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名人_李世民的故事

合集下载

唐太宗有什么故事

唐太宗有什么故事

唐太宗有什么故事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开国功臣,他称帝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百姓努力。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唐太宗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太宗的故事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说他的名字暗藏着济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汉族人,除了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外,还是非常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他一生有很多功绩,其中被很多人称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他推行了众人皆知的贞观之治,在他继承皇位之后,对大臣们非常尊重,努力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非常积极地向爱卿们吸取经验教训,贞观年间,他主张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但是又不是强迫他们服从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积极听取各个小国的治国方法,尽量让他们都满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时候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设立了让人才们自由学习的弘文馆,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

他受文人们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贵贱,用人的时候以贤德为唯一的标准,这就为非官宦子弟的廉洁之士提供了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这些寒门弟子也为政界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

这对整顿政绩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对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炀帝为戒,成为皇帝之后积极鼓励各位大臣给自己提意见,而且把谏言的权利放宽,这样可以有力的减少他决策的失误。

有时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让李世民有些下不来台的状况发生了,他也不会因此怪罪他们而是与他们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就是因为他这样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为国家带来了国泰民安的时期。

唐太宗不徇私的故事唐太宗是历史唐朝第二代君主,也是唐朝开国功臣,在他统治期间,唐朝是很兴荣的,而当时的大臣也都很忠诚,有什么事,都是敢于直言进谏,不会刻意阿谀奉承。

李世民在要求群臣时,也是很严格要求自己的,不会随意徇私。

一次,还是他做秦王时,就在门下做事的官员犯了错,找来求他饶恕,李世民有些为难,念及旧情,想要赦免他的罪,不撤他的官职,可是遭到了魏征反对,觉得他做秦王时,在他手下的人数颇多,如今都是天下四处都有,要是都犯点事,就找他徇私舞弊,他都要念及旧情,饶过他们,那那些进谏的官员不就无法声张正义了,所以觉得那样做可能让进谏的官员寒心,以后不愿直言提议事情了。

有关唐太宗李世民作文600字伟大的历史人物

有关唐太宗李世民作文600字伟大的历史人物

有关唐太宗李世民作文600字伟大的历史人物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有关唐太宗李世民600字内容如下。

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

他,是一代文武双全的皇帝。

他虽然是玄武门政变的制造者,但也开创了名噪一时的贞观时代。

他一度推崇佛教,导致出现了玄奘一类的名僧。

他就是当时以及是现在都是中国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乃是一代著名的军事家。

破窦建得、刘武周,定河南、北京,无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奇迹。

一时间声名鹊起,威望大增,人心纷纷沸腾,歌颂秦王的伟大功德。

而李世民也是一代谦虚自律的臣子,在赞扬声中,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骄傲自大,这样人心都归附到秦王这边,甚至一度出现民众提出了换太子的建议。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顿时慌了手脚,和四弟李元吉计划向秦王集团发起猛攻。

李世民集团毫不示弱,给予还击。

后来兄弟反目成仇,屡屡发生惨案,一时人心惶惶。

太子李建成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李世民。

李世民忍无可忍,带领门下的武将在玄武门外发动政变,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囚禁父皇,得到军权,正式接管大唐。

李世民坚持“以人为本”的王道政策,外交内好,大力发展农业和学业,屡派使者出使西域。

和房玄龄等大臣养民爱民,讨论尧舜之道,探索最终的王者之道。

家家有饭吃,户户有衣穿,人人有农田。

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人人皆大欢喜,出现了鼎盛的人间。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世民为太子之位伤透了脑筋。

最后废太子李承乾,弃魏王李泰,反倒选择了温和怯懦的李治,这个选择显然是非常明智的。

在人生暮年,唐太宗李世民又一次作出了伟大的选择。

贞观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版图广阔,势力强大,更重要的是有了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贤明的君主,还有房玄龄这样的大臣。

这样的时代,能不叫人佩服、赞叹?。

敬佩的人作文之李世民500字

敬佩的人作文之李世民500字

敬佩的人作文之李世民500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是唐代历史上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

他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

他立志皇位,志在必得。

小时便“善于骑马,好弄弓矢”,16岁那年,巧用疑兵,雁门解围,看到随朝天下大乱,天下需要治世之主,便开始树立平定天下、治理八荒的雄心壮志。

他立下了目标之后就去实践。

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网络能人志士,共同磋商天下大事。

他劝父反随建唐,披褂上阵屡立战功,很多有识之士便把天下重新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年轻的李世民身上。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终于登上了帝位!他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

登上帝位了的李世民谨记天下苍生,推行贞观之治,大纳贤才,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从一个军事家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四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

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借览和创新,李世民成长为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既爱江山,又爱美人。

他爱的也大都是极品女人:最贤慧的长孙无垢、天才美女徐惠妃、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等。

唐太宗有眼光、有能力,真的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吗?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李世民的小故事

李世民的小故事

李世民的小故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而李世民则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他的才智和智慧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统治者,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聪明机智,善于思考,对于政治和军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他的父亲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任命为太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李世民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分析问题,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深知一个好的统治者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他积极学习各种学问,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他还经常与学者和智者交流,以获取更多的见解和建议。

李世民的领导能力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调动军队的力量。

他带领唐军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他的军事才能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受人敬仰的统帅,也为他赢得了许多忠诚的将领和士兵。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李世民还以他的仁德和公正而闻名。

他重视人民的福祉,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他还注重司法公正,打击腐败和贪污行为,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李世民的小故事中有一则关于他的仁德和公正的故事。

有一次,李世民听说有一个农民因为欠债而被迫卖掉了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听后非常愤怒,他立即下令取消了这个农民的债务,并将他的儿子送回给他。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对李世民的敬仰更加深了。

李世民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一个繁荣和稳定的时期。

他的智慧和勇气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皇帝,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总结起来,李世民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他的才智和智慧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皇帝。

他的领导能力、仁德和公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他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李世民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和伟大。

李世民成就的作文素材

李世民成就的作文素材

李世民成就的作文素材
《李世民的那些厉害事儿》
嘿,咱今天来说说李世民哈!你知道不,这李世民可真是个牛哄哄的人物呀!就说他打江山那会吧。

有一次,李世民带着他的军队去攻打一个敌城。

那场面,好家伙,人山人海的呀!他骑在马上,威风凛凛的样子,可帅啦!
李世民那是相当有智谋,他没有傻乎乎地直接就往上冲,而是先观察了一下城墙的情况和敌人的布局。

他就像个聪明的猎手,在寻找最佳的进攻时机呢!然后呀,他瞅准了一个地方,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冲啊!”那声音,那气势,简直了!士兵们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嗷嗷叫着就往前冲。

李世民自己更是勇猛无比,挥舞着他的宝剑,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敌人在他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呀!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奋勇作战,很快就攻克了这座敌城。

哇塞,那胜利的喜悦呀,别提多让人激动啦!
你看看,李世民就是这么厉害,靠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打下了大大的江山,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他的这些事儿呀,真的是让咱佩服得五体投地哟!真不愧是一代雄主呀!咱呀,就得多学学人家李世民,那股子冲劲儿和聪明劲儿,说不定咱也能成就一番自己的小事业呢,哈哈!。

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唐朝的一位伟大皇帝,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智慧。

他的治理手段和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早年经历、登基为帝、改革政策和对外征战等方面,来讲述李世民的故事。

一、早年经历李世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文成公主。

从小,李世民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他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于国家政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李世民的成长过程中,他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他学习了文学、历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领导能力。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登基为帝李世民在唐太宗去世后,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登基后,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李世民注重选拔人才。

他设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政府中的官员能力更加优秀,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李世民重视农业发展。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李世民还注重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建设。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官员和百姓的监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三、改革政策李世民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他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建立了军队的统一指挥系统,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纪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使得唐朝能够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其次,李世民进行了财政改革。

他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调整了税收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李世民还进行了教育改革。

他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修建了学校和图书馆,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对外征战李世民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战,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他先后征服了东突厥、高句丽、吐谷浑等国家,将他们纳入了唐朝的版图之中。

【名人故事】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在唐朝初年的长安城里,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巍峨的皇宫之上,金碧辉煌中透着一股不凡的气息。

在这座权力的中心,一位年轻的帝王正用他的智慧与胆识,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不久,便深知治国之道,首在用人。

然而,这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却也鱼龙混杂,如何慧眼识珠,成为他日夜思索的问题。

一日,宫中传来消息,说城外有位名叫“怪才李”的奇人,行为举止怪异,却满腹经纶,无人能解其深意。

李世民闻言,心中一动,决定亲自召见这位“怪才”。

当“怪才李”被带进金銮殿时,满朝文武皆是一惊,只见他衣衫褴褛,头发蓬松,手中还拿着一把破旧的扇子,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

众臣心中暗笑,以为陛下这次是看走了眼。

李世民却不为所动,他缓缓起身,走到“怪才李”面前,轻声问道:“听闻先生才华横溢,朕有一事不明,愿闻其详。

”“怪才李”微微一笑,也不客气,张口便道:“陛下心中所忧,无非是如何选贤任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此言甚是!”李世民心中暗暗称奇,面上却不动声色。

“怪才李”接着说:“陛下若欲得人才,需不拘一格,不以出身论英雄。

且听我讲一个故事。

”众臣一听,纷纷竖起耳朵,连那些原本轻视“怪才李”的大臣也好奇起来。

“昔日有一国,国王求贤若渴,然朝中大臣皆以门第为重,忽视真才实学。

一日,国王得一奇人,此人出身贫寒,却精通兵法,能言善辩。

国王初时不信,命其于朝堂之上,与群臣辩论。

奇人毫不畏惧,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最终令群臣心悦诚服。

国王大喜,遂委以重任,此人后来果然成为国之栋梁。

”故事讲完,大殿内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李世民若有所思,转头看向那些曾经轻视“怪才李”的大臣,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先生所言极是,朕受教了。

”李世民缓缓说道,随即下令,“即日起,凡有才能者,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那些原本靠门第立足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神色各异;而那些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之士,则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两个:
故事一:鹞死怀中
一天,李世民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李世民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李世民的怀里。

故事二:太宗与鹦鹉
有一次,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送给李世民一只鹦鹉。

这只鹦鹉不仅羽毛漂亮,而且能说话唱歌,深得李世民的喜爱,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

然而,李世民在享受这份欢乐的同时,还要防着大臣们知道,尤其是那位谏议大夫魏征。

因为魏征时常会让李世民下不了台,所以李世民非常怕他知道自己玩物丧志。

有一天,李世民忙了大半日,刚放出鹦鹉,让它唱支歌让自己轻松一下。

此时,他听到太监唱道,谏议大夫魏征求见。

李世民一听,生怕魏征看见鹦鹉,赶忙将鹦鹉塞进自己的手袖里。

然而,魏征早已看到了李世民手袖里有东西在动,于
是他慢条斯理地向太宗皇帝奏报了一个时辰才告退。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李世民的人物形象,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胸怀。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

请注意,以上只是虚构的民间故事,并非真实历史。

如需了解李世民的真实历史,建议查阅相关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壮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

据说在他4岁那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李世民从小就开始习艺练武。

他善于骑马,喜欢射箭,好弄弓矢,机智果敢。

他还熟读兵法,经常引用《孙子兵法》里的话和父亲讨论排兵布阵的策略。

由于李世民年轻有谋,所以结交和网罗了不少英雄豪杰。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困在雁门。

情势万分危急,隋炀帝派人将诏书缚于木上,投入汾水,这才传出消息,在全国招募勤王之师。

16岁的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救驾的队伍里。

雁门之战是李世民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参与军阵,而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也在此战中初露头角。

两年后(公元617年),李渊就任太原留守,18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了太原。

当时的隋王朝各地战火纷起,李渊率部出击,深陷敌阵。

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飞骑冲入万军阵中与父亲会合,父子合力最终突围而出。

这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李世民审时度势,广交各路英豪,所有结识他的人无不愿为他效死。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建立了唐王朝,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秦王破阵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三月,甘肃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举兵10万进犯关中,李世民率部出击。

在战役中他巧用谋略,在实战中又亲率左右数十骑领先冲入敌阵,唐军士气顿时大振,薛仁杲大败投降。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歼灭了刘武周的军队,收复河东全境。

同年七月,刚刚结束征刘之战的李世民没有多松一口气,便率3万军出关,攻打已经自立为郑皇帝的王世充,一举将其击败。

接着,李世民又以3500人战胜窦建德的10万大军,获虏5万余人。

22岁的李世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贞观之治
公元627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帝位,开始了对唐朝为时23年的统治。

他在位时,年号贞观。

贞观年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历史学家
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于用人,还要广泛听取意见。

因此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贵贱,都能够得到他的重用。

魏微敢于向太宗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生气,也不退让。

太宗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合并州县,节省开支;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减轻劳役负担,让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等。

这些措施很得民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皇帝是舟,人民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采用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护,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他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使汉藏民族关系更加友好亲密,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