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与周王朝八百年天下
太公兴周室八百年之经典《六韬》

开篇一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姜太公钓鱼,誉满天下。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今人都知道孔孟之乡,却不知齐地在周王室就是太公的封地。
齐地姜太公,鲁国孔子、孟子。
回溯历史,姜太公本是道人,历苦磨练,拜师访友,山间修道,老有所成。
历史的规律,家国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其下山助周。
姜太公直钩钓鱼,周围人传人,某某地有一人是不是傻,钓鱼的钩用直的。
此话一直传到文王耳里,文王八卦天下第一,文王听说此事,起卦问事,发现此钓鱼者是兴周灭商之关键,遂访之。
文王访姜尚,此处省去艰险5万字。
终南山自古多隐士,天上十个仙,其中八个出自终南山。
终南山下,渭水河畔,太公自在修心,以直钩垂钓悟道,自在啊。
当文王见到太公时,邀请太公出山。
太公自然需要检测一下文王的决心和命数。
文王邀请太公上马车,共同回帝都,结果马车停着不动,任车夫如何鞭打,马始终不动,太公稳坐车内,不语微眠。
文王心里焦急,天赐机缘,访到高人,奈何马竟不走,莫非天运不归周王朝。
文王内心焦灼,亲自下车,让过车马,直接牵起马来,说也奇怪,马自然随着文王走起来,走了808步,文王感觉马没问题了,自己上车,將马车转交给马夫。
文王刚坐上车,太公说话了:君侯走了八百步,吾可兴周八百年。
八百年也算可以,自此也坚定了太公出山辅助周王室的决心。
开篇二文王德天下,当以太公《六韬-文师第一》为前提核心。
原文如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古文精彩之处在意不在文,翻译了就没意思了,读不懂就多读,直到理解其中真意,何谓真意,就是自己按照这些话设计接下来的实际行动。
由行动慢慢领悟其意思,最后做到融汇贯通,读懂其中意,已是天下王。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课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课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f91da4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f.png)
(三)西周的灭亡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王妃褒姒 不爱笑,幽王为了取悦于她,竟下令点燃烽 火。各地诸侯看到烽火率兵赶到都城,幽王
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 激化。
和褒姒却在城头望着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 后来,犬戎真的来攻都城,幽王派人点燃烽 公元前771年
1 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
2 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 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商代铜爵
◎戴枷奴隶陶俑
三、西周的兴衰
(一)西周的建立
朝代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西周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牧野之战
商朝末年,商王纣剥削残酷,滥用酷 刑,以致众叛亲离,民怨四起。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亲率大军讨伐商王纣。当 时,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未还,纣王慌忙把 10多万奴隶编成军队,部署在朝歌郊区对 付周人,双方在牧野展开决战。商军中的 奴隶早就恨透了残暴的纣王,一到阵前就 调转戈矛,引导周军反攻纣王,走投无路 的商王纣在鹿台自焚。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 制王朝
为什么说夏朝不是部落联盟而是国家?
夏朝修筑城池和宫殿,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 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二)世袭制与“家天下”
伯益 ×
尧
舜
禹
启 ……
禅让制
世袭制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公天下”
世袭制: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 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 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武王定都在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厉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ppt课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一)夏朝的建立
朝代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今河南登封)
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 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
相关史事 禹继位后,征伐作乱的三苗
,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 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
(三)夏朝的统治 2.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阳城(今河南登封)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二里头一号宫殿 复原想象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四)夏桀暴政
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 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周武王面对如此大的疆域,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巩固呢?
夏:50多万平方公里
商:100多万平方公里
西周:250多万平方公里
三、西周的兴衰
(三)分封制 小组合作完成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目的 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天子
依据
对象 权
内利 容义
务
等级
特点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功臣等
统
①管理土地和民众,建立诸侯国; 治
了( B )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C.礼乐制度的瓦解 D.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
1.盘庚迁殷
(1)原因: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2)影响: 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商朝形势图
二、商朝的统治
夏商周历史故事

夏商周历史故事随着川教版初中历史教学的不断改进,丰富历史教学方式成为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夏商周历史故事。
夏商周历史故事1:一笑失天下在古代,国王固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国王如果把国家权力当作儿戏,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
周幽王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
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是中国历代最漫长的,可惜传到周幽王气数就式微了。
周幽王,姓姬名宫涅,生卒年月不详。
他统治期间,先是重用虢石父执政,导致剥削残酷,人民不堪重负,流离失所。
后期又专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由此引发西周灭亡的悲剧。
“幽王遗恨没荒台,满目苍苍秀作堆。
人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
”这首诗表达了后人对周幽王的憎恨。
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昏庸无道,西周就不可能灭亡。
西周自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以来,朝政紊乱,国力日益衰弱。
周宣王的时候,在镐京城内有一个红衣小儿教满城的儿童唱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菔,几亡周国……”大意是说:“黄澄澄的新月,将要升起了,红艳艳的太阳,快要落下了,山桑木的弓呀,箕草做的箭袋,神龙家的女孩几乎就要亡了周国……”谶谣在史籍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都显得神秘玄妙。
谶谣最主要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的。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
因此,周宣王听到歌谣后非常吃惊,他问大臣们:“此歌谣什么意思,是凶是吉?”召公说:“‘檿’是山桑木的名称,可以用来做弓。
‘萁’是草的名称,可用来做箭袋。
据臣的愚见,国家日后将有弓矢之祸!”宣王说:“如果是这样,杀尽京师所有做弓箭的匠人,毁掉库内的弓矢,怎么样?”太史令伯阳父说:“臣夜观天象,弓矢之祸将出现在陛下宫中,与弓矢无关,后世必有女子乱国!请大王勿杀无辜的人、毁军旅的兵器。
”周宣王问姜皇后最近宫中的嫔妃有什么怪异的地方,姜后说:“宫中没有怪异,只有先王宫内的一个嫔妃卢氏,年方二十四岁,怀孕八年,才生下一个女儿。
古代美女的经典传奇故事_传说

古代美女的经典传奇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美女,每个美女都有其相关的故事,你们听过哪个美女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古代美女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美女经典的传奇故事篇一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
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
有谓她是龙沫流于王庭而变玄鼋使女童怀孕所生女,弃于路被一对夫妇收养于褒。
她甚得周幽王宠爱,生下儿子“伯服”。
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眉头,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逢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心看见一队队兵把,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无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
西周遂亡。
烽火戏诸侯中国西周末代君主。
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
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
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
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
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
被三个女人玩完的禽兽王朝:北齐红颜祸水

[键入文字]被三个女人玩完的禽兽王朝:北齐红颜祸水南北朝(420-589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始于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终于隋灭南朝陈。
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均为汉人建立的政权,而北朝(439-589 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均为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建立的政权。
乐奀今天要和大家说的就是其中的北齐王朝。
公元547 年,东魏朝政的实际宰制者高欢(496-547 年)去世,其长子高澄(521-549 年)接替掌控东魏朝政,却在筹备取代东魏之时于549 年被家厨毒死。
公元550 年,做了16 年傀儡皇帝的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终于让出了皇位,年仅21 岁的高欢次子高洋受禅即位,建立大齐政权,史称“后齐”(笔者注:为区分此时已灭国的南朝齐)或“北齐”。
公元557 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宇文泰之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延续高欢与宇文泰两大家族自北魏分裂之后开始的东西对抗。
北齐(550-577 年)历经文宣帝高洋(在位时间:550-559 年)、废帝高殷(高洋长子,在位时间:559-560 年)、孝昭帝高演高欢六子,在位时间:560-561 年)、武成帝高湛(高欢九子,在位时间:561-565)、后主高纬(高湛长子,在位时间:565-577 年)、幼主高恒(高纬长子,在位时间:577 年)共六帝,公元577 年被宿敌北周消灭,享国二十八年。
北齐从暴政凶狠淫乱而言,素有“禽兽王朝”之称。
其中北齐统治有一半的时间无法可依,也就是国家十四年没有法律,全凭个人喜恶或当天的心情判案,叫你死就犯兽死刑,叫你活就杀人无罪。
大量派遣奴仆担任县长,而不是因为有能或有才。
皇室夺妻通奸之事几乎在反复上演。
北齐建朝之前,高欢(后被追封为神武皇帝)先后将魏庄帝之皇后、建明帝之皇后、魏广平王妃等魏朝宗室王妃照单全收;高澄(后被追封为文襄皇帝)抢夺逼娶臣下之妻,私通正娶父亲之妃。
高洋篡位后,奸淫兄长高澄之妻元氏,强夺臣下之妻,奸淫弟媳,还以人妻为赏赐。
周朝的历代君主,周朝的君王都有哪些

周朝的历代君主都有哪些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八百诸侯打败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建立周朝至公元前256年秦国东出灭亡西周,周朝共历时790年,在这790年里周朝一共有32代37人继承了王位。
具体君王顺序如下。
第一位、周文王周文王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
周文王是周朝实际的奠基者。
姬昌原为商朝的诸侯,被商朝封西伯。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
如伯夷、叔齐、太颠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
在任期间,姬昌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同时他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
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第二位、周武王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二个儿子,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因为周朝是在周武王姬发手中建立的,所以周朝是从周武王算起。
周武王姬发继承王位后,继续任用姜太公为军师,并且还重用其弟周公等人治理国家,周国在这些人的辅佐治理下,周国实力迅速壮大,国力日渐昌盛。
为日后讨伐纣王,灭商建周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
同时,周武王建立商朝后大力推行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来控制着国家,这三项制度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
攻克殷商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第三位、周成王周成王姬诵是周武王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母为王后邑姜。
周成王在位22年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大部分功绩是在他的皇叔周公旦的辅佐下完成。
周成王继位之初,年纪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统治中国、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
第四位、周康王周康王姬钊是周朝第三位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周成王姬诵的儿子。
周家三太

太太称谓的由来太太称呼的起源于周族太王古公亶父有贤妃曰“太姜”,即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之母。
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贞静柔顺,并且极有智慧。
教导诸子,至于成人,从来没有过失。
古公谋事,必与太姜互相商量。
随便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顺从追随。
季历即位,又娶有贤妃曰“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
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曰“太姒”。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
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
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周室。
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都是由其上辈“齐家、治国”的德育教化而来,并非偶然徒然的提三尺剑,一战功成而得的天下。
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
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
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
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
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
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
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太太”这个称呼现在很流行,通常是指对已婚女士的尊称,不过你知道这个称呼的来历吗?这个称呼来源于我国历史上三位母仪天下的女性——周家三太即太姜、太任、太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是人生的一所大学。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用世间最美的语言歌颂母爱。
古代汉语里,“太太”是尊称,是“大圣人”的意思。
所以有大德说,教育女孩最重要,因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当母亲,是人根。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几乎交在母亲手中。
这样的经典故事,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的周王朝。
三个女人的影响力
周王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共一百二十一后妃。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建立前三位君王的妻子,都以母仪天下的德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数位君王。
这三位是:太姜、太任、太姒。
太姜乃古公??父(本名姬??)之妻,季历(本名王季)之母,周文王(本名姬昌)的祖母。
太任乃季历之妻,周文王之母。
太姒是周文王之妻,周武王(本名姬发)之母。
太姜外貌端庄美丽,性情贞静柔顺。
为古公??父生下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
太姜以相夫教子为己任,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始之时最贤德的良母。
周王姬??特别钟爱小儿子王季之子姬昌,周王朝都是嫡传,为了让王位给弟弟王季,以便传位于姬昌,身为哥哥的太伯和仲雍兄弟俩一起,主动逃到荆蛮之地,以成弟弟儿子继承之大业,此举成为中国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
子孝母贤,这一切,无不是母亲太姜自小教导他们的结果。
有公婆的贤良与美德作表率,更何况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太任将婆婆的贤良发扬光大。
受太任教育的姬昌不负厚望继承大统,为周王朝八百年基业铺下了一块极其关键的基石。
而为周王朝大厦铺下又一块基石的,就是太任的儿媳妇太姒。
身为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太姒的名字我们或许有些陌生,但她的十个儿子大都很有名。
长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发(姬发),三子管叔鲜(姬鲜),第四子周公旦(姬旦),第五子蔡叔度(姬度),第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第七子?j叔武(姬武),第八子霍叔处(姬处),第九子康叔封(姬封),第十子冉季载(姬载)。
十个儿子中,长子伯邑考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明星,因得罪妲己而遭到商王杀害。
次子姬发、四子姬旦左右辅文王。
及文王驾崩后,立姬发为武王。
而武王驾崩后,姬旦又辅佐武王年幼的儿子为周成王(姬诵),姬旦就是“周公”。
从太伯和仲雍兄弟俩主动出逃礼让周文王姬昌登基,到周公作为叔父辅佐侄子上位,周氏一脉树立了礼制下家道人伦的典范。
我们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
周王朝的三位女人,为周王朝八百年基业的巩固,联袂上演了一台大戏。
表面上看,周王朝硕大的舞台之上没有她们的影子,她们却在另一个舞台,淋漓尽致地履行着属于自己的职责,让后世永远牢记,流芳千古。
有一种说法,我们今天把妻子称为“太太”,就是为了纪念这三位伟大的女性以身作则,力行八德。
不知这说法是真是假,有无来历,但无论如何,都反映了人们对她们的崇敬之情。
《列女传》有诗赞曰:“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大姒最贤,号曰文母。
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意思是说,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和太姒,周王朝的兴起与这三位伟大的母性分不开,大姒最为贤德,号称文母。
不仅周王朝国内一片祥和,还引得诸多他国贤德士人归附于周王朝。
“德”已经泛化为周王朝的外交“软实力”。
古籍上还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为争夺土地,久难分胜负,就想找贤君文王主持公道。
来到周王朝边境,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他们难以置信的景象: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男女分开走路,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
他们蒙
着脸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羞耻的。
”彼此主动把土地全让了出来。
这个传说,较为生动地诠释了周文王治下的版图上,百姓怡然自得的生活图景。
而那些从百姓身上体现出来的生活细节,正是德行教育的结果。
为什么是周朝
周王朝为何如此注重于“德”,主要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夏桀寡德,商纣失心,才相继走向覆灭。
能够把“德”推向极致的,便是太姒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旦(姬旦)。
周王朝酷似三国时的蜀国,相对弱小。
周公可谓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在领导一个相对较弱的国时,就不得不小心翼翼,个人的人格魅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德”的威力在这个时候便凸现出来。
周公曾发表《康诰》,语重心长地教育同胞弟弟姬封(排行第九,卫国国王),要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他“遵循父王的传统,弘扬父王的美誉,继承父王的遗志”,认为“天命是无常的,天威是可怕的”。
显然,他们的道德楷模并非天授,除残酷的江湖环境外,更多的或许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对于政权而言,周人于道德与其说是一种品质,不如说是一种智慧。
说白了,相对于他们之前的夏朝与商朝而言,只是在“通过损人来利己”和“通过利人来利己”之间,做了明智的选择,可谓“聪明的自私”。
这种聪明,于己,于人,于社会均有利。
周人的独到之处,是把“德”变成了治国理念。
他们已经知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才使得他们用“道德倒逼”,残酷无情的生存危机告诉他们,只有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周王朝“三母”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这个价值链条中最为重要的那一环。
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为什么不是夏,不是商,而是周?历史学者易中天归结为周王朝地处“两河之间”。
世界上的“早期文明”,比如西亚、印度等古文明,都诞生在两河流域。
西亚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是印度河与恒河,而西周文明发轫于泾水与渭水之间,后扩展为长江与黄河之间。
易中天认为诞生于“两河之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就在于“周人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也是最健全的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
这些制度环环相扣,配套互补,相得益彰。
堪称一个“系统工程”。
易中天也承认,这些制度的背后,最为重要的,在于观念体系――从“君权天授”,到“以人为本”,到“以德治国”,再到“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
这些观念的背后,是以“周朝三母”为代表所派生的“非制度体系”和“非权力影响力”的东西,我们今天把它叫做“文化软实力”。
这种软实力的辐射作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习惯和良好风气的养成更是如此,太姜、太任、太姒不仅仅是三个“周王”的母亲。
一国之母的示范作用在遥远的周王朝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像太姜、太任、太姒接力棒似的“母仪天下”,方可能培养出像周人那样的成熟民众,也才可能诞生周公那样的文化始祖。
德治加法治成就了周氏天下,八百年的周王朝,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