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襄樊之战简介
与襄阳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襄阳有关的历史典故襄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典故流传至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与襄阳有关的历史典故,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襄阳之战:勇士与智者的较量襄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当时,刘备率领蜀军进攻东吴,襄阳成为了他们的重要目标。
东吴大军围攻襄阳城,刘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蜀军中有一位名将关羽,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
关羽在襄阳之战中表现出色,多次击退敌军进攻,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他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
与此同时,襄阳城中还有一位智者,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化解危机,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他通过火攻、水攻等手段,成功破解了东吴的围困,为刘备争取到了胜利的机会。
襄阳之战展现了勇士与智者的较量,也表明了智勇双全的重要性。
这段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只有勇猛的战士和聪明的智者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张飞过五关斩六将:忠诚与勇敢的象征张飞是刘备麾下的一位大将,他在襄阳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过五关斩六将”。
据传,刘备在襄阳时,有一天出城游玩,张飞独自留守城池。
突然,有人来到城下,自称是东吴的将领,要求见刘备。
张飞见状,立即警觉起来,他怀疑对方是来刺杀刘备的刺客。
于是,他连夜布防,设置五关六将,准备迎敌。
第二天,来到城下的确是东吴的将领,但他心怀叵测,故意挑衅张飞。
张飞怒火中烧,毫不畏惧地与对方展开激战。
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手,张飞斩杀了对方,成功保卫了襄阳城。
这个典故展示了张飞忠诚、勇敢的品质,他为了保卫刘备和襄阳城,不惜与敌人拼杀到底。
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了忠诚和勇敢的象征。
三、襄阳纸钱:传承与寄托的象征襄阳纸钱是襄阳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
据说,早在唐朝时期,襄阳就已经有了制作纸钱的传统。
襄阳纸钱制作精美,图案独特,被视为一种祭祀和纪念的方式。
襄阳纸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表现,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
襄阳历史故事

襄阳历史故事春秋时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
玉工误断为石头,厉王以诈骗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
武王继位后,他又去献璞,玉工又说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
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哭于荆山下。
文王派人问询,卞和申诉了戮谩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后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其上、将“和氏璧”精制成传国玉玺、命名为“传国宝”。
围鄾之战公元前703年,已开始强大的巴国要同邓国(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邓城村)交好,先去征求楚国的同意。
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
道朔和韩服走到邓国南境时,遭到鄾yōu国人的劫掠和杀害。
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国军队一道攻打鄾国。
邓国派养甥和珊甥领军援救?国,遏制了巴楚联军的围攻。
后来楚巴两路前后夹攻,邓国军队因腹背受敌而战败,鄾人也乘夜幕溃逃。
楚巴与邓国之战,是有文字记载的发生在襄樊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战争。
楚建北津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趋衰弱,楚乘势而起,开始向外进行军事扩张。
熊徇、熊鄂、若敖以后,楚横行南服,突破荆山,并由丹阳迁都郢,取荆州以立根基。
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后,楚灭罗、卢,以襄阳为北进中原并向东拓展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塞,谓之北津。
楚灭邓国邓国是今襄樊汉水以北的早期开发者,城在樊城北郊。
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国军队渡过汉水,灭邓国,将势力扩展到汉水以北。
邓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带最早的城池。
秦晋襄樊之战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坚以苻丕率兵7万攻襄阳,苟池领兵4万出武当会攻襄阳。
东晋梁州刺史朱序料秦军无船,疏于防备。
秦军以5000骑渡水,得船百只,全军渡河,朱序退城中,坚守8个月。
秦苻坚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阳,"否则自杀,不许生还"。
苻丕遂加紧攻势。
晋军桓冲率兵7万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击获小胜,遂懈怠。
宋蒙(元)钓鱼城之战与襄樊之战比较研究

咸 淳 四年 ( 2 8 九 月 , 术 与 刘 整 率 军 始 围 襄 16 ) 阿 阳 . 始 了长 达六 年之 久 的襄 樊之 战 。在攻 围襄 阳的 开 同 时 。 朝还 反复 对襄 阳守 将 吕文焕 进 行劝 降 。早 在 元
宋蒙 ( ) 元 钓鱼城之 战与襄 樊之战 比较研究
郭 伟
摘 要 : 蒙 ( ) 争 中的钓 鱼城 之 战 与 襄 樊之 战都 是 当时 具 有 重要 历 史 转 折 意 义 的 重 大 事件 。钓 鱼城 之 战 , 宋胜 利 。 宋 元 战 南
蒙 古失 败 , 宋祚 得 以延 长 2 使 0年 ; 襄 樊 之 战 的结 局 却 恰 恰 相 反 , 宋 失 败 , 朝 胜 利 , 宋 蒙 ( ) 争 的 转折 点 。 过 而 南 元 是 元 战 通
悦 日 :塔 思 终能 成 我家 大 事 矣 。 ” 《 史》 1 9 塔 “ (元 卷 1( 思传 》 在这 次 会上 , ( ) 定 了消 灭 南宋 的方 针 。 ) 蒙 元 确 其 后 的 继位 者 实施 的军 事 行 动 都 是 围绕 这 一 方 针 政 策 进行 的 。蒙 哥汗 即位 以后 , 重 屯 田积粮 、 城驻 注 筑 兵 , 沿 南宋 边 境 陆 续建 立 了一 批 进攻 据 点 : 并 同时命
城 拔寨 、 降纳 叛 , 招 最后 率军 进 至合 州 , 备 围攻 南宋 准 在 川东 地 区 的坚 固 据点 钓鱼 城 。十二 月 , 蒙哥 汗 先遣 宋 降人 晋 国宝 至合 州钓 鱼城 招 降宋合 州 守将 王坚 . 为 王 坚所 拒 绝 ,并将 晋 国宝追 杀 ( 元 史》 卷 3 《 宗 《 宪
忽必烈灭宋之战概述

忽必烈灭宋之战 - 概述蒙古至元五年至十六年(南宋咸淳四年至祥兴二年,1268年—1279年),在蒙宋战争中,元忽必烈汗攻灭南宋,统一全国的作战。
忽必烈灭宋之战 - 背景忽必烈蒙哥汗攻宋命丧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后,忽必烈于中统元年三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继汗位,是为元世祖。
忽必烈重用汉人将帅、谋臣,依仿汉法,改革官制,确立中央集权,建立了蒙汉统治阶级联合的新王朝。
四月,其弟阿里不哥于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剌和林)称帝。
忽必烈为讨阿里不哥,暂与南宋息兵修好。
南宋因政治腐败,致贾似道得以擅权。
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为隐瞒开庆元年(蒙哥汗九年,1259年)乞和真相,网罗亲信,极力打击陷害有功将领。
一批战功卓著的将帅,或被罢官,或被治罪而死,致使民心相悖,将士离心,战备松弛,坐失强兵固边大好时机。
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乱后,又迅速平定李璃之乱,政权得以巩固,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积极进行灭宋准备。
在总结窝阔台攻宋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础上,制定了先取襄樊(今属湖北)、实施中间突破、沿汉入江、直取临安(今杭州)的灭宋方略,从而开始了攻灭南宋的战争。
忽必烈灭宋之战 - 突破襄樊宋元襄樊之战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居汉水上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西临关陕,东达江淮,跨连荆豫,是控扼南北之要冲。
南宋视其为朝廷根本,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地,遂开府筑城,储粮屯军,经多年经理,建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
忽必烈早在开庆元年攻宋时,就知襄樊地位重要,后经商挺、郝经、郭侃等谋臣建策,逐渐形成了先取襄樊的方略。
忽必烈平定内乱后,经过五年的战争准备,具备了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条件。
当宋降将刘整进献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时,即下决心,实施中间突破。
至元五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师攻襄樊,旋遣枢密副使史天泽、驸马忽剌出督师襄樊。
史天泽、阿术、刘整针对襄阳、樊城城防坚固,宋军长于守城隘和水战的情况,采取筑堡连城、长期围困、水陆阻援、待机破城的战法,集兵10万围城,同时在万山(今襄樊西)西训练水军7万人,造战船5000艘,以增强蒙古水军力量。
宋元襄樊之战简介

宋元襄樊之战简介襄阳之战又称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
襄阳之战或襄樊之战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宋元襄樊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宋元襄樊之战参战部队:南宋,元朝战争结果:元朝获胜时间:1267年-1273年地点:湖北襄阳人物:吕文焕李庭芝阿术史天泽宋元襄樊之战详情第一个阶段(公元1235年到公元1239年):在宋理宗时期,南宋与蒙古结成同盟,一致来攻打曾经灭亡北宋,给宋王朝带来不世羞辱的金国。
到公元1234年,金哀宗在蔡州被宋蒙联军击败自杀,金国彻底覆灭。
历史总是会不断循环,早在北宋徽宗的时候,宋王朝也是与金国联合共同灭了大辽,不久就被兵强马壮的金国铁骑攻灭了都城、掳了二帝, 后世称作“靖康之耻”。
宋与蒙古联合灭金之后,宋蒙联盟马上就破裂。
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汉窝阔台,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马共计50万以上,兵分三路攻宋,终于开始了历时45年的灭宋战争。
其中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兵峰是直指南宋的军事要地,就是京湖地区襄樊重镇;;襄阳。
第一场交锋,宋军是失败的相当窝囊。
当时襄阳的镇守将领是宋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
当时在赵范部下有一支原属于金国的降兵组成的“克敌军”。
赵范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贪杯中之物。
因此当蒙古军队与“克敌军”联络作为内应,赵范还做着酒梦。
于是“克敌军”一哄而起,打开城门,把蒙古军队引入。
赵范没办法只身逃出襄阳,襄阳失陷了。
这次襄阳失守是在从岳飞从伪齐政权下收复的第一次失陷,这对南宋朝来讲是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巨大。
直接的损失来自襄阳失陷的官民物资。
数万人被掠走,30万石粮食、24库精良兵械,尽入敌手。
而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败更加惨重。
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襄阳失,贝S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
中国古代十大城池攻防战

中国古代十大城池攻防战一、即墨莒城之战---公元前283年,战国时代说书先生的一张利嘴把齐国人田单火牛阵破敌的图景演绎成神话一般的传奇,以至于后人回顾这场化腐朽为神奇的战争时,记忆的画框里仿佛只剩下一群燃烧着愤怒的公牛。
几头超级神牛就踏平燕国的几十万大军?之前上演了弱燕破强齐神话的乐毅恐怕至死也想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阻住了燕军摧枯拉朽般的脚步?是一种什么样的魔术让仅剩下最后一口气的齐王国咸鱼翻身。
两坐伤痕累累的城市和一支伤亡惨重的孤军,居然能上演再造齐国的科幻剧?故事的背景相必大家清楚的很,齐缗王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看似指哪打哪威风的紧,却被志在复仇的燕国钻了空子,横扫四方也惹了众怒的齐国招来了战国诸侯的联手反攻,合纵破秦大家都没胆,合纵破齐一个个倒都积极的很。
燕将乐毅统帅的五国联军势如破竹,直杀得齐国片甲不留,国王死于乱兵中,新王在田单的扶持下凭着两坐孤城苟延残喘,对面是名将乐毅统帅的燕国重兵重围,齐国,这个曾经雄视东方的庞然大物,而今却已是奄奄一息,燕国的铁锤重重的砸来,仿佛是要捻死最后一只蚂蚁。
然而田单却叫乐毅知道,蚂蚁里也有铁蚂蚁。
都说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齐国人没有这么多的慷慨悲歌,却叫壮怀激烈的燕国人明白了什么叫坚韧。
攻城,守城,你用人海战术,我就凭城死战,城头下密密匝匝堆满了燕国人的尸首,预想中摧枯拉朽般的快感变成了相持中的煎熬。
六个月的拉锯战,每天都是杀戮与死亡,每天都是冲锋与搏斗,每天都有亲人和战友死去,每天空气里都弥漫着恶臭的血腥,任再坚强的精神也会垮,任再坚硬的身躯也会倒下,惟独乐毅和田单两位智将的脑子还在一刻不停的动:你田单发动群众,我乐毅就打攻心战,废暴政,赈灾民,大打攻心战,可我田单却告诉你,人心可不是这么容易收买的来,三斗米替代不了做亡国奴的耻辱,何况你攻心,我田单就反间,老燕王挂了,我在你新主子面前造谣言,这斗智斗力的过程其实是不公平的,你乐毅败了,大不了回家养老,你燕军败了,大不了解甲归田,可我田单败了,就死无葬身之地,我齐国败了,将再无重生之机,于是,燕王信谗言了,乐毅被调走了,换来了无能的骑劫,别说什么田单运气好,也别说什么燕王昏庸误事,阴谋诡计面前,大家都公平。
忽必烈围攻襄阳。

忽必烈围攻襄阳。
1268年,忽必烈纳宋降将刘整,下决心拿下襄阳,而后浮汉入江,直趋临安。
九月,忽必烈派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军进围襄樊。
针对宋军长于守城和水战的特点,蒙古军依据襄樊宋军设防在城西,便南筑堡连城,切断城中宋军与外界的联系,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
阿术还建立水师以防备宋水军援襄——刘整造船5000艘,并日夜操练,以改变战术上的劣势。
蒙古军修筑的鹿门堡、白河城使襄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宋军几次反包围,都归于失败,伤亡惨重。
1269年七月,宋将张世杰率军自临安来援,与蒙古军大战于樊城外围,被阿术打败。
八月,宋将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蒙古军和被改编的汉军夹击,兵败虎尾洲,损失2000人及50艘战船。
1270年春,襄阳守将吕文焕率军出城攻万山堡,阿术诱敌深入,而后令部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退回襄阳。
九月,宋援军范文虎水军又为蒙古水陆两军击走。
翌年初,元气恢复的范文虎卷土重来,阿术亲率大军迎击,宋军大败,损失战舰100余艘。
3年中,宋蒙双方在襄樊外围反复争夺,宋军终未能突破包围圈。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随即采取措施加紧对襄类的围攻。
1272年初,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三月,阿术率军攻破城郭,增筑重军,并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退至内城坚守。
四月,宋名将李庭芝招募荆楚等地民兵3000人,派张顺、张贵兄弟率领驰援襄阳。
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此次援襄任务艰巨,人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
你们当中若有人贪生怕死,就请趁早离开,免得影响大家。
’ ”3000士卒群情振奋,皆表示愿拼死报国。
五月,张顺、张贵在高头港集结船队,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结成方阵,备好强弩利箭,张贵突前,张顺殿后,驰入元军重围。
在磨洪滩, 3000勇士强攻密布江面的元军舰只,将士先用强弩射向敌舰,靠近后再用大斧猛砍敌人,元军被杀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张顺、张贵军冲破层层封锁,如愿进入襄阳城中。
这一行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襄阳军民抗敌的信心。
天下真正的中心:襄阳,中国古代南北争锋的核心地带

天下真正的中心:襄阳,中国古代南北争锋的核心地带在上期谈到东部的中国古代军事重镇寿县江淮枢纽寿春:中国古代南北战争的必争之地后,我们这次把目光转向西方。
无独有偶,在与寿春处于同一条纬线往西延伸四百多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从历史延续至今的另一个军事重镇——襄阳。
那么襄阳在中国军事史上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又为何在今天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呢?湖北政区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襄阳所处的地理环境,从区域位置上讲,它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位于汉水中游的冲积平原上。
《孙子兵法》有言:“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
北部为兵家必争的南阳盆地,作为盆地南部的咽喉,襄阳在古代直接控制了南下与北上的重要通道。
此外襄阳西靠荆山,东纳江汉平原,所以也同时是从陆路进川出川的重要孔道与中转站,在古代从峡江入川风险极大,所以这一条陆路更受重视。
南阳盆地地形图襄阳在全国的地位也不可小觑,由于襄阳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所以从建城伊始便承担着“天所以限南北”的功能,襄阳自古便有“北人下马南人上船”一说。
著名历史地理学者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论述:古代中国之疆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而中隔秦岭、伏牛、桐柏、大别诸山脉,使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
西线由关中越秦岭西段,循嘉陵江入巴蜀。
东线由河淮平原逾淮水至长江下游之吴越。
中线由关中东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郡,再循白水流域,南下襄阳,复南循汉水至长江中游之荆楚。
而襄阳向来就是联系长江中游与中原、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
由襄、邓西北陆行过武关、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丹水入商州,再转陆路经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至洋州,转陆路经梁州人褒斜道越秦岭,均可至长安;由襄州北行经南阳、方城可至洛阳;南行经荆襄大道至江陵,或溯湘江越南岭至广州,或经沉水入桂,或西上入蜀,或东下吴越;东南循汉水而下,经邹、鄂入江,亦得联络吴越岭南。
古代帝国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均定都在西起长安,东至许昌这一块中原之地,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帝国中枢便通过从南阳到襄阳的这一条道路来加强对南蛮之地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襄樊之战简介襄阳之战又称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
襄阳之战或襄樊之战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宋元襄樊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宋元襄樊之战参战部队:南宋,元朝战争结果:元朝获胜时间:1267年- 1273年地点:湖北襄阳人物:吕文焕李庭芝阿术史天泽宋元襄樊之战详情第一个阶段(公元1235年到公元1239年):在宋理宗时期,南宋与蒙古结成同盟,一致来攻打曾经灭亡北宋,给宋王朝带来不世羞辱的金国。
到公元1234年,金哀宗在蔡州被宋蒙联军击败自杀,金国彻底覆灭。
历史总是会不断循环,早在北宋徽宗的时候,宋王朝也是与金国联合共同灭了大辽,不久就被兵强马壮的金国铁骑攻灭了都城、掳了二帝,后世称作“靖康之耻”。
宋与蒙古联合灭金之后,宋蒙联盟马上就破裂。
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汉窝阔台,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马共计50万以上,兵分三路攻宋,终于开始了历时45年的灭宋战争。
其中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兵峰是直指南宋的军事要地,就是京湖地区襄樊重镇;;襄阳。
第一场交锋,宋军是失败的相当窝囊。
当时襄阳的镇守将领是宋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
当时在赵范部下有一支原属于金国的降兵组成的“克敌军”。
赵范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贪杯中之物。
因此当蒙古军队与“克敌军”联络作为内应,赵范还做着酒梦。
于是“克敌军”一哄而起,打开城门,把蒙古军队引入。
赵范没办法只身逃出襄阳,襄阳失陷了。
这次襄阳失守是在从岳飞从伪齐政权下收复的第一次失陷,这对南宋朝来讲是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巨大。
直接的损失来自襄阳失陷的官民物资。
数万人被掠走,30万石粮食、24库精良兵械,尽入敌手。
而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败更加惨重。
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
长江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是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临安。
因此襄阳失守后不到一年,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军,有七个州军全部失陷。
在当战局对于南宋十分危急之时,有两个人扭转了形式。
一个就是蒙古军队中路军的主帅阔出;另一位就是南宋著名将领孟珙。
蒙古军的主帅在1236年秋天突然得重病不治身亡;而孟珙在蕲州、江陵等地,接连击退蒙军的进攻。
这样由于双方的形势对比转化,使得当时的襄阳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
第二个阶段(1239年到1257年):在这个阶段的前半段即公元1251年之前,襄阳战场是宋军占主导地位,采取出击的方式,前后两次收复襄阳。
在这里我们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孟珙。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这位唐朝名将薛仁贵的老乡,从少年时代就作为父亲的助手参加抗金的军事斗争。
在宋蒙联合灭金的战争中,宋军当中孟珙所统领的部队是最有战斗力的。
而这一次孟珙面对的是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蒙古军队,自然是十分重视。
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区防务的孟珙,与蒙军再战,三战三捷,克樊城复襄阳。
但是虽然收复了襄阳,当时由于蒙古军队对襄阳的破坏导致襄阳城防破落不堪,人员物资严重匮乏。
此时的襄阳城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城,孟珙考虑后,不得不弃守了襄阳。
随后的几年中孟珙一直担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负责襄阳地区的全面防御之责,使得在这一段事件内宋军在这个局部战场上保持着一定优势。
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今钟祥)、襄(襄樊)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樊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樊。
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
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樊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
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
此战被李曾伯刻在了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的崖壁上。
铭文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11行79字,每字约25厘米见方,为阴刻楷书竖行排列。
前7行为序言,通达明了:“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
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后4行为正文:“壮哉岘,脊南北。
翳塘壑,畿陵谷。
乾能央,剥斯复。
千万年,屏吾国。
”其大意是:雄壮啊,南北分脊的岘山!陵谷变迁,你是一座壁垒。
天命圣武,使襄樊失而复得。
你真是大宋王朝千万年的屏障。
收复襄樊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
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樊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
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
到宝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樊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
当然在这段时间之所以宋军能够取得一定军事胜利除了南宋自身的努力之外,蒙古内乱也是一个原因。
1241年,窝阔台病死。
不出2年,他的继任者贵由又病死。
蒙古帝国陷入了汗位争夺的政治斗争中,一直到1251年才选出了新大汗蒙哥。
第三个阶段(1257年到1267年):在这个十年中,宋蒙双方都陷入了内斗。
不过在1257年到1259年还是发生一场激烈的大战。
不过主战场是在四川的钓鱼城,而襄樊地区只是副战场。
1257年,在基本清除了威胁自己权力的内部因素以后,蒙哥决定在第二年出兵攻宋,这次是由他自己和忽必烈亲自领兵征战。
此次蒙军攻宋,依然是兵分三路,战略部署却有所调整。
蒙哥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的东路军避开襄樊,直扑鄂州;蒙军西路军则实施战略大迂回,绕道大理。
所以襄阳的防御,并没有受到任何考验。
但是,金庸笔下的襄阳之战就是以这一次的战争作为背景的。
特别是在阵中,蒙哥大汗被一箭射死,因此蒙古军队才会撤退。
然而,实际上蒙哥是死了,但是不是在襄阳而是在四川的钓鱼城。
蒙哥的意外战死,导致蒙古军攻宋计划破产。
而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大汗之位,也是急急忙忙的撤兵了。
忽必烈回到草原后,经过了几年的征战,一直到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彻底结束了持续四年的内乱。
同时,忽必烈开始改变先前蒙古大汗的做法,不再对占领后南宋的城池进行屠城式杀戮,改为用各种手段招降南宋将领。
而在南宋这一边,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贾似道的弄权,他不断打击异己势力,使得一大批有能力的将领被贬职,像第三次收复襄阳的高达,像在经营钓鱼城的余玠等人在受到排挤后不是赋闲在家,就是郁郁而终。
于是宋蒙战争的天平又开始向蒙古一方倾斜了。
第四个阶段(1267年到1273年):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后,南宋朝廷对襄阳的战略性开始重视。
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屏壁。
在这十几年中,另外一个军事集团开始成为襄阳防守的主要力量,那就是吕文德集团。
吕文德(?--1270年),南宋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
吕文德最早是跟随赵葵(宋蒙第一阶段战争丢失襄阳的赵范的弟弟)手下从军作战的。
虽然史书没有吕文德列传,但是从其他人的列传中可以看出吕文德几乎经历整个宋蒙之战的。
吕文德在与蒙古军作战中,往返与四川与湖北各地,在几十年的战斗中,不仅积累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家族武装。
当然,吕文德能够成为在京胡地区重要的军事集团十几年不倒,除了他的军事实力以及军功外,他与贾似道的勾结也是有着重要原因的。
吕文德上献媚于贾似道,下打击异己。
正因为这样导致了不领为了自保,纷纷投降忽必烈。
特别孟珙的爱将刘整由于看到其他将领受到打击杀害就向忽必烈投降。
他所率领的水师更是精悍,于是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
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
于是蒙古在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和策划下,将期待突破宋的防御线的目光重新聚焦回到了蜀中和两淮之间的襄樊。
公元1267年,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犯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严重失误,他竟然允许蒙古军在樊城外置榷场。
于是蒙军很快的就进筑起了堡垒,一下子就断绝了襄樊的粮道。
等到吕文德明白过来,知道自己误事了,又气又急,一病不起。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最后一次襄樊战役拉开序幕。
在得知襄樊被围后,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樊。
同时京湖安抚制置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也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
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襄樊,与蒙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
经过激战,张世杰不敌蒙军,被迫退回。
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则利用春季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同年6月,荆鄂都统唐永坚,自襄阳城杀出,结果兵败被俘投降。
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
此次却遭沿江堡垒蒙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
同年12月,吕文德病故。
京湖战场宋军失去了临边40年,最具威望的军事指挥官,给襄阳保卫战带来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尽管蒙古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樊,各地的军队也是源源不断地开往襄樊,在短短一年之内围困襄樊的蒙军就增至了10万。
但是,吕文德所建立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
他们在襄樊地区经营十多年,他们凭借襄樊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蒙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樊。
但是,由于元军在襄樊地区站稳脚跟,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
特别是元军对于援助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
这就是所谓后来有名的“围点打援”的战术。
这个战术一执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时,襄阳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特别是元军大举围攻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
在这个时候,元朝派人劝降,吕文焕在1273年的二月举城投降,襄樊战役正式结束。
襄樊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南宋参加最后一次襄樊战役的主要是吕氏军事集团的部队,虽然他们浴血奋战的功绩不容抹煞,但由于指挥失误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败自毁长城,最终导致了这一关键战役的失败。
襄樊之战之后,南宋没有几年便迅速的败亡了,到1279年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跳海,南宋灭亡。
宋元襄樊之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