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优质学案

第2 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隋的灭亡,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等内容,记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懂得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贞观新政”。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他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此人是谁?唐朝“贞观之治”的局面又是怎样形成的?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本课所有子目。

三、自主梳理:细读课文,梳理知识,填写要点。

1、隋朝灭亡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建立者_____ ____,都城_____________。

1、唐太宗即位: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在________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_________。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用人和纳谏的原因:3、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用人原则:1、新政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在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2、内容:政治: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指、和,其中替皇帝起草政令的是,负责审核的是,最后负责执行的是,其下又设,分管具体政务。

法律:多次修订法令,是中国显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四、合作探究1、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简单评价唐太宗。

五、自我测评:1、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D唐玄宗2、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A 房玄龄B魏征C张玄D杜如晦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A “开元盛世”B“贞观之治”C“贞观遗风”D“文景之治”4、“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封建统治B改善君臣关系C吸取隋亡教训D减少决策失误6、与唐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 (2)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 (2)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一、自学课程二、完成自学预习练习1、隋朝灭亡的时间(),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太宗叫()年号()2、618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长安,建立。

3、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色治绩在历史上被称位()4、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人称她的统治()。

三、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哪些反映唐朝帝王的影视作品?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最欣赏里面的哪个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唐太宗、武则天、狄人杰等)【教师归纳】既然同学们对唐朝这么多的历史人物都有所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段历史,并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看看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到底区别在哪?(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 618年【教师提问】同学们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皇帝:李渊也称唐高祖定都:长安【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找出唐朝建立的基本要素。

2、有哪位同学知道“玄武门之变”?引出唐太宗李世民。

【教师归纳】刚刚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也说明同学们平时的课外知识是很丰富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教材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唐朝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

2.难点: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以唐太宗的治国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短视频。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5.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短视频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贞观之治的辉煌。

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要紧内容,评判唐太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末农人起义、唐朝的成立、唐太宗的即位与用人纳谏、贞观新政等大体史实;培育客观、全面、正确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搜集了解相关史诗的资料,并对相应的历史内容与现象进行讨论,作出自己的评判,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探讨式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熟悉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伐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方法,符合历史的进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导学生熟悉到历史的制造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教材分析隋末农人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材,兼听各类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遇,教师必然要引发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贞观新政的内容,明白得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与贞观新政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评判唐太宗。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爱好相对照较浓厚。

可是,他们明白得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专门是辩证思维能力大体上还未形成。

因此,教师在教进程中,必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踊跃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不然,学生将难以明白得。

教学进程1、新课导入依照课件上所展现的几幅图片,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

提问:同窗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让咱们透过今天的遗迹,扒开历史的层层烟雾,联想昔时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并探讨其什么缘故能够在隋末战后成立起新的社会秩序,为盛唐之音奏响序曲。

广东省佛山市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名师学案 北师大版

广东省佛山市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名师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潜伏训练】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隋朝的统一 B.方便隋炀帝南巡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北部的边防2.下列朝代与隋朝的统治相类似的是()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3.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奢侈腐化,滥用民力 C.法律严酷 D.宦官专权【自主学习】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并能____ _____。

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 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贞观新政1、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和虚心。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 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

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

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_______________,规定可用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

唐朝科举分_____和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社会,被誉为________。

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教练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教练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型:新授主备人:杜生国时间:2014年月日学习目标:1.记住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史实,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2.列举“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 _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_____,李渊就是_____。

2.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这里的“唐宗”指得是_______。

他的年号是______。

3. 多次向唐太宗进谏,被他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人是_______。

4. 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官僚制度,实行______制。

5.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____________。

6.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3)为此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2. 把下面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填好,3.你能列表的方式归纳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并说出三省的运行机制:因、措施和结果吗?三、当堂训练、检测固学原因①②③措施①②③结果皇帝省省省部部部部部部1.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隋朝灭亡原因的是()A.多次发动对外战争B.酷虐残暴的统治C.大兴土木工程D.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2. 建立唐朝的人是()A.李世民B.李渊C.李建成D.李治3. 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A.房玄龄B.魏征C.马周D.长孙无忌4.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A.《秦律》B.《隋律》C.《唐律疏议》D.《开皇律》5. 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6.唐朝采取的治理国家的机构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7. 唐太宗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表格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表格教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示例典型例题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选题角度:本题是一道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

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

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由于本题为单项选择题,因此,只要能判断一个题肢有错就能够很容易的选出来。

A选项很明显是隋文帝改革的内容,应该与唐太宗无关,因此,可知答案为A项。

即使不知道A项有错,学生也可以逐项检查,也可以发现后三项均与唐太宗有关,而A项显然是很重要的政治改革,在本课的学习中竟然从未提及,正好说明它一定不是唐太宗的改革。

答案:A习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唐朝建立于:A.618年B.626年C.581年D.589年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开皇之治D.光武中兴(二)多项选择题3、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的治世是指: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光武中兴D.文景之治(三)材料解析题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参考答案:(一)1.A 2.A(二)3.AB(三)材料解析题4、①有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唐太宗、贞观行政的内容和贞观之治。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学习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内容导学】一、自读教材内容明确下列知识点并识记。

1、唐朝的建立: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吗,引发了农民起义,是隋朝灭亡。

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的统治:(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谏如流,被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了等。

(2)贞观新政:原因:唐太宗吸取的教训,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建立的制;②经济上:改革制度,轻徭薄赋;③法律上,修订法令,减轻刑罚,编订《》。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经济得到和,国力增强,被誉为“”。

二、合作探究1、隋朝为什么会灭亡?2、根据所学知识和你所知道的情况,请试着评价唐太宗?【课堂训练】一、精挑细选1、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盛世局面,但很快又走向灭亡。

隋朝灭亡于--------------------------------------------------()A 581年B 589年C 605年D 618年2、唐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 杨广C 李渊D 李世民3、唐太宗在位期间政绩突出,其统治被称为-----------------()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开元盛世D 贞观之治4、敢于直言,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 《汉律》B 《隋律》C《贞观政要》 D 《唐律疏议》二、材料阅读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

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

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

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

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
材料二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为何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说明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此材料出现的原因?
(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3.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思考科举制度的影响?
【当堂达标】
1.唐太宗时期重用多谋善断的大臣为宰相,他们是()
A.房玄龄、杜如晦
B.房玄龄、姚崇
C.杜如晦、宋璟
D.姚崇、宋璟
2.促使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爱民如子
B.树立权威
C.隋亡之鉴
D.有自知之明
3.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4.下列与唐太宗有关的内容是()
①皇帝要勤于政事②大臣要廉洁奉公
③政府要轻徭薄赋④开创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A.李世民
B.李渊
C.李白
D.李密
6.如果请你研究科举制实行的积极作用,下面的资料可以选用的有()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④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科举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转变为()
A.以推荐为主
B.以考察为主
C.以考试为主
D.以聘任为主
参考答案
【当堂达标】巩固检测
1.A
2.C
3.D
4.A
5.A
6.D
7.C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