑速度自己都想象不到。
这说明说明,这是潜力,每个人都有潜力,关键是领导要能找出这个潜力。
刘邦说:我管理国家不如萧何,攻城拔寨不如韩信,奇谋妙断不如张良,武功谋略皆平平,然而我却可以统领天下,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用他们,用在哪里。
唐太宗之用人观

唐太宗的管理艺术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出类拔萃,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样他的管理方法,即使在现代,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他说:“仁人如巧匠之制木,值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值长短,各种所施。
明主之仁人也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唐-李世民《帝范•审官第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曾经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早在唐代就有史臣吴兢将其编撰成《贞观政要》一书。
" 后之求治者,或列之屏风,或取以进讲。
"其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不仅具有启发作用,而且具有警醒作用。
既是补药,更是清醒剂。
那么,是否如同唐太宗所说就能用好人才了呢?没那么简单,要真正发挥出一个优秀人才的全部实力,是有条件的。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首要任务唐太宗与大臣萧瑀关于历史上另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隋文帝杨坚有过一段对话。
贞观四年,唐太宗曾问萧瑀:" 隋文帝何如主也?" 大臣萧瑀对曰:" 克己复礼,勤劳思政,......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 唐太宗对此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隋文帝" 性至察而心不明......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按照唐太宗的观点,作为最高领导者,应当" 广任贤良,高居深视" ,而不是身代百官,君行臣职,为己所不宜为,劳己所不必劳。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一个我们敬仰的皇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治国理念,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我们要明白,唐太宗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皇帝。
他知道,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所以,他非常重视选拔人才。
在他的手下,有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如魏征、杜如晦、程知节等。
这些人都是唐太宗亲自选拔出来的,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认为,一个人的品行、才能和为民服务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会特别关注这些方面。
他还经常说:“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珍惜他们,用好他们。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除了选拔人才,唐太宗还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他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和机会。
所以,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提倡儒家文化,鼓励人们学习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他还设立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唐太宗不仅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还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
他推行“仁政”,关心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经常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民生的重视。
在唐太宗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些成就,离不开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唐太宗才能够选拔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像唐太宗一样,重视人才,关心民生,努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才能够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
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
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
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
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
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
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
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
唐太宗用人之道-兼听则明-宽容和多元

兼听则明:唐太宗用人之道是宽容和多元(2009-11-30 14:07:17)转载▼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一·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谏议大夫魏征忠心又耿直,他向太宗进谏,前后多达200余条,不仅在唐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完善郡县制度等国家大政方面,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点的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
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
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
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命;其次,知人善用。
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第三,对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
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最后,有容人之量。
太宗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
张居正更是认为太宗能够兼听为明主要是他虚心求教的结果,这也正是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浅谈唐太宗用人之道大唐帝业的实际开创者李世民,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