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的人才观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哦!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更是让人敬佩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我们要明白唐太宗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皇帝。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他非常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
在他的治理下,科举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选拔人才的方式也越来越公平。
这样一来,不仅让很多有才华的人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国家的人才储备更加丰富。
说到选拔人才,唐太宗可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他认为,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学历和背景,更要看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
所以,他在选拔人才时,会特别注意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这样的选拔方式,让很多有才华的人得以进入朝廷,为国家效力。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的也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如果不去锻炼和提升自己,也很难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所以,他在选拔到人才后,会给予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有了优秀的人才,唐太宗还非常注重发挥他们的才能。
他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得不到充分发挥,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被埋没在泥沙里一样,实在是太可惜了。
所以,他在用人时,总是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不仅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还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才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又怎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呢?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总是力求让人才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唐太宗还非常注重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是独善其身,不与他人交流学习,那么他的才华也是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
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总是鼓励人才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唐太宗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总是力求做到选贤任能、培养人才、发挥才能、关心生活、交流学习等方面。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让后人敬仰的伟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治国理念,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我们要明白,唐太宗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人。
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让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依靠人才。
所以,他非常重视选拔人才。
在他的手下,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等。
这些人才,都是唐太宗亲自选拔出来的,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成长。
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就很难发挥出他的才华。
所以,他在用人的也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他对魏征等人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给他们讲课,传授治国之道。
这让他们在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激励。
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励,就很难发挥出他的潜能。
所以,他在用人的也非常注重激励人才。
他对魏征等人的奖励非常丰厚,经常给予他们很高的官职和丰厚的俸禄。
这让他们在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
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选拔,就很难发挥出他的才华。
所以,他在用人的也非常注重选拔人才。
他对魏征等人的选拔非常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让他们在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信任度,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是他治理国家的一大法宝。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唐朝才能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所以,我们应该向唐太宗学习,重视人才,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当然啦,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才。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像唐太宗一样,重视人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好了,今天关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视“制度忠诚”鉴于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诚”对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唐太宗在选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视“制度忠诚”原则,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曾经是太宗为秦王时旧部的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撤职,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于处分,被太宗严辞拒绝:“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另一面则是他唯才是举,量能授职。
如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属,但是唐太宗见他才堪大任,便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魏徵也不负其望,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及时诤谏匡正太宗政令的误差,对贞观之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问出身,重视人才的价值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通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太宗不解,便问常何。
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进宫,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用人上,唐太宗还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皇帝,对吧?要说他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那可是没话说的。
我们先来聊聊这个人。
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坐上了皇位。
但他并没有因此就飘了,相反,他特别明白,国家的强大靠的就是人才。
1. 重视人才1.1 “让贤”唐太宗很早就意识到,光靠自己是干不成大事的。
他提出“让贤”的理念,意思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比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时期,他不断地从各地招贤纳士,广泛听取意见。
要是你有本事,李世民绝对不会因为你身份低微就把你挡在门外。
那时候,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是一呼百应,纷纷前来投奔。
1.2 亲近有才之士说到这儿,李世民还特别喜欢跟有本事的人交朋友。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只要你有才华,我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于是像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才,都在他的治下发光发热。
想想,如果你是个有能力的人,能跟一个皇帝交心,这绝对是个大好机会,谁不想呢?2. 以民为本2.1 实施改革李世民对民生问题也是非常上心。
他知道,人民的生活好了,国家才能强盛。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减轻赋税、清理田地等,力求让百姓安居乐业。
试想一下,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心情自然也就好了,田地里的禾苗也长得更茂盛了。
2.2 开放言论另外,唐太宗还特别重视言论自由。
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提出意见。
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氛围让百姓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要知道,谁都喜欢当家做主的感觉嘛,李世民做得真不错。
3. 伟大的成就3.1 文治武功唐太宗在位时期,不仅国家富强,文化也繁荣。
这段时间,文人墨客纷纷涌现,诗词歌赋齐飞,整个社会都活跃得不得了。
可以说,唐朝的文化成就,离不开他重视人才、尊重民意的理念。
3.2 历史地位当然,李世民的成功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治国理念,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就像一句话说的,“以人为本,立国之本”,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才和民心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浅析唐太宗用人观

人尽其才,量才委用——浅析唐太宗的用人观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大唐开国时英明神武,功勋卓著。
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在他治下,唐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整个大唐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气象,社会经济稳健向前发展……缔造了名传天下的贞观之治。
而这贞观之治的出现,显然不是唐太宗本人有三头六臂,而是他知人善任、量才委用的结果。
因为唐太宗深知,人是万物主宰,也是要做任何事情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以人为本、量才委用也一直是这位马上得天下的英明君主的用人信条。
这仅仅从《帝范•审官第四》中就可见一斑。
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他说:“仁人如巧匠之制木,值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值长短,各种所施。
明主之仁人也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这段话的大意是: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好像能工巧匠选用木料一样,直的就用它做车辕,曲的就用它做车轮;长的就用它做栋梁,短的就用它做拱角。
不管是曲的直的,还是长的短的,都能派上用场。
有智慧的人,就用他的谋略;比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力量;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胆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谨慎;如果是既不算太聪明也不算太笨、既不是很勇敢也不是特别胆小的,就综合起来用之。
唐太宗如此说,一是警醒和鞭策自己去身体力行,同时也给臣下和天下百姓做出了榜样。
因此,在这样一位贤明君主的率身垂范之下,大唐渐渐形成了一种“用人取其长”的社会风气。
大有普天之下,无一弃士的风尚。
从今天的用人观来说,唐太宗的用人观念具有科学性。
唐朝之所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与当朝打破只有士族才能进阶为官、平民百姓难以染指国家部门的旧习,大张旗鼓开科取士,选有德才者居上位,给平民百姓、寒门子弟开辟了一条鱼跃龙门、入朝为官的通道,于是乎,当差的不再只是名门望族,不再只有士族子弟,而是来自所有有能力的人民。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君主,他统治下的大唐盛世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人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他以民为本的理念使得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一、选拔人才不分门第唐太宗非常注重选拔人才,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应该因为出身贫寒或者门第不高而排斥他们。
在唐太宗的朝堂上,有很多出身平民、没有显赫家世的人担任要职,如魏征、杜如晦等。
这些人才都是凭借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脱颖而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太宗曾说:“吾欲使天下无贵贱,惟贤是举。
”这句话表明了他选拔人才的原则,即不分贵贱,只看才能。
二、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唐太宗认为,一个好的官员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在选拔官员时,会严格考察他们的品行,对于那些品行不端、贪污腐化的官员,会坚决予以罢免。
唐太宗还提倡节俭,要求官员们勤政爱民,严禁奢侈浪费。
在他的影响下,大唐官场风气日益清正,官员们都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鼓励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唐太宗非常重视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他认为民间人才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可以使国家更加强大。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民间人才的涌现。
例如,设立科举制度,让有才能的人们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设立学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文化熏陶;还有就是鼓励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得民间人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关爱人才,给予荣誉和待遇唐太宗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他会给予那些有才能的人以荣誉和待遇,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例如,对于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他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对于那些有卓越才能的文人墨客,他会给予很高的官职和优厚的待遇。
这些举措使得人才们倍受鼓舞,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效力。
五、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唐太宗深知权力需要制约,他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的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太宗洞察敏锐,对人才的优缺点了如指掌。
他知人善用,将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批评意见,认为听批评意见有损颜面,这是人性的弱点。
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摘要: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唐代最有作为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究其出现的原因,与唐太宗善于识人、用人密切相关。
唐太宗用人之道的特点主要有: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二、知人善任,洞人不疑;三、科举取士,广揽人才;四、严以律己,虚心纳谏。
关键词:唐太宗;用人之道;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开皇十八年,武德九年继承皇位,卒于贞观二十三年。
庙号“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
他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前无古人的盛世局面,其原因可能与唐太宗李世民高超的识人、用人之道密不可分。
他的识人、用人思想丰富而系统,细腻而远见,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光彩夺目的珍品。
时至今日,对我们如何识人、用人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意义。
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人才是事业之本,如何选拔和任用人才是关系到兴邦强国的大事,李世民深知此理。
所以,唐太宗主张贤人政治,认为治国必先得人。
他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①贞观年间涌现出大批治国贤才,如李勣、魏征,张亮、戴胄、侯君集、张行成、马周等。
参与朝政的大臣来自社会各阶层,如关陇贵族有长孙无忌、杜如晦;江东世族有萧瑀、虞世南、褚遂良;士族有高士廉、房玄龄、王珪;山东庶族有程知节、马周等。
各地人才风云聚会,同心协力为唐太宗的统治献言献策,形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
“唯才是举”是李世民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即只要有才能就加以任用。
做官是凭本领的大小,要的是真才实学,而不凭亲疏远近,不论门第的高低。
他不仅从亲人、旧人中筛选贤能,加以任用,而且从疏人、新人甚至敌人中选出不少文武奇才,大胆提拔。
他对古人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用人原则大为赞赏,主张任用官员只用贤能的人,不计资历,不看世族庶民,一概以贤才取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太宗的人才观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 唐代第二位君主, 唐高祖李渊之次子。
世民出生于武功( 今陕西武功西北) , 儿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 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 因以为名。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 615) , 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 今山西代县) , 年仅16 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 崭露头角。
大业十三年( 617) , 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 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 今山西太原) 。
这时隋政已衰, 天下大乱, 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 积极招兵买马, 准备举兵反隋, 夺取天下。
武德九年( 626) 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 发动“玄武门之变”。
两天以后, 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八月, 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 李世民登上帝位, 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登基之后, 励精图治, 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 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
这种景象的出现, 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唐太宗卓越的人才观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归结起来,大概有广开才路、用人之长、用人不疑、虚怀若谷这几点是唐太宗的人才观的集中体现。
一、广开才路
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唐太宗就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的付诸于实际行动。
唐初,各种人才盛极一时,贞观一朝人才辈出,并不是说人才是真的多,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关键在于统治者善于发掘和使用人才,使得天下人才为天下所用,帮助天子以创天朝上国。
“不
以卑而不用, 不以辱而不尊”, 是唐太宗用人范围的思想基础。
他所招揽的人才,不计派别、阶级、亲疏,重用的人才中,既有来自名门世家的李靖,又有曾聚众为盗的薛仁贵;既有从一开始就跟随他打江山的房玄龄,又有从敌人手下吸纳的张玄素;既有出身贫寒的马周、秦叔宝、程咬金,也有曾当过死敌太子建成心腹的魏征、韦庭;还有曾阿谀奉承隋炀帝的裴矩,只要是有用之才,他都乐于启用,结果是这些谋臣学士猛将都在“贞观之治”中贡献了自己的才干谋略。
、
二、用人之长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是人中才俊也都会有他自己的缺点,如果有这些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统治者就要“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在实际用人中, 唐太宗充分体现出了“各取所长”这一原则。
在朝廷掌权的大臣中, 各有其特点与长处, 却又都不是全才。
唐太宗从不责备, 而是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 因人制宜, 分别委以与其长处相适应的职务, 使他们的才智都能得到比较充分
的发挥。
用人难,难在善认。
唐太宗在这一点却做得恰到好处。
例如,唐太宗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搭配起来使用。
李世民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有见地的谋略,但他不善于选择,很难决定施行哪一条。
而杜如晦虽不善于谋划,但精于决断。
于是他每次都让两人到自己的居所讨论裁定,房玄龄说:“如果没有杜如晦,我什么也筹划不了。
”二人密切合作,同心辅佐太宗,形成了著名的“房谋杜断”的人才结构。
三、用人不疑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了让人才能够敢于发挥自己
的才能,领导者还必须具有对人才的充分信任。
在这一点上,唐太宗也是史上有名的。
从唐太宗对待尉迟敬德的事例,可以进一步说明他用人不疑,是一贯坚持的原则,唐太宗吸取隋文帝用人"多疑"的教训,认识到"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采取了"洞然不疑"趵作法。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的将领,归降唐太宗不久,同归的降将皆叛,唐太宗手下的人疑敬德必叛,把他囚于军中,并请即杀之。
太宗闻知后,即令释放他,井请敬德到他的卧室,赐以金宝,对他说: "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
"敬德深受感动。
不久,在与王世充交战时,太宗亲上前线视察,陷于重围。
世充猛将单雄信直刺太宗,敬德拼死相救,横刺单雄信堕马,使太宗脱险。
还有唐太宗亲征高丽时, 命房玄龄留守京师。
有人告密说房玄龄有阴谋。
唐太宗凭着对房玄龄的充分了解,“叱令腰斩”告密者, 并致书房玄龄说:“更有如是者, 可专决之。
”由于唐太宗的信任, 换取了尉迟敬德、房玄龄的一片耿耿忠心, 使他们在帮助唐太宗安邦治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虚怀若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统治者的身边布满了人才的时候,这就需要统治者不能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要放开胸怀,放低姿态,认真听取各位仁臣良将的意见,良言虽然苦口,但却能治得百病。
一个帝王如果没有能容得天下的胸襟,又谈何指点江山,拥有天下呢?唐太宗说:“若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因此,他再三鼓励大臣直谏。
他十分重视谏官
的人选, 并注意提高谏官的地位, 规定宰相入阁议事, 必使谏官随入,遇有失误, 即行论谏。
魏征最敢于犯颜直谏, 有时把唐太宗批评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不但不计较, 反而把魏征比作一面可以使自己“知得失”的镜子,成就了魏征“千古第一臣”的美誉,由于唐太宗鼓励直谏, 招致了不少贤人志士大胆地为朝廷出谋献策; 同时也使唐太宗纠正和避免了许多错误。
《贞观政要》上还说,太宗本是个容颜威武的人,但当他得知臣僚畏惧他的严肃时,就“每当有人奏报事情,一定刻意和颜悦色”,表现出一种柔和平易的样子。
为了使手下人才的才能真正为自己所“容”,唐太宗甚至不惜这样放低姿态,这才是真正的“虚怀”。
五、总论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
唐太宗吸纳人才不计较出身、来历,而看重的只是才能;他没有盲目使用人才,而是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他没有用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是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
纵然有无数的宿敌虎视眈眈,亦不能削弱如此强悍的天可汗;纵然有漫天的非议咄咄逼人,亦不能掩盖唐太宗李世民用宽广的胸怀所缔造的春秋伟业,盛世王朝!
姓名:佟泽
学号:080602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