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传》阅读练习
楼钥《北行日录》范成大《揽辔录》(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九日庚寅,晴。
车行四十五里。
至东御园小亭少憩,使副以下具衣冠上马。
入东京城,改曰南京。
新宋门旧曰朝阳,今曰弘仁城,城楼雄伟,橹壕堑壮且整,夹壕植柳,如引绳然。
先入瓮城,次方入大城。
下列三门,冠以大楼,由南门以入内城,相去尚远。
街南有圣仓屋甚多,望见婆台寺塔,云城破之所。
街北望,又有栾将军庙,皆大家遗址。
入旧宋门,都人列观,间有耆婆,服饰甚异。
戴白之老多叹息掩泣。
十日辛卯,阴晴。
歇泊,承应人有及见承平者,多能言旧事。
后生者亦云见父母备说有言其父嘱之曰我已矣汝辈当见快活时。
岂知担阁三四十年,犹未得见。
多是市中提瓶人言。
倡优尚有五百余,亦有旦望接送礼数。
又言:“旧日衣冠之家,陷于此者,皆毁抹旧文告,为戎酋驱役,不复有俸。
仰其子弟,就末作以自给。
”语及旧事,泫然不能已。
留守来谒接伴使副,使副南向坐厅上,过盏劝酒,翼而退。
接伴所得私觌物,尽货于此,物有定价,贵付行人,尽取见钱,分附众车以北,岁岁如此。
承应人各与少香茶红果子,或跪或喏,跪者胡礼,喏者犹是中原礼数,尤使人伤。
(节选自楼钥《北行日录》) 材料二:丁卯过东御园,即宜春苑也,颓垣荒草而已。
二里至东京,金改为南京。
入新宋门,即朝阳门也,金改曰弘仁门,弥望悉荒墟。
过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
横入东御廊门,绝穿桥北驰道。
出西御廊门,过交钞处。
入都亭驿歌泊。
旧京自城破后,创痍不复。
炀王亮徙居燕山,始以为南都,独崇饰宫阙,比旧加壮丽。
民间荒残自若。
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粗布肆,皆苟活而已。
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
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
自过淮已北皆然,而京师尤甚。
(节选自范成大《揽辔录》)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后生者亦云A见父母B备说C有言其父D嘱之E曰F我已矣G汝辈当见H快活时。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三)-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寒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三)(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回答;第三,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
【例题精析】例: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2)今也则亡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2)门人益.亲_________(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4)不贰过.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蚤同早亡同无2.哀痛到了极点更谁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的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通假字的识别,只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无误理解句中通假字。
“发尽白,蚤死”意思是头发全都花白了,死得很早。
由此可得出“蚤”同“早”。
此外,“亡”在文言文中通常作通假字,再结合句子的意思,我们就能得出“亡”同“无”,是没有的意思。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类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类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类文阅读-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土膏:A.膏药 B.泥土滋润状晌: A.晌午, 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等。
3.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可以看出。
4.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5.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1.B B2.雨草花竹笋3.夏春鞭笋过墙4.屋后的那片荒地也长满了野花野草,一片葱绿秀美;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过来,钻出了嫩嫩的竹笋。
5.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A.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B.妇姑:老妇人和小姑娘。
C.相唤:互相呼唤。
D.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是3.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改写成现代汉语。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B2. 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3.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4.示例: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以及他们劳动的忙碌。
类文阅读-2 乡下人家乡下的村庄村庄不大,却很古老,村庄的后面,是座不太(竣峻)拔的小山。
山呈“箕”状,山顶为内弧形的长圆。
整个村庄被半月形的山体包围着,就像一位母亲张开温暖的怀抱,轻轻拥着自己心爱的珍宝,不由让人生出风水宝地的联想。
我喜欢这样的村庄,干净利落,整齐有序,保持着传统村落的自然和地域特色。
一座座房屋错落有(制致),院与院之间或相互(衔衍)接,或留有夹墙,但户与户之间,绝对单门独院。
阳光灿烂,天气和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部编版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秀才读别字①[清]小石道人一秀才嗜②书,而别字良多。
一日,读《水浒》。
适友人造访③,见而问曰:“君读何书?”答曰:“《水许》。
”友人怪之,曰:“书亦多矣,《水许》一书未之见也。
”又问:“书中所载,均为何人?”秀才曰:“有一李达。
”友人曰:“更奇也,古人名亦甚多,未闻有李达者。
请问其人何样?”曰:“手使两柄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
”曰:“书中更有何人?”曰:“有和尚鲁智沉,教头林仲。
”友人愕然,既而哑然失笑。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嘻谈续录》。
②嗜:喜欢,爱好。
③造访:前往访问;拜访。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友.人造访(恰好,正巧)B.未闻.有李达者(听说)C.既而..哑然失笑(不一会儿) D.书中更.有何人(更加)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古人名亦甚多,未闻有李达者。
请问其人何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友人为什么先“愕然”,而后“哑然失笑”?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原因。
(1)“愕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哑然失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中的秀才认错了许多字,请你照样子将它们找出来并改正过来。
水许:______ 李达:______ 大爹:______鲁智沉:______ 林仲:______ 万夫不当之男:______拯救生命的瞬间①2016年7月8日,正值汛期的四川国道318线,天全县小河乡境内的“火夹沟”,急促的暴雨伴着雷声,从灰暗的天空倾盆而下。
顿时,山路上到处是哗啦啦的流水。
②晚上8点多钟,一辆满载42人的旅游大巴正好行驶到这里。
忽然,前面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几块大山石随着雨水从右侧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瞬间将前面的道路堵死。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成大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成大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摧进士第。
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
起知处州。
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
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
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
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
国书专求陵寝。
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
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
”搢笏出之。
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 ”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
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知静江府。
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
”上从之。
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
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
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
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
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四年薨。
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古文阅读】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
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lao):泥水。
③吾侪(chai):我们。
④锸(chā):锹。
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
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
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成大《三贤堂记》(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成大《三贤堂记》(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贤堂记[宋]范成大吴郡治故有思贤亭,以祠韦、白、刘三太守。
更兵烬,久之,遂作新堂,名曰三贤。
当绍兴辛巳,鄱阳洪公始益以唐王常侍、本朝范文正之像,复其旧之名亭者榜焉。
先是,公以岁五月来临吾州,繇州南鄙望洞庭,略具区①,观三江五湖之吐吞,涛波聒天,旁无边垠。
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
暮夜,人语马嘶,匈匈不绝。
公固已语其人,思常侍之功矣。
周览原田而相其沟防,东南之捕于江,东北之委于海者,脉络醐通,湮芜涤除。
夏旱易以陂,潦水时至,不能啮渚涯以决污邪,荒寒化为麦禾。
起景佑,迄今岁,无大天,于是公又日:“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退而详两贤行事,尚什百于此。
文正自郡召还,遂参永昭陵大政,德业光明,为宋宗臣,通国之诵日文正公,而不以姓氏行焉。
韦、白、刘之遗爱,邦人既已珥县之,语在旧碑,尚矣。
王、范风烈如此,且有德于吴宜俱三贤不没以为无穷之思此堂之所为得名者。
尝谓士才高必自贤,位高或不屑其官,世通患也。
洪公,忠宣公之子,擢博学宏词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
既入翰林为学士,未几,自列去。
甫及里门,制书以左鱼②来矣。
邦人度公且上朝谒,莫能久私公也。
然始至之日,咨民所疾苦,退然不自居其智能,聿从掌故吏访诸贤之旧图画,仿佛想见其平生。
公既以道学文章命一世,顾有羡于五君子者,意将迹其惠术,讲千里之长利以膏雨此民。
彼憧憧往来,视桑阴,楼舍人装③者。
夫才高而不自贤,位高而滋共其官,盛德事也。
斯堂法应得书,会公使来曷笔纪岁月。
窃愿诧斯堂以夸邻邦,以为邑子荣。
乃不辞而承公命。
八月既望,州民左从事郎范成大记并书。
(选自《范成大集》,有删改)[注]①具区:古泽薮名,即太湖。
②左鱼:符契的左半,唐宋时符契作鱼形。
③舍人装:左右亲信或门客的装扮(典雅服饰),在此借指官员。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成大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
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
起知处州。
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
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
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
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
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
国书专求陵寝。
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
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
”搢笏出之。
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
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知静江府。
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
”上从之。
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
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
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
会岁旱,奏
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
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四年薨。
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
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元为行省。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
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致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D.二府,是宋代最高国务机关。
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政事堂”主管政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成大解决社会争端,造福地方。
在处州任上,范成大制定义役之法,以田租负担应役费用,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
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
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
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
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答案:
10.D(3分) 11.B(3分) 12.C(3分)
13.(1)皇上当面对范成大讲了接受国书的仪式的事情,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国书中,(皇帝)不采纳。
(2)人们多认为不好,(朝廷)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
【参考译文】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
隆兴元年,成大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被授予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随即被罢免。
任处州知州。
处州百姓常常因为官府差役的事情而引发官司争端。
范成大为处州道创义役法。
(规定)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用所收田谷)来资助服役的人家,民户按次序轮流支付,甲乙轮流可以排序到二十年,百姓为之称便。
处州大多是山田,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始建通济堰,灌溉水田二十多万亩,但是,通济堰因年久失修,多有破败。
范成大亲自踏勘堰址,通过叠石筑防,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
宋金隆兴再次和议时,朝廷忘了议定受书的礼仪,皇上曾为此感到后悔。
(朝廷)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
皇上当面对范成大讲了接受国书的仪式的事情,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国书中,皇帝不许。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
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
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
”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
金世宗完颜雍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一直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
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
范成大一直跪立着要献上国书的时候,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范成大终得保全气节而归。
乾道七年(1171年),范成大出知静江府。
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朝廷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
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至关重要的危害吗?”他上疏说:“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来让各郡县财政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
人们多认为不好,(皇帝)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四川制置使。
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于小节,对于那些优秀的英才,范成大就上书推荐,被推荐的人往往扬名于朝廷,(甚至能够)官至二府。
后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不久到金陵主政。
正赶上天大旱,范成大奏请朝廷挪用军用储备二十万赈济饥民,减租米五万石。
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绍熙四年去世。
范成大平素有文名,尤其擅长诗歌。
自号石湖,有《石湖集》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