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合集下载

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摘要:我国古代的羁縻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管理政策,唐朝统治者继续推行和实施羁縻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取得辉煌成就。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唐朝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而专门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它是历史的产物,对唐中央政府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唐统治者在羁縻府州的设置与管理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因的基本原则,是唐朝灵活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典范。

羁縻府州制度的合理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对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借鉴。

关键字: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特点历代统治者都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一直都实行羁縻政策。

所谓“羁”是指用政治与军事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指用经济和物质利益抚慰。

传统羁縻政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因俗而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改其宜” 。

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进行一定范围的自治,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唐朝统治者开明、日益完备的治国政策更能给当今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羁縻府州制度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政策,加强对羁縻府州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理解唐的民族政策,甚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落实党现阶段的各项民族政策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起着巩固作用,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一、唐朝羁縻府州在设置方面的特点唐政府为了有效管理各少数民族事务而专门设置羁縻府州,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唐的羁縻府州主要分布在关内、河北、陇右、剑南、江南和岭南六道。

关于唐朝的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卷末列有专篇,篇首有序,序的后半段是: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doc22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doc22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浅析唐代羁縻州府的特点及意义—以黔中道下辖的羁縻州县为例摘要:羁縻府州是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建置,是“羁縻”政策的产物。

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别纳入州县的地方行政体系,它有别于两汉时期的“部落方国”,也不同于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而是被列为州县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比“部落方国”进步,但管理又不如土司制度那样严密,处于“部落方国”向土司制度过渡的中间阶段,是将土官逐步纳入“大一统”国家的一个重要步骤。

同时又是封建王朝扩大版图,捍卫边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建立,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代羁縻府州设置黔中道影响唐代羁縻府州是封建中央王朝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方式,它们与内地的正州共同构成唐朝控制本土腹地和四夷边疆的基本行政格式。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

史载:“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

”这些归降的豪强,就有少数民族部落。

而事实上,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真正具有地方行政组织性质则始于唐太宗时期。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稍稍内属。

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及,边州都督、都护府所领,著于令式。

”从记载可以看出,羁縻府州的设置是在统一的中央王朝的背景下设置的,它必须以强有力的中央实力为基础。

唐初,国家政局尚未稳定,因此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不强,基本沿袭隋制。

贞观四年,李靖击败突厥颉利,其部落多来归降,唐朝因此面临如何安置突厥降户的问题,太宗诏令群臣进行商议,中书令温彦博首先提议将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得为扦蔽。

”太宗从长远利益出发,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在唐代的东北地区,那可是个风云变幻的地方。

羁縻府州的设置和演变,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东北,大家都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模样,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个羁縻府州,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统治地方的策略,既要打压,也要安抚,真是个微妙的平衡。

先说说这个羁縻的意思。

就像老百姓常说的“养着不急”,给地方上的少数民族一点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有点儿话语权。

唐朝的皇帝们可不是傻子,他们明白,要想稳住这个地区的局势,就得让当地人心甘情愿地跟你合作。

于是,羁縻府州就诞生了。

这个设定就像个温暖的怀抱,表面上是个官府,其实里面藏着的是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你想啊,东北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可丰富了。

各族人民,个个都有自己的习俗和文化,这可真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所以,羁縻府州就像个大熔炉,慢慢地把不同的文化混在一起。

唐朝的统治者们就用这种方式,把各族人民都拉到同一个战壕里。

只要各族人民愿意和你“共舞”,日子就好过。

再说到演变,时间一长,这羁縻府州的样子也开始变了。

最初,这里可是热闹得很,大家都在一起和谐相处,感觉就像一家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风云变幻,形势也开始复杂起来。

地方上的势力逐渐壮大,有些人开始想着“独立门户”,不再那么听话。

这个时候,羁縻府州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得想办法把大家的心又拉回来。

有些官员可真是聪明,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统治。

比如,搞一些“互利共赢”的,让各族人民觉得跟朝廷合作有好处。

这就像“和气生财”,让大家都有所获。

时不时派一些官员下去走访,跟百姓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觉得你真心实意,愿意为你卖命。

不过,光靠这些可不够。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北的资源吸引了不少目光,外来的势力也开始插手。

这时候,羁縻府州的官员们可得绞尽脑汁,想办法维护地方的稳定。

毕竟,少数民族如果觉得受到威胁,那可就麻烦大了。

试析唐代民族治理中的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代民族治理中的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代民族治理中的羁縻府州制度
许莎莎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3
【摘要】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至关重要。

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唐代创造性地实施了羁縻府州制度。

该制度的实行得益于唐代强盛的综合国力、“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羁縻府州制的实行,一方面深化了民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有利于唐王朝加强中央统一集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许莎莎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试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府州制度
2.唐代羁縻府州制度述评
3.试析唐代党项羁縻府州制
4.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5.李世民与唐代羁縻府州制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唐代羁縻府州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其在唐代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这一制度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以下是对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从其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探讨。

一、积极方面巩固边疆稳定羁縻府州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笼络各地族群首领,以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

在唐代,边疆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通过将各地族群首领任命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减少了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促进民族融合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使得唐代的边疆地区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场所。

由于羁縻府州的设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人员流动。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扩大唐朝统治范围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范围得以扩大。

在唐代,羁縻府州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唐朝直接统治力量难以触及的地方。

通过任命当地族群首领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通过设立羁縻府州,唐王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前往边疆地区,这些移民在当地开展农业生产、畜牧业和商业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消极方面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尽管羁縻府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仍然复杂多变,一些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纷争。

因此,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稳定边疆地区还需更多的努力。

地方势力割据风险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导致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

在唐代,一些羁縻府州的刺史往往是由当地族群首领担任,这些首领在当地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摘要: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它以中原地区的州县制为蓝本,自贞观四年灭了东突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降服的各少数民族中。

安史乱后,李唐王朝实力衰减,羁縻府州命运发生变化,数目逐渐减少直至丧失殆尽。

而考虑到少数民族与汉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它又与正州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治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羁縻府州;华官参治;都护府;都督府《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专条有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小者为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①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前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的行政制度。

自唐朝重新统一全国之后,疆域的不断扩大,统治者在吸取秦汉以来历代统治少数民族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羁縻政策,形成了唐代独特的羁縻府州制度。

《大唐六典户部尚书》曰:“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

”②该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曾经极具辉煌灿烂的朝代,为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唐王朝遵循以和为本,“文教”先行、威惠交施、“德化天下”的治边理念,通过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实施“羁縻”、“和亲”等安抚、怀柔措施,对边疆“四夷”“节之以理”将边疆民族纳入大一统的体系。

近年来大多学者在研究之后普遍认为,唐代羁縻府州始建于武德年间,至贞观时代发展为一套体系完整的治边方略。

《新唐书地理志》幽州幽都县:“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

武德元年曰燕州,六年,自营州迁于幽州城中,以首领世袭刺史。

”③从贞观元年(627)开始,太宗多次在契丹、党项等地设州,贞观三年(630)诸部酋长也相继内附,唐王朝又在此置州三十六,县四十七。

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其所属部落也纷纷附唐,而唐廷在决定对他们的统治方式时发现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将突厥迁入内地,“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

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

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一、什么是羁縻府州呢?哎呀,这羁縻府州啊,在新唐书中可有不少记载呢。

它就像是唐朝管理边疆地区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你想啊,唐朝那么大,边疆有好多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羁縻府州就像是一种很灵活的管理手段。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这些地方呢,当地的首领还能继续管理自己的地盘。

这就好比,唐朝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些小家庭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来生活,但是呢,又承认唐朝是大家长。

这种方式可聪明啦,既让边疆地区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能让唐朝对这些地方有一定的管控。

二、新唐书中的具体记载在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那是相当丰富。

比如说记载了羁縻府州的设置范围,从北方的草原地区到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有。

它还记录了羁縻府州与唐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像羁縻府州要向唐朝进贡,这进贡呢,就有点像一种表达友好和臣服的方式。

同时,唐朝也会给羁縻府州一些赏赐,这赏赐可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文化、技术之类的。

而且,新唐书中可能还会记载羁縻府州内部的一些社会结构。

比如当地的部落组织形式,他们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很有趣的内容。

我想啊,这羁縻府州里的人们,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可能有的擅长骑马放牧,有的擅长种植一些特殊的农作物。

唐朝能尊重他们的这些差异,真的是很包容呢。

三、羁縻府州的意义羁縻府州的存在意义可重大啦。

它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唐朝的汉族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这种交流包括贸易往来,少数民族的特色商品可以进入唐朝的市场,而唐朝的丝绸、茶叶等也能到达边疆地区。

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融合,唐朝的文化很发达,像诗歌、绘画之类的,可能会慢慢传播到羁縻府州地区。

同时,羁縻府州的文化也会给唐朝带来新的元素。

它还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有了羁縻府州这种管理方式,边疆地区就不容易发生大规模的叛乱或者战争。

当地的首领在唐朝的认可下管理自己的地盘,他们也会努力维护自己地盘的和平稳定,这样整个唐朝的边疆就相对安宁啦。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基本内容1.羁縻府州制度早在隋代统一之初,其统治者就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的特殊性,对于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物。

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若是试图用武力或者外部的行政手段强行改变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实行与汉族一样的政治制度,不仅难以奏效,而且还会激起反抗和叛乱。

于是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

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

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

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羁縻府州在机构与管辖方面,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1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佐均由本族人担任,并允许在本族内部称“国”。

这种依靠原有统治机构进行统治的办法,避免了因传统制度的骤变而可能出现的动乱。

唐朝在大多数民族地区采用了这种办法。

2 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共同治理。

同时也由中央派遣代表进行“监视督导”。

3 羁縻府州的区划以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为基础。

4羁縻府州的赋税仍由当地首领按原来的规定征收,但不上交唐朝财政。

唐朝皇帝还时常赐给少数民族首领大量财物。

赈济遭灾的当地群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摘要: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唐朝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

唐朝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

关键词:唐朝;羁縻府州;羁縻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笼络联系的意思,原指套在牛马头上的笼头,用在政治上就是“以夷制夷”。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这种政策始见于汉朝,最早大规模使用“羁縻”制度的是汉武帝,汉通四域,设立西域都护和屯田驻军,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并不是要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

只要各属国相安无事,保证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汉王朝并不要求西域同内地一样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到了唐朝,我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颠峰时期,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而统治者开放,开明,日趋完备,渐成系统的治国策略更能给人以诸多启示。

羁縻府州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唐独具特色且颇为成功的一项民族措施,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在中国地方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加强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乃至对正确领会和执行现阶段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也不乏借鉴意义。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概况羁縻府州是唐朝的边疆民族地方管理机构,主要建置于关内,河北,陇右,剑南和岭南五道,《新唐书》(卷四三下)对其建置情况详细记载如下:“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

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

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

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

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

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

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1]唐政府又在“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2]设边州都督府,在边远民族地区设边州都护府主掌少数民族事务,包括“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判府事”[3]等职责,唐朝共设有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个大都护府,上述史书记载的856个羁縻府州就主要统辖于这六大都护府之下。

其中,单于,安北两大都护府管辖北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管辖西域,安东大都护府管辖东北,安南大都护府管辖南疆。

事实上,唐朝羁縻府州的数目还远不止上面提到的856个,这些只是较稳定的羁縻府州,还有许多因时置时废而未列入其中,以东北各民族地区为例,据学者研究,当时曾设有22个都督府,79个州[4],而反映在《地理志》中只有60个。

此外,还有大量侨治羁縻府州因寄附在边州境内而未被统计在内。

唐羁縻府州的设置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在时间跨度上,羁縻府州的设置贯穿唐王朝始终;在地域上,南疆各民族地区设置最早,继而才在西北,东北和北疆广泛设置;在总体数目上,南疆的羁縻府州少于其他各地。

由此可见,羁縻府州制度不仅是唐朝一项相当重要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属性,而且它与唐的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过程息息相关。

关于唐羁縻府州的特点,史籍中也有明确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5]据此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1)县的划分不以地域,而以各少数民族部落为标准,府州县的最高官员不由中央委任,而由其部落首领担任,且职位世袭.(2)羁縻府州不同于普通的州直隶于中央,而是隶属于边州都督府或都护府,属唐中央政权间接统治下的唐版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羁縻府州在经济发展方面享受优惠的政策,纳税少,只承担一定的贡奉义务.二、唐朝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6]有唐一代,羁縻府州制度如此广泛地实行绝非偶然,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唐朝以前中原封建政权对周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略大体经历了这几个阶段: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

其特点是开拓疆土,广置郡县。

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就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据河套地区,置34县,建九原郡,迁徙罪犯实边;派屠睢率50万大军征服南越和西瓯,置桂林,象和南海三郡。

汉武帝3次出兵匈奴,在匈奴故地设置朔方,九原,酒泉和张掖等郡,并先后迁数十万人充实这一地区;派兵攻占西南夷,置牂柯,沈黎等郡。

此外,两汉统治者先后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在乌桓设置了乌桓校尉,把汉王朝统治势力发展到今天的新疆和辽宁西部等地区。

这一时期,中原王朝表现了对经略地区人口和土地的强烈占有欲。

然而,经过秦汉王朝的积极经营,我国疆域也基本上奠定下来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纷纷迁居内地,众多民族杂居一起,中原许多割据政权都把保持境内的安定作为主要目标。

对内迁少数民族实行以夷治夷方针,即以部落为单位妥善安置,由部落首领治理。

如魏武帝对匈奴,“始分其众为五部,立其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诸葛亮治汉中时,“皆以其渠率而用之”;西晋武帝对南迁匈奴“并抚纳之”,让其最豪贵者为单于统领各部,“不相杂居”;北魏在僚人居住区设立巴州“以统绪僚,后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北周任命南中土长蠲瓒为南宁州刺史。

而北魏以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州级行政机构中,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是为唐朝羁縻府州制度之滥觞。

隋朝为第三阶段。

文帝时,在国家刚完成统一,国力不强,又面临周边一些少数民族侵扰的情况下,实行以安抚与和亲并举。

在东北,对投降隋朝的4000余家契丹人,派韦冲为营州总管加以安抚,颇见成效:在西北,以光化公主嫁吐谷浑头领伏允,实行和亲,吐谷浑“自是朝贡岁至”;在南方,派裴矩安抚岭南,“矩所绥订二十余州,承制署其渠帅刺史县令”;在西南,亦采取“多征战,少设防”的政策,有力量就加强统治,无力量便放弃。

炀帝时,随着国力的增强,炀帝竭力对外开拓疆域。

在西方,出兵征服吐谷浑,在其故地设置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部,调发戌卒,大兴屯田,实行有效统治。

在东方,3次出兵高丽,无功而还。

总之,秦汉封建王朝通过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经略,开拓了疆域,增强了周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王朝领导的向心力,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各封建政权对境内少数民族的经略,加深了民族融合的程度,隋王朝存在时间虽然较短,但它把中原王朝势力扩充到西汉所经营的地区,这些都为唐确立羁縻府州制度提供了条件。

唐建立后,其民族政策也几经变化。

从太原起兵到至武德七年,唐政府为巩固边地和争取外援的目标,基本上臣属于东突厥,采取委曲求全的妥协政策。

李渊起兵时,曾遣刘文静等出使东突厥,以谋取东突厥支持。

并约定“征战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于是“始毕遣特勒康稍利献马千匹,会于降郡,又遣二千骑助军”。

正是在东突厥的支持下,李渊才得以迅速占据长安,并于公元628年建立唐朝。

由于唐初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关系最多的是东突厥,因此,唐初民族政策在与东突厥的交往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帝以初起,突厥资其兵马,前后饷遣,不可胜记,突厥恃功骄傲,每逢遣使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

甚至纵容东突厥的使者杀死住在长安的西突厥使者。

对于突厥多次入侵或扣押使者,唐统治者都是靠贿赂,和亲换取安宁,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突利可汗入朝时,曾对待臣们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

可为证。

武德八年至贞观二年,随着国家的统一与国力的增强,唐政府实行以安抚为主的民族政策,并积极准备反击东突厥,这从下面一些事件可以印证。

武德八年四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请婚,李渊便接受了裴矩提出的“远交近攻”的建议,“遣高平王道立至其国,统叶护大喜”。

七月,李渊对待臣曰:“突厥贪得无厌,朕将征之,自今勿复为书,皆用诏敕”,并派大将率兵镇守边地,防御东突厥进犯。

这说明,李渊已不再愿维持与东突厥的不正常关系了。

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刚登上皇帝宝座,东突厥便倾兵南下进屯渭水便桥之北,直接威胁着唐都长安。

李世民一面领兵与之对峙,摆处决战姿态;一面又给颉利送去了不少金帛。

但这已不具有妥协性质,而是在“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不能对东突厥取得完全胜利的情况下,所采取“静以抚之”的策略。

这也是李世民在即位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同年十二月,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李世民却说:“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贞观元年(627年),诸州奏称岭南酋长冯盎反,太宗也接受魏征建议,没有轻动干戈。

李世民一方面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静以抚之”的策略,同时也积极准备解决东突厥威胁的问题。

武德九年九月,东突厥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口,李世民不但没有接受,乃“诏颉利所掠中国人口者令归之”。

这是唐立国以来有关不屈从东突厥反而对突厥有所号令的头一次,反映了唐王朝已经具备了与东突厥抗衡的实力。

不久,唐太宗引诸卫将率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

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后来随着东突厥内部分裂,原臣属东突厥的薛延陀,回纥和拨野古等部的相继背叛,加上东突厥住地大雪灾,“羊马多死,民大饥”。

以及颉利与突利矛盾激化,颉利统治力量更加削弱,唐的军事准备加紧进行。

贞观三年十一月,李世民经过充分准备,派军11万,由李勣节度,分道出击突厥.贞观四年铁山一役,全歼颉利军,俘众十余万,生擒颉利.强盛的东突厥被消灭,解除了唐朝立国以来所受的最大威胁.正如贞观四年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所说:“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征之力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