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作为中英两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英两国在茶文化方面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两国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也彰显了两国的历史渊源和交流互动。
本文将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以期进一步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社会意义。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在于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
在中国,茶被称作“饮料之王”,不仅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人认为,茶具有净化身心、提神醒脑、健身养生等功效,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疾病和疲劳,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和美学的魅力。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
中国茶文化还深受道家、佛家、文人雅士等各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饮茶礼仪、茶道艺术和茶文化传播等多种特色。
与中国的茶文化相比,英国的茶文化则更为康宁和优雅。
英国人将茶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下午茶文化的体现,茶在英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的茶文化特点是注重茶具的选用和品质,崇尚传统的英式下午茶文化。
在英国,下午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常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茶、甜点和饼干,寻找细腻和协调的口味,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
另外,中英两国的茶饮文化也存在对茶的种类和品质的不同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涵盖了茶叶较多的品种,包括绿茶、黑茶、红茶、白茶等多种类型,每种茶叶都有着特定的产地、种植方法、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也重视茶叶的品质和质量,认为茶的好坏与茶的产地、气候、土壤、水源、采摘和制作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英国,茶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红茶为主,英式红茶因其颜色浓郁,口感醇厚,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
英国茶文化则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以乌龙茶和白茶等精品茶叶为主,追求深度、香气和入口清爽。
总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茶品种和品质的追求等多方面。
中英两国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各具特色。
中英两国也在茶叶制作、茶具设计、茶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交流和互学互鉴。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在英国,茶文化尤其是红茶文化也是渊源颇深。
中国茶在向西方各国传播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只是传去了茶叶,而只有在英国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茶的种类相同点:中国与英国同样爱好红茶不同点:中国人除红茶外同样喜好: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英国人则偏重于喝红茶茶具相同点:喝茶时,都需要茶杯、茶壶茶勺等工具不同点:(1)材料中国,主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英国,茶具多用陶瓷做成也有金属制作的(2)茶具的花纹,造型中国,国壶花色多为中国式人物、树木花草或是无花纹,保持壶身的整洁,古朴每个朝代茶具的花纹又各有特色,古代茶具较为多见的有朵花纹,蕉叶纹,团菊纹,卷草纹,缠枝纹,折枝花纹等。
英国,茶具上面绘有精美的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轻松、优雅;而且,英式茶具都是成套使用并镶有金边的杯组.喜好中国1.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清饮法):茶叶冲以煮沸,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2.求多种享受的饮茶习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一般采用”调饮法”喝茶习俗相同点: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不同点: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英国人喝下午茶与东方人品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是随意地吃些点心,而通常是搭配成套,包括一壶茶及一份点心,点心有三明治、奶油松饼或是小蛋糕,各家餐厅点心的搭配有点不同。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而英国本土并不出产茶叶,却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利用茶叶这个舶来品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英国红茶文化,开创了优雅自在的欧洲下午茶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国家追捧的对象。
二者有何差异?本文将加以论述。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
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
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回族以茶叶、龙眼干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干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
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
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湿,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
他们从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
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
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
中英茶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英茶文化差异随着当今世界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通过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世界各地,但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差异,风土人情也使中英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民族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300多万年前。
根据陆羽《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文化在中国的体现被称为茶道,也是中国文化中唯一获得此称号的美食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即所谓的“四大精神”: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心,是由《周易》中“保合大和”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也是茶道之魂。
在儒学中体现为“中庸之道”。
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谦逊待人,在为人处世中体现“以和为贵”。
静,意味着安静,纯净和整洁。
品茶需要平和宁静的环境和空灵虚静的心,当空气中飘散着茶的幽香,萦绕着身心,品茗者的内心也得愈加空灵透澈,渐入“天人合一”的意境。
怡,意味着高兴,舒心和满足。
幽美的品茶环境,精致的茶具,迷人的茶香,清爽的茶味都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
人们的审美器官和精神心灵都会在这样一个舒畅,怡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与满足。
真,意味着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无论是茶叶,茶具还是桌椅,字画等都要求真家真迹;品茗时的情谊也要真挚;释放真性情;在自然中体会其“道”的哲学。
据记载,茶饮于西汉,三国时期,饮茶在南方很受欢迎,孙权的后代孙昊首先在宴会上将茶取代了酒,此后,在宫廷事务中,茶与酒有着同等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已成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享受生活的标志,文人饮茶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思想。
中国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成熟期,“茶圣”陆羽创作的《茶经》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将茶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宋代饮茶也很受欢迎,茶叶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元代,人们饮茶更突出表现自己的精神层面,磨炼自己的意志。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则是茶艺简洁,返朴归真。
此外,中国的茶在此期间出口到了英国。
中英茶文化的比较

中英茶⽂化的⽐较中英茶⽂化的⽐较摘要:茶⽂化,顾名思义,就是茶与⽂化的结合,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化现象,它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
全世界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把饮茶品茗作为⼀种艺术享受来推⼴。
各国的饮茶⽅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今天,我要通过对中、英两国茶⽂化各个⽅⾯的⽐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化的发源地。
可以说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体,是中国⽂化中的⼀朵奇葩!中国茶道主要内容讲究的是五境之美,即茶叶、茶⽔、⽕候、茶具、环境。
虽然英国的茶叶来源于中国,但其茶⽂化与中国的茶⽂化有着很⼤的不同。
英国的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
1662年葡萄⽛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世,饮茶风尚带⼊皇家。
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被⼈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起来,继⽽⼜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普通百姓。
⼆、品茗环境在中英茶⽂化中对品茗环境都有⼀定的要求。
清代徐渭在他的《徐⽂长秘集》中对品茗环境有这样的论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夜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下,宜花鸟间,宜清流⽩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宜⽵⾥飘烟。
”许次纾《茶疏》对品茗环境谈得更详细:“⼼⼿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姬,访友初归,风⽇晴和,轻阴微⾬,⼩桥画舫,茂林修⽵,课花则鸟,荷亭避暑,⼩院焚⾹,酒阑⼈散,⼉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
”可见我国茶⽂化中对品茗环境的要求是“雅”和“清”。
⽽纵观我国现代的茶馆,你⼤抵会看到⽊制的桌椅和必不可少的绿⽵的点缀,于古⾊古⾹中透出点点清幽。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茶文化是中国传播过去的,那么你们知道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哪些不同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一起来看看。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人没有茶文化的概念。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从中国学会了茶叶栽种、采收、制备。
现在国际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茶叶品牌是英国的“立顿”(国际市场占压倒优势的品牌)。
每年“立顿”茶叶要给英国人赚很多钱。
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茶文化”的概念。
史书虽然记载了一些著名的茶叶产地、品种和茶具,还有少量与茶叶有关的趣事,但这还不能称为“茶文化”。
历史上,中国人只是把茶叶当作一种有益健康的饮料。
据说按现代医学观点,茶叶不一定对健康有益。
中国历史上有少量文人,追求极至享受,也曾经研究用什么水沏茶、如何烧水、使用什么样的茶具等。
到明、清时期,还产生了“贡茶”(地方官员拍皇帝马屁以求升官)。
这也只不过是一种“奢嗜”,按现代话来说就是“炫富”。
搞出“茶文化”概念是日本人,日本人搞了一大套喝茶的仪式,从坐姿到拿杯子、从烧水到沏茶等等;甚至对周边环境等都有要求。
这些体现了日本民族的什么文化到现在也是个有个的说法。
部分中国人学“茶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搞“噱头”,一种赚钱谋生的方式而已。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差异一、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茶的发现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但直到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样,虽然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向西传播,但到18世纪才为英国社会所接受,逐渐从宫廷贵族的专享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饮品。
在中国,茶叶在发现之初本是作为药用的;后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至秦汉时,茶成为饮品;再至两晋南北朝时,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东晋时,茶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现出了自身价值之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中国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超过其自然实用功能。
中英茶文化差异

文化长廊中英茶文化差异刘子熙 沈阳大学侯君 沈阳大学摘 要:茶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而其在各国衍生的茶文化也大不相同,中国的茶道最具有代表性,而英国的下午茶也有其独特性。
从茶的起源,发展,茶具的使用与习俗到茶所带来的精神都有其各自特点。
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和英国的茶文化进而比较两者差别。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作者简介:刘子熙(1995-),女,汉,辽宁人,沈阳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侯君(1979-),女,汉族,研究生,沈阳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84-01随着当今世界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通过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世界各地,但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差异,风土人情也使中英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民族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300多万年前。
根据陆羽《茶经》所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文化在中国的体现被称为茶道,也是中国文化中唯一获得此称号的美食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即所谓的“四大精神”: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心,是由《周易》中“保合大和”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也是茶道之魂。
在儒学中体现为“中庸之道”。
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谦逊待人,在为人处世中体现“以和为贵”。
静,意味着安静,纯净和整洁。
品茶需要平和宁静的环境和空灵虚静的心,当空气中飘散着茶的幽香,萦绕着身心,品茗者的内心也得愈加空灵透澈,渐入“天人合一”的意境。
怡,意味着高兴,舒心和满足。
幽美的品茶环境,精致的茶具,迷人的茶香,清爽的茶味都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
人们的审美器官和精神心灵都会在这样一个舒畅,怡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与满足。
真,意味着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无论是茶叶,茶具还是桌椅,字画等都要求真家真迹;品茗时的情谊也要真挚;释放真性情;在自然中体会其“道”的哲学。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中西方茶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主流文化等等原因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那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希望对您有用。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
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
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回族以茶叶、龙眼干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干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
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 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
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湿,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
他们从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
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
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
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
袋装的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称为速溶茶。
连袋一起放进热水杯里,一小袋只泡一杯茶。
家用茶壶还有过滤杯,用开水冲下,过滤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
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
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
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
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
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
以英国为例。
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
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
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
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2、各国的茶文化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
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
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下面选取了一些代表国家和地区,去领略同一片绿叶,被赋予的不同内涵。
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
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
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
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第二站: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
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
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
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
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
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
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
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
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
久面久之,午后茶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
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篮,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
午后茶实质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
第三站:法国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
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
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
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
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
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
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
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
第四站: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饮茶带有英国色彩,大多习惯于饮红茶,普遍爱好的是牛奶红茶。
一般早、中、晚饭后各一次,有的甚至达到5次。
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将开水壶中水煮沸,尔后放上红茶,再烹煮3-5分钟,随即用过滤器滤去茶渣,然后将茶汤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调匀即饮,另外,也有少数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柠檬片的,又叫柠檬红茶。
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牧民,也有爱饮绿茶的。
饮绿茶时多配以白糖并加几粒小豆蔻,以增加清凉味。
巴基斯坦人待客多数习惯用牛奶红茶而且还伴有夹心饼干、蛋糕等点心,大有中国广州早茶”一盅两件”之风味。
第五站:俄罗斯喝茶属于俄罗斯生活的一部份,俄罗斯人喜欢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样,他们喜欢喝红茶,主要是红茶末。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那时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卖给沙皇时期的俄国。
莫斯科市中心中国城社区有十九世纪雕龙画栋的中国茶行,可见证当时双方茶叶贸易的兴盛。
为了喝茶,俄罗斯人家里都有一个特殊的茶炊,它们称为「萨莫瓦尔」。
以前茶炊是铜制的,有点像台湾台电福利社东北火锅,中间是放木炭、冒烟的桶子,底下是放煮水的锅,唯一差别是俄罗斯茶炊有一个水龙头,水煮开后,就从小水龙头放水泡茶。
这种旧式茶炊只有在莫斯科跳蚤市场看得到。
现代「萨莫瓦尔」兼具传统与新潮,它外表漆得非常有斯拉夫民族的风味,也不用炭烧而用电加热,体积变小,而且用电烧水不会弄得乌烟濔漫。
主要是现在俄罗斯家里人口变少了,家庭人口少,因此不需要大容量的茶炊了。
俄罗斯人泡茶后,要用一个做成各种母鸡或俄罗斯大妈形状的套子罩在茶壶上,等茶泡开了往茶杯倒。
俄罗斯泡的茶特别浓。
所以他们先倒半杯浓茶,然后加热开水,再加两块方糖与柠檬片。
由于俄罗斯人喝茶程序非常复杂,俄国人对茶也比较讲究,不仅要有茶杯,还要有茶托,连用玻璃杯喝茶,也要把杯子放在金属套内。
俄罗斯人不仅饭后喝茶,他们平常也喝茶。
喝茶时配果酱、巧克力、饼干与蛋糕,与台湾茶食比较别有一番风味。
第六站:伊朗伊朗人,将茶喝成了生命里一道不变的美丽风景。
国内大大小小的茶室遍布各地,让人眼花缭乱。
长此以来,形成了一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茶文化。
一天十五六杯茶。
许多伊朗人每天非茶不欢,而每天喝茶的次数也多得惊人,一天十五六杯是最起码的。
原因在于:伊朗禁酒,以茶代酒,能够提神、健身、醒胃、清肠等等。
茶室,对于大部分伊朗人来说,是以茶会友的地方,也是谈生意的好场所。
几乎每间茶室都出租水烟,握着水烟管咕嘟咕嘟地吸食的同时,一宗宗生意也就不知不觉地谈成了。
在伊朗北部大城大不里士(Tabriz)有间桑葚茶室。
那是间别具风味的露天茶室,设在成排桑葚树下。
那儿有一条奇怪的规矩:男女必须分开坐。
伊朗人喝茶,有个很奇特的方式——琥珀色的茶,盛在小巧玲珑的玻璃杯子里,喝茶时,糖块不是放进茶里搅和的,而是直接放入口中,再去啜茶。
伊朗的糖,呈现不规则的结晶体,一片片薄薄的,晶亮的黄色,轻轻一咬,“卡卡”数声,糖片分崩离析,再悠悠然地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涟漪。
有些糖片还镶嵌着柠檬皮,一咬,满嘴生津,这时,赶紧将略带涩味的茶灌入口中,以舌尖略略搅和,那种甘醇已极的好味道,足以使头发“轰”的一声全都直直地立起来。
当然,一般较为简陋的茶室,并不备有这些薄片糖晶,仅仅只供给一般化的方块白糖,伊朗人惯常的做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拈着糖块,蘸了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舌上欲融未融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
第七站:韩国韩国的民族史有5千多年,从新囫时代开始就有茶文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礼“和、敬、俭、美”基本精神,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
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
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
冠礼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
高丽五行茶礼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仪式。
唐代陆羽著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
韩国则把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家找称作茶圣,古代传说中神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家是发现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丽五行茶是韩国为纪念神家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