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高丽失败原因分析
对唐太宗晚年政治失误的些许看法

对唐太宗晚年政治失误的些许看法作者:许滟红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摘要:贞观末期是唐太宗政治手段最受争议的时期,本文针对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失误抒写个人的一点看法。
因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望请海涵。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末期;政治失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可谓是历史上一个大快人心的鼎盛时期。
唐太宗不仅仅是统一了中国,使得各名族获得一统安定,还用宽大包容的政治手段有效的解决了几百上千年来的民族问题。
更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让唐朝都城变成了世界的文化大都会。
唐太宗的贡献已经不止局限于唐朝,甚至周边许多国家都主动推举唐太宗为“天可汗”。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政治伟人,为何在他晚年会出现历代帝王几乎都会犯的失误?要说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失误,我们就不得不说高宗的继承经过。
中国古代帝国一向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唐太宗也没例外。
太宗原本立长子承乾为太子,但他同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四儿子李泰天资聪颖,喜欢文学。
唐太宗对他喜爱有加,且唐朝当时推行德治,政府大力推行儒学,于是太宗鼓励支持李泰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招学士。
这个举动就让李泰在不知不觉在朝廷中拥有了一群支持者,还有太宗对他的种种溺爱,再加上身边大臣的鼓吹煽动,使得李泰对皇位渐渐有了想法。
而太子承乾也渐渐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日益累积的嫉妒终于在贞观十七年爆发。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不料事情败露,在太宗的保全下,承乾被判充军到黔州。
这时本该立李泰为太子了,但唐太宗也深知要顾全大局,他明确对臣下说:“我若立泰,则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
且立泰,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于是乎,高宗李治就这样有点出乎意料的继承了王位。
唐高宗李治虽当上了太子,但说他应该是没有受过当帝王的培训,经验不足。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李治这个人生性怯懦,相对不够有水平去总揽朝中政事。
唐太宗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就在立李治的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八年,唐军出征焉耆,同年做好了进攻高丽的准备,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不幸还在途中得了重病。
唐灭高丽之战的原因有什么

唐灭高丽之战的原因有什么唐朝与新罗联军于666年-668年发动灭高句丽之战,因联军的常年征战,以及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最终唐朝成功灭亡高句丽。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唐灭高丽之战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唐灭高丽之战的原因唐朝初立,曾与高句丽互派使者通好。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
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
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唐灭高丽之战结果与影响唐经过长期对高句丽的骚扰作战,使其国力日趋下;又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军;随后抓住高句丽内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夺占其战略要地,终于将高句丽击灭。
高句丽不灭,宋明痛史要提前,从隋炀帝到唐高宗,伟大的君王为子孙免除了后患,即唐太宗所谓“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含章可贞,无成有终。
唐对高句丽的用兵,没有因为太宗之死而停下脚步,高句丽经过了太宗的三度征伐,已经式微,终于于668年,被唐高宗所灭。
唐灭高丽之战势力分布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即“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
十七日,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导语: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交出皇权并立他为新任皇太子。
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三国之中扮演老大哥的角色。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雄才大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呢?主要是高句丽人对中原王朝的极端羞辱和公然挑衅。
原来,经过“四次隋高大战”隋军大败撤退之后,高句丽人把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骸堆积起来,构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观”,供其国人观赏。
此举,足以看出高句丽人的残忍和丧失人道。
唐太宗知道后,义愤填膺,于贞观五年(631年)派人去高句丽收葬了阵亡将士的骸骨,并予以祭奠。
收葬、祭奠壮士的骸骨和亡灵,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料却引起了高句丽人的万分恐惧。
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丽长城,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渤海,修筑了长达一千余里的“长生活常识分享。
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李世民征战一生,所向披靡,唯独在晚年征高丽时遇到挫折,未竞全功。
其实,此战中李世民君臣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但李世民此次终究未竞全功。
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难打的高丽唐太宗所征的高丽,正是以前汉魏时期的高句丽。
自5世纪后期开始,高句丽政权以高丽国自称,其君主也被天子册封为高丽王。
这个高丽国,与后来918年的高丽王朝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为了严格区分,历史研究者还是常常把高氏高丽统称为高句丽。
所以,不管是出于与高丽王朝严格区分的考虑称他“高句丽”,还是采用历代史书中所称的高丽,都有道理。
个人以为不必过于纠结。
高丽依托江河、山地,构建了三道防线。
汉魏时期,中原王朝进攻高句丽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
三国时期,毋丘俭一个幽州刺史就轻轻松松把高句丽打趴下了。
可是,进入隋唐以来,高句丽却突然“厉害”起来了,变得很难打。
其中原因,在于高丽的作业抄得好!高丽受中原王朝影响极深,在南北朝时期,他吸收了南朝依托山河组织防御的经验。
有样学样,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了一套依山阻水的纵深防御体系。
他们以辽河为第一道防线,(为防御唐军,高丽还沿辽河修筑了长城);又利用绵延的千山山脉为第二道防线;最后,利用鸭绿江为第三道防线。
这三道防线,哪一道都不好打,都需要时间。
当然,蜀道之难、长江之险,中原王朝都能克服,单只是这个套路,拦不住隋唐!可是,比之吴蜀之地,辽东的气候让隋唐很棘手!辽东地区,8、9月到来年2、3月天寒地冻,草枯水冻;6、7月为雨季,辽河泛滥,土地泥泞,“人马不得通”(皆为阴历,下同),利于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只有3月下旬到6月上旬这短短的3个月。
3个多月时间,要突破三道防线,尤其是攻取一串依托山地的坚城,确实很困难!顾虑重重的准备唐太宗好歹是作了天可汗的人,一般的困难难不倒他。
唐太宗在战役准备上,作得颇有条理。
他通过派遣使者,把山川地势、风土人情都摸了个清清楚楚,基本做到了“知彼”。
历史趣谈唐太宗亲自出征三次都未能征服这个小国高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亲自出征三次都未能征服这个小国高丽!导语: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我国历史上口碑载道的一代英主。
他那“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见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我国历史上口碑载道的一代英主。
他那“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见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的金玉良言,为子孙帝王所汲取和学习。
他所控制的年代即“贞观之治”,生产发展,国盛民强,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影响的,尤其是在东亚区域更是名副其实的霸主。
但是在他晚年时期,大举举兵东征,因为军事上的失误,三次东征都不堪而归,未能降服一个戋戋小国——高丽,终究病殁。
首次东征正面强攻误战机唐朝东面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在唐初时就遣使朝贡于唐,并分别被册封为王。
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高丽西部头目盖苏文政变成功,自封莫支离(相当于唐朝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专擅国政,并南联百济、倭国再三出兵进犯新罗国,妄图西抗唐朝,充任东方盟主。
而唐太宗李世民自灭东突厥后便有主盟全亚之图,所以乘新罗国抵挡唐廷之机,宣布盖苏文罪行,并欲举兵讨伐。
贞观十九年(645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至定州(今河北定县),苦口婆心地对侍臣说:“辽东本我国之地,隋氏四次出师未能得,朕今东征,欲为我国报后辈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乃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朕自觉洛阳,唯瞰肉饭,虽春蔬也不之进,惧其烦扰(大众)也。
”他一面招集侍臣和留守太子交待事项,坚决诸臣之心;一面看望患病士卒,并托付州县医治。
因而士民争参征役。
李世民从定州动身,亲佩生活常识分享。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
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
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
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
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
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
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
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
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李世民三征高句丽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李世民三征⾼句丽的故事 三征⾼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在⾼句丽、百济和唐、新罗之间的战争,⾼句丽最终被唐王朝击败、攻灭。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李世民三征⾼句丽的故事。
三征⾼句丽原因 唐朝第⼆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今“九瀛⼤定,唯此⼀隅”,决⼼将对⾼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战争的最后部分。
三征⾼句丽 唐⾃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跃⽽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展开扩张之攻势。
贞观⼋、九年征吐⾕浑。
⼗四年灭⾼昌。
⼗⼋年灭焉耆;第⼀次征⾼丽。
⼆⼗年灭薛延陀。
⼆⼗⼀年再征⾼丽;灭龟兹。
⼆⼗⼆年三征⾼丽。
⼆⼗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句丽惨败后,国内发⽣民变⽽灭亡。
⾼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长城以防⽌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唐朝第⼆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今“九瀛⼤定,唯此⼀隅”,决⼼将对⾼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
在击败⾼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642年,渊盖苏⽂杀死⾼句丽荣留王⾼建武后⽴⾼宝藏为王并⾃封为“莫离⽀”摄政。
为讨渊盖苏⽂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句丽开战。
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忌率军⼗万亲征⾼句丽。
645年,唐太宗冲破⾼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海城境内),再也⽆法前⾏。
由于寒冬恶劣天⽓和薛延陀⼊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在这之后,唐太宗对⾼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些⼩规模的突袭。
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表⽰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
为何隋唐两朝都要讨伐高句丽

为何隋唐两朝都要讨伐高句丽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我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
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甚至包括中国近现代的一些精英领袖们,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犹如孩童般的天真,哥们般的义气,愚夫般的鲁莽。
这一点,他们还不如我们的先祖,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 、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密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其国土包含中国现在的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当时人口约有3 00万。
从西汉到北周,历代王朝都与之保持着友好关系,高句丽也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
到了北齐时期,北齐皇帝封高句丽统治者为"高丽王",高句丽才将"句"字去掉,称"高丽"。
可是自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自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中国封建鼎盛王朝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就像着了迷一样,始终把攻打高句丽摆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位置,并做为国家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尽管多次遭遇失败,甚至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发了疯似地攻打高句丽,历经四代,历时七十余年,先后出兵十余次,最后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高丽失败原因分析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亲统六军从洛阳北上征伐高丽,《资治通鉴》记载“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1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受阻于安市,久攻不下,最后因“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2于九月撤军而返,征伐高丽以失败告终。
唐太宗在出兵高丽之前,对隋炀帝征高丽失败的教训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并为此次征伐高丽做了充分的准备。
按理说经过唐初20多年的休养生息,唐国力复盛,又加之充分的准备,对弱小的东邻用兵应该是手到擒来,但为什么仍然是以失败而告终呢?一场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唐征伐高丽失败,唐自身的因素自然是失败主要的原因,但同时也不应忽略到高丽方面的因素。
一、唐军方面1.唐军兵力过少。
此役中,唐军水陆兵力为十万左右。
张亮统帅的四万水师,因其“素怯懦,无计策”3,所以在整个平辽之役中除攻破沙卑城、围攻建安以外基本再无作为,而陆军六万人中又有近一半人员从事后勤工作,因此唐军可用的兵力严重不足。
试想高丽为对抗唐军肯定是举全国之力,其兵力绝对不止十万,在唐军围困安市时“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4,而这才仅是高丽的一部分兵力。
由于唐军兵力寡少,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策略,以至最后顿与安市,失败而归。
如果兵力足够,唐军完全可以采用江夏王李道宗的策略以一部包围、屏障安市、建安方向之敌,再以一部鼓行而进,直取平壤,“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5,但因兵力不足太宗没有采纳这一战略。
鉴于隋炀帝的教训,唐太宗唯恐有伤民力,此次东征并没有动员过多的人力、物力,但却使得唐军兵力不足,影响了战斗力。
2.战略决策上的失误。
由于辽东气候寒冷,并且比中原来得早,所以唐军在这次战争中以速战速决为根本指导思想。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九月条记载:“上之发定州也,指所御褐袍谓太子曰:‘侯见汝,乃易此袍耳。
’在辽左,虽盛暑流汗,弗之易。
及秋,穿败,左右请易之,上曰:‘军士衣多弊,吾独御新衣,可乎?’至是,太子进新衣,乃易之。
”陈寅恪先生在其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中指出:“至太宗虽经寒暑不肯易弊褐一事传为美谈,实则太宗明知此役利在速战速决,若至秋季不能复衣褐袍之时,无论成败如何,断不能不班师归来,与太子相见。
故不妨先作豪语,以收人心,斯亦英雄权橘之一端软?”此可谓一针见血,明确指出了太宗的战略思想就是四个字:速战速决。
是以,此次征辽之役太宗除了派遣小股部队从海上对其进行骚扰之外,其余主力部队都集结在一起,从一个方向上进攻,欲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各个击破。
但这种如平定突厥、吐谷浑、高昌一样由内地出发、自携补给、长驱直入的战法根本就不适用于沼泽密布、气候高寒、堡垒坚固的辽东。
因为地处中原的唐军对于辽东地形并不是十分了解,只要高丽扼守唐军必经之要塞,就可阻断其进攻之路,这样,要想速战速决进一步深入敌境就很困难了。
后来高丽果然在安市城组织了强大的防御,使唐王朝的军队顿于坚城之下,不能前进一步,最后不得不班师回朝。
太宗的根本战略思想是速战速决,但在实际行军的过程中却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违背了根本的战略思想,将速战速决变成了打持久战。
在驻骅山之役前,江夏王李道宗曾建议:“高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
6但太宗却没有采纳。
攻克白岩城后,太宗对李世勣说:“吾闻安市城险而兵精,其城主材勇,莫离支之乱,城守不服,莫离支击之不能下,因而与之。
建安兵弱而粮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
公可先攻建安,建安下,则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谓‘城有所不攻’者也。
”7但李世勣担心“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军粮皆在辽东;今逾安市而攻建安,若贼断吾运道,将若之何?”太宗于是采纳了李世勣“先攻安市,安市下,则鼓行而取建安”的建议。
8太宗连续两次放弃弃出奇兵的机会与唐军兵力不足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太宗的战略失误有关。
回朝后第二年三月太宗问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
”太宗询问江夏王道宗,道宗“具陈在驻桦时乘虚取平壤之言”。
太宗怅然曰:“当时匆匆,吾不忆也。
”9老将李靖的言辞里暗含着对太宗的批评,太宗的回答也显示出些许悔意。
对此胡三省曾慨叹:“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制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
10”唐军以速战速决为目的,在实战中却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战法,可以说从根本策略上唐军已经先输一招。
3. 唐太宗在战争中忽略了笼络高丽人心。
太宗出征前宣布的战争目的之一就是为高丽“雪君父之耻”11,又认为“然盖苏文轼君,又戮大臣以逞,一国之人引颈待救”12,按太宗之言自己应是高丽的“拯救者”而非“侵略者”。
历来战争以攻心为上。
开始时太宗在收络高丽人心方面做得很好,在攻辽东时“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太宗“怒其反覆,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
”后白岩城归降,李世勣帅甲士数十人请命:“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太宗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
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
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
”白岩城中百姓赖此得以幸免。
并且太宗还“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
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
13”占领盖牟以后,又将俘获的加尸城七百戍兵放还14。
这些举动势必对笼络高丽人心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且观白岩城之请降、驻桦山战役后高延寿、高惠真主动献策攻乌骨、平壤,各部首领家属皆在平壤被拘为人质15就可知当时高丽确实士气并不十分旺盛,并且也非铁板一块,唐军甚至有兵不血刃占领安市的可能,可惜太宗却未能善始善终。
在驻哗山战役中太宗“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使得“高丽举国大骇”。
16后来进攻安市时“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噪,上怒,世勣请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
”,此威胁之言被“安市人闻之,益坚守””17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做困兽之斗,使得唐军久攻不下,以弹丸小城硬将唐军拖入冬季,被迫撤军。
太宗驻哗山战役后杀降,在攻安市时又威胁屠城,这些举动使其由“拯救者”变成变了成不折不扣的“侵略者”激起高丽的激烈反抗,对整个战局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4.唐军水师在战斗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高丽方面水上武力赢弱,唐军水师只要准备充分、后备力量充足,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机动性的优势对高丽漫长的海岸线上的任意一点进行攻击,或直取平壤,或腰斩其国,都可建奇功。
观显庆年间苏定方之破百济可知唐军完全有这个能力18。
但太宗出于“求万全”的指导思想,对水师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是赋予水师以运输和支援、配合陆军的任务。
而水师统领张亮“素怯懦”19,在战争中往往“不知所为”20,缺乏主动性,四万水师在战争中除攻破沙卑城、围攻建安以外再无作为,尤其在六月底到九月中旬陆军困顿于安市城下这段时间里其所部四万大军未能提供有效支援,更是不可思议。
由于太宗思想上对水师的轻视加之水师将领所任非人导致几近唐军出征人数一半的四万水师在战争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白白浪费了一支生力军,这不能不说是唐军的失败之处。
二、高丽方面的成功之处。
1.国内政局紧张形势得到了缓解。
渊盖苏文篡权时,国王、大臣一百多人被杀,政局大乱,安市甚至可能还有更多地方爆发过反渊盖苏文的战斗,所以太宗认为其国内“一国之人引颈待救”21,而战争开始后,高丽方面却同仇敌忾,没有出现太宗设想的情形。
究其原因应是渊盖苏文战前的一些措施暂时暂缓了国内矛盾。
首先,由于唐军入侵,大敌当前,攘外必须安内,渊盖苏文因此戒急用忍,与击之不下的安市和解,暂时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其次,高丽各部首领家属都在平壤拘为人质。
驻骅山战后,被俘的高延寿、高惠真建议直取平壤时曾说:“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22即为明证。
但这些措施只能起有限的、一时的作用,战争初期高丽损兵失地,国内显得并不十分团结,由于唐军的杀俘和屠城威胁才使高丽方面的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从而转向一致对外,顽强的对抗唐军,最后使得唐军顿于坚城之下。
2.在驻骅山战役后高丽根据形势对军事策略做了合理调整。
战事初开,高丽可能由于曾击败过隋军而自信心十足。
在新城、辽东、沙卑城外与唐军都进行了正面交锋,但却无一胜绩,损失数以万计。
尤其是驻骅山战役中,高丽、鞋蝎联军以十五万不敌唐军三万,给渊盖苏文以当头棒喝。
于是高丽改变策略,不再与唐军正面交锋,而是坚壁清野,静候唐军攻城。
驻骅山役后,虽然渊盖苏文手中至少还有二十万兵力,但除了遣鞋蝎交通薛延陀外却不再见其组织大规模行动,可以说这是高明之举:高丽人不善野战,但因城固守却是其所长。
高丽的城池多为山城、地势险要,加之其善弓箭,有利于守卫,而且准备充分,大多数城堡中粮食、水源皆充足无虞,避己之短,扬己所长,高丽可凭借这些城堡将“入侵者”的攻势迟滞乃至顿挫。
此时己是旧历六月底,东北的夏季马上结束,冬天还有三个月就要来临,只要坚守城池将唐军拖入冬季,届时就可不战而胜。
驻骅山战役后高丽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利用自身优势,成功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结合(“天时”就是早寒的气候特点,它使唐军作战周期“先天不足”;“地利”就是宽阔的沼泽地带和丘陵,这种地理限制了唐军行军速度、粮食转运和兵力投入;“人和”就是发挥其守城专长,拖延战争时间),使得唐军顿于安市,成功的将其拖入冬季,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贞观十九年,唐之武力可谓卓绝东亚,唐太宗对征高丽一役虽然进行充分的准备初,但却因唐军自己一系列的失策和高丽的成功防御最终仍是失败而归。
1《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九月2《资治通鉴》卷198,贞观十九年九月3《旧唐书》卷六十九张亮传4《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六月5《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六月6《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六月7《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九月8《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九月9《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二十年三月10《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八月条下注解1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三月条12《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1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六月1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六月1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八月16《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六月1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九月18《资治通鉴》卷二〇〇显庆五年八月19《旧唐书》卷六十九张亮传20《新唐书》卷九十四张亮传2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22《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十九年六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