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认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风采。
2.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在贞观年间的特点,把握唐朝盛世的原因。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查阅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唐太宗在处理外交与民族问题上的策略。
-结合所学,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3.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篇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简短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小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提问、讲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登基前的经历、登基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推行科举制度等。
-军事方面: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平定突厥、吐谷浑等边疆民族,巩固国家统一。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公开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_建立了隋朝,他就是________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________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________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段,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大水系,全长________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________统治期间,连年________,多次发动________,其残暴统治引发了________,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________建立了唐王朝,定都________,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__,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________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尽量做到__________________,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隋朝统一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点、南北两端的起止点,分为哪四段、哪几大水系?导入新课我们前一节课讲过隋朝统后出现了繁盛的大好局面,那么隋朝到底能否长盛不衰呢?(不会),那么隋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唐朝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隋的灭亡问: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生: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正是由于隋的残暴统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那么大家知道哪几个农民起义吗?有李密、戳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长官、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起兵,李渊父子,宇文化及。
隋帝国迅速瓦解,中国再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而唐朝就在这乱世之中建立。
(可补充:从隋朝的灭亡当中我们受到了哪些的启发: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做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等等)二、唐的建立: 618 李渊长安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故定国号为“唐”,回忆隋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隋呢?杨坚的爵位是隋国公,所以定国号为“隋”,再比如说汉王刘邦,所以定国号为“汉”强调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新课导引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某某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X 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X 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X 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四、教材精华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某某,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
”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
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 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华东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华东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华东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探究贞观之因、感受贞观之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唐玄宗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贞观之治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一)探究贞观之因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回答问题。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二)感受贞观之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华东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导学案

预学重点
提醒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预学方法环节细节说明
1、在课本中圈画批注。2、阅读课本中的图片获取历史知识信息。
3、背记重点内容知识。4、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5、构建第二课的知识体系。
命题趋势分析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用人原则:。
2、政治特色:。
三、贞观之治:▲★
(1)、原因:
。
(2)、表现:
。
(3)、意义:。
四、合作探究:
1.唐太宗经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前学过历史的知识,举出“载舟”、“覆舟”的朝代,概述他们兴亡的故事。
2.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哪位皇帝平分最高?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第2关导学案
课节名称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制作人
本课性质
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备
知
识
清
单
一、唐太宗李世民
1、即位时间:年,改国号为(627——649),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治国措施:重视农业,,精简机构,加强,改善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3.影响:。
二、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前准备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二、教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
知人善任课件展示: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大家思考:①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②隋朝属于“水”“载舟”还是“覆舟”?③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④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⑤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思考并且回答。
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演示魏征像)这是谁?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风范(设计意图:以谈话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分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摇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唐太宗为什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历代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共同点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所采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旧带新,使学生掌握治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特点。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以史为据、论从支出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教学的重点。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由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达到全盛。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2.难点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盛唐的历史之前,先要一起回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从唐太宗开始进入繁荣阶段,经过期进入鼎盛时期。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极盛时期的历史。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
”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
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
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经常鼓励臣下直言皇帝的过错,自己也虚心采纳改正。
朝廷上下,敢言直谏,蔚然串成风,成为贞观政治的一大特色,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迹很多,进谏折大臣也很多,以魏徵最为著名。
魏徵先后进谏200多次,是中国历史著名的谏臣。
知识点3 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其在位20余年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蔚县,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唐太宗虚心纳谏和任用贤人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古不上国力强盛的时期。
五、课堂检测
例1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
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分析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年号的识记能力,“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故选A项。
例2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A.魏徵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张玄素
分析唐太宗时期,魏徵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是当时最著名的谏臣。
故正确选项是A。
例3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艺术再现了贞观之治的恢弘气象,同时也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心存百姓”的政治情怀。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名言。
(2)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关心百姓的措施?
(3)唐太宗关心百姓的措施对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有何启示?
分析注意运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分析此题。
【答案】(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2)措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3)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展经济,关注民生,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例4 房玄龄高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要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意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阅读材料,能够得出唐太宗重用贤才的结论。
故选C项。
例5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
A、B‘C三项都是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婉崇不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故D项是不正确的。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七、体验中考
1.(2014·山东聊城5)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2.(2014·山东济南2)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
请你判断这些内容与哪位皇帝有关?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元世祖 3.(2015·福建龙岩2)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是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 .“开元盛世”
4.(2015·广东佛山3)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下列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最恰当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5.(2015·湖北宜昌市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难得的治世或盛世局面,其中产生于唐朝初年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开皇之治
C .贞观之治
D .康乾盛世
6.(2015·山东省德州市3)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的封建帝王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7.(2015·山东省东营市5)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可见,他特别重视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8.(2015·山东省滨州市3)唐朝时期,修建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长安城。
具体负责长安城工程建设的是六部中的
A.吏部
B.户部
C.刑部
D.工部
9.(2015·四川省成都市4)“贞观之治”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盛世之一。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0.(2015·四川省广元市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参考答案:
1—5:DCBDC ;6—10:BB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