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合集下载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

唐太宗任用人才作文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让唐朝迎来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这其中,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绝对是关键的一环。

咱就说魏征吧,这可是个让唐太宗又爱又“恨”的主儿。

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唐太宗登基后,不仅没跟他计较过去,还重用了他。

为啥?就因为唐太宗深知魏征是个直言敢谏的忠臣。

有一回,唐太宗兴致勃勃地想去南山游玩。

车驾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出发。

可魏征来了,站在那苦口婆心地劝唐太宗别去。

唐太宗那个郁闷啊,心想:“朕好不容易想放松一下,你咋就这么扫兴!”但最后,唐太宗还是打消了游玩的念头。

回到宫里,唐太宗气呼呼地跟长孙皇后抱怨:“朕这皇帝当得真憋屈,连出去玩都不行!”长孙皇后听了,赶紧换上庄重的服饰,向唐太宗行礼道:“恭喜陛下,有魏征这样的忠臣,是大唐的福气啊!”唐太宗一听,这气也就消了大半。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鹞鹰,正拿在手上把玩得高兴。

忽然听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鹞鹰藏到怀里。

魏征呢,故意在那唠唠叨叨说了好久。

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把鹞鹰拿出来一看,已经闷死了。

唐太宗那个心疼哟,但也只能暗暗叹气,谁让魏征说的都在理呢!唐太宗知道,魏征有时候说话是难听了点,但都是为了国家好。

所以尽管心里不痛快,他还是能虚心听取魏征的意见。

时间长了,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

唐太宗能容忍魏征的直言,魏征也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除了魏征,唐太宗还任用了很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人可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房玄龄善于谋划,心思缜密。

每次唐太宗有什么想法,房玄龄总能迅速地制定出详细的计划。

而且他做事特别细心,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了。

有一次,唐太宗要攻打一个小国。

房玄龄不仅制定了作战方案,还把后勤保障、战后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唐太宗看了,那是相当满意,直夸房玄龄是他的“智囊”。

杜如晦呢,则善于决断。

当面对众多的方案和建议时,杜如晦总能迅速地找出最佳的选择。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何元茂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星皇帝”。

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

其用人思想历经重重岁月而光辉不减,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才行并举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其人才标准更为全面,是兼顾才能与德行两个方面,其中的“行”作为人才标准,则更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

唐太宗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首要价值。

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

无德之才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弃怨用人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

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

”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时皇族是十分慎重的。

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后任用的12个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这些人能为太宗所用,正体现了唐太宗非同凡响的择人标准和胆识。

与朱元璋“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处。

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成了他的高参和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时代最理想的君臣关系。

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施恩御人唐太宗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

当贞观盛事已经形成后,回顾自己的用人思想时,他颇有感触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皆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旧唐书·魏征传》)。

是“威权独运”以用人,还是“布德施惠”以用人。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关系、上下关系,并且最终造成不同的人脉关系和政治局面,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君主,他统治下的大唐盛世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人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他以民为本的理念使得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一、选拔人才不分门第唐太宗非常注重选拔人才,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应该因为出身贫寒或者门第不高而排斥他们。

在唐太宗的朝堂上,有很多出身平民、没有显赫家世的人担任要职,如魏征、杜如晦等。

这些人才都是凭借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脱颖而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太宗曾说:“吾欲使天下无贵贱,惟贤是举。

”这句话表明了他选拔人才的原则,即不分贵贱,只看才能。

二、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唐太宗认为,一个好的官员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在选拔官员时,会严格考察他们的品行,对于那些品行不端、贪污腐化的官员,会坚决予以罢免。

唐太宗还提倡节俭,要求官员们勤政爱民,严禁奢侈浪费。

在他的影响下,大唐官场风气日益清正,官员们都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鼓励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唐太宗非常重视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他认为民间人才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可以使国家更加强大。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民间人才的涌现。

例如,设立科举制度,让有才能的人们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设立学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文化熏陶;还有就是鼓励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得民间人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关爱人才,给予荣誉和待遇唐太宗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他会给予那些有才能的人以荣誉和待遇,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例如,对于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他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对于那些有卓越才能的文人墨客,他会给予很高的官职和优厚的待遇。

这些举措使得人才们倍受鼓舞,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效力。

五、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唐太宗深知权力需要制约,他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

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

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

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

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

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

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

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

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的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太宗洞察敏锐,对人才的优缺点了如指掌。

他知人善用,将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批评意见,认为听批评意见有损颜面,这是人性的弱点。

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点的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

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

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

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命;其次,知人善用。

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第三,对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

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最后,有容人之量。

太宗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

张居正更是认为太宗能够兼听为明主要是他虚心求教的结果,这也正是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浅谈唐太宗用人之道大唐帝业的实际开创者李世民,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 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资治通鉴》卷192
22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3、至公无私亲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
7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谁主张、谁担当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 相倾。凡在官僚,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 谤。所以郎中抑夺,唯事谘禀;尚书依违,不得 断决。或惮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 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 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递相 姑息,唯务弥缝。
15
二、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王珪点评诸宰相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 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 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徵传》
5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任用政敌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 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 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 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8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作者:郭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09期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626~649年)为唐朝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善于用人。

他的用人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笔者就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及给我们的启示谈一些看法,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1. 唯才是举经历了隋末大动荡的唐太宗,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

何以守成?他认为关键在于用人,特别是忠臣良将。

他希望能依靠一大批有才干的封建官吏来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此,他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把笼络人才、用好人才视为李氏王朝稳定繁荣的关键。

唐太宗在和臣下的谈话中反复强调这一思想。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

”由此可见,唐太宗视重用人才为“致安之本”,这是其一贯的思想,也是其用人思想的核心。

2. 知人善任人才能否得以施展才华的关键在于选用者的赏识和选拔能力,而要做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唐太宗做到了。

史载房玄龄“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浅,论者称为良相焉”。

杜如晦则发挥其剖断如流的长处,与房玄龄贴然配合,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这也就是“房谋杜断”典故的由来。

3.用人不疑唐太宗用人的另一原则是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他对所用之人都能以诚相待。

唐太宗亲征高丽时,命房玄龄留守京师。

有人告密说房玄龄有阴谋。

唐太宗凭着对房玄龄的充分了解,“叱令腰斩”告密者,并致书房玄龄说:“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

”唐太宗的信任,换取了房玄龄的一片耿耿忠心,使他在帮助唐太宗安邦治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坚持德才兼备的择人标准唐太宗在择人标准上自始至终都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
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

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

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
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

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

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

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

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

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所以广开言路,广泛地听取大臣们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他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治理国家。

帝王身边全是吹捧的声音,而没有逆耳的声响,就难以保持清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墨子也说过:“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

分议者延
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正是由于深知此理,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才使得他“左右羽翼者皆良”,“助之视听者众”,越来越多有才能、一心为国效力的谏臣谋士敢于直言国家的弊端。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据谏者塞,专己者孤。

”唐太宗开明地接受忠臣的谏言,不断革除国家的弊端,久而久之,国家的弊端自然是越来越少,国家由此而变得强盛。

唐朝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

唐太宗和魏征虽有君臣之别,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的。

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以至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生共进谏两百多次,正是由于唐太宗对魏征的谏言能够听而行之。

魏征的直言进谏,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也为朝中其他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唐太宗在魏征离世后悲痛地感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不分亲疏,用人所长
墨子说,“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

”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

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