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谋略
唐太宗的为政举措

唐太宗的为政举措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
那他在位期间的举措是什么呢?为政举措1.吸取隋亡教训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
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重视人才,从谏如流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
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
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3.政治清明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基本廉洁的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作为贞观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领导决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符合国情的治国总方针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地主阶级,都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到衰,溃于一旦的过程,他们亲眼目睹在反抗隋王朝暴政中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因而在深为震惧之余,十分重视汲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与其臣下谈论隋亡的教训,仅记载于《贞观政要》之中的就有近50处。
唐太宗曾深有感慨地得出隋亡的教训是:“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蕺。
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属,殒于匹夫之手。
”显然,李世民已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关键是要以隋的暴政为戒,要注重人心向背。
因此,他不但在教戒太子时反复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子,强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谓惧!”而且对臣下一再强调“先存百姓”的重要性。
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深怀忧惧,面对“百姓凋残,敝于兵革,田亩荒废,饥馑荐臻”的现实,以“安人宁国”为总方针,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慎动兵戈的让步与改革的政策;一方面则擢用贤能,求谏纳谏,重视法制,整饬吏治,力戒奢靡,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清廉自律的风气。
二、高超的用人艺术由于官吏是执行国家职能和政策的工具,所以,唐太宗一贯重视人才问题。
登基之前,在他手下就有著名的十八学士常与他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成了他的智囊团。
贞观元年,唐太宗初登大宝,便对大臣们说:“正主御邪臣,不能治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治理。
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
”在任用官员时,他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房玄龄长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珠联璧合,同心辅政,人称“房谋杜断”;魏征敢于进谏,被封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将其视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孔颖达精通经学;姚思廉擅长文史;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温彦博“敷奏详明,出纳惟允”;戴胄“处繁理剧,众务必举”;王“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都是一时之俊杰。
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治理之道

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治理之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皇帝,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被誉为盛世之治。
在其长达二十三年的统治期间,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理之道塑造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本文将探讨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治理之道,通过对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的观察,分析其成功的秘诀。
一、开明的政治体制建设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他着重建立了一个开明的政治体制,充分充实了中央政权的机制和运作。
首先,太宗设立了侍中、侍郎、中书令等重要职位,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
这有助于加强皇权,提高统治效率。
其次,他重视选拔人才,以市侩之术取人,不拘一格用人。
唐太宗任用了一批有才能胜任工作的官员,使政府高层拥有了一支精干的队伍。
一个具备智慧、行动力和忠诚度的政府团队是治理国家的基石。
此外,唐太宗还采取了多元的政策决策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讨论,以此确保政策的多样性和民众的代表性。
二、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为盛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他实行了宽泛而公正的税收制度,降低了农民和商人的负担,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
太宗还鼓励外交贸易,加强与丝绸之路等国际贸易路线的联系,推动经济的繁荣。
此外,他还注重对工艺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国家范围内修建了灌溉系统和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交通的发展。
三、注重社会和文化的稳定与进步唐太宗非常注重社会和文化的稳定与进步,他采取了措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以保护人民的权益,打击腐败和不法行为。
太宗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对文化教育的投资,扩展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并建立了士人制度来选拔人才,推动文化的繁荣。
同时,他还注重文化交流,推动了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结语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治理之道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管理方式。
他通过建立开明的政治体制,培养优秀的政府团队,有效地解决了政府运作的问题。
他还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盛世之帝的智勇谋略

唐太宗盛世之帝的智勇谋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崇尚文化、治理有方的伟大王朝,而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一个智勇双全、英明果断的皇帝。
他以其出色的智勇谋略,为唐朝的繁荣与盛世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早期的智勇表现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即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勇。
在显德年间的战斗中,他以骁勇善战、英勇无畏的特点脱颖而出。
他经过反复思考,并与军事谋士商讨后,制定出了诸多独特的作战策略,带领唐军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
其次,在平定战乱的过程中,唐太宗展现出了惊人的智勇。
他审时度势,善于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并且擅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在与吐蕃、高句丽等强敌交战中,他多次利用奇袭、分兵、声东击西等战术,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最终取得了战胜强敌的胜利。
二、政治智慧带来的繁荣唐太宗的智勇谋略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体现在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超强的领导力,为唐朝带来了繁荣与盛世。
首先,唐太宗在国家治理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
他深入民间,广泛听取百姓的意见,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他注重选拔人才,把有才干的人提拔到重要的职位上,使得全国上下人才济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唐太宗善于运筹帷幄,全面推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倡工商业的发展,并积极推行户籍制度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他还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推崇文化教育,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智勇谋略的展现与思考唐太宗李世民的智勇谋略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成功得益于他众多才干出众的谋士的支持和鼓励,以及他自身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勇于冒险的精神。
唐太宗李世民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智慧展示了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决断力。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不断引领国家走上正确的道路,为唐朝的繁荣与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皇帝,唐太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其统治过程中,他也面对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之一,他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他的治国方略,为后世的历代帝王所推崇,下面就介绍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一、善于任贤用能唐太宗认为,一位好的领导者必须善于任贤用能,把权力交给能力更强的人。
他不仅重视人才,而且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尤其看重那些有道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他曾说:“有才干的人应给予机会,否则废才不利于百姓。
”二、推行科举制度为了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唐太宗推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太宗在位期间设立的,其目的是选拔人才,使得国家的官员能够更加优秀、有能力、有责任心。
唐太宗推行科举制度,是中国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之后的宋朝、明朝和清朝所继承的。
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和稳定,唐太宗建立了健全的法律制度。
唐朝的法律文献非常丰富,始终在制定和施行法律上保持前沿。
唐太宗时期制定的法律,具有历史的先进性,使得唐朝在政治治理上更加顺畅和有序。
四、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唐太宗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唐太宗对农业经济的高度重视。
唐太宗提出“养廉之本在于农”,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以农业为中心的治国方略。
同时,唐太宗还鼓励农民兴修水利,保护土地资源,使得唐朝的农业产量得以大幅度增长。
五、加强文化教育唐太宗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为了把唐朝建成一个文明之邦,他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提倡诗歌文艺、洛阳纸贵等文化活动,推辞难法曲,为后来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方略包括任贤用能、推行科举制度、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加强文化教育等方面,这些方略正是唐朝走向繁荣和强盛的关键所在。
他的治国方略,为后世的历代帝王所推崇,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太宗有哪些治国方略

唐太宗有哪些治国方略唐太宗治国方略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民族最鼎盛繁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
当时的唐朝也被人称作天朝,而唐太宗也成为“天可汗”,可见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是当时最先进的了,而开创这一盛世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也为后世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效仿。
唐太宗图片在政治上,唐太宗以史为鉴,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并且唯才是用,科举选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选拔制度;设立谏官,虚怀纳谏,魏征便是当时谏臣的代表人物。
在经济上,减轻百姓的赋税,劳役,兵役,注重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的生产,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藏富于民,使得盛唐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现象。
在军事上,推行“寓兵于农”。
百姓在农忙的时候务农,在冬季习武,这样举国皆兵的训练方式,使得唐朝的边关失地逐渐收回,渐渐成为当时唯一的大国。
在文化发展方面,唐太宗大力推行儒家学说,倡导“诗书礼仪”,唐朝也因此成为历朝历代文豪的多产朝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均出自唐朝。
另外,唐太宗还特别注意民族的统一,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和平统一。
在唐太宗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政策下,唐朝终于成为当时世界大国,而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也为历代君王所效仿。
唐太宗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
唐太宗图片唐太宗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
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
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
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
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
怎么当领导:唐太宗李世民教你几招

怎么当领导:唐太宗李世民教你几招唐太宗李世民教你怎么当领导?文丨姜卫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集团管理的顶尖高手,他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怎么树立理念?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广开言路、虚怀纳谏;重用人才、唯才是任;铁面无私、依法办事。
怎么以人为本?李世民说:“执政23年的经验告诉我,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就是以人为本的主旨。
”唐朝集团在李世民的精心管理下,不断发展经济,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康的良好局面。
怎么团结一致?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简单地说就是团结一致。
怎么三剂合一?坚强的领导集体必须具有凝聚力,当然,人格魅力也不可少。
什么是三剂合一?即领头人要成为领导班子高效运转的“润滑剂”,齐心协力的“粘合剂”,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成吉思汗说:“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怎么避免犯错?人无完人,金无赤金。
人在冲动的时候,最容易犯错误。
权力过大,说了算数,容易形成“家长制”、“一言堂”的短板。
所以,必须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就在于此。
怎么提高修养?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正玩得高兴,魏征来了。
李世民怕魏征看到又要提意见,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李世民怀里。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治国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唐朝达到了辉煌的高峰。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一、加强中央政权
唐太宗采取和谐的政策,加强中央政权。
他强调尊重天命,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实
行官员制度,推行均田制,实行五等爵位制度,建立了完整的政治体系。
这些制度的建立
彰显了唐太宗的确切掌控和施政能力。
二、保障国家安全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他坚持军事优先的原则,加强国家
的边防工作,加强军队的管理与装备,努力遏制了当时的外敌侵犯,为国家安全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三、改革税制
唐太宗倡导节约用人,厉行节约,扩大官员和农民的责任,建立并实施了太平仓制度,杜绝了饥荒的发生。
此外,他还适当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调整了税收政策,稳定了经济。
四、鼓励经济发展
唐太宗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展开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
金来改善公共设施和道路建设。
同时,他还积极发展物资经济,鼓励民间商业活动,促进
了经济的繁荣。
五、重视文化教育
唐太宗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推行科举制度,让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
他注重教
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教育管理,鼓励民间的学术活动,使唐朝成为了文化名朝。
总之,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促
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唐朝繁荣富强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谋略一代帝王李世民,贞观之治留美名.....--- 诸葛道熹马君:“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作为贞观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领导谋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符合国情的治国总方针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地主阶级,都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到衰,溃于一旦的过程,他们亲眼目睹在反抗隋王朝暴政中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因而在深为震惧之余,十分重视汲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与其臣下谈论隋亡的教训,仅记载于《贞观政要》之中的就有近50处。
唐太宗曾深有感慨地得出隋亡的教训是:“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蕺。
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属,殒于匹夫之手。
”显然,李世民已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关键是要以隋的暴政为戒,要注重人心向背。
因此,他不但在教戒太子时反复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子,强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谓惧! ”而且对臣下一再强调“先存百姓”的重要性。
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深怀忧惧,以“安人宁国”为总方针,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慎动兵戈的让步与改革的政策;一方面则擢用贤能,求谏纳谏,重视法制,整饬吏治,力戒奢靡,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清廉自律的风气。
二、切合时弊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继隋而起的唐王朝,百废待兴。
唐太宗继位后,顺应历史的发展,为满足地主阶级的需要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 政治上,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立三省制。
三省制即中书省负责全国军政大事,代皇帝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如发现不妥,可以不批或驳回,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皇帝诏令和政策的执行,是执行机构。
实质上是将以前封建王朝的丞相之权,分隶于相互制约的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而总于皇帝。
三个机构相互监督,检讨政事,以便于皇帝的控制,从而防止草率从事或政出多门的弊端。
例如,按唐制18岁丁男要服兵役。
但中书省封德彝在替皇帝起草的诏令中,改为16岁、个子高的也要服兵役。
而门下省魏征认为有违律制,拒不签发。
后来,李世民出面干预,盛怒之下将魏征训斥了一番,但魏征仍不签发,并以用兵不在多而在得法的道理提醒他要取信于民。
李世民闻之有理,转怒为喜,并奖励了他,就这样,一个错误决策未能出台。
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吏的控制,唐太宗在中央设置独立的监察机关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唐太宗时,还分全国为十个道,实行由皇帝派遣巡按使,考查各道州县官吏。
巡按使品级虽然不高,但任务重,权力大,是皇帝设置在地方上的耳目。
2. 经济上,唐太宗为使流亡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来,发展生产,保证赋税、徭役和兵源,推行均田制。
按唐律规定,根据封建等级和爵、勋官的高下,给予多少不等的土地,并计人口授予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民以土地,以此作为维护唐政权的物质基础。
尽管唐代实施均田制并不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但口分田与直接生产者相结合,使田亩不致荒芜,保证了农业生产;永业田和直接生产者相结合,使桑麻按时种植,提供了手工原料。
并明确鼓励垦荒,开发资源。
对于在宽乡“务从垦辟,庶尽地利”,准许卖口分田。
这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也为租庸调制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一系列措施使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单位产量上升,户口殷繁,人力充足,社会财富充实,人民生活优裕,出现了封建社会少见的“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的局面。
3. 官吏管理方面,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明确规定不论读书人出身、地位、财产状况,均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再由官吏举荐;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严格考试,录取与否完全决定于考场文章的优劣。
科举制度的完善,使世袭贵族作为一个阶层不复存在,朝廷吸收了一大批中小地主阶级的成员参加封建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也增加了封建政权的活力,有利于在地主阶级内部实行“任人唯贤”的原则,客观上促进了相当一部分中小地主的进取心,为一大批致力于为官入仕者开辟了一条虽漫长,但却机会相对均等的道路,一定程度上消弭了长期以来中下层平民对于国家用人取才之道所持有的怨言,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
所以史书高度评价唐朝科举制,说:“文皇帝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莫彦。
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美给华资,非第勿处,雄藩剧郡,非第勿居,斯乃名实相符,亨达自任。
”尤其是太宗时将“明法”,即法律科目作为考试的内容,对司法教育影响很大。
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在省试中顺利通过,把法律科目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考生为了使自己能通过考试,然后做官,也把法律科目作为自学的内容。
从而普及了法律教育,加强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司法官吏的个人素质,从而为秉公断案,减少冤狱奠定了一定基础。
4. 法律上,制定并颁布《贞观律》。
唐太宗是一位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的皇帝。
在他即位之后,便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对《武德律》“更加厘改”,前后历经十年,至贞观十二年定本《贞观律》。
《贞观律》充分体现了立法公平,务求宽简;慎狱恤刑,反对严讯;明正赏罚,一断以律的思想。
《贞观律》将五百条死罪减少九十二条,改流罪为徒罪七十一条,并删去“兄弟连坐俱死”之法,还从死刑的判决到推勘、复核,都建立严格的程序。
贞观元年,李世民首创封建法律史上的“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还对死刑的执行规定须行“三复奏”、“五复奏”程序,且下诏“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有可宥者,宜录状奏。
”这对慎重使用死刑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唐太宗的以身作则,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
“官吏多功能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猬之伍,亦“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高超的用人艺术由于官吏是执行国家职能和政策的工具,所以,唐太宗一贯重视人才问题。
登基之前,在他手下就有著名的十八学士常与他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成了他的智囊团。
贞观元年,唐太宗初登大宝,便对大臣们说:“正主御邪臣,不能治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治理。
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
”在任用官员时,他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房玄龄长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珠联璧合,同心辅政,人称“房谋杜断”;魏征敢于进谏,被封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将其视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孔颖达精通经学;姚思廉擅长文史;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温彦博“敷奏详明,出纳惟允”;戴胄“处繁理剧,众务必举”。
李世民均让其各自发挥特长,各尽所能。
2. 不计旧怨,真诚相待。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李建成尽早除掉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魏征召来,当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周围人都为魏征捏了把汗,但魏征神情自若并说太子若早听他的话,就不会有灭顶之灾了。
李世民见他气魄非凡,临危不惧,便转怒为喜,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遂封他为谏议大夫侍中。
魏征觉得太宗是旷世明君、天下英才,便慨然辅国,频频进谏,短短几年就进谏达二百多次。
当魏征一病不起时,李世民满面忧色,多次亲往魏家探视。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李世民不禁痛哭,罢朝五天。
他说,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一死,我失去一面宝镜。
3. 不讲资历和出身门第。
李世民为招纳人才,不拘一格。
公元629年,他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不通文墨,但所上二十多条竟条条默合旨意。
李世民惊奇地追问常何,常何说是家里门客马周所作。
李世民觉得这是个人才,立即召他进宫,但马周迟迟不来,李世民不厌其烦,四次派人去请,“与语甚悦”,立即叫他到门下省为官,后官至宰相。
4. 赏罚分明。
李世民把全国的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卧室内的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随时可知谁办了好事,哪个干了坏事,以备赏罚。
濮州刺史庞相寿贪赃枉法,被撤了职,并要退赃。
他上奏太宗求情,李世民则认为,原谅贪赃枉法之人难使国家清明,尤其是自己的亲朋旧部下,最后还是查办了他。
5. 严加指责奸臣小人。
有一次,李世民在花园游玩,走到一棵树前,啧啧称赞。
随从宇文士及也趁势附和。
太宗听了很反感说:“魏征常劝我远奸臣小人,我曾猜疑是你,今果然不错。
”宇文士及羞得连连叩头。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一批有谋略、能征善战的人才,形成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稳固的最高领导集团。
这个领导集团,就其个体来说,个个德才兼备,就其群体来讲,大家用各自的力量和智慧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竭尽全力。
正如李世民在一次讨论创业与守业孰难时所说:“创业之不易,即往矣;守业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贞观君臣之间,尽管也有意见相左之处,也有发生磨擦之时,但其目标一致,团结一致,主明臣贤,同舟共济,这是基本事实,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极为难得的。
四、善于求谏纳谏的良好风尚唐太宗李世民是纳谏这方面表现最佳的一代明君。
唐太宗登基后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又说从前尧虚心询问人民,因而有苗的恶行能够上闻;舜能兼视并听,所以共工、鲧、驩兜无法脱逃罪责;秦二世专信赵高,因而有望夷之祸;......隋炀帝专信虞世基,因而酿成彭城阁之变。
因此人君能兼听广纳众人的言论,下情才能上达。
李世民听后频频点头称好。
贞观时期,唐太宗君臣共商国是,臣下犯颜直谏,皇上虚怀纳谏,可说是蔚然成风。
求谏纳谏方面,李世民非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鼓励大臣犯颜直谏。
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贞观四年,李世民想巡游洛阳,下令修洛阳乾元殿。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反对,指出隋朝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
眼下民生凋敝,这样做恐怕弊害比炀帝还厉害。
太宗听张玄素把自己说得不如隋炀帝,怏怏不乐地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说:“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李世民被刺醒,下令停修乾元殿,并赐张玄素200匹绢。
2. 主动纳谏。
李世民的精神风采英俊刚毅,群臣进见,都因畏惧而举措失常。
李世民也明白,每次见人奏事,必表现出温和的脸色,希望得到规劝谏诤。
李世民曾告谓群臣:“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如果君王任性不听谏言,自以为是,臣下就会阿谀顺者,结果君王失国,臣下怎么能独自保全性命? 像虞世基等人以阿谀事奏炀帝而保有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同样受诛杀。
并告诫群臣“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同时,下令任职京师的官员五品以上轮流住宿中书内省,数次召见他们问及民间的疾苦,政事的得失。
还对进谏者予以奖励甚至重奖,以鼓励大臣们进谏。
3. 勇于据谏改正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