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縻府州

合集下载

唐朝羁縻府州都督和刺史的区别

唐朝羁縻府州都督和刺史的区别

唐朝羁縻府州都督和刺史的区别
唐朝的羁縻府州都督和刺史在职责和权力上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羁縻府州都督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的官员,由当地势力首领担任。

他们需要向朝廷纳税,上报户口户籍,并且不再拥有“国王”、“单于”等头衔。

名义上,他们是唐王朝官员中的一份子。

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这意味着在都督府范围内,军事和民政名义上都在唐王朝的管控之下。

尽管如此,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这使得都督府实际上仍然是相对独立的王国。

其次,唐朝的刺史是州的平级官员,主要负责掌管民政。

实际上,从地位上来看,刺史和都督是相当的。

然而,相对于都督只掌管军事方面,刺史则更多地负责民政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官职叫做大总管,负责掌管军事和民政两个方面。

因此,可以认为在权力上,刺史比都督略微大一些。

总的来说,唐朝的羁縻府州都督和刺史虽然都是地方官员,但在职责和权力上存在差异。

都督更侧重于军事管理,而刺史则更侧重于民政事务。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

唐代东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及演变在唐代的东北地区,那可是个风云变幻的地方。

羁縻府州的设置和演变,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东北,大家都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模样,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个羁縻府州,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统治地方的策略,既要打压,也要安抚,真是个微妙的平衡。

先说说这个羁縻的意思。

就像老百姓常说的“养着不急”,给地方上的少数民族一点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有点儿话语权。

唐朝的皇帝们可不是傻子,他们明白,要想稳住这个地区的局势,就得让当地人心甘情愿地跟你合作。

于是,羁縻府州就诞生了。

这个设定就像个温暖的怀抱,表面上是个官府,其实里面藏着的是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你想啊,东北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可丰富了。

各族人民,个个都有自己的习俗和文化,这可真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所以,羁縻府州就像个大熔炉,慢慢地把不同的文化混在一起。

唐朝的统治者们就用这种方式,把各族人民都拉到同一个战壕里。

只要各族人民愿意和你“共舞”,日子就好过。

再说到演变,时间一长,这羁縻府州的样子也开始变了。

最初,这里可是热闹得很,大家都在一起和谐相处,感觉就像一家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风云变幻,形势也开始复杂起来。

地方上的势力逐渐壮大,有些人开始想着“独立门户”,不再那么听话。

这个时候,羁縻府州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得想办法把大家的心又拉回来。

有些官员可真是聪明,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统治。

比如,搞一些“互利共赢”的,让各族人民觉得跟朝廷合作有好处。

这就像“和气生财”,让大家都有所获。

时不时派一些官员下去走访,跟百姓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觉得你真心实意,愿意为你卖命。

不过,光靠这些可不够。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北的资源吸引了不少目光,外来的势力也开始插手。

这时候,羁縻府州的官员们可得绞尽脑汁,想办法维护地方的稳定。

毕竟,少数民族如果觉得受到威胁,那可就麻烦大了。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摘要: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唐朝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

唐朝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

关键词:唐朝;羁縻府州;羁縻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笼络联系的意思,原指套在牛马头上的笼头,用在政治上就是“以夷制夷”。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这种政策始见于汉朝,最早大规模使用“羁縻”制度的是汉武帝,汉通四域,设立西域都护和屯田驻军,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并不是要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

只要各属国相安无事,保证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汉王朝并不要求西域同内地一样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到了唐朝,我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颠峰时期,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而统治者开放,开明,日趋完备,渐成系统的治国策略更能给人以诸多启示。

羁縻府州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唐独具特色且颇为成功的一项民族措施,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在中国地方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羁縻府州名词解释

羁縻府州名词解释

羁縻府州名词解释古代民族分治制度。

唐宋时期在边疆地区实行的由中央王朝控制的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包括羁縻州、府、县三级机构。

羁縻是古代“属夷”的一种。

唐宋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施行的一种管理制度,即将边疆各族划为若干行政单位,授以都督、都护等官职,委派汉人加以监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始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使之与南朝的梁、陈三个政权鼎立,这是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北方边疆的局势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1。

2。

隋朝( 581-618)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疆域辽阔。

北部边疆和东北边疆,分别设置了东夷、靺鞨、奚、高丽四个少数民族政权。

大业九年( 613),设置羁縻府州。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政局混乱,先后出现了诸如窦建德、刘黑闼、梁师都等众多的割据势力。

3。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在开国时期,曾分封过突厥、回纥、靺鞨等许多氏族集团为王国,各王国称臣纳贡,史称“府州”。

在各王国内,又设“羁縻府州”。

贞观四年( 630),唐太宗下令“定天下诸州”,改州郡名号。

在此前后,唐王朝曾先后分封突厥、回纥、靺鞨、室韦、契丹等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汗,建立“羁縻府州”。

4。

羁縻府州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行政区,其长官由朝廷任命。

如唐朝时期的单于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等都曾兼领羁縻府州。

5。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战乱不止,无暇顾及边境。

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政权林立,几乎每个政权都占有一些州县。

6。

8。

羁縻府州管辖的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日中国新疆省喀什市以南,巴楚、伽师、叶城、阿克苏、库车、沙雅等县以及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鄯善等县,共计约2万平方公里。

7。

宋太祖灭北汉后,在燕云十六州故地设置顺州、儒州、檀州、蓟州、霸州、滨州、平州、营州等“七州”,又称“燕云十六州”。

元初,撤销“七州”,将北部边疆地区纳入“岭北行省”版图。

元世祖中统二年(1352)改置燕京路,后改置中书省。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唐代羁縻府州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其在唐代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这一制度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以下是对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评价,从其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探讨。

一、积极方面巩固边疆稳定羁縻府州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笼络各地族群首领,以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

在唐代,边疆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通过将各地族群首领任命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减少了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促进民族融合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使得唐代的边疆地区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场所。

由于羁縻府州的设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人员流动。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扩大唐朝统治范围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范围得以扩大。

在唐代,羁縻府州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唐朝直接统治力量难以触及的地方。

通过任命当地族群首领为羁縻府州刺史,唐王朝成功地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通过设立羁縻府州,唐王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前往边疆地区,这些移民在当地开展农业生产、畜牧业和商业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消极方面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尽管羁縻府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唐代,许多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仍然复杂多变,一些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纷争。

因此,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稳定边疆地区还需更多的努力。

地方势力割据风险羁縻府州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导致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

在唐代,一些羁縻府州的刺史往往是由当地族群首领担任,这些首领在当地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

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

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一、什么是羁縻府州呢?哎呀,这羁縻府州啊,在新唐书中可有不少记载呢。

它就像是唐朝管理边疆地区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你想啊,唐朝那么大,边疆有好多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羁縻府州就像是一种很灵活的管理手段。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这些地方呢,当地的首领还能继续管理自己的地盘。

这就好比,唐朝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些小家庭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来生活,但是呢,又承认唐朝是大家长。

这种方式可聪明啦,既让边疆地区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能让唐朝对这些地方有一定的管控。

二、新唐书中的具体记载在新唐书中,关于羁縻府州的记载那是相当丰富。

比如说记载了羁縻府州的设置范围,从北方的草原地区到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有。

它还记录了羁縻府州与唐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像羁縻府州要向唐朝进贡,这进贡呢,就有点像一种表达友好和臣服的方式。

同时,唐朝也会给羁縻府州一些赏赐,这赏赐可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文化、技术之类的。

而且,新唐书中可能还会记载羁縻府州内部的一些社会结构。

比如当地的部落组织形式,他们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很有趣的内容。

我想啊,这羁縻府州里的人们,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可能有的擅长骑马放牧,有的擅长种植一些特殊的农作物。

唐朝能尊重他们的这些差异,真的是很包容呢。

三、羁縻府州的意义羁縻府州的存在意义可重大啦。

它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唐朝的汉族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这种交流包括贸易往来,少数民族的特色商品可以进入唐朝的市场,而唐朝的丝绸、茶叶等也能到达边疆地区。

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融合,唐朝的文化很发达,像诗歌、绘画之类的,可能会慢慢传播到羁縻府州地区。

同时,羁縻府州的文化也会给唐朝带来新的元素。

它还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有了羁縻府州这种管理方式,边疆地区就不容易发生大规模的叛乱或者战争。

当地的首领在唐朝的认可下管理自己的地盘,他们也会努力维护自己地盘的和平稳定,这样整个唐朝的边疆就相对安宁啦。

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

2、王立霞. 唐代羁縻府州内部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 (12) 唐代羁縻府州是唐仿内地行政制度而建,其结构多为府 —州,府—州—县,州—县。但县及县以下组织则较复 杂,如龟兹无县而有城,城下又有村坊;江南诸道则县下 设村洞。这两种建制既有唐制,又有地方特色,而此种 独具特色的基层建制却不是唐周边民族地区都能设臵 的,体现了唐羁縻府州的等级性,而此又决定了唐羁縻 统治的多样性。
我国对羁縻府州制度建臵背景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研究 1.《边防典》叙述了历代的边防与边疆各民族政权的情况, 为中国古代民族史和国防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2.马大正的《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2004年7月19 日 来源:光明日报)解释了羁縻的含义、以唐代为典型 叙述羁縻府州制度的历史原因,大多直接取材于第一手 资料。(较权威)
text1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
text2
text3 text4
文化方面
From—1、崔明德《述评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5.2刊 2、《唐羁縻府州制度对当前民族行政区划制度完善之研究》 2012年湖南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
维护了隋唐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地位,巩固了国家统 一局面 ;羁縻府州制从政治上使 得中央王朝有正当的理由对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行政管理。 宋袭唐制,在西北的一些少数民 族地区设臵羁縻府州,元明清时 期都加以延续和发展。而且,随 着历史的推进,各朝在西北民族 地区的统治力逐渐增强,无论怎 么说,它们的基本精神是唐羁 縻府州体制的发展。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 的必然产物,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 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 面的特殊意义。唐代的统治者在羁縻府 州设臵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适时适地、 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 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 系的成功之举,其合理内核颇有借鉴意义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基本内容1.羁縻府州制度早在隋代统一之初,其统治者就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的特殊性,对于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物。

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若是试图用武力或者外部的行政手段强行改变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实行与汉族一样的政治制度,不仅难以奏效,而且还会激起反抗和叛乱。

于是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

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

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

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羁縻府州在机构与管辖方面,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1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佐均由本族人担任,并允许在本族内部称“国”。

这种依靠原有统治机构进行统治的办法,避免了因传统制度的骤变而可能出现的动乱。

唐朝在大多数民族地区采用了这种办法。

2 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共同治理。

同时也由中央派遣代表进行“监视督导”。

3 羁縻府州的区划以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为基础。

4羁縻府州的赋税仍由当地首领按原来的规定征收,但不上交唐朝财政。

唐朝皇帝还时常赐给少数民族首领大量财物。

赈济遭灾的当地群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唐代的羁縻府州羁縻府州是唐朝为安置边境地区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而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括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唐人或称为“藩州”。

自唐高祖武德年间起,至宣宗大中年间的二百四十年内,都不断的有羁縻府州的设置。

其数量之多,也为罕见,《大唐六典·户部尚书》中记载唐羁縻州有800多,而刘统经过考证则证明“唐朝设置的羁縻府州,就目前能收集到的,已达到将近1000个。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它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及经济文化交流,又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羁縻府州作为唐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种较稳定的制度,可以追溯到隋代的岭南地区。

对隋在岭南地区设置羁縻的原因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究.首先,从中央看,隋刚建立时,西北有突厥未靖,岭南有蛮夷叛乱不断,但因隋国力与物力有限,对这两处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

因西北的突厥贵族曾与北周的统治集团和亲结盟,隋初,突厥与隋的关系就日趋紧张,隋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坚决回以强有力的军事打击。

开皇二年(582),沙钵略可汗带领四十万骑南下,新兴的隋朝面临危机,隋军全力迎击,在开皇三年(583)将突厥的这次进军打败,突厥正式分裂为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臣服于隋,但西突厥汗国则拥兵自重,威胁着隋的统治。

面对北边的威胁,原本就以关陇为本位的隋,更是将西北作为军事防御的重点。

而岭南地区较隋统治中心远,对中原统治构不成较大威胁,则对其采取相对宽松的政治、军事统治。

对其内部政治不多干涉,如开皇十年(590),裴矩巡抚岭南时,镇压当地叛乱后,因地而设了二十余州,并让当地渠帅为刺史、县令。

据《隋书·裴矩传》载:裴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承制署其渠帅为刺史、县令。

”这些州的设立实则同后来唐设置的羁縻府州大体相同。

其次,从地方上说,西北的突厥游牧民族对中原骚扰不断,而岭南地区相对较稳定的政治势力则无意于中原。

其主要的政治势力代表,号为“圣母”的洗夫人在开皇九年(589),面对隋的3万南下大军,“一方面推行保境安民,另一方面不囿于对隋的愚忠之情,主动请归,于是岭南悉定。

”因此隋对岭南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地方威信较大的豪族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

这样对隋来说,避免了同不同文化、风俗的激烈碰撞,也减轻了军事负担;而对岭南地区来说,则免受了兵革之苦。

所以在岭南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是隋较好的选择。

隋不仅在岭南设置羁縻府州,在其它地方也设有羁縻府州,如云南地区,有昆州、协州、曲州等。

《新唐书地理志七(下)》中的记载“昆州本隋置,隋乱废。

……协州本隋置,隋乱废。

……曲州本恭州,隋置,隋乱废。

”)可见,隋朝时已经比较广泛地在边疆设置羁縻府州,只是隋国运较短,并没有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但却为唐羁縻府州的设立提供了基础。

唐初高祖时期,国家刚刚建立,政权基础还不牢固。

统治者仍主要忙于在中原地区恢复统治秩序和从事政权建设,还没有将主要的视线放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

羁縻府州的设立仍无定制,主要是继承隋的政策,且羁縻政策的实施,大多为镇压叛乱后的权宜之计。

且其设置也多因边远地区难以控制,其实质属于一种内迁。

如武德元年(618),在河北幽州境内设燕州。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引隋《北藩风俗记》曰:“初,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

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率忽使来部、窟突使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户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

自扶余城西北举部向关内迁附,处之柳城,乃燕郡之北。

炀帝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

唐武德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

”唐太宗即位后,随着政权的巩固,统治秩序的稳定及经济的好转,开始注重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他总结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在《贞观政要》中说“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

”“汉武帝伐匈奴,隋炀帝征辽左”。

“人贫国败,实此之由。

”况且“狄不可尽”。

因此,对少数民族太宗就不想采取同以前一样的过于强硬的方法。

贞观四年,唐平定东突厥后,太宗在朝廷中让大臣们商议就采取何种政策统治降服后的少数民族,意见各不相同。

大部分官员仍对突厥怀有戒心,建议将投降的突厥分散,充到内地,以分化他们的势力。

魏征则主张将他们远迁河北,以免对中原造成威胁之势。

而中书令温彦博则建议:“如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五原塞,全其部落,以为扦蔽,不革其俗。

因而抚之,实其空虚之地。

”太宗分析各种建议,认为强行将少数民族内迁,即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迫使其同化于汉族之中,势必造成民族隔阂、对抗和冲突。

这不仅无法安定边疆,而且会危及唐王朝的统治;而让其远迁,又会人为的隔断民族联系,加深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冲突,也不利于边疆的安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唐太宗断然否定前两种主张,果断地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

“在朔方,自幽州属灵州,建顺、佑、化、长四州为都督府,剖颉利故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云中都督二府。

”其后,唐便以此作为建置羁縻府州的基本方针,但羁縻府州的设置在唐初仍多属内迁的形式。

直到贞观十三年(639),突利可汗的弟弟结社率行刺太宗未遂。

太宗思想变化,认为突厥降户居住在内地是危险的,于是以阿史那思摩为可汗,“突厥及诸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作藩屏,长保边塞。

”让许多内迁的突厥人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以内迁为主的方式到此基本结束。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8)平薛延陀,羁縻州在边境地区大量设置,对其管理也逐渐规范,将其与唐朝直接控制下的正州区别开来。

一般来说,羁縻州的地位低于正州,中央政府对他们的控制并不严,日常事务都由边州都护府托管。

唐朝设置的羁縻府州,虽有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

但内附的少数民族并非都严格按此四级设置管理。

有的内附部落未设羁縻州,仅设一羁縻县而已,附于正州境内。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与羁縻府州的设置方式有关,唐朝的正州基本上由朝廷统一设立,其领地、户口、官员皆有定制。

而羁縻府州则不同,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由朝廷直接下令设置。

贞观四年平东突厥,“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定襄、云中都督府。

”贞观二十年(646)平薛延陀,太宗至灵州会见诸内附部落酋长。

次年,“诏置瀚海、金微等六府,皋兰等七州。

”“分突厥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

据诸姓降者,准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低,授刺史以下官”这几次设置,均由朝廷直接下令,且规模较大。

(二)朝廷派使节出访设置。

地域较为偏远的西域地区多为小国,且原多被突厥控制,在唐平突厥后,多由朝廷派使节出访设置。

《唐会要》卷三十六:“显庆三年五月九日,以西域平,遣使往康国及土火罗等国,访其风俗物产与古今废置,画图以进。

”《唐会要》卷九十九记载“果毅董寄生往康国,置康居都督府。

又往史国置去沙州,以其国王为都督、刺史。

以陇州南由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

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

”王、董二人置州县后返回长安,撰《西域国志》六十卷,后由许敬宗在显庆三年将书上奏朝廷,其设置的羁縻府州由朝廷予以承认。

(三)由军事将领在征讨中开置。

在东部,隋时就开始的对高丽的征讨,唐仍没有停止,且战局时胜时负,高丽对唐的降叛局势也因军事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那些地方羁縻府州的设置则由军事将领在征讨中开置。

显庆五年八月,苏定方平百济,“平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七十六完。

乃析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擢酋渠长治之。

命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城,做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文度济海卒,以刘仁轨代之。

”)这是唐朝在朝鲜半岛最先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设置五个都督府后,苏定方即挟带百济王公大臣及百姓1.2万人乘船返回,新罗乘势占据大部分百济故地,只有刘仁轨驻守的熊津都督府还在唐朝的控制之下,唐朝军队驻守在泗茈、熊津、带方三城。

总章元年(668)九月,“李绩拔平壤,高丽”李绩“分高丽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为九都督府。

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乐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

擢其酋帅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与华人参理。

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户,总兵二万人以镇抚之。

”后李绩又上奏朝廷,建议与高丽贵族泉男生、刘仁轨共同商议在高丽、百济故地设置羁縻府州。

但这种羁縻府州的设置主要是凭借军事的威慑力而置,因此它的统治是不能巩固的,唐军撤退后,高丽、百济境内的羁縻府州很快废弃。

(四)由边州都督府开置。

在南部剑南、岭南和江南三道,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经济不发达。

在这些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主要是利用招抚和征讨的方式,将地方豪族大姓控制下的领地纳入唐朝边州都督府的管辖之下而设置。

武德五年,李靖“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

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武德七年(624),商州都督府长史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将兵五百人至西洱河,周历数千里。

蛮夷豪帅皆望风归附,来见仁寿。

仁寿承制置七州十五县,各以其豪帅为刺史、县令。

”)羁縻府州大都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依据部落大小而列置。

在唐朝设置的羁縻府州中,其最高一级是都护府,其次是都督府,都督府内别置经略一官,可直接处理各府下辖羁縻府州的民族事务。

羁縻府州则以部落划分,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在岭南地区更小者为洞。

在羁縻府州的机构设置上,唐廷采用了与普通州县不同的统治方式。

在羁縻府州内,保留了原来部落部族首领酋长的政治地位,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不改变原来的政治制度,不触动原有的经济结构。

所有的羁縻府州,均由该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

他们可以用原来的统治机构,按本民族习惯去治理所辖的区域。

如回纥酋长吐迷度在被唐朝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后,吐迷度仍私自号可汗。

“署官吏,一似突厥。

有外宰相六,内宰相三,又有都督、将军、司马之号。

”此外,“在高宗显庆年间,平阿史那贺鲁与于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设昆陵、蒙池都护。

”这两个都护府的全部官员从都护到各都督府的都督、各州的刺史都由本族的酋长首领担任;对诸部落,二都护又兼有可汗称号。

对西突厥的十姓部落,唐保持了原来的部落体系、政治制度。

按其部落的范围大小列置州县,任命原来酋长为都护,都护在唐廷派来的官员监督与协助下,可以任命刺史以下官员,这些官员也大都为原来的酋首土长。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则是以汉官参治,即派遣汉官充任羁縻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

对于社会经济形态与中原基本相同的民族地区,如辽东一带采用此种办法。

朝鲜古籍《三国史记》卷七记咸亨元年(670)六月,“高丽谋叛,总杀汉官。

”仪凤元年(677)二月,唐朝“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先是有汉人任安东官者,悉罢之。

”可见唐朝平定高丽,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的一段时间,在管下诸羁縻府州中曾普遍设华官参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