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 中国古代领导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
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现代企业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群体组织,群体的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和谐统一,而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的大文化背景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
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
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智慧与现代领导力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智慧与现代领导力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名人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的领导者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结合几位古代历史名人的故事,探讨他们的智慧与现代领导力的联系。
一、孔子的见贤思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的“见贤思齐”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善于聚集人才,吸纳各方优秀之士,实现团队的良性循环。
这与现代领导力中的“招贤纳士”战略不谋而合。
在当今社会,优秀的领导者也应该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只有通过吸纳和培养具有潜力的人才,才能为团队或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事业中发光发热。
二、刘备的仁德之道刘备是中国三国时期蜀国的创立者,他以“仁德”著称。
仁德之道注重以仁爱和德行来治理国家和统御人心,刘备以其温和、谦虚而又坚定的领导风格,在战乱时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现代领导者也应该具备仁德之德,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去引导团队,赢得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仁爱和德行不仅能够倡导团队的凝聚力,还能够为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激励团队积极向前。
三、曹操的智略过人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的名将和政治家,他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展现了出色的智略。
曹操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应对,其对于人心的洞察力和智慧出类拔萃。
现代领导者需要具备曹操类似的智略。
只有对外部环境有准确的判断和洞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引领团队向前发展的战略。
同时,作为领导者还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不断优化战略和路径。
四、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以深思熟虑的谋略和卓越的才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经典战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军事领域。
现代领导者需要学习诸葛亮那种谋略和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古代先贤们总结了许多管理理念和技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1. 以人为本:中国古代管理者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认识到,只有关心员工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知人善任: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
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诚信为本:诚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只有讲信修睦,才能赢得下属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4. 刚柔并济: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运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既注重严格执行制度,又注重关爱员工,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5. 与时俱进:中国古代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管理水平。
6. 善听谏言:中国古代管理者重视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善于集思广益。
他们深知,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更好地决策,避免失误。
7. 修身齐家:中国古代管理者注重自身修养,认为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同时,他们还关注家庭建设,认为家庭和睦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8. 平衡和谐:中国古代管理者追求平衡和谐的管理境界。
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团队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总之,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汲取古人的智慧,将其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中国古代领导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个朝代的领导者通过不同的思想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并探讨其对现代领导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一、仁政思想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思想,即以仁爱为本位,以民众的利益为最高追求。
孔子是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实行普遍关爱,致力于促进民众的幸福和发展。
仁政思想不仅体现在忠诚于天地的责任,也呼唤领导者与人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
古代领导者使用的手段包括儒家经典的教育体系,通过德行教育培养人民的忠诚和公德心。
这种以仁政为本的领导思想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他们在履行职责中注重民众的利益,建立互信并与人民保持良好的互动。
二、法治思想法治思想也是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法治观念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约束力,领导者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使权力,并为人民提供公正和平等的治理。
在古代的法治体系中,法律被视为人民权益的保护伞,领导者要尊重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切实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在现代的领导理论和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领导者要明确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为人民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领导者要遵循法律规定,树立公平正义的形象,并倡导全社会树立依法行事的意识和观念。
三、德行思想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中,德行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代领导者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与培养,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品德和操守来影响他人,并以此塑造一个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道德的力量在领导中是至关重要的,古代领导者非常重视个人德行的培养和修养。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人民行善、修德,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激励他们追求高尚的品德。
现代领导者要从中汲取经验,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简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的当代价值

简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注重以德治国,强调君主德行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对于培养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醒当代领导者要注重品德和良好的领导风格。
其次,古代中国注重“刑名分明”,即刑罚和法律的确定性。
这一原则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建立法治社会、保护人权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另外,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也注重平衡和谐。
兼容并蓄的文化、宽容的思想和多元的社会形态,为古代中国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共存、宗教和谐以及民族团结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和行政管理也具有当代价值。
古代中国注重选拔人才,注重官员的素质和才干,倡导以德能为标准,为现代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行政人员提供了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和领导方式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学与领导力古代智者的智慧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国学与领导力古代智者的智慧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导言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国学,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智慧之源。
这些古代智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和实践,对现代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古代智者在领导力方面的智慧,并剖析其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一、孔子的教诲孔子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通过德行的力量来影响和激励他人。
他的“仁德”理念提醒着现代领导者,要注重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以身作则,赢得下属的尊敬和信任。
另外,孔子还提倡“三纲五常”,即上对下的尊敬、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夫妻之间的和睦,以及忠诚、孝敬、正直、谦虚和宽厚。
这些价值观的倡导,使现代领导者明白了一位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理念,对现代领导者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领导者应当有能力放下个人欲望,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并善于利用团队成员的力量。
他强调,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像水一样,柔软而具有穿透力,能够无拘无束地流动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一理念对现代领导者具有启示意义,鼓励他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决策中注重依靠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以实现组织的整体成功。
三、墨子的爱与公平墨子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倡以爱和公平来引导社会,强调道德和公正的重要性。
墨子的理念对现代领导者敦促了以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来处理内外事务,并且注重整体的利益。
现代领导者需要从墨子的理念中汲取启示,把关爱员工和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观。
要通过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的潜力,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结语古代智者的智慧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是无可替代的。
他们的思想和实践给予现代领导者以重要的经验和指导,帮助他们塑造卓越的领导风格和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国学智慧,将其融入现代领导力的发展中,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
通过将古代智慧与现代领导理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论语》:“子绝四: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猜疑,不做绝对化判断, 不固执己见,没有自私之心。
《礼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茅庐之中诸葛亮定下三分天下之计 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 韩非子认为 • 上君,能“尽人之智”;
• 中君,能“尽人之力”; • 下君,能“尽己之能”。
• 天官冢宰享有生杀大权 •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
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 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 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 《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官计”,记
录一种叫“司会”的官职,负责官府的 审计,建立起完备的廉政监察制度。
• 好的管理者,不在于他本人的才智要比一
般人高明,而在于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 • 因此,韩非子主张治吏而不治民,实行分 权而治。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5.如何揽权保权用权
领导个人权威的建立: 《孙子兵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非智不足以料 敌应变,非信不足以训人率下,非仁不足以附众抚士,非勇不足以决谋 合战,非严不足以服强齐众。然则,专注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 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
富民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 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 则害,失其众则败。
——姜子牙《六韬*守土篇》
• 道德教化
•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国
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 曰廉,四曰耻。”
• 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出自《史记·管仲列传》:
——重民、民本思想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重“治术”、“权谋”
(三)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以吏为师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 重“治术”、“权谋” 讲原则也要有方法 直则易断
刚正不阿的海瑞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 重“治术”、“权谋”
1.系统思维
2.儒法相济,德刑相辅 3.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4.赏罚并行,奖惩分明 5.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
•
,六曰弱。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终命。(寿,富,康宁,亲近有德,长命善终)
• 又如传西周周公旦所著《周礼》,孔子校订过 • 对国家的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设计,全书共六篇,都
是官名。周朝中央政府设天地春秋冬夏六官,以天官 冢宰为首,统管六官,地官司徒掌管土地、户籍;春 官大宗伯管理卜祭、礼仪;夏官司马专管军事;秋官 司寇专管刑法;冬官司空专管工程、建筑。
• 考核的内容:“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
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 即政声、干练、谨慎、公正、守法、精
明六个方面。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2.儒法相济,德刑相辅 ——德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
儒家主张实行礼治、德治、仁政、王道。
道德教化,以德服人——治本,守成,坐江山,慢
6.领导者处世艺术
(2)厚德载物,与人为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 换位思考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韩非子: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知;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 怨。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 人旧恶,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 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 唐初魏征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007年1月9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 重要讲话:“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
孟子说武王伐纣不是以臣弑君,而是有道伐无道, 杀了个“一夫”。所以后代人把周武王伐纣与商汤伐 桀并称为汤武革命。——替天行道,朱元璋最痛恨!
6.如何揽权保权用权
7.领导者的处世艺术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1.系统思维
秦始皇将各国修筑长城连接起来,成 为“万里长城”,涉及巨大的人财物管理。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1.系统思维
商代《尚书》系统总结了统治经验,首篇“洪范”, “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 “洪范”即统治大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 的九种根本大 法,即“洪范九畴”。中心思想是倡 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强调按照神的旨 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 ”,以保障 “天子 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对后人影响极大。
•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 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 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
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出自:《荀子·大略》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4.赏罚并行,奖惩分明
(1)赏罚并行,功过相称。
——做好事而受惩罚,谁会再去做呢?
(2)奖惩分明,及时守信。
• 在这种神意政治前提下,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貌
、言、视、听、思等“五事”(第二畴),以引起“休徵 ”(吉兆),而避免“咎徵”(第八畴);并遵循岁、月 、日、星辰、历数的“五纪”常理,以处理政纪(第四畴 );君主向上请示神意的手段是“卜、筮”(第七畴), 向下统治臣民的手段是“刚克”、“柔克”、“作威”、 “作福”(第六畴),也就是利用“六极”作威,利用“ 五福”作福(第九畴)。
胜败输赢之术远远压倒了善恶是非之道,成 了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话语。这种主流话语 对历史遗产的选择,就是权谋逻辑。
中国文化最高坐标“仁”,最低防线“耻”。 ——余秋雨谈当今中国文化误区 人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会做人。“两有” 耻:消极的行为底线,有原则 仁:积极的待人态度,有爱心、同情心
• 《论语》
法家主张法治、霸道。
武力打压,强力服人——治标,创业,打天下,快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3.重视人才,选贤任能。重才、知才、用才: 以德定次,量能授官,知人善任,职能相称。
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重才知才
用才:以德定次,量能授官,知人善任,职能 相称。 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3.重视人才,选贤任能。重才、知才、用才: (1)人才为本。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2)选贤任能。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官吏“才行兼备”。 (3)知人善任。 察人七途:鉴其表、听其言、察其行、观于友、询于众、试于事、 考于绩。 取人八忌:忌以貌取人,忌以爱憎观人,忌以固定模式律人,忌 以出身资历相人,忌以一时一事论人,忌以传闻毁誉鉴人,忌 以假象判人,忌以私心察人等。 (4)用人之道:扬长避短、职能相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中国古代领导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何 军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Email:hfhejun@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
第二节 传统文化对领导活动的消极影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非常成功的领导实践,而 且有许多辉煌的领导思想,其中既有精华,也有 糟粕。 中国有关帝王和臣子的权术思想非常繁盛 这些权术有:帝王如何治官的,统治者如何 治民的,官员如何互相竞争夺权保权的。 “领导方法与艺术” 同“权术”的区别 手段上和目的上存在本质不同 手段上 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吃相难看 目的上 是否是为组织利益、个人私利 —谋取私利,腐败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一、重视领导的基础 ——重民、民本思想 1.民为邦本,顺乎民意(民本思想) 2.富民教民,民安邦固 民众既然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因此统治者 的基本职责就是富裕民众,教化民众。 (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 教化、激励: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千金难买一愿意。 自己的物质利益看淡点,把别人的物质利益 和面子都照顾到。 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不要花钱买罪受。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 ,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
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 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 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 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姜子牙 《六韬*文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思谋的是是否遵从严格的修己待人的准则, 而不是直接的利害得失。
第一节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
一、按总的思想内容
二、按学术流派
精华:按总的思想内容
(一)重视领导的基础
——重民、民本思想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重“治术”、“权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教化、激励: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管子.牧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 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 我生育之。„„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 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 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 取者,政之宝也”。(放水养鱼)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得人心。 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古代“采风” 采集民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齐桓公重用鲍叔牙,后拜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晚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