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

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

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所以广开言路,广泛地听取大臣们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他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治理国家。

帝王身边全是吹捧的声音,而没有逆耳的声响,就难以保持清醒。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墨子也说过:“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

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正是由于深知此理,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才使得他“左右羽翼者皆良”,“助之视听者众”,越来越多有才能、一心为国效力的谏臣谋士敢于直言国家的弊端。“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据谏者塞,专己者孤。”唐太宗开明地接受忠臣的谏言,不断革除国家的弊端,久而久之,国家的弊端自然是越来越少,国家由此而变得强盛。

唐朝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唐太宗和魏征虽有君臣之别,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的。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以至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生共进谏两百多次,正是由于唐太宗对魏征的谏言能够听而行之。魏征的直言进谏,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也为朝中其他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唐太宗在魏征离世后悲痛地感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不分亲疏,用人所长

墨子说,“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贞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王凤翔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与唐太宗的治国用人之术及其组建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是如何在开国登基不久,将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组建成一支高效合理的管理团队的呢? 任官惟贤才 自古管理即以人为本。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才用人,提出了“治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招揽人才,选贤用能看作治国第一要务。他认为争天下的关键是有争天下的人才。因此,李世民早在即位之前的秦王时期,就广纳贤士,文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武有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一干猛将。为世艳羡的秦王府臣正是李世民为收人心、组团队建立的人才库。这些人才都成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登基的骨干力量,为大唐创业直至贞观盛世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世民以知人善任著称,自有识人用人之道。首先,内选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贞观外臣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评价他“善于躲避嫌疑,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古人不及”,准备授其高位,但有人以“外戚位三公,嫌议者谓天子以私后家”进行劝阻,连长孙皇后也不同意。唐太宗仍坚持拜其为相,终襄大业。屈突通、尉迟敬德曾为沙场敌将,李世民却能倾心结纳,用之不疑,二人终究效其心膂,立下殊功。魏征早年追随过李密、窦建德,入唐后又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宫廷斗争激化时,他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本应杀之为后快的唐太宗却被魏征“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气节所感动,毅然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其次,任人唯贤,不限出身门第。贞观名臣中,即有杜如晦、高士廉、崔仁师等世家大族,又有寒门子弟的刘洎、马周、张亮等,甚至还有出身奴隶而被提拔为大将的钱三陇、马三宝。马周,本一寒门布衣,困顿流落京师后,靠给中郎将常何做门客糊口度日。因偶替常

如何提高党性修养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党性修养心得体会(范文一) (一)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深刻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并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同时纠正过去存在的放松学习的现象,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间的矛盾,挤时间,静下心,主动深入加强理论学习。并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全身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二)强化宗旨观念,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宗旨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强化自己的服务能力,各项工作都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提高业务工作能力。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在用水管理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新水利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同时,加强团结协调,将协调处室的工作重心放在抓落实、求实效上,准确把握具体事项的落实情况,深入分析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解决的措施和方法,为领导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意识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需要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主管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将本职岗位作为实践党员先进性最直

接的舞台,努力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冲破传统观念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永葆工作的蓬勃生机,不安于现状,大胆工作,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想,拿出新举措,干出新业绩,不断开创生态水网工作新局面。 (四)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正确对待金钱、名利,宁静致远,苦中求进,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廉洁自律,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人。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永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2016如何提高党性修养心得体会(范文二)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加强党性修养,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既干事,又干净,要干成事,干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任何时候,应该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付出,还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经常性的自我批评、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我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在提升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全心全意为锡惠公交驾驶员服务。但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党性修养,除了在工作中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何元茂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星皇帝”。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其用人思想历经重重岁月而光辉不减,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才行并举 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其人才标准更为全面,是兼顾才能与德行两个方面,其中的“行”作为人才标准,则更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唐太宗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首要价值。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无德之才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弃怨用人 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时皇族是十分慎重的。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后任用的12个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这些人能为太宗所用,正体现了唐太宗非同凡响的择人标准和胆识。与朱元璋“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处。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成了他的高参和宰相。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时代最理想的君臣关系。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施恩御人 唐太宗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当贞观盛事已经形成后,回顾自己的用人思想时,他颇有感触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皆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旧唐书·魏征传》)。是“威权独运”以用人,还是“布德施惠”以用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关系、上下关系,并且最终造成不同的人脉关系和政治局面,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议,在用人时除了牢牢掌握权力驱动之外,还大力培植与臣下的亲和关系,即同时运转权力驱动与情谊驱动这两个动因去驾御人才。 赏罚分明 赏罚乃统军御众之柄。唐太宗在《贞观政要·卷三·封建篇》中强调“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他的堂叔李神通,既是开国元勋,又是他的救命恩人。封官定爵时,李神通不甘人后,李世民当即指出,“叔父首倡举兵反隋有功,救我之命终身难忘。但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你曾全军覆没;刘黑达卷土重来,你又望风而逃。我不能因为你是皇亲国戚就滥行赏赐。”唐太宗在用人治事时,对各级官吏始终严格考察,按照政绩来决定升降,不受诌媚,赏罚严明。为此,他还设立了专门的考功机构,制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标准,以此作为监察官吏的尺度。 如器用人 唐太宗把用人比作好木匠做家具:“智慧的人取其谋略,愚笨的人取其力量,勇敢的人取其神威,怯懦的人取其谨慎,各种人物要兼而有之。良匠不放弃任何木材,明君不放弃任何人才。不要因为有一样短处就忘掉他的长处,也不要因为毛病而掩盖他的功绩。可以取长补短,人尽其用。”正因为唐太宗对大臣总能用其所长而避其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党性修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党性修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性修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党性修养学习心得体会(1)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透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使自我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加强党性修养,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既干事,又干净,要干成事,干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任何时候,就应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付出,还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经常性的自我批评、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我的党性修养。我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自我的专业业务水平,在提升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全心全意为锡惠公交驾驶员服务。但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党性修养,除了在工作中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自我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理论素质,关键是提高我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这就要我们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重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指导自我的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不能放松或忽视了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力。 共产党员的党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基本点是确定不变的;同时,它又是不断运动着的客观实在,随着客观环境及党自身认识及经验的积累,党性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其具体资料和重点又在不断变动、充实和提高。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我觉得就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思维潜力 共产党员有较强的理论思维潜力是正确揭示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务必的思维方式。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就应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自觉性。透过学习能够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潜力,能够增强共产党人辨别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潜力及工作中的原则性和创造性。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 ——《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在贞观时期的宰相中,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人便是房玄龄,在宰相位上十四年,人称贤相,堪比萧何,与魏征不同,他不是经常谏诤,而是亲身实干,总理六部,统领百官,是一位不

牛势领导要做的78件事_第二章 做该做的事牛势领导应该做什么

领导者是一个团队的首领,是一个组织的灵魂。他们所干的不应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乎团队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做好了这些大事,他就是一个牛势的领导者。就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牛势领导要做的第23件事会识人,善用人 知人善任、用人得法,人才就会知恩图报、群策群力,这是一个领导者缔造丰功伟业的根基。 领导的职责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功,想要成为一个牛势领导必须会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自己能够统一天下,并做到先前帝王们不能做到的事,即使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臣服,原因有五条:过去的帝王常常妒忌贤才,而我却喜欢有品德才能的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完美,我总是采用别人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发现一个人才就敬重他,发现有缺点的人就怜悯他,使他们各得其所;明杀暗害有才能的人,历代都有这种现象,我当皇帝以来,却从未加害过一人。过去的帝王以中华为贵,以少数民族为贱,我独不持这偏见,像爱汉人一样爱少数民族,因此境外部落都归顺于大唐。不难看出,李世民所说的这五条中,前四条都是关于用人之道的。难怪李世民自己也感慨道:要想天下安定,必须会使用人才。 一个领导者即使再能干,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完。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性,就是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关于人才的重要性,有句话最为经典,就是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这是自古以来所有成就事业的牛势领导们都有所共识的一条真理。 在中国历代的成功帝王里,刘邦不但谋略最差,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他从小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不如哥哥会经营,还好酒色,骗吃骗喝是常事,所以被乡亲称为流氓,被其父亲训斥为无赖。但刘邦有一项别人所不能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善于用人。 为刘邦打下江山的人才,除了张良、韩信、萧何、陈平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提及的人: 杀狗为职业的樊哙,屡建战功,救驾鸿门;沛县尉马车驾驶员夏侯婴,能征善战,曾救下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编席兼吹鼓手周勃,勇冠三军,屡立战功,在刘邦死后平定诸吕,安定了汉朝江山;山大王英布,先跟着项羽灭秦,后来叛楚归汉,成为刘邦三大主将之一;酒鬼郦食其投靠刘邦以后,凭三寸不烂之舌,屡建奇功;落魄书生叔孙通在刘邦得天下后,制定朝仪,让刘邦过足了皇帝瘾……以及陆贾、随何、魏无知、郦商、张苍、娄敬等众多来自三教九流的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为刘邦流了汗,洒了血,出了力。正是由于刘邦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团队优势,因此他夺得天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领导者与下属不同在哪里呢?一般下属以其能力强弱来衡量才干,而领导者却是以能否任用人才作为其能力的依据。领导成就事业的杀手锏就是深谙用人之道。也就是说,除了领导者

管理者用人之道

管理者用人之道:物尽其责 选人用人之道,博大精深,是所有想在领导职位上呆得长久的人、所有立志于凝聚人心、干一番事业的人必须练就的本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领导者,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必须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自己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最高的管理者莫过于一个国家的领袖,从我国历代优秀的领袖身上可以看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管理艺术,纵观中国历代君王,具有管理才能的人众多,如姬发、刘秀、李世民、康熙等,有人认为,其中最具管理才能及深谙用人之道的当属刘备。 从几次大的战役中可以看出刘备具有相当强的作战指挥能力,但刘备清楚自己的谋略不如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于是很少发表自己的主张,更很少一意孤行,只是通过发问、求教来鼓励那些比自己能力卓越的人出谋划策。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可以看出刘备的武功也不弱,但刘备很清楚,自己的武功远不及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所以除虎牢关外,自己从不冲锋陷阵,依然是通过激赏有能力的下属去为自己卖命。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即是如何选人、用人,刘备看人的眼光很准确,下属能力超群,且都忠心耿耿,刘备更是亲贤臣,远小人,使组织形成了强大的核心凝聚力。刘备不仅善于识人,用人,更懂得如何让这些能人为自己所用。最初清楚自己能力不足,通过结拜得到了关、张两位武艺超群,对刘备不离不弃的好帮手,又以茅庐三顾感动了诸葛亮,此时刘备已拥有了三国时期顶尖的谋士与武将,后又通过礼贤下士,收买人心等手段,网络了大量的人才,使自己迅速从无寸土安身之地,到后来的三分天下之势。 刘备深谙人才是立足、之本,人和可创造天时、地利的道理,而用兵、谋略、势力等综合实力强过刘备的曹操在管理、用人方面却显得多疑无常,刚愎自用,对下属授权不足,凡是攻于心计,缺少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宽厚仁德与更加宽广的视野。且事必躬亲,从多次亲自挂帅出征即可看出,相比之下就没有刘备那么悠闲轻松了,曹操虽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并未统一天下。 管理者如何用人?先看一个小故事:用人之道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 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

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反观唐太宗举贤,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用人之道。我也相信,到了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时候,就是中国民族繁荣强盛的时候!

加强党性修养心得体会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作风纪律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练和自我完善,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的过程。要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自觉实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锋队意识,积极履行党员的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加强党性修养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共产党员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是正确揭示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自觉性。 二、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改造,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共产党员的思想改造,就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目的是使共产党员逐步抛弃非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它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提高党性修养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措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信任和支持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发展的保证。今天,我们牢记宗旨,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有没有党性的分界线。 三、开拓创新,当好先锋 开拓创新,是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完全一致的,是对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是实现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因素。作为思想观念,开拓创新是推动改革开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

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一 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

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 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

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所以广开言路,广泛地听取大臣们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他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治理国家。 帝王身边全是吹捧的声音,而没有逆耳的声响,就难以保持清醒。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墨子也说过:“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

贞观之治对中国梦的启迪

“贞观之治”对实现中国梦具启迪 作者:胡冰 [国家信访局党组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其时,社会呈现出政治清明、重视民生、广开言路、倡廉用贤、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定局面。因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曾饱尝战乱之苦,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触,故其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把百姓安定、四境安宁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治国之道等,对于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历史上,历朝历代君主登基后,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是江山稳固。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正如侍御史马周上书李世民所言:“三代(夏商周)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其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贞观二年,李世民读《隋炀帝集》后,对大臣说,我发现炀帝亦崇尧、舜而诋桀、纣。魏征说,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李世民听罢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后妃徐惠曾上书李世民,“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原因是“矜功恃大,弃德而倾邦;图

利忘害,肆情而纵欲”。对此,李世民深以为然。他说,“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由此看来,对执政者来说,居安思危须日慎一日。 李世民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论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论述表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真正强盛起来,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李世民十分重视广开言路。他曾召见给事中张玄素,问以治道。张玄素答:“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李世民认为,张玄素所言非常重要,故“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并专设谏官一职。其时,李世民从谏如流,大臣进谏蔚然成风。魏征等一批忠直之臣,对李世民的过失,直言规劝谏诤。比如,李世民的长女长乐公主出嫁时,因其是长孙皇后所生,便令人以厚礼相送。魏征得知后,上谏阻止。当李世民把魏征谏言传给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说:“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诚然,李世民亦有按捺不住的时候。魏征曾当庭面折李世民。李世民罢朝后,气愤地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魏征每廷辱我!”然

党性修养心得体会范文

党性修养心得体会范文 党性修养心得体会范文 1 首先,要在勤奋学习上做加强党性修养的表率。党性修养是增强党性、持续党的先进和纯洁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勤奋学习,是每个党员成长的需要,也是每个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者新时期做好科研工作的需要。学习能带来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学习能带来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成就咱们的事业。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工作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利益的考验,只有透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才能打牢思想基础,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做到大是大非不糊涂,坚持原则不动摇,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只有透过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更新快捷的信息社会的需要。勤奋学习,是一种职责;不断学习,是一种修养;善于学习,是一种潜质。因此,党员要认真领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刻明白加强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重要好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加强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个性要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在

勤奋领悟上做加强党性修养的表率。 其次,要在为民服务上做加强党性修养的表率。党性修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党性修养的重点有所不一样。党的纪律、原则是维护党的统一、持续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咱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持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围绕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多办实事、多解难题。要始终心系基层、心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紧紧围绕“科技兴安,和谐发展”这个安全生产主题,用心研究新技术,推广新成果,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职工服务,为安全生产监管服务,在为民服务上做加强党性修养的表率。 第三,要在实干巧干上做加强党性修养的表率。事有千件,贵在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的核心资料,也是做好咱们工作、发展各项事业所务必具备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状态,党员要有干事业的热情,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安排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咱们要顾全大局、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发奋使、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要脚踏实地地工作,把做好工作视为自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坚持讲实话、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实干巧干上做加强党性修养的表率。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 历史上的盛世无一例外是人才济济的,如唐太宗时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世民的人才政策和规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的hr人才规划吧。 他深深懂得“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理”,“得士则昌,失人则乱”、“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这里的“人”指的都是人才,一般老百姓叫“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做如此区分,可谓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之雏形。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绝非偶然。他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一、广泛吸收人才,包括隋朝旧臣和敌对集团的人才。 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用了隋朝的旧臣立纲等人。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恰当安排,予以重用,李世民公布的一个“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寂。在李世民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这是李世民的格局。 二、用人不避亲。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当封高官,但历来外戚掌权会被众人攻击,因此,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本

人为了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儿。但长孙无忌确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人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这是李世民的魄力。 三、用人不避仇。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谓李世民的大仇人。但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后被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为魏国公。这是李世民的胸怀。 唐代国力强盛、文明发达,加上人才的多元化和兼容性,使唐人充满自信,唐代中国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当时与唐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为帅之道

为帅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治人,管理人,要求的指挥要更为高超,这叫“上智者”,比“上智”还要再高一个层次的叫“睿智者”,这个层次的人可能是制定治国大纲、思想体系、法律制度的人才,这是人的三个层次。 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大概带几万兵吧。”刘邦就追问韩信:“那么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后来韩信被刘邦抓住了,他说:“陛下您跟我不一样,我不过是善将兵,你是善将将。” 帅者:将将之人也。 为帅之道有六个层面: 一是修身历练之道, 二是理性智谋之道, 三为识人用人之道, 四是刚柔并济之道, 五“造钟”规制之道, 六是进退全身之道: 一.修身历练之道 钱钟书先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面有一个说法:世道不好了,坏到连魔鬼都失业的程度了,大家琢磨这话,很有意思。魔鬼的职业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干坏事的,他为什么失业了?因为坏事被人干了,所以他就失业了。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终身被功名所束缚而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本意应该归结到何处。高人重道,常人重术,没有哪一代中国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把追求财富的手段发展到无以复加,然而注重钻营之“术”,而不修身养性,我们的企业就会被“物欲”所控制。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要控制功名利禄,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把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把良心都弄丢了。作为另外思想家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虽然追求功名,但是不被功名所束缚。日本有个人叫涩泽荣一,参加过明治维新,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从政,改为经商,一生当中创办了一百五十多家银行和企业,是日本劝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他一生以论语作为自己的经商之道,而且还到处宣讲,被日本人视为“经营之神”、“经营之父”。他到了八十多岁退休时和朋友办了一个书院,继续宣讲论语的伦理道德,也写了很多书。其中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叫做《论语加算盘》,论语讲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算盘代表追求经济利益,他把两者结合起来。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涩泽荣一觉得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党性修养的心得体会

党性修养的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作风纪律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练和自我完善,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的过程。要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自觉实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锋队意识,积极履行党员的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加强党性修养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共产党员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是正确揭示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自觉性。 二、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改造,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共产党员的思想改造,就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目的是使共产党员逐步抛弃非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它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提高党性修养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措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信任和支持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发展的保证。今天,我们牢记宗旨,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有没有党性的分界线。 三、开拓创新,当好先锋

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李世民用人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比较,发现李世民最杰出的政治才能表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以隋亡为戒,说:“选一个正人,善良之人便受到鼓励;误用一个坏人,坏人便蜂拥而至。”为了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他在任免升降上不计恩怨亲疏,比如,长孙无忌是皇后之兄,外戚掌权历来是众矢之的,由是,皇后与无忌本人都要求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但李世民一言九鼎,力排众议,坚持任命无忌为宰相。在中国历史上,与妻舅联手治国,或搬弄朝政的皇帝极为鲜见,而李世民的胆识明亮了古今。他说:“我选拔的是人才,不是妻舅!”相反,叔父李神通向李世民当众要官时,一国之君的侄子却是摆起架子,于众目睽睽之下痛斥叔父无功而要官。此举之功德在于,堵住了跑官要官的邪气。

国君要清楚自己的过错,就得身边有良臣与忠臣。虞世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李世民研究以往的帝王,旨在校正自己的行为。魏征曾是李世民的政敌,而且还是亲兄李建成的心腹,属谋杀李世民的罪魁。但魏征文化素养高,人生经历丰富,政见高明人,这让李世民器重。“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大庭广众中历斥其罪状,却破格任用魏征为詹事主薄和谏议大夫。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征从“祸首”变成了“忠臣”,李世民“拔人物則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即令当年,唐太宗命令“十六岁以上男子体建者,可以征兵”,而魏征却敢顶撞皇上,其理由是征调成丁男子,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增数?又何以体现以诚信治天下?唐太宗细想有得,赏魏征金瓮一只,以倡集思广益之风。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位自尊心强又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过分尖锐的话也是不堪忍受的。有一天,李世民怒发冲冠回到宫院,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这个乡下佬。”皇后问这个乡下佬是谁。皇上对曰:“魏征当众羞辱我。”皇后以“君明臣才直”之语劝慰皇上:“魏征直,缘于陛下英明。”李世民大悦。皇后不可能主宰朝廷,但可以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个朝廷的发展走向。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魏征病重期间,唐太宗两次上门探视,尤其在魏征奄奄一息之时,唐太宗还拉着自己的女儿,对魏征痛哭流涕地说:“睁开眼,看看你的儿媳妇吧。”唐太宗原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不完全是出于婚姻意义的考虑,更多的是政治色彩,包括对魏征这样的忠臣极致的奖赏。 国君是源头,臣民是溪流。只有源头清,溪流才不会浑浊。拍皇上的马屁甚众,这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历史现象。李世民患“气疾”,身边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摘要: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唐代最有作为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究其出现的原因,与唐太宗善于识人、用人密切相关。唐太宗用人之道的特点主要有: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二、知人善任,洞人不疑;三、科举取士,广揽人才;四、严以律己,虚心纳谏。 关键词:唐太宗;用人之道;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开皇十八年,武德九年继承皇位,卒于贞观二十三年。庙号“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他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前无古人的盛世局面,其原因可能与唐太宗李世民高超的识人、用人之道密不可分。他的识人、用人思想丰富而系统,细腻而远见,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光彩夺目的珍品。时至今日,对我们如何识人、用人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意义。 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人才是事业之本,如何选拔和任用人才是关系到兴邦强国的大事,李世民深知此理。所以,唐太宗主张贤人政治,认为治国必先得人。他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①贞观年间涌现出大批治国贤才,如李勣、魏征,张亮、戴胄、侯君集、张行成、马周等。参与朝政的大臣来自社会各阶层,如关陇贵族有长孙无忌、杜如晦;江东世族有萧瑀、虞世南、褚遂良;士族有高士廉、房玄龄、王珪;山东庶族有程知节、马周等。各地人才风云聚会,同心协力为唐太宗的统治献言献策,形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 “唯才是举”是李世民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即只要有才能就加以任用。做官是凭本领的大小,要的是真才实学,而不凭亲疏远近,不论门第的高低。他不仅从亲人、旧人中筛选贤能,加以任用,而且从疏人、新人甚至敌人中选出不少文武奇才,大胆提拔。他对古人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用人原则大为赞赏,主张任用官员只用贤能的人,不计资历,不看世族庶民,一概以贤才取用。 (一)不计出身门第,士庶并用 君主选用士族地主,魏晋以来殊为多见,甚至形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以致竟成为禁锢人才发展的一项弊政。唐太宗力整前朝用人之过失,把眼光转向广大的庶族地主,同时也不放过有才能的士族地主,采取了士庶并举的方针。如他早在藩府时,就注意物色有才能的庶族地主房玄龄、张亮、侯君集等人;同时也信用士族地主高士廉、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继位后,选拔士庶地主的条件更为优越了,王珪、韦挺、魏征、马周均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例如:马周,出身贫寒,当时是中郎将常何家中的一名门客。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让朝臣上书议论朝政得失,中郎将常何不识字,但是所上二十多条竟条条辩理精辟。李世民惊奇地追问常何,常何说是家里门客马周所作。李世民觉得他是个人才,立即召他进宫,但马周却迟迟不来,李世民不厌其烦的四次派人去请。李世民召见后,当场拜为监察御史,再迁中书令。马周为官时处事公正,清正廉洁,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