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羁縻府州制

合集下载

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摘要:我国古代的羁縻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管理政策,唐朝统治者继续推行和实施羁縻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取得辉煌成就。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唐朝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而专门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它是历史的产物,对唐中央政府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唐统治者在羁縻府州的设置与管理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因的基本原则,是唐朝灵活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典范。

羁縻府州制度的合理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对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借鉴。

关键字: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特点历代统治者都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一直都实行羁縻政策。

所谓“羁”是指用政治与军事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指用经济和物质利益抚慰。

传统羁縻政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因俗而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改其宜” 。

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进行一定范围的自治,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唐朝统治者开明、日益完备的治国政策更能给当今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羁縻府州制度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政策,加强对羁縻府州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理解唐的民族政策,甚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落实党现阶段的各项民族政策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起着巩固作用,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一、唐朝羁縻府州在设置方面的特点唐政府为了有效管理各少数民族事务而专门设置羁縻府州,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唐的羁縻府州主要分布在关内、河北、陇右、剑南、江南和岭南六道。

关于唐朝的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卷末列有专篇,篇首有序,序的后半段是: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doc22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doc22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浅析唐代羁縻州府的特点及意义—以黔中道下辖的羁縻州县为例摘要:羁縻府州是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建置,是“羁縻”政策的产物。

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别纳入州县的地方行政体系,它有别于两汉时期的“部落方国”,也不同于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而是被列为州县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比“部落方国”进步,但管理又不如土司制度那样严密,处于“部落方国”向土司制度过渡的中间阶段,是将土官逐步纳入“大一统”国家的一个重要步骤。

同时又是封建王朝扩大版图,捍卫边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建立,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代羁縻府州设置黔中道影响唐代羁縻府州是封建中央王朝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方式,它们与内地的正州共同构成唐朝控制本土腹地和四夷边疆的基本行政格式。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

史载:“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

”这些归降的豪强,就有少数民族部落。

而事实上,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真正具有地方行政组织性质则始于唐太宗时期。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稍稍内属。

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及,边州都督、都护府所领,著于令式。

”从记载可以看出,羁縻府州的设置是在统一的中央王朝的背景下设置的,它必须以强有力的中央实力为基础。

唐初,国家政局尚未稳定,因此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不强,基本沿袭隋制。

贞观四年,李靖击败突厥颉利,其部落多来归降,唐朝因此面临如何安置突厥降户的问题,太宗诏令群臣进行商议,中书令温彦博首先提议将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得为扦蔽。

”太宗从长远利益出发,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摘要: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唐朝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

唐朝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

关键词:唐朝;羁縻府州;羁縻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笼络联系的意思,原指套在牛马头上的笼头,用在政治上就是“以夷制夷”。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这种政策始见于汉朝,最早大规模使用“羁縻”制度的是汉武帝,汉通四域,设立西域都护和屯田驻军,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并不是要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

只要各属国相安无事,保证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汉王朝并不要求西域同内地一样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到了唐朝,我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颠峰时期,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而统治者开放,开明,日趋完备,渐成系统的治国策略更能给人以诸多启示。

羁縻府州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唐独具特色且颇为成功的一项民族措施,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在中国地方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唐代羁縻府州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其在唐代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这一制度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以下是对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从其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探讨。

一、积极方面巩固边疆稳定羁縻府州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笼络各地族群首领,以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

在唐代,边疆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通过将各地族群首领任命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减少了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促进民族融合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使得唐代的边疆地区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场所。

由于羁縻府州的设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人员流动。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扩大唐朝统治范围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范围得以扩大。

在唐代,羁縻府州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唐朝直接统治力量难以触及的地方。

通过任命当地族群首领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通过设立羁縻府州,唐王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前往边疆地区,这些移民在当地开展农业生产、畜牧业和商业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消极方面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尽管羁縻府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仍然复杂多变,一些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纷争。

因此,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稳定边疆地区还需更多的努力。

地方势力割据风险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导致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

在唐代,一些羁縻府州的刺史往往是由当地族群首领担任,这些首领在当地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与特点摘要: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它以中原地区的州县制为蓝本,自贞观四年灭了东突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降服的各少数民族中。

安史乱后,李唐王朝实力衰减,羁縻府州命运发生变化,数目逐渐减少直至丧失殆尽。

而考虑到少数民族与汉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它又与正州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治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羁縻府州;华官参治;都护府;都督府《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专条有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小者为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①羁縻府州制度是唐代前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的行政制度。

自唐朝重新统一全国之后,疆域的不断扩大,统治者在吸取秦汉以来历代统治少数民族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羁縻政策,形成了唐代独特的羁縻府州制度。

《大唐六典户部尚书》曰:“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

”②该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兴废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曾经极具辉煌灿烂的朝代,为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唐王朝遵循以和为本,“文教”先行、威惠交施、“德化天下”的治边理念,通过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实施“羁縻”、“和亲”等安抚、怀柔措施,对边疆“四夷”“节之以理”将边疆民族纳入大一统的体系。

近年来大多学者在研究之后普遍认为,唐代羁縻府州始建于武德年间,至贞观时代发展为一套体系完整的治边方略。

《新唐书地理志》幽州幽都县:“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

武德元年曰燕州,六年,自营州迁于幽州城中,以首领世袭刺史。

”③从贞观元年(627)开始,太宗多次在契丹、党项等地设州,贞观三年(630)诸部酋长也相继内附,唐王朝又在此置州三十六,县四十七。

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其所属部落也纷纷附唐,而唐廷在决定对他们的统治方式时发现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将突厥迁入内地,“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李世民与唐代羁縻府州制度

李世民与唐代羁縻府州制度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为 第二 阶 段
, , ,

这 一 时 期 周边 少 数 民族 纷 纷 迁 居 内地 众 多 民 族 杂 居 一

起 中原许 多 割 据 政权 都把保 持境 内 的 安 定 作 为 主 要 目标 对 内迁 少 数 民族 实行 以 夷 治夷 方 针 即 以 部落 为单 位妥 善 安 置 由部 落 首 领 治 理 如魏 武 帝 对 匈 奴
秦 汉时 期为第 一阶段
, , 。
:
其 特 点 是 开 拓疆 土 广 置 郡 县
, ,
:

如 秦始皇 统一六 国不 久 就派
.
,
4 县 建 九 原 郡 迁 徙 罪 犯 实边 ; 派 屠 唯 率 5 0 蒙 恬率 3 0 万 大军 北 击 匈 奴 占 据 河 套 地 区 置 3 万 大 军 征服 南越和 西匝 置桂林 象 和南 海 三郡
李世 民与唐 代 羁糜府 州制度
李 世 民 与 唐 代 羁 糜府 州 制 度
郭灿 江

要 羁磨 府 州 制 度 是 唐 太 宗 时 期 在 周 边 内 附 少 数 民族地 区 推 行 的 一 种 特 殊 的地 方 行 政 制 度
, ,
本 文 回 顾 了历 代 统 治者 对 少 欲 民族 的 管 理 措 施 唐 摩 府 州 制度 的 酝 酿 和 确 立 过 程 并 对 羁 磨 州 制 度 推行 的
。 ,
王 朝统 治 势 力发 展 到 今 天 的 新 疆 和 辽 宁 西 部 等 地 区 这 一 时 期
。 , , ,
中原 王 朝 表 现 了 对 经 略 地 区
。 ,
人 口 和 土 地的 强 烈 占有 欲 然 而 经 过 秦 汉 王 朝 的 积 极 经 营 我 国 疆域 也基 本 上 奠 定 下 来 了

论唐代羁縻府州管理体制的变迁

论唐代羁縻府州管理体制的变迁
rule of military commissioner.but with the consistency developing the nations were no longer contented with the condition that ruled by the Tang dynasty.Consequently,the frontier had lost stable situation as to the continously rebellions and on account of frontier troops calne upon accompanying with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of periphey prefectures did also naturally bring forth.Apparently,this is a policy featured completely in military and its practice was just the display of the nervous frontier and weak central.Moreover,as the military commissioner’S power expanding provincial commanding administrations and protectorates were both bought into the system and even the periphey
Keywords:Tang Dynasty;periphery prefectures;provincial commanding administrations;protectorates| military commissioner

唐朝羁縻府州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唐朝羁縻府州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唐朝羁縻府州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唐朝的羁縻府州制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管理边疆地区。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基本内容及特点。

一、基本内容:1.羁縻制度: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州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特殊管理。

羁縻州府分为羁縻府和羁縻州。

羁縻府设在边疆地区,羁縻州则设在羁縻府管理之下的县市。

2.官职等级:羁縻府州制设置了官员等级,其官职等级高于普通州府。

主要官职包括羁縻使、刺史、都督等,他们在边疆地区行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力。

3.管辖范围:羁縻府州制辖区相对较大,其中羁縻府的管辖范围通常包括数州之地,而羁縻州的管辖范围则是县市。

二、特点:1.边疆重要性:唐朝的羁縻府州制是针对边疆地区而设立的,这些地区对唐朝的边防安全和统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羁縻府州制通过设置高级官员,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唐朝的边疆安全。

2.依附关系:羁縻府州制中的羁縻府是对边疆地区的具体管理机构,由吐蕃、契丹、回鹘等各各族地方势力的首领或贵族担任。

这些地方势力与唐朝建立了一种宗主国和附庸国的关系,以换取唐朝的保护和赏赐。

3.军事管辖:羁縻府州制下的高级官员不仅具有行政和财政权力,还承担着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职责。

他们要组织边疆地区的军队,进行常年的防务活动,应对可能的外敌入侵和边境纠纷。

4.财政管理:羁縻府州制下的羁縻府享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

他们可以征收和管理辖区内的税收,以维持边疆地区的基本行政和军事需求。

而羁縻州则依附于羁縻府,由羁縻府提供一部分财政支持。

5.多样地方差异:由于唐朝辖区辽阔,在不同的边疆地区,羁縻府州制的实行细节和形式有所不同。

例如,西北地区的羁縻府主要针对外族蕃部的管辖,而东北地区的羁縻府则主要针对契丹族的管理。

总之,唐朝的羁縻府州制是一种针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其特点是重视边疆地区的重要性,建立宗主国和附庸国的依附关系,将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力相结合,以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羁縻府州制评议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采取怀柔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归顺,是大多数统治者的最佳政策。

而羁縻政策贯穿于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早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

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

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以唐朝为例,介绍了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在统一唐朝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朝;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一、何谓羁縻府州制度羁縻政策在历史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和亲、册封、贡赐等等。

羁縻府州制度也是其中一种形式。

据《史记》记载:秦定蜀贬蜀王为候。

秦统一西南后,对归降的“西南夷”酋领授为王侯,“蛮夷君长”。

其后,如汉朝在西南(益州)广泛推行“蛮夷君长”统治,这就是所谓“羁縻政策”的最初形式。

这一时期的羁縻政策,只是略加管束少数民族,为了笼络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叛乱。

真正形成制度化,是在唐朝。

因为唐代统治者推行的羁縻府州体制是前人未曾施行的新形式。

而且所建立的府州相对历代的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

从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在东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府州以来,唐在周边民族地区,按民族部落的大小,以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置了羁縻府州800余个。

羁縻府州制度,是指以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并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由朝廷对酋领册封职官称号,酋领“因俗而治”,朝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

也就是把统一进来的民族地区划分为都督府、州、县,实行有别于内地州县的统治政策。

这种制度使各民族在本民族行政领导和经济管理上拥有相应的权力, 也可以按照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

二、唐朝时期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朝立国之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时适地”、“因俗而治”的羁縻府州制。

使各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 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唐朝设置羁縻府州制, 将封建王朝少数民族政治行政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更新更完善的程度。

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

羁縻政策是中国封建皇权统治下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建立后, 为加强中央集权, 对政治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

作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皇权统治, 在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后, 必然会将这种权威推行到他所管辖的各个地区,直到达到民众心中有“皇权至高无上”的目的。

而且皇权权威影响力会不断地伸展扩大,表现在对少数民族的政治行政管理方面, 是郡县制度在民族地区不断拓展。

然而, 皇权权威在扩展其影响力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对于皇权影响力尚未达到的民族地区, 为了保证将其纳入封建王朝统治体系之中, 而又避免发生激烈的冲突,统治者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尽量减少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从秦汉时代起, 诸王朝逐步采取了以羁縻方式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

一方面, 封建中央王朝将少数民族首领作为自己统治少数民族的代表, 通过他们来管理少数民族; 另一方面, 封建王朝又允许少数民族沿袭其传统的经济、政治、行政管理运行模式, 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 并在维护、服从、认同皇权一统的前提下, 自主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从而满足了封建王朝中央和少数民族地方上层双方的现实要求。

唐王朝羁縻府州的设置符合了唐朝统治者和地方少数民族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唐朝大一统的局面。

唐朝初年, 唐高祖颁布诏书, 表示“怀柔远人, 义在羁縻”。

唐太宗即位后, 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政策。

同时, 为加强对羁縻府州的管理, 唐代又建立起都护府这一政治行政管理机构。

都护府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的纽带, 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 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

都护由朝廷命官担任, 不能世袭。

其所属属官也由朝廷任命, 所管辖的事务都要按朝廷的指令和政策进行。

羁縻府州和都护府的设立, 有助于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行政管理, 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团结壮大, 增进各民族的融合与相互了解,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 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 羁縻府州与中央集权的统治本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皇权统治下中央政府对集权的需求不断增强, 与少数民族上层不断扩大的分权或独立的欲望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对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变化,当这些矛盾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原有的和谐与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唐朝统治者又要寻求新的解决方式。

三、羁縻府州制的历史意义唐朝时期的羁縻府州制, 适应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行政疆域的扩大, 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更为严密。

在中央, 三省制的厘定, 六部的确立, 使皇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更广、更大、更深; 在地方, 郡县的划一, 使更多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纳入郡县行政管理体系之中。

而对新的更大范围内的内附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中央王朝则继续沿用秦汉以来的羁縻制度, 并将其达到更完善的程度。

尤其是唐朝前期, 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

如唐太宗所说: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在对少数民族开明的政策下,唐代前期是比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并注意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从而赢得少数民族的信任, 最终形成了少数民族对唐王朝中央的归顺。

唐朝政府通过建立大量的羁縻府州和对少数民族酋领以及民族地区实行册封、互市、朝聘、招抚等措施, 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羁縻政策是历代王朝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它首先是建立在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之上,而这种基本认识就是民族观。

民族观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反映。

不同的阶级、集团由于他们所处的经济利益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

因此,民族观是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几次大分裂时期,但是最终都是走向了统一,符合了历史上的“和久必分,分久必和”的规律。

唐代做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兴盛的时期,统治者心中有“大一统”的思想,推行羁縻府州制度最大程度上符合唐王朝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首先,它直接有利于解决西部边疆诸多问题。

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为实现唐代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西域边疆问题创造了前提条件。

同时,羁縻府州制度有利于唐朝控制丝绸之路,保障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其次,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交流和联系,符合唐王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唐代统治者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对实现唐王朝的疆域统一、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地方的少数民族而言,羁縻府州制度对推进少数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它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相对稳定,使各族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得以发展,相互之间也互不相侵,增进了各民族的感情和信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总体而言,它的建立,加深了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大融合,其历史作用是积极的,也为后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对如何处理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借鉴参考。

比如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关系上,是根据具体的国情和实际,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自治原则、国家统一原则、民族间经济文化加强联系的原则,都可以从历史上民族羁縻统治政策中找到它萌芽发展的线索,现在,我们已建立了各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与过去的羁縻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尽管强调民族区域范围内“依俗而治”的自治,但这种自治得以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与岐视为前提;民族区域自治尽管也强调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性,但它更强调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繁荣。

强调民族平等,追求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灵魂,也是它与历史上民族羁縻政策的本质区别所在。

参考文献:[1] 王仲翰. 中国民族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3 ,153.[2] 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M]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3] 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课题组. 中国民族史(1 - 8卷) [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4]彭建英著.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5]龚荫著.“羁縻政策”论述.贵州民族研究.1991.3.[6]林超民著.羁縻府州与唐代的民族关系.思想战线.1985.5.[7]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 年第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