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国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唐太宗的领导哲学

唐太宗的领导哲学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名言。
唐太宗颇具创造性的领导艺术与领导智慧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对当下的领导干部亦有启迪借鉴之处。
群策群力理性用权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守业的法宝,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唐太宗很懂得群策群力的力量,所以他能够理性运用权力。
唐太宗掌权之初就有这样的举措,要求官员对国家问题献计献策。
这样比较容易使官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是理性行政的一部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纳谏。
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纳谏方式经常直截了当,让皇帝难为情。
但基本凡是正确的,唐太宗最后都接受了。
很多人都认为,做到皇帝的地位,很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唐太宗确实克服了这个问题。
唐太宗之所以那么理性、很少感情用事,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演变到唐朝,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有盛世,也有乱世,有过民族大融合,也有过大分裂。
唐太宗能够理性地面对历史,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和智慧:帝王掌握很大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带有任性的方面,处理问题容易感情用事,因此,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
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则是与以往帝王不太一样的形象。
他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
在古代帝王中,像他这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在位时期取得的成就。
如果他不是这样,那么贞观时代的政治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所说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个道理在唐太宗时代就已有所认识。
唐太宗认为,大臣们担当各个职务,都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尤其是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
现在的领导干部亦当如此,当单位还处于初创发展期,各方面还不是十分稳固时,领导者通常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能听进单位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简要论述唐太宗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而在书法史上,他也留下了重要的作品,对我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太宗的书法成就李世民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君主,他不仅善于治国,而且还对书法有着较高的造诣。
在位期间,他多次主持书法比赛,并亲自参与。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擅长行书,尤其在草书方面颇有建树。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不少书法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二、唐太宗对书法发展的影响1. 弘扬行草书风格唐太宗在位期间,提倡行草并重,对当时的书法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本人喜好行书,同时又对草书有所钻研,因此他的书法风格融合了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一种潮流。
2. 提倡书法比赛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书法比赛成为了一种时尚。
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兴起了书法大赛,由此激发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情,也推动了书法的繁荣发展。
3. 赏识书法家唐太宗本人热爱书法艺术,对书法家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赏识,给予了他们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展示评台。
由此,刺激了更多的人投身于书法创作,并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三、唐太宗的书法作品唐太宗亲自创作的书法作品较多,其中以行书和草书最为突出。
其书法作品在风格上多样丰富,同时又不失笔墨的精妙和用意的深远。
这些书法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也为后人所传颂,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产。
唐太宗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他个人的书法成就以及对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上。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产。
他对书法的弘扬以及对书法家的赏识,也为我国书法的繁荣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
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他的书法成就和对书法发展的积极影响上,还可以从他对书法家的培养和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上加以阐述。
四、唐太宗对书法家的培养1. 提拔重用书法家作为一位重视文化艺术的君主,唐太宗非常重视书法家的选拔和培养。
他对书法家的重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在位的23年里,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宽简刑法;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等。
他所实施的这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民本;君臣;纳谏唐太宗作为我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封建明君之一,历代对其赞誉史不绝书。
由于他经常以隋朝的灭亡为鉴戒,善于教化各级官吏,注意安民,从善施政,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由于他善于纳谏,始终与下属保持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使其决有良策,政令畅通。
所以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同时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他所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由于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亲眼目睹了盛世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颠覆。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隋朝本来是如魏征谈到的“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1]的统一帝国,隋炀帝继位时仍“海内殷阜”,然而为什么在十余年后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这是由于“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2],“徭役无时,干戈不戢”[3]。
他在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以后,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所以,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跃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渎言既作,离叛亦兴。
唐太宗治官理政的独到艺术

唐太宗治官理政的独到艺术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与大臣共治天下,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
他是怎么从“钓鱼执法”到解开心结、下放权力的呢《人民论坛》(2012年第17期)张耐冬“一穷二白”的皇帝向大臣学习统治经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前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君王效仿的楷模。
回顾“贞观之治”的建立过程,确立理性的执政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而之所以能够确立这一原则,正与当时理顺君臣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李世民长期在军事系统指挥作战,治国实践非常缺乏。
再加上李渊家族世代以骑射为能事,使得李世民在治国才能上先天不足。
即位之初的李世民,不知道如何处理国政。
当时的唐朝江山,经过了隋朝末年的战乱,也是满目疮痍。
一个在统治能力上“一穷二白”的皇帝,碰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着实有些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
因此,在刚刚即位做皇帝之时,李世民就忙着向有想法、有经验、有热情的官员们征求意见。
当时的一名地方官员张玄素,在隋朝时担任景城县户曹,深受百姓爱戴。
户曹是当时的民事官员,不但要管理县内的户籍,而且要掌管记录田租收取、劳役征发标准的计账,还要对境内的官道、馆驿等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其他的地方民事事务,包括民事诉讼、婚姻事务,都在其管理的范围之内。
张玄素担任此职期间,百姓觉得他处事公道,可见他确实有管理具体事务的才能。
李世民刚刚登基,就召见了他,无疑是想从他那里学习如何进行统治的经验。
令李世民意外的是,张玄素虽然长期做基层工作,但思想并没有被细碎事务所束缚,相反,他的思路非常开阔。
他和李世民的这次会面,讲的都是宏观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君民关系,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在张玄素看来,从古至今的亡国乱世,以隋朝为甚。
他将隋朝亡国的原因归结为“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即君主个人专权,独断独行,败坏了国家的法度,使统治失去了法令依据。
基于此点,张玄素提出,合理的政治模式,应该是君主高高在上,不处理具体事务,而大臣应该辅佐皇帝,替皇帝分担治国重任,并帮助皇帝改正过失;皇帝在治国方面的责任,应该是选任贤臣处理政务,自己则“高居深视”,对臣下的工作进行最后也是最具权威的裁断,而这种裁断的方式,就是赏罚。
唐太宗李世民的“冷处理”艺术

唐太宗李世民的“冷处理”艺术作者:刘立祥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第08期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盛世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领导艺术一向为人称道。
特别是他在用人方面的冷处理领导艺术尤为值得借鉴。
所谓冷处理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工作中遇到矛盾激烈碰撞时,不急不躁,沉着应对,只要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不急于马上着手处理,有意识地拖一拖,降降温,等自己完全冷静下来理清思路以后,或者等引发矛盾产生的各种现象更为充分地暴露之后,再着手妥善处理,以避免“热处理”可能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一、一怒摔碎玉梃,盛怒息始悟“三得益”唐太宗时期,吏部尚书唐俭生性爽直、刚直不阿。
据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某日,李世民棋瘾大发,命人召来唐俭陪下围棋,两人坐定,便你来我往,厮杀起来。
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唐俭竟来者不善,刚一开局,就四面出击,抢先占据有利位置,步步紧逼,没过几招,就逼得李世民进退维谷。
李世民不由大为光火,一手推翻棋盘,即刻传旨,将唐俭贬谪潭州。
贬了唐俭,李世民依旧余怒未息,对尉迟敬德说:“这个唐俭忒过放肆,目无朝廷,不砍掉他的脑袋,我出不了这口恶气,你要出来替我作证,证明他有恶语侮慢于我。
”尉迟敬德见李世民面红耳赤,不敢火上浇油,只好唯唯诺诺地应承着。
次日早朝,李世民旧事重提,欲治唐俭大不敬之罪,并说有尉迟敬德可以作证。
尉迟敬德赶紧上前叩头说:“启禀皇上,您说的事臣实在没有听说。
”李世民大惑不解,嗓音提高了八度:“你当真没有听说?”“臣当真没有听说。
”尉迟敬德斩钉截铁,毫不含糊。
李世民反复连问数遍,尉迟敬德一口咬定,言之凿凿,确定不移。
“啪”的一声,李世民怒目圆睁,抓起案上一块玉梃摔在地上,顿时,朝堂上玉屑四溅,群臣面面相觑。
李世民恶狠狠地瞪一眼尉迟敬德,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李世民举行晚宴,召三品以上的官员出席。
官员们都以为皇上还在为前几天早朝的事儿生气,席间窃窃私语,忧心忡忡,没想到,待李世民出现在宴会上,早已是“电闪雷鸣转晴空万里”,他满脸堆笑地对群臣说:“敬德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
李世民的领导艺术

李世民的领导艺术作者:罗汉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9期◎文/罗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唐帝国的主要创立者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不多见的英明君主,受到后世的景仰。
李世民出身关陇地区的勋贵之家,自幼在家族中得到优于常人的教育,能文能武,视野广阔,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称帝后政绩斐然。
在礼教森严、帝制统治的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主人——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决定了整个国家的走向。
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有其独到的领导艺术。
一、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心以及高瞻远瞩的危机意识作为任何团体和组织的领导者,责任心显得最为重要,没有担当,就不配谋其政,尸位素餐谓之庸君,不善纳谏谓之昏君,荒淫无道谓之暴君。
历史上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乏责任心,荒于政务,把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拖垮并最终毁于一旦的,由此造成的朝代更迭及与之相伴的战乱是对文明成果的极大破坏。
而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之强则是古代帝王中不多见的。
当了皇帝后,他并没有将登基视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坐享其成,而是越发勤勉地处理政事,不分昼夜地为国操劳。
他曾对自己的亲近大臣说:“假如过度爱好美味佳肴,沉溺于歌舞美女,既有害于国家的治理,又侵害百姓,就会使民心离散,百姓心生怨恨就会叛逆。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去追求享受啊!”(译自《贞观政要》)与大多数历史上的统治者大相径庭的是,李世民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显得很是珍贵。
贞观时期的李唐帝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兵强马壮,经济繁荣的程度虽比不上后来的开元盛世,却也在蒸蒸日上的迅猛发展之中。
他很少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是以史为鉴,吸取前朝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鞠躬尽瘁地带领自己的帝国披荆斩棘,铺垫了一个大唐盛世。
贞观十年,在与房玄龄、魏徵探讨帝王之业究竟是草创难还是守成难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对我们来说,草创的艰难已成往事,守成的艰难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啊。
”在他执政晚期的贞观十九年,还曾以晋武帝灭吴和隋文帝平陈之后骄傲自满、耽于享乐而导致国家速败的教训,提醒臣子也提醒自己在王朝的版图及声威、教化不断扩大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盛世的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盛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明君。
他在位的时期,开创了唐朝的盛世,为后来的文治政府奠定了基础。
他行事明断,善于治国理政,以智慧和勇气引领着整个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从他的政治手腕、重视科举制度、对外扩张和文化繁荣等方面,探讨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盛世的种种举措。
1. 政治手腕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秉持着“兴贤臣、致功业、庶绩大同”的理念,倡导崇文重教政策。
他重视选拔人才,为官员人事调动设定了科举考试制度,保证了政府中的官员能力与品德兼备。
他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使法治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
在摄政期间,他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使政府变得更加公正与稳定,为后来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重视科举制度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科举制度,他相信只有通过公开的选拔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他注重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证选拔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
这种制度不仅使得政府官员具备了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也为社会上的普通人提供了通过努力脱离贫困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3. 对外扩张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国家的强盛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
他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战争,使唐朝的疆域达到鼎盛。
他采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与邻国维持了良好的关系,并借鉴了各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在他的治理下,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平共处,交流互通有无,并为未来的盛世奠定了积极的基础。
4. 文化繁荣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文化的繁荣发展。
他致力于恢复和扩大汉族传统文化,推行了“贞观之治”,鼓励文人学士,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他提倡文人思想的自由开放,允许学术争鸣和多元观点的存在。
这种开明的治理方式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土壤,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文化氛围的朝代之一。
总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享誉盛世的明君,他在位期间,通过政治手腕、重视科举制度、对外扩张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努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
他的治理手段高效而坚决,他的政策积极而务实,为后来的政府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有哪些治国方略

唐太宗有哪些治国方略唐太宗治国方略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民族最鼎盛繁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
当时的唐朝也被人称作天朝,而唐太宗也成为“天可汗”,可见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是当时最先进的了,而开创这一盛世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也为后世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效仿。
唐太宗图片在政治上,唐太宗以史为鉴,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并且唯才是用,科举选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选拔制度;设立谏官,虚怀纳谏,魏征便是当时谏臣的代表人物。
在经济上,减轻百姓的赋税,劳役,兵役,注重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的生产,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藏富于民,使得盛唐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现象。
在军事上,推行“寓兵于农”。
百姓在农忙的时候务农,在冬季习武,这样举国皆兵的训练方式,使得唐朝的边关失地逐渐收回,渐渐成为当时唯一的大国。
在文化发展方面,唐太宗大力推行儒家学说,倡导“诗书礼仪”,唐朝也因此成为历朝历代文豪的多产朝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均出自唐朝。
另外,唐太宗还特别注意民族的统一,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和平统一。
在唐太宗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政策下,唐朝终于成为当时世界大国,而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也为历代君王所效仿。
唐太宗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
唐太宗图片唐太宗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
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
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
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
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张公遂有回天之力
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朕 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 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 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綵二百匹。 ——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26
四、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 3、上下级之间过分看重形象是互相戒备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徴,言其阿党亲戚。……居 数日,太宗问徴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徴曰: “前日令(温)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 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 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 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 不得遂怀隐避。”
——《贞观政要·直谏》
28
四、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 5、忠臣如何事君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对 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曰“裂地以封之,疏爵 而待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 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谏而见纳,终身不亡,臣何 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不见纳,出 亡而送,是诈忠也。”
——《大唐六典》
15
三、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 2、太宗畏魏征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 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 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 耳。”
——《资治通鉴》贞观二年
❖ 2、隋炀帝的教训 贞观二年,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 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 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 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 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 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 不远,吾属之师也!”
——《贞观政要·求谏》
19
三、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 4、长孙皇后的隐忍与明智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 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徵谏曰……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 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 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 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 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 绢四百匹以赐徵。——《资治通鉴》贞观六年
——《资治通鉴》
10
二、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 3、充分沟通 贞观四年六月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 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陛下初平洛阳,凡 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 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 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 矣!”
——《资治通鉴》
9
二、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 2、有效倾听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 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 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 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 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 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资治通鉴》
12
二、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唐太宗的经验:
➢ 能力超群者做最高领导,必须具备建立在充分自信基础上 的谦虚品格,具备对人际冲突的包容能力和化解能力。不 能任情喜怒,要慎所好、慎言语,要意识到自己的气场太 强随时都可能伤害到他人,无法做到随事纳谏,随时都能 听到不同意见。
➢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自信的表现。不怕在倾听中添堵, 不会一言不合就情绪爆发。
——《贞观政要·政体》
25
四、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 2、对于上级的错误决策,下级有责任予以匡谏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禁囚。魏徵对曰:“(枉杀二千禁囚 事),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 “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 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 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贞观政要·君道》
4
一、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 1、直面核心问题,主动提出困惑
天下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治?(武德九年) 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二年)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 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十年)
如何向下级有效提问,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能力。
5
一、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贞观十四年魏徴上疏
29
四、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 5、忠臣如何事君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 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 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 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 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 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 其尽力,不亦难乎?
其危亡必矣。
8
二、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 1、充分认识个人的局限
贞观元年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 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 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 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 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 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24
四、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 1、决策形成过程中的阿旨顺情是一种惰性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 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 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 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 默。”
7
一、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 隋炀帝的教训:在一个组织中,能力超群的人做最高领导风 险很大。自认为是能力最强的人,绝对不能做最高领导。
➢ 魏徴的解释:“恃其隽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 ➢ 王夫之的解释: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
不己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 王夫之的结论:故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已若,而
进谏的艺术:坚持原则与讲究实效的统一
18
三、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 3、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徵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 也?”徵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 ‘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 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 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 缄默,俯仰过日。”
22
三、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 魏徵进谏的启示:
➢ 1、真心佩服领导。提意见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 做到随事而谏。
➢ 2、批评领导要以表扬为前提。“陛下导臣使言, 臣所以敢言。”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要给领导留 足面子。有必要驳领导面子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是 在成就其纳谏的美名。
23
三、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20
三、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 4、长孙皇后的隐忍与明智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 谁,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 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 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资治通鉴》贞观六年
21
三、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
❖ 附、主明臣直
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如何构建精诚团结的领导集体
刘后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2017年9月
1
内容简介
❖ 贞观君臣开创的治世局面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治国理政的 典范。“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达 到如此成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中上下一体、同 心同德的良好君臣关系,是一个关键因素。君臣相遇, 千古难事。贞观时期能够拥有一个精诚团结的领导集体, 绝非偶然。本次讲座将重点解读贞观君臣的为政之道以 及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6
一、如何凝聚君臣共识
❖ 2、隋炀帝的教训
且夫尧、舜之是,彼且是之矣,吾恶得以尧、舜进之; 桀、纣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恶得以桀、纣戒之。彼固曰: 使我而为人臣,以称说干人主,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 更辩于此也,彼诚不我若,而爱我若父,责我若子,为笑 而已矣。天下虽大,贤人君子虽众,谁肯以强智多闻见屈 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故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 谓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矣。太宗君臣之知此也,是以兴 也。不然,太宗之才,当时之臣无有能相项背者,唯予言 而莫违,亦何所不可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
13
二、如何克服纳谏的心理障碍
❖ 5、听取不同意见要成为领导者一种习惯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 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 曰:“昔惟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 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 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贞观政要·直谏》
27
四、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 4、下级对上级的愚忠到头来是两败俱伤
徴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 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 “忠良有异乎?”徴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 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 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 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