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doc22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浅析唐代羁縻州府的特点及意义—以黔中道下辖的羁縻州县为例摘要:羁縻府州是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建置,是“羁縻”政策的产物。
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别纳入州县的地方行政体系,它有别于两汉时期的“部落方国”,也不同于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而是被列为州县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比“部落方国”进步,但管理又不如土司制度那样严密,处于“部落方国”向土司制度过渡的中间阶段,是将土官逐步纳入“大一统”国家的一个重要步骤。
同时又是封建王朝扩大版图,捍卫边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建立,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代羁縻府州设置黔中道影响唐代羁縻府州是封建中央王朝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方式,它们与内地的正州共同构成唐朝控制本土腹地和四夷边疆的基本行政格式。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
史载:“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
”这些归降的豪强,就有少数民族部落。
而事实上,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真正具有地方行政组织性质则始于唐太宗时期。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稍稍内属。
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及,边州都督、都护府所领,著于令式。
”从记载可以看出,羁縻府州的设置是在统一的中央王朝的背景下设置的,它必须以强有力的中央实力为基础。
唐初,国家政局尚未稳定,因此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不强,基本沿袭隋制。
贞观四年,李靖击败突厥颉利,其部落多来归降,唐朝因此面临如何安置突厥降户的问题,太宗诏令群臣进行商议,中书令温彦博首先提议将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得为扦蔽。
”太宗从长远利益出发,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在唐代的东北地区,那可是个风云变幻的地方。
羁縻府州的设置和演变,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东北,大家都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模样,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个羁縻府州,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统治地方的策略,既要打压,也要安抚,真是个微妙的平衡。
先说说这个羁縻的意思。
就像老百姓常说的“养着不急”,给地方上的少数民族一点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有点儿话语权。
唐朝的皇帝们可不是傻子,他们明白,要想稳住这个地区的局势,就得让当地人心甘情愿地跟你合作。
于是,羁縻府州就诞生了。
这个设定就像个温暖的怀抱,表面上是个官府,其实里面藏着的是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你想啊,东北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可丰富了。
各族人民,个个都有自己的习俗和文化,这可真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所以,羁縻府州就像个大熔炉,慢慢地把不同的文化混在一起。
唐朝的统治者们就用这种方式,把各族人民都拉到同一个战壕里。
只要各族人民愿意和你“共舞”,日子就好过。
再说到演变,时间一长,这羁縻府州的样子也开始变了。
最初,这里可是热闹得很,大家都在一起和谐相处,感觉就像一家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风云变幻,形势也开始复杂起来。
地方上的势力逐渐壮大,有些人开始想着“独立门户”,不再那么听话。
这个时候,羁縻府州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得想办法把大家的心又拉回来。
有些官员可真是聪明,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统治。
比如,搞一些“互利共赢”的,让各族人民觉得跟朝廷合作有好处。
这就像“和气生财”,让大家都有所获。
时不时派一些官员下去走访,跟百姓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觉得你真心实意,愿意为你卖命。
不过,光靠这些可不够。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北的资源吸引了不少目光,外来的势力也开始插手。
这时候,羁縻府州的官员们可得绞尽脑汁,想办法维护地方的稳定。
毕竟,少数民族如果觉得受到威胁,那可就麻烦大了。
【最新精选】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羁縻政策

论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摘要】:唐时期统治者采取的羁縻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政策。
本文试从唐代以前历代中原封建政权经略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入手,结合唐初民族政策变化来加以分析,总结该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其政策变迁依随时势的客观规律也给我们当今及今后制定民族政策以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羁縻政策唐王朝施行情况影响Theory of Tang dynasty to minority Juno bossed policy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rulers take the hereditary chieftaincy policy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is a national policy. This paper from the tang feudal regime in zhongyuan before JingLve surround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ethnic policies of early tang dynasty, summarizes the chang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policy, the policy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time for our futur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national policy.【Keywords】: Under its policy;tang dynasty ;Execute conditions;influence 有唐一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团结和疆域统一,这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者实行一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摘要: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唐朝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
唐朝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
关键词:唐朝;羁縻府州;羁縻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笼络联系的意思,原指套在牛马头上的笼头,用在政治上就是“以夷制夷”。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这种政策始见于汉朝,最早大规模使用“羁縻”制度的是汉武帝,汉通四域,设立西域都护和屯田驻军,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并不是要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
只要各属国相安无事,保证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汉王朝并不要求西域同内地一样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到了唐朝,我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颠峰时期,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而统治者开放,开明,日趋完备,渐成系统的治国策略更能给人以诸多启示。
羁縻府州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唐独具特色且颇为成功的一项民族措施,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在中国地方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试析唐代民族治理中的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代民族治理中的羁縻府州制度
许莎莎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3
【摘要】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至关重要。
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唐代创造性地实施了羁縻府州制度。
该制度的实行得益于唐代强盛的综合国力、“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羁縻府州制的实行,一方面深化了民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有利于唐王朝加强中央统一集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许莎莎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试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府州制度
2.唐代羁縻府州制度述评
3.试析唐代党项羁縻府州制
4.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5.李世民与唐代羁縻府州制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羁縻府州

浅论唐代的羁縻府州羁縻府州是唐朝为安置边境地区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而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括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唐人或称为“藩州”。
自唐高祖武德年间起,至宣宗大中年间的二百四十年内,都不断的有羁縻府州的设置。
其数量之多,也为罕见,《大唐六典·户部尚书》中记载唐羁縻州有800多,而刘统经过考证则证明“唐朝设置的羁縻府州,就目前能收集到的,已达到将近1000个。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它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及经济文化交流,又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羁縻府州作为唐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种较稳定的制度,可以追溯到隋代的岭南地区。
对隋在岭南地区设置羁縻的原因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究.首先,从中央看,隋刚建立时,西北有突厥未靖,岭南有蛮夷叛乱不断,但因隋国力与物力有限,对这两处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
因西北的突厥贵族曾与北周的统治集团和亲结盟,隋初,突厥与隋的关系就日趋紧张,隋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坚决回以强有力的军事打击。
开皇二年(582),沙钵略可汗带领四十万骑南下,新兴的隋朝面临危机,隋军全力迎击,在开皇三年(583)将突厥的这次进军打败,突厥正式分裂为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臣服于隋,但西突厥汗国则拥兵自重,威胁着隋的统治。
面对北边的威胁,原本就以关陇为本位的隋,更是将西北作为军事防御的重点。
而岭南地区较隋统治中心远,对中原统治构不成较大威胁,则对其采取相对宽松的政治、军事统治。
对其内部政治不多干涉,如开皇十年(590),裴矩巡抚岭南时,镇压当地叛乱后,因地而设了二十余州,并让当地渠帅为刺史、县令。
据《隋书·裴矩传》载:裴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承制署其渠帅为刺史、县令。
”这些州的设立实则同后来唐设置的羁縻府州大体相同。
其次,从地方上说,西北的突厥游牧民族对中原骚扰不断,而岭南地区相对较稳定的政治势力则无意于中原。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唐代羁縻府州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其在唐代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这一制度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以下是对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从其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探讨。
一、积极方面巩固边疆稳定羁縻府州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笼络各地族群首领,以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
在唐代,边疆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通过将各地族群首领任命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减少了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促进民族融合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使得唐代的边疆地区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场所。
由于羁縻府州的设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人员流动。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扩大唐朝统治范围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范围得以扩大。
在唐代,羁縻府州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唐朝直接统治力量难以触及的地方。
通过任命当地族群首领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通过设立羁縻府州,唐王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前往边疆地区,这些移民在当地开展农业生产、畜牧业和商业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消极方面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尽管羁縻府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仍然复杂多变,一些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纷争。
因此,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稳定边疆地区还需更多的努力。
地方势力割据风险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导致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
在唐代,一些羁縻府州的刺史往往是由当地族群首领担任,这些首领在当地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唐朝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羁縻府州

收稿日期:2008-03-18作者简介:周加胜(1980-),男,汉族,山东五莲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8年第3期(总第104期)民族历史唐朝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羁縻府州周加胜(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摘 要: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边疆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通过设置羁縻府州,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中原内地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唐朝;东北少数民族;羁縻府州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922(2008)0320090204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边疆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在这一制度的指导下,唐朝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促进了东北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速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一个重要朝代。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疆域“自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阴山,西抵大漠。
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
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为了在如此广阔的疆域内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唐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
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1]。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唐朝从其建立之初就开始大力推行羁縻政策,在突厥、回纥、党项、室韦、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泛设府置州:“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摘要: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它以中原地区的州县制为蓝本,自贞观四年灭了东突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降服的各少数民族中。
安史乱后,李唐王朝实力衰减,羁縻府州命运发生变化,数目逐渐减少直至丧失殆尽。
而考虑到少数民族与汉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它又与正州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治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羁縻府州;华官参治;都护府;都督府
《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专条有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小者为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
①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前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的行政
制度。
自唐朝重新统一全国之后,疆域的不断扩大,统治者在吸取秦汉以来历代统治少数民族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羁縻政策,形成了唐代独特的羁縻府州制度。
《大唐六典户部尚书》曰:“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
”②该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曾经极具辉煌灿烂的朝代,为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唐王朝遵循以和为本,“文教”先行、威惠交施、“德化天下”的治边理念,通过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实施“羁縻”、“和亲”等安抚、怀柔措施,对边疆“四夷”“节之
以理”将边疆民族纳入大一统的体系。
近年来大多学者在研究之后普遍认为,唐代羁縻府州始建于武德年间,至贞观时代发展为一套体系完整的治边方略。
《新唐书地理志》幽州幽都县:“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
武德元年曰燕州,六年,自营州迁于幽州城中,以首领世袭刺史。
”③从贞观元年(627)开始,太宗多次在契丹、党项等地设州,贞观三年(630)诸部酋长也相继内附,唐王朝又在此置州三十六,县四十七。
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其所属部落也纷纷附唐,而唐廷在决定对他们的统治方式时发现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将突厥迁入内地,“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④;严守华夷之别,主张将突厥降户迁回河北,任其自生自灭;温彦博认为,应该依东汉故事,把突厥部安置在河套地区。
⑤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户十万之众,安置在“东至幽州,西至灵州”沿长城一线的广大地区,“卒度朔方地,自幽州属灵州,建顺、祐、化、长四州为都督府,剖颉利故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云中都督二府统之。
”⑥并把突厥部落的大小酋长召至长安“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⑦这是唐朝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设立羁縻府州。
把突厥贵族全部集中在长安,既有怀柔收买的含义,也能对他们集中管理,使部落处于无政府状态,无法再反抗朝廷。
唐初设立的羁縻州与正州没太大区别,如《括地志》中《贞观三年簿》记载的河南的师、昌州;剑南的冉、笮等州;黔中的庄琰等州,都与正州记录在一起,不做详细区分。
一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平薛延陀和高宗显庆年间平西突厥后,由于边境地区有了大量羁縻府州,才将其与正州区别开来。
从贞观年间至“安史之乱”之前,唐代羁縻府州制度发展到了鼎盛。
首先表现为数量猛增,比如太宗即位之初,全国羁縻府州实际数目远超《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八百五十六个,仅西南地区的羁縻府州就约占总数的一半。
其次,规模之大,几乎覆盖了唐四境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如突厥、铁勒、党项、羌、回纥、契丹、西域诸胡诸蛮等。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发生,地方藩镇割据,唐朝统治者集中力量对付叛乱,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趁机联合,共同抵抗唐廷。
吐蕃也借机侵扰陇右、河西、剑南等大片土地,它联合南诏背叛朝廷,致使原本设于此的松州都督府、茂州都督府等形同虚设,甚至丧失殆尽,原置的羁縻府州不断遭废,数目锐减。
例如,在吐蕃扩张势力之时,首当其冲的松州都督府所统治的羁縻州数从一百零四个减至七十六个。
这种现象不仅在西南地区甚为严重,在西北、东北也是屡见不鲜,羁縻府州制逐渐走向灭亡的深渊。
由于各羁縻府州皆以原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依旧俗而治,为了避免中央与地方在链接上造成真空,唐廷又在一些军事重镇设立了都护府,“掌统诸蕃抚慰、征伐、叙功、罪过”⑧等,从行政、军事等各方面加强对各羁縻府州的管理。
都护府的管理制度不同于羁縻府州,其所属官吏皆由朝廷任命,不能世袭,奉旨办事。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和《中国政治制度史隋唐五代史》关于羁縻府州的统计⑨,唐朝羁縻府州的设置主要以关内道、河北道、陇
右道、江南道,岭南道五道为主。
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主要统治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等北疆的大片地域。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则主要管理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
羁縻府州与都护府的结合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与正州制比较,羁縻府州在管理上所具有的特点
所谓“正州制”,就是中央对于内地各地方实行的统治方式,一般包括州、郡、县三级。
贞观四年(630)温彦博即是以东汉故事为例,迎合了太宗的思想,“打败”了李百药、魏征等人,将突厥降户迁至河套地区的。
而正州制实际上就是羁縻府州制的母体,是羁縻府州的制度蓝本。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在很多方面与中原地区都存在很大不同,要以对华夏人民的统治办法来对待他们势必造成很大的慌乱,而且一些羁縻府州又因地处政治军事要地的缘故,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管理上也会与正州存在不同:
(一)政治管理制度的不同
羁縻府州虽是在正州制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但它与正州相比却具有行政和军事的双重性。
比如“华官参治”即是唐朝对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该制度在贞观末年开始实施,到高唐高宗时就成为定制,在河北道、陇右道、剑南道、黔中道等地都实行过。
这些被派往少数民族的官吏主要是为了处理部落重大事件,如吊丧、立嗣、招抚、安置内服部落、调解羁縻部落与唐朝地方政府的冲突,推行汉化政策等。
名为管理,实为一种监督管束的方式。
(二)军事制度的不同
在军事管理方面,羁縻府州多隶属于诸都护、都督管下。
比如贞观二十二年,西突厥分裂,阿史那贺鲁率部落内附于庭州,太宗与李靖商议对其统治方式时,李靖说:“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涉猎为生,由此常习战斗。
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也。
陛下至此都护,臣请收汉戍卒,处之内地,减省粮馈,兵家所谓治力之法也。
但择汉吏有熟番情者,散守保障,此足以经久,或遇有警,则汉卒出焉。
”⑩李靖是要让阿史那贺鲁代唐朝控制这里,而唐朝军队则集中在某些军事要点进行监视。
于是在贞观二十三年,置瑶池都督府,以贺鲁为都督,这也是唐朝在天山以北设置的第一个羁縻都督府。
(三)经济管理的不同
有唐一代,中央政府与各民族之间长期保持着以互市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往来,从大宗来看,中原地区主要得到马、驼、骡、牛、羊等牲畜,而少数民族则主要获取内地的茶、丝、粮食等物。
隋以前,政府并未设立专门管理互市事务的机构,隋炀帝时,西域诸藩纷纷至张掖,与中原交市,于是炀帝派裴矩主掌其事。
到了唐朝,政府设立了从中央少府寺到地方各监、丞、录事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制与中原地区的管理制有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
但是,官营性的互市往往是唐王朝羁縻政策的特殊手段,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而唐王朝的“朝贡互市”虽与历代的下级臣属向君主奉献礼物没有太大区别,反映政治上的臣属关系,同时也是不同于内
地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特殊的赋役形式。
中央政府往往要根据贡物的多寡给予少数民族大于其贡品价值的“回赐”或“赏赐”。
这种看似松散、随意的经济交流,一方面满足了中央对战马、牛、羊等牲畜的需求,使各民族获利匪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央王朝的的隶属关系,成为羁縻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在古代民族关系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皆因其特殊性而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以正州制为母体,实现了中央对各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而在管理上的羁縻性、开放性更对唐前期的长治久安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史记》谓“羁,马络头也;縻,牛纼也。
”b11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通过“划疆分野……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的方式实现大一统的目的,从武德年间零星设置,到贞观年间制度初步形成,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而由于该制度诞生时日尚浅,本身所带有的许多问题还尚未解决就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渐渐走向夭折。
但这并不意味着羁縻府州制度是失败的,相反,在实施的过程中,统治者一方面吸取中原地区州县制的有效影响同时也注意个少数民族风格的迥异,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管理中充分发挥羁縻的真正含义,保障了在该制度实行的期间中央与少数民族的和谐发展,在我国古代羁縻制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代帝王稳重周边发挥了积极地借鉴意义。
注释:
①③④⑥⑧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19;1019;6037;6038;1317.
②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63.
⑤孙靖国.论羁縻府州制度与边疆形势的关系[j].吉林:吉林大学学报,2008,(3):37.
⑦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8:5163.
⑨白钢,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6.
⑩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43.
b11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