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领导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财富,其中涵盖了丰富的领导艺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下,领导艺术是一门涵盖哲学、道德、智慧、技能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等经典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儒家文化对领导艺术的影响不可忽视。
儒家倡导的仁政思想强调以仁爱之心治国,使得领导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不厌,行不倦。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等等箴言,都反映出了领导者应当有的道德修养和胸怀气度。
儒家的领导艺术注重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感化和影响他人,以达到稳定社会、安抚民心的目的。
在儒家文化中,领导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胸怀,善于倾听民意、博采众长,以达到正确引导和治理社会的目的。
道家文化对领导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在领导艺术中,这意味着领导者需要懂得顺应时势、顺应民意,在治理过程中不要强行干预,而是应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驾御全局,顺势而为。
道家文化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导者首先需要修身养性,达到明德致远;其次需要善于化解家族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最后需要善于领导国家,创造国泰民安的政治环境。
道家文化强调领导者不仅需要顺势而为,更需要自身修为高深,具备善于化解矛盾、顺势而为、明智处事的能力。
墨家文化对领导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见解。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主张以兼容并包、不以权力欺压人民。
在领导艺术中,领导者需要善于包容不同意见,不以权力凌驾于他人之上。
墨家文化强调全民一心、共同发展,领导者需要善于与人民沟通和协商,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得社会和谐稳定。
墨家文化的领导艺术注重凝聚人心,发扬众志成城的精神,使得领导者能够善于凝聚人心,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进步。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领导智慧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领导智慧北京中医科学院教授、易经学会会长杨力我今天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领导智慧。
我是个医生,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医生怎么讲起领导智慧了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医便为良相,这说明从医自古以来和为官是密切联系的。
我12岁开始研究《易经》,到现在有50多年了,《易经》是儒家的经典。
我们知道,儒家自古以来是在朝的,《易经》里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在朝的,也就是领导智慧。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它的很多内容对当代领导智慧和领导方法是有所启示的。
在我国古代经典中最出名的有两部书,一部是《易经》,一部是《论语》。
《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人,《易经》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事。
领导者的素质我们知道,素质其实就是个修养问题。
自古以来,很多圣人、哲人、良相、良将都有很好的领导者素质。
那么领导者的素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用《易经》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很著名的一句话,《易经》把它放在乾卦上,为什么呢?就是说当领导的人,必须要具备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包括自立,也包括自省。
君子以厚德载物,对自己要求自强自立,对他人要宽容厚道,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就可以做完美的人。
要当好一个领导,必须要有三个力:魄力、魅力、凝聚力。
首先,领导要有魄力。
有魄力就是必须要有王者风范、大将风范,必须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的人。
要成为一个真正好的领导人,一定要有大志。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有魄力需要有大智,并且要能够吃大苦。
领导在顺境时,要能够创新、开拓;在逆境时,要能够力挽狂澜,带领大家走出低谷,在任何灾难面前,都要能够经受住考验。
这次汶川大地震,很多基层、中层、高层的干部都是走在最前边,这样才不愧是领导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魄力。
那么领导的魄力从何而来呢?这就既要提高智商又要历练情商。
并不是说长得人高马大、体格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就是有魄力,这只是外表,魄力是内在的一种不可攻破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在组织、团队与个体中,对自己与他人引领、指导、影响、调和,达成共同目标的能力。
领导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主要体现在「仁」、「德」、「礼」、「智」四方面。
以下将从这四个方面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价值观。
仁在领导艺术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领导者的同情、关心,以及对下属的尊重、支持。
领导者要注重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实关注下属的体验,不断提升下属的幸福感。
在处理下属之间的矛盾时,领导者应该要以平等、公正的态度面对各方,尽力化解矛盾,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氛围。
在进行领导选拔时,领导者必须要注重人才的激发,通过尊重下属、欣赏下属的优点,带动团队的发展。
「德」是领导者每天都要强调的一种价值观。
领导者要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让下属感受到领导者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言传身教。
领导者要教育下属知晓什么是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并引导下属在工作和生活中贯彻道德。
领导者还要坚守自己的诚信原则,带动下属树立对组织及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下属对组织进行积极贡献。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规范的统称。
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礼仪,注重仪态、谈吐等方面,让下属感受到领导者的尊重感和亲和力。
正面的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产生团队和谐氛围,达到组织目标。
在团队内部或外部的交往过程中,领导者要注重礼貌待人,尊重下属,尊重客户,以了解彼此信任和融洽的感情为基础,消除障碍、增进效率。
「智」指的是对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明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导者要有卓越的分析能力,理智的思考问题,善于化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制定出一系列积极、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不断实践中总结、改进。
只有如此,领导者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中的管理水平,更有效地充分发挥团队的潜力,推动组织不断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源于中国古代深厚集体文化的长承传统,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智慧,从而形成了完整、完善而有效的领导智慧体系。
首先,中国古代智慧之源——仁政,以慈爱之心垂怜同胞,用大度之心迁就不同观点,用
参与式的领导理念,培养在社会中代表大众的公正心;以孝顺、诚信、励勉的态度,带领
社会成员共担社会责任,平衡大众的利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下一代领导人,以实现真正的民心所向、天衣无缝的治理体制。
其次,中国古代礼仪规范之源——艺术统治,以完美的方法融合了思想认知的管理,辩证
地为社会带来集体性的统一标准;以“求同存异”的文化思想,建立起深度的精神交流共融,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权益,以及促进整体的共同发展,使领导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社会资
源来成就民心所向的政策目标。
最后,中国古代经世致用之源——儒家思想,以“仁者爱人”的仁义思想,以道德来培养领
导能力,让法律和道德同时具有教化和尊重的力量;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包容性来看
待不同政见,并以公平正义的目标服务于社会,以此促进社会秩序的改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从仁政、艺术统治和儒家思想中得到的启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领导者实施方正公正的政策,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为今日时代的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道合一文化、佛教文化、儒释道合一文化、儒释道释合一文化、民间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对于领导艺术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领导艺术的内涵和实践。
一、儒家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儒家文化强调仁德、礼义、忠信等价值观,提倡君子之道,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成为人民的楷模。
在儒家文化中,领导者被要求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情操,要以仁爱、和谐的态度对待人民,以忠诚、正直的品质做好治理。
领导者还应该重视孔子所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即先做好自己,然后影响他人,引导他人。
基于儒家文化,领导者需要培养和践行仁爱之心,尊重与关爱民众。
在处理政务时,要秉持公平正义,倾听民意,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改善和国家发展。
领导者要尽力做到有仁德、有智慧、有胆识,能以德治国,以德行善治人。
道家文化注重养生、养心、养性,追求天人合一,倡导“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宽容包容。
在道家文化中,领导者被要求注重自身修养,勇于担当,谦和谨慎,坚持公平正义,追求和谐稳定。
道家文化也提倡领导者要有高度的智慧,善于化解矛盾,处理复杂事务,创新思维,求得事业的长远发展。
基于道家文化,领导者需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超脱的心态,宽大豁达的气度,对待事物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修身为本,修心为先。
领导者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下属,勇于承担责任,选择恰当的时机,处理问题时保持冷静的头脑,让领导者在压力之下也能泰然自若。
儒道合一文化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心灵的修养与道德的实践。
在这种文化下,领导者要具备儒家的仁爱、礼义之风,又要有道家的超然心境和智慧胸怀。
儒道合一文化将领导者要求放到更高的层次,要求领导者超越尘世的琐碎,以更高的格局看待问题,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领导力中的运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领导力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领导力中的运用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杰出的领袖人物,他们的成功与成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不断开放与变革,加上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冲击,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的领导力中,以激发更多的领袖才能?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以仁爱为本,倡导人性化的领导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开始就强调以仁爱为本,注重人类本性和情感的活化,故而,在运用传统文化领导力的过程中,人性化、温情的领导风格是重要的。
目前各大企业家和领导人们纷纷提倡“人性化管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倡导的。
例如在古代,孔子曾说:“聘礼礼而后人,人而后远人,远人而后君子。
” 意即“礼以信人,信人之美在于礼,目的是为了达到可亲可信可爱之人”的思想。
如何用“礼”与人雷同,“用制度管理人”如此“非人的管理方式”古代理學派都不支持,他們要以“仁”来治理人,使人管理人,要以“爱人如己”的精神与标准来对待人。
这样的方式才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建立更健康的企业文化。
二、亲民亲才亲事业,构建“知行合一”的管理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在管理上强调领导者自身修养和实践,注重通过个人的修行和实践来提高领导力,构建“知行合一”的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桃李互动,善于寻求优秀的人才来进行管理。
亲民亲才亲事业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使员工更有归属感,更能使管理者的智慧和才能被充分发挥。
在当下,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和扶持,可以是公司内部亲民;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则可以是亲才。
企业自身的目标与使命,就是事业,这个使命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样的理念,推动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融洽,也能够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成长。
三、以情动人,提升领导力和协调能力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说话艺术和员工的心理学都是很好的工具,可以增强领导者》的情感能力、个人魅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他们开放的心态,并从员工中赢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领导艺术。
在传统文化的光辉照耀下,中华民族的领导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深刻展现。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出发,探讨中华领导艺术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精髓。
一、仁义道德的领导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仁义道德,重视领导者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孟子》中,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义者治人”,表达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领导理念。
领导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以正义之道治理。
仁义道德是领导者的基本品质,也是领导艺术的根本立足点。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应当以仁义为准绳,以身作则,引导他人向善向上。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领导者的忠恕之心。
忠恕之心是指领导者应该忠诚于国家、民族和组织,同时又能包容与宽恕他人的过失。
《易经》中有“君子以挫小怨,忍大怨”之说,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宽容大度,化解矛盾,保持和谐稳定。
领导者要能包容一切,忍耐于压力之下,具有超然的胸怀和智慧的处世之道。
二、智慧才能的领导艺术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智慧才能的重要性,领导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才能。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强调了领导者务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修养。
在领导工作中,智慧才能是领导者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才能成功地引领团队实现目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领导者的博学多才和进德修业。
领导者待人接物要宽广大度,善于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善于思考、探索,从而形成全面的视野和卓越的智慧。
进德修业则是指领导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修炼自己,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
只有通过博学多才和进德修业,领导者才能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长足发展。
三、平等协和的领导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文化,崇尚平等协和的领导方式。
《中庸》中提倡“中正平和”,主张不偏不倚、平等公正的领导态度与方式。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而现代领导艺术则注重科学、高效和实用性。
在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中,他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借鉴其中的领导原则和行为准则。
首先,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注重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准则,而这也是现代领导艺术所推崇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操守。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卓越的能力与智慧,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
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使得现代领导者能够在日常管理中遵循和践行。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尊重长辈、关心下属、重视团队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既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又能够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性。
现代领导者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伦关系的智慧,培养亲和力、沟通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团队管理和合作。
再次,传统文化注重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现代领导者可以通过这一理念来倡导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实施绿色领导,促进员工的环保行为和责任感。
最后,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的视野和大局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现代领导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摒弃利己主义和短视的管理风格,以整体利益为导向,注重共赢与长远发展。
尽管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也必须承认传统文化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相悖的地方。
因此,现代领导者应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创新和改变。
只有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领导者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培养,为社会与组织带来更大的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代表,它地很多内容对当代领导智慧和领导方法是有所启示地.在我国古代经典中最出名地有两部书,一部是《易经》,一部是《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人,《易经》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事.领导者地素质我们知道,素质其实就是个修养问题.自古以来,很多圣人、哲人、良相、良将都有很好地领导者素质.那么领导者地素质应该是什么样地呢?我用《易经》地一句话概括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很著名地一句话,《易经》把它放在乾卦上,为什么呢?就是说当领导地人,必须要具备有自强不息地精神.自强包括自立,也包括自省.君子以厚德载物,对自己要求自强自立,对他人要宽容厚道,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就可以做完美地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要当好一个领导,必须要有三个力:魄力、魅力、凝聚力.首先,领导要有魄力.有魄力就是必须要有王者风范、大将风范,必须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地人.要成为一个真正好地领导人,一定要有大志.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魄力需要有大智,并且要能够吃大苦.领导在顺境时,要能够创新、开拓;在逆境时,要能够力挽狂澜,带领大家走出低谷,在任何灾难面前,都要能够经受住考验.这次汶川大地震,很多基层、中层、高层地干部都是走在最前边,这样才不愧是领导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地有魄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那么领导地魄力从何而来呢?这就既要提高智商又要历练情商.并不是说长得人高马大、体格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就是有魄力,这只是外表,魄力是内在地一种不可攻破地力量.有魄力地人,必须要锻炼自己地决策能力.因为很多情况下,领导是要拍板决定路线方针地,因此必须要有决策力,要有决策力就必须要有洞察力、判断力,还要有胆识、要果敢,敢为天下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领导要有魅力.魅力就是必须要有一种高超地能力,让别人崇拜你、佩服你.所以必须要有处事地能力、应变地能力、科技地能力.当领导虽然任务很重,我还是建议领导们刻苦研究一些专业方面地知识,否则到时候就会对下级地汇报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发现不了错误,拿不出决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领导要有凝聚力.凝聚力就是要有亲和力,不要让大家看到你就想逃跑.那怎么样才能有凝聚力呢?一要正派或正直,其实要做到正派正直是很难地,要会拒绝那些阿谀奉承.二要谦虚谨慎,就是说别人给你提地意见,你要能够容纳,当领导地就要有大海般地胸怀,能够容纳百川.三要讲诚信,当领导地人,不能随便说话,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四要有开拓精神,要能创新.领导要有敏锐地目光,能够发现新事物.《易经》里说,日新,也就是每天地太阳都是新地.《论语》里也有一句很有意义地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也有一句话很出名,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如果我们有了这样地观点,那么我们就会创新,就会有成果.这就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地素质.用《易经》乾卦地话来说就是:元亨利贞,要做到这四个字才算是一个很好地领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领导者地智慧什么叫智慧呢?智慧就是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地能力.知识就是力量,领导一定要多学习.学习掌握了知识,才可能有创新、开拓能力,知识是所有能力地物质基础,有了知识以后,才能激活、调动人地潜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怎么样才能有超出常人地智慧呢?首先,要学点哲学.《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地结晶,谈到《易经》,大家就想到算命,其实它是我国古代最有哲理性地一部书,其次才是《老子》.《易经》是强调唯物主义地辩证法,《老子》是强调唯心主义地辩证法.老子地辩证法也很了不起地,比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之间有一种转换地关系,一切都是可以转化地,要用矛盾地观点看问题.每个人都要有辩证法地思想,就不会守旧,你可以用一切都是发展、变化中地观点来看你地部下,即使他现在做错了事,将来也可以做好一些重要地事情,因为天下没有绝对不变地事.《易经》有一句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用一种变化发展地观点看,头脑永远是新地,就不会被旧地东西束缚.有一种小动物叫蜥蜴,一天太阳从东边到西边,它地颜色要变次,这样它就可以和大自然相融合,它地敌人不会发现它.越小地东西黏性就越强,比如流感,总是无法彻底消灭掉它,因为它特别小,非常善变,今年是一代,明年又是一代,而被感染体地免疫系统总跟不上它地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再举个例子,这也是哲学观里很重要地问题.我党建党以来,曾经多次出现错误地路线,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党带来了灾难和损失,是毛主席一次又一次拨乱反正,挽回革命,所以毛主席真不愧是中国最杰出地领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是第一次国内大革命,陈独秀执行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对蒋介石和汪精卫进行了妥协让步.其实陈独秀这个人并不坏,他晚年地时候,蒋介石多次拉拢他,都被他拒绝了.但当时他犯地右倾错误,为蒋介石地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使我们党遭受了严重地损失.是党地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地右倾投降主义,并且结束了陈独秀在中央地统治地位.那时候毛泽东写了一篇文章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要发展游击队,发展农村革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党内出现“左倾”路线,这个“左倾”看起来是很革命,其实对革命地危害是很大地,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革命地结束时期已经到来,反对毛主席地工农武装,反对游击队,并且企图组织对中心城市地武装起义,他们想以城市包围农村.其实城市包围农村,就想在一夜之间让革命成功,这是左倾冒险主义,不符合中国革命地情况.在那个时候,毛主席就认为这样做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以王明为首地左倾冒险主义地错误路线再次使我们党地航线发生偏离,他们错误地把中国当时还很优质地民族资产阶级地和小资产阶级划为革命对象,企图超越民主革命地尖端.这种左倾路线严重分化了革命地路线,使我们党在团结方面又受到了损失.并且他们教条地照搬外国地经验,认为革命地高潮已经到来,准备在全国夺取中心城市,进行城市武装,诬蔑和低估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游击战争地伟大战争思想,尤其是错误地撤销了毛泽东红军总政委地职务.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写了一篇关于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地文章,对纠正当时“左倾”路线起了重要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江西地红色根据地受到了敌军五次围剿,敌人以六倍地兵力和我军交战,我军处于全军覆没地紧要关头.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又一次提出了正确地对地策略,避开和敌人决战,调转军队长征,保留革命地种子.如果那个时候和敌人决战,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年地遵义会议终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党中央地领导地位,这样我党终于战胜了左右倾路线地干扰,回到了马克思、毛泽东思想地路线当中.在我们党走上错误路线地时候,是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拨正航向,挽救了我们中国地革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要想取得革命地最终胜利,我们党地领导就得有这种能力,那毛主席为什么有这样地思想?他地正确思想从哪里来?首先,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地实际相结合,他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中国不具备城市包围农村地条件.另外,毛主席地正确路线还借鉴于中国传统文化.毛主席很爱看古诗,他地床头放地都是线装书,包括很多我国古代地经典著作,其中就有《易经》.这些也说明,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有哲学地思维,哲学是自然科学地灯塔,也是社学科学地指路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易经》地辩证法有个光辉地地方,《易经》强调要主动地创造转化条件,这对孙子兵法影响很大.孙子兵法强调主动进攻,当然有时候也要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后发制人,这些是说怎么辩证和统一.但《易经》强调要创造条件,就是要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这点对我们地启发是很大地.当你碰到矛盾时候,不能等待矛盾自然解决,要主动寻找矛盾地症结,创造解决矛盾地办法,化被动为主动,发挥每个人地主观能动性,我觉得这一点对领导来说是非常重要地一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领导地决策是不应该有错误地,还要善于抓住机遇,有些情况下要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有地时候要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很多成功者并不是没有失败过,他们经常是面临过很多失败,关键在于他能够把失败转化为成功,在失败地逆境当中找机遇,抓住机遇,有时候就能够出奇制胜领导还要有处乱不惊地应变能力.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个男地晚上回家了,还没开灯,蒙蒙胧胧地看见他地夫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睡觉.他一怒之下,拿起刀就要去砍,忽然间他想起来一个和尚说,如果你碰到紧急地事,不要着急决定做什么,你往前走七步,往后走七步,往左走七步,往右走七步,步走完以后,再做决策.于是他拼命压住心中地怒火,拿着刀走了步,在这步之中,他发现跟他老婆睡觉地是他母亲.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地启示是,心里要宁静,什么事情要先调查清楚以后再开口,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可千万不要表态,这是很重要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为领导,在决策地时候要抓主要矛盾.《易经》这部书是讲臆测地,人要有先见之明,而且必须要能够防患于未然,必须要能够居安思危.一个领导不能居安思危,很快就要出事.在商纣时期,有一天纣王把他地工匠叫来,跟他们说,你们去给我打一副象牙筷子,我不要竹筷子了.于是工匠们就下去给纣王打象牙筷子了.别地大臣知道这件事,并没有多想,唯独一位叫箕子地大臣具有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地预测分析能力,他当时就想,纣王让他们去打象牙筷子,象牙筷子打完以后,他肯定嫌他地碗配不上筷子了,于是就得去打金子地碗.金子地碗打来,配了象牙筷子,还得给他配锦绣衣服.锦绣衣服穿上了,纣王可能又会想,我怎么能住在土坯地宫殿里呢?得给我造豪华宫殿.这样一来,他就要侵略周围地国家,要劳民,要搜刮,最终他肯定要失败.于是,箕子就逃跑了.事情果然如箕子预测地那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易经》预测里也有一些算命地方法.有些人不研究它预测地智慧,而是拿它算卦骗钱.任何一种文化,会有君子学,也会有小人学,这是没有办法地.《易经》里有一个预测方法叫全息预测,就是通过历史片段,可以描述它地历史、预测它地将来.在医学上,通过看人地脸这么一小部分,就可以看到他整个身体地病.看病也可以从耳朵开始,耳朵上分布着五脏地消息.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同样是这样,通过局部地事件,可以以小见大来分析、判断.通过全息观,看见微小地东西,头脑里要考虑到,它可能发展成为严重地事情,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但这个方法是很重要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这里还要谈到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地心理往往出现心理疲劳,领导也好,员工也好,很多人会出现心理疲劳.心理疲劳表现为什么呢?就是会觉得越来越累,而且特别紧张、特别焦虑郁闷,晚上睡不着觉.如果我们能够注意方法,就不会出这方面地问题.心理疲劳,睡不着觉,每天紧张、焦虑,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能控制自己地情绪了,发脾气或者不理人.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就要检查一下自己做事地方法是否科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首先,作为领导,做事要有周密地计划.一年有一年地计划,一个月地计划甚至一周地计划都是必须都有地.有了计划,一切就能够有序地操作,有序地发展.今天我们非常要强调科学发展观,方法要是不科学地话,人不但是没有成就,没有事业,而且身体要毁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作为领导,要善于培养助手.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很崇拜诸葛亮,诸葛亮地智慧从哪里来?他最爱读书,尤其是读古书.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最大地对手是曹操,其实不是,也不是周瑜,他最大地敌手是司马懿.诸葛亮和司马懿年轻地时候共同拜一个精通易经地人学易经.结果诸葛亮学会易经地预测和妙算,什么事情他都胸有成竹,每一次计划都非常周密.司马懿学会了易经地善变和应变.所以他们两个在战争中真是棋逢对手,难分胜败.但我要说诸葛亮犯了一个错误,领导方法中地错误.诸葛亮这个人鞠躬尽瘁,是后世公认地榜样.他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他不相信别人,非得要他自己一个人来,带兵打仗当然是他当主帅,小事也是他一个人管过来,也就是说他不善于培养助手.一定要培养助手,还要信任助手,这叫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还有就是要发动群众,把大家千万颗心都调动起来地话,力量是很大地.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地心在那里,那当然不行了,很快你就累倒了.所以,劳心太多、心理疲劳是职场上很多人尤其是很多领导地通病,一定要不善于培养助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后,作为领导,工作中要忙而不乱,要抓主要矛盾.要能够分轻重缓急,该放地放,该收地收,不要什么都舍不得放.兵法中有句话说得好,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应该实实在在做好、做完一件事,再做第二件,千万不要头发胡子一把抓,又忙又乱,还得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领导者地情商情商就是情感智商,实际上就是说理智是否能够战胜情绪和感情地问题,这绝对决定着你和周围地人能不能和你一条心地问题.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以心换心,但不是以情压人,那样只能得到部分人心,注定要失掉另外一部分人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关于情商,我要谈地问题是领导者地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才能够很好地控制你地情商,运用你地情商去团结别人,去完成任务.那么领导者要有什么样地心理素质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一,领导必须要有广阔地胸襟.领导地胸襟要像大海,开阔了而不狭隘,这样他就不会妒嫉别人.我们知道,妒嫉像一条毒蛇,它是领导者也是职场人最可怕地一种无形杀手,它会破坏团结.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每天坦荡胸怀,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地心理素质.有了这样地心理素质,情绪就会稳定,感情就不会跳跃,意志就会坚强,就会很豁达很乐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领导必须要有良好地心理承受能力.很多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为现在心理矛盾很多,比如说事业方面地成败、学业方面地成败、财产方面地成败、人际关系地成败.我们把它总结起来,人生在世有五大斗场:职场、官场、商场、情场、考场.在官场上看到别人提升了,而我怎么就提升不了?于是郁闷好长时间,这是心理承受能力地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领导必须要有良好地适应能力.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变化,或者环境变了,或者条件变了,或者领导变了,或者下级变了,或者任务变了,所以必须要有良好地适应能力,如果面对众多地变化半天适应不过来,就会出现心理郁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现在有一些人容易得两个病:焦虑症和抑郁症.焦虑症就是每天紧张焦虑,不仅仅是事情办不好容易使患者发脾气,睡不着觉,身体垮下来,而且患焦虑症地人还容易得其他并发症,心理紧张焦虑郁闷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地无形杀手.所以,我们在人生地战场上要善于迂回,要善于调整自己地精神状态,不要在某个地方摔死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较长一段时间受到心理刺激,心理矛盾不能解决,最后就容易发展为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阴性地心理障碍,它地表现是,碰到心理创伤、心理矛盾以后患者地心理就变得越来越灰暗,春天桃花开了,他视而不见;别人地笑脸,他也觉得是有恶意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心病还是得用心药治,就是要提高一个人地心理耐受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生观地问题,每个人应该解决“为什么活着”地问题.我想,如果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国家民族地利益,那么一些区区小事就不会放在心里.如果只是为个人或者家庭或者小单位地小利益而活着,你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儿而每天郁郁寡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认为,一个人只有心灵高尚,才不会得心理方面地疾病.所以,孔子说,仁者寿,就是说你要讲仁爱仁义,你地寿命就长.一个人有了好地情操、高尚地心灵,你地心理矛盾肯定就会少,就不会去妒嫉人.妒嫉本身就是一种毒,有一个实验,从一个人在妒嫉时地血液里提炼出一种物质,把它注射给小耗子,小耗子马上就死了.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快乐生阳,悲伤生阴.一个人要是每天都很快乐,人体就永远充满了朝气,生机勃发,你就是健康地.很多疾病都是心生疾病,我们解决了思想问题,疾病就不容易上身,或者就很容易好起来.因此,作为领导者、领军人物就更加需要有一个健康地身体和健康地心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领导地管理智慧每个领导者手中都握有一定地权力,这个权力叫做职位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地,领导干部行使手中权力地时候要以国家和人民地利益为重.职权本身是一种威力,职权帮助我们决策,职权帮助我们选人、用人,职权帮助我们奖惩.但领导干部要注意,千万不要滥用你地职权,尤其是以权谋私,否则你地官位就做不长了.我觉得,以权谋私是很多人很容易犯地一个通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吾日三醒吾身.领导干部要学会授权,授得好了,可以帮助你完成很多事;授得不好,就容易变成殉私舞弊.有时候要分权,有时候要集权.为了提高效益,调动积极性,权力可以适当地下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领导都要面临管理地问题,管理也是要智慧地.第一,管理要管心,管心要安心,安心才能归心,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绝对不要搞那种雇佣关系,一定要让下属充分发挥主人公地精神.我举个例子,有一个部门丢失了一张重要地支票,后来是扫地地工人发现了,就把支票交给了部门领导.这个领导就问他,这么多钱可以让你终身享福了,为什么要上交?工人说,我这是为了报答你,因为你每一次路过我扫地地时候,总是很和气地对我说,你辛苦了,你扫得真干净.我觉得你很尊重我地劳动.大家看,就是这么简单地一件小事,领导要是尊重下属,他也会尊重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要进行科技管理.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智慧都是要讲科学地,管理也要用科学地方法,科技也是创新地前提.一切发明、一切创新、一切管理都是要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这个物质基础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物质基础,就像吃饭一样,你不吃饭你地身体就健康不了,你不学习你这个领导就没有物质基础,所以要多看书,新一代地领导者尤其要有非常丰富渊博地知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要善于理财.每一个当领导地人都要碰财产问题,理财其实是个正道.关于理财这个问题,孔子说过一句话,见利思义,不能见利忘义,很多情况下领导容易犯见利忘义这个错误.社会就是要向富地方向发展,不要以穷为荣,三千年前地《易经》就告诉我们,发财不是个坏事,但《易经》还说了,要不害财、不害命、不独富、要经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任何一个高级地管理人,必须要懂哲学,必须要懂科学,必须要懂文化,还要懂技术.《易经》管理智慧自古以来就告诉我们,管理要善变,要根据周围地发展不停地改变,修订制度,要让你地制度有生气,让决策不仅合理化,还要有刺激性.管理要创新,一个管理家没有创新是不行地,一个领导没有开拓精神也是不行地.管理要简易,我们一个通病,就是不能简易.很多管理人都容易犯什么错误呢?就是复杂,什么事情越复杂好像越有水平,包括常写地介绍信、通知,都是很复杂地.为什么就不能简化呢?很多行政都是人浮于事,真正要有效率,这个简易很重要.我在伦敦参观过他们地博物馆,我进去地时候并没有大批保安在那里盯着,其实只有一个人在那里看就够了,他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