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春晚》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宋)范成大《横塘》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

(2分)2.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或: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背景]这是一首寓山水风光于别情离意的诗作。

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横塘,在今江苏苏州西南,是诗人的故乡。

[意境欣赏]春天来了,徜徉在过去与朋友们分手的河边,如今又是满河绿茵。

石桥和红色宝塔,依旧是从前的老模样。

一年又一年,从故乡横塘的大路上不知送走了多少朋友。

烟雨濛濛中,河里一艘艘油漆得红红绿绿的渡船,拴在枝条低垂的杨柳树上。

[诗评]这首短诗充溢饱满的情感,写得轻松自如,歌叹而不悲凉。

景实情深是全诗的着眼点,主题之所在。

[诗人简介]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处州知府、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

曾使金,慷慨杭节,不畏强暴,几被杀。

晚年退居石湖。

以田园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春晚范成大翻译

春晚范成大翻译

春晚范成大翻译《青玉案·元夕》宋代:春晚,雪意垂垂地。

梅花点点,报得春来迟。

画堂人静。

笙歌散尽,怨入眉心里。

分明寒食。

风光又还似,去年时。

楼台小燕,帘幕大家垂。

尊前百计留春住。

莺声日日,报得春归否。

《杨柳枝·东风吹雨过青山》宋代: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香入桃花红未透,竹边流水到人间。

大年夜时节的晚上,瑞雪纷纷扬扬。

梅花星星点点,来报告春天已经来临很久了。

闺房中静悄悄的,笙歌演奏完毕,演奏者的怨恨也传达到演奏者的眉眼之中。

风景像往常一样美丽,而且又和去年相同。

在楼台小院燕子中,人们把帘幕放下来。

人们极力想挽留春天的脚步,可是又能把春天留住吗?春晚-翻译大年夜时节的晚上,万家灯火一片通明。

千门的绿色显得特别凄凉冷落,庭院中草木飘香却不能进入,只能到那竹林边才能闻到,小溪缓缓流动,从我身旁流过。

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不知不觉,只能追忆这美好的旧日时光。

晚春的诗词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最含蓄委婉的手法表达出对晚春时节的思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现春晚时节的作品。

大年夜时节的晚上,万家灯火一片通明。

千门的绿色显得特别凄凉冷落,庭院中草木飘香却不能进入,只能到那竹林边才能闻到,小溪缓缓流动,从我身旁流过。

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不知不觉,只能追忆这美好的旧日时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作者暮春时节的寂寥之感。

诗人选取了“晚春”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描绘出一幅明净秀丽的图景,渲染出浓郁的节日气氛,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晚春特有的节令特征。

万家灯火一片通明。

门外的草色绿得特别凄凉冷落。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般短暂,不知不觉,只能追忆逝去的美好岁月。

晚春-翻译春晚,雪意垂垂地。

梅花点点,报得春来迟。

画堂人静。

笙歌散尽,怨入眉心里。

分明寒食。

风光又还似,去年时。

楼台小燕,帘幕大家垂。

尊前百计留春住。

莺声日日,报得春归否。

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最含蓄委婉的手法表达出对晚春时节的思念。

2020年关于左纬《春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0年关于左纬《春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关于左纬《春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春晚左纬(宋)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释:扉:门扇。

晖:阳光。

交游:朋友。

一: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春晚”?2.“方惊笑语稀”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的尾联进行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落花,依依柳。

2.运用了借代和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笑语稀”代指旧友大都不在世了;以“笑语”反衬“惊”,点明诗人笃重友谊,突出心灵震撼之强烈。

(意对即可)3.诗人借对季节更替、旧友不在的描写抒发了人至暮年所产生的寂寞感伤的情感。

春尽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结,晚春的斜晖笼罩住倚杖老人,含蓄地点出了垂暮之年来日无多的寂寞伤感情怀。

(意对即可)二:1.“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中的“惊”字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请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诗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的美好春景,高兴地将之一一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

(2分)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陶醉中惊醒,诗人猛然意识到一些朋友已逝世,身边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之感不禁袭上心头。

(2分)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1分)2.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

(2分)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叶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

(2分)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

最后一句又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

(2分)大意:池水边杨柳轻飞,柳树旁人家关着门。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范成大篇】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范成大篇】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范成大篇】汇集练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解析】1.同以“七夕”为题材的作文,秦观和范成大都选择了“词”这种体裁,都别具匠心,各有创意,秦观的立意是:常相见、常相守,不如长相思、长相忆。

范成大的立意是:偶相见徒增新愁,不如不相见。

2.此题明确考查表现手法中的“对比”。

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类,反衬即对比。

只要围绕对比,紧扣词句来分析即可。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早发竹下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作者绍兴二十四(一一五四)中进士,次年任职徽州(今安徽歙县)司户参军,共历六七年之久。

此诗即写于徽州任内。

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这首诗是离开竹下时写的。

古代诗歌《春晚书山家屋壁》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高三2023届一模)

古代诗歌《春晚书山家屋壁》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高三2023届一模)

2023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②柘(zhè):一种树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水塘中的景色,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

B. 颔联出句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都表现出树木繁茂之景状,有异曲同工之妙。

C. 颈联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特别艰辛的生活和牧童的快乐和顽皮。

D. 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家做客时的题壁之作,语言清新明快,情感寓于所绘之景、所叙之事中。

15. 本诗表现了山民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和睦相处。

邻里之间互不欺凌,彼此相安无事。

(2)勤劳。

如蚕娘在溪边忙着漂洗蚕茧。

(3)热情好客。

如山翁热情地留我住宿,还笑着告诉我瓜豆已成熟。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特别艰辛的生活”与全诗意境不符,此处显然是写农忙的充实与喜悦之情。

故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东西舍无相侵”写东邻西舍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写出了山民的和睦相处。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溪边忙着漂洗蚕茧。

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

“洗茧”的动作突出了蚕娘的勤劳。

“山翁留我宿又宿”,可见山翁待客热情,与诗人情谊深厚;“笑指西坡瓜豆熟”,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

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郡圃春晚韩琦①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其功甚伟。

本诗是韩琦晚年知相州时的作品。

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诗题,起句便描绘出春水方生、碧波平岸的气象,而微风送来的几缕清香,又让人感到春花正随风飘堕。

B.诗人善于用字,颔联中“又”“还”二字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达怡然心境。

C.古人称酒为“酒兵”,意思是说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第七句说“欲‘战’万愁无酒力”,暗合了这个意思。

D.本诗构思巧妙,前两联从眼前春水、落蕊、杨花、林鸟等景着笔,颈联由景及人,尾联直抒胸臆,结构流转自然。

2.诗歌尾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范成大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范成大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范成⼤⼗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1-12 09:10·听⽉⼯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房四艺,是⽂⼈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悦⽬,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活⽤品、⼭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们的⽣活⽅式和科技⽔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番趣味。

——题记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分显著,但在⾼宗赵构的⽰范作⽤下,南宋⼠⼦的书法热情颇为⾼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

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均保持着极⾼的书法热情。

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

甚⾄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化的热情,在很多⽅⾯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

这其中,内府与⼠⼈的法书收藏与鉴赏、⾦⽯学与⽅舆学著作对历代⽯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个⽅⾯。

下⾯我们⼀起分享南宋时期书法四⼤家之⼀范成⼤经典书法作品。

范成⼤(1126年6⽉26⽇-1193年10⽉1⽇),字⾄能(《宋史》等误作“致能”),⼀字幼元,早年⾃号此⼭居⼠,晚号⽯湖居⼠。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南宋名⾂、⽂学家。

范成⼤善书。

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字宗黄庭坚、⽶芾,虽韵胜不逮,⽽遒劲可观”。

范成⼤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是北宋四⼤书家之⼀蔡襄的孙⼥。

范成⼤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

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已万⼈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

《春晚》阅读答案c

《春晚》阅读答案c

《春晚》阅读答案c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布满了寂寥哀伤之情。

结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我在这里整理了《春晚》阅读答案,盼望能关心到您。

春晚左纬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①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①交游:伴侣。

《春晚》阅读题目:8."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中的"惊'字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晚》参考答案:8.诗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的美妙春景,兴奋地将之一一教导给身边的伴侣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美声。

(2分)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沉醉中惊醒,诗人猛然意识到一些伴侣已逝世,身边的伴侣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之感不禁袭上心头。

(2分)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1分)9.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

(2分)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漂亮的蝴蝶随落叶飘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拂过。

(2分)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妙时间将逝的伤感之情。

最终一句又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晚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 年)春。

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

春季涨水叫春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
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

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15.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6分)
阅读答案:
14.B("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5.①虚写(想象)。

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

( 2 分)
②用典。

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 2 分)
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 分)
(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亦可)
附诗歌鉴赏:
诗以" 春晚"为题,借暮春之景,抒忧愤之情。

诗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 ,可见其春老花残,落
英狼藉。

"懒追随" ,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

然而这"荒园"毕竟不乏"追随"者。

那些燕与莺,又" 舞"又"啼" ,多么得意;但他们贪恋荒园,不过是因为腐枝败叶间小虫多,便于捕食罢了,故曰"各自私"。

这里,"各自私"的燕与莺,"萧瑟"的"荒园" ,显然别有喻意,隐射时事,他联想到即将崩溃的南宋小朝廷,联想到朝廷中那班争权夺利的小人。

颔联紧承首句。

" 日长"、"花老" ,既点出暮春时令,也暗示诗人心绪。

常言道:
"欢愉恨夜短,愁闷觉日长。

"
昏昏醉眠,日长难遣,尊前花老,诗情难觅,于是止不住把满怀愁绪,直接抒写出来。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这是全诗的转折,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由" 花老"而联想到人老。

这里"吾衰久矣" ,既是字面义,也是暗用典。

诗人巧借其意,以" 吾衰久矣"慨叹当时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他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无望。

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只好" 归去来兮一钓丝"-- 退归故里,隐居垂钓。

"归去来兮" 也是用典。

陶渊明身处东晋行将灭亡之际,因不甘心向小人折腰,毅然抛弃官职,赋《归去来兮辞》,归隐故乡。

诗人以陶渊明自况,表明了他的高洁情操。

诗到此,意旨已明,似无可说,但诗人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
丝垂。

" 好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该诗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

" 小舟无伴" ,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哩。

这里还需弄清"篱东" 一词源于陶句" 采菊东篱下" ,后借指故园。

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

"春涨动"、"柳丝垂" ,还点明《春晚》诗题。

这首诗颈联所谓"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反映的就是既然难遇明主,退隐才是正路的思想。

其余各联首颔两联说荒园萧瑟、花鸟不通人情,自己也毫无情绪,典型地表现了刚刚从政治核心隐退时难免出现的苦闷消极情绪。

转念一想,退隐方是上策(颈联),于是尾联提出:料想春水已涨,小船正停在岸边等待我驾舟泛游呢!全诗写心理活动,写思想情绪的变化,真实而深入;且全用形象的语言,显得含蓄而能尽意,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艺术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