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作为中英两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英两国在茶文化方面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两国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也彰显了两国的历史渊源和交流互动。

本文将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以期进一步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社会意义。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在于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

在中国,茶被称作“饮料之王”,不仅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人认为,茶具有净化身心、提神醒脑、健身养生等功效,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疾病和疲劳,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和美学的魅力。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

中国茶文化还深受道家、佛家、文人雅士等各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饮茶礼仪、茶道艺术和茶文化传播等多种特色。

与中国的茶文化相比,英国的茶文化则更为康宁和优雅。

英国人将茶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下午茶文化的体现,茶在英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的茶文化特点是注重茶具的选用和品质,崇尚传统的英式下午茶文化。

在英国,下午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常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茶、甜点和饼干,寻找细腻和协调的口味,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

另外,中英两国的茶饮文化也存在对茶的种类和品质的不同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涵盖了茶叶较多的品种,包括绿茶、黑茶、红茶、白茶等多种类型,每种茶叶都有着特定的产地、种植方法、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也重视茶叶的品质和质量,认为茶的好坏与茶的产地、气候、土壤、水源、采摘和制作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英国,茶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红茶为主,英式红茶因其颜色浓郁,口感醇厚,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

英国茶文化则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以乌龙茶和白茶等精品茶叶为主,追求深度、香气和入口清爽。

总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茶品种和品质的追求等多方面。

中英两国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各具特色。

中英两国也在茶叶制作、茶具设计、茶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交流和互学互鉴。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在英国,茶文化尤其是红茶文化也是渊源颇深。

中国茶在向西方各国传播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只是传去了茶叶,而只有在英国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茶的种类相同点:中国与英国同样爱好红茶不同点:中国人除红茶外同样喜好: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英国人则偏重于喝红茶茶具相同点:喝茶时,都需要茶杯、茶壶茶勺等工具不同点:(1)材料中国,主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英国,茶具多用陶瓷做成也有金属制作的(2)茶具的花纹,造型中国,国壶花色多为中国式人物、树木花草或是无花纹,保持壶身的整洁,古朴每个朝代茶具的花纹又各有特色,古代茶具较为多见的有朵花纹,蕉叶纹,团菊纹,卷草纹,缠枝纹,折枝花纹等。

英国,茶具上面绘有精美的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轻松、优雅;而且,英式茶具都是成套使用并镶有金边的杯组.喜好中国1.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清饮法):茶叶冲以煮沸,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2.求多种享受的饮茶习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一般采用”调饮法”喝茶习俗相同点: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不同点: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英国人喝下午茶与东方人品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是随意地吃些点心,而通常是搭配成套,包括一壶茶及一份点心,点心有三明治、奶油松饼或是小蛋糕,各家餐厅点心的搭配有点不同。

中英茶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英茶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英茶文化差异随着当今世界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通过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世界各地,但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差异,风土人情也使中英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民族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300多万年前。

根据陆羽《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文化在中国的体现被称为茶道,也是中国文化中唯一获得此称号的美食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即所谓的“四大精神”: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心,是由《周易》中“保合大和”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也是茶道之魂。

在儒学中体现为“中庸之道”。

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谦逊待人,在为人处世中体现“以和为贵”。

静,意味着安静,纯净和整洁。

品茶需要平和宁静的环境和空灵虚静的心,当空气中飘散着茶的幽香,萦绕着身心,品茗者的内心也得愈加空灵透澈,渐入“天人合一”的意境。

怡,意味着高兴,舒心和满足。

幽美的品茶环境,精致的茶具,迷人的茶香,清爽的茶味都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

人们的审美器官和精神心灵都会在这样一个舒畅,怡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与满足。

真,意味着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无论是茶叶,茶具还是桌椅,字画等都要求真家真迹;品茗时的情谊也要真挚;释放真性情;在自然中体会其“道”的哲学。

据记载,茶饮于西汉,三国时期,饮茶在南方很受欢迎,孙权的后代孙昊首先在宴会上将茶取代了酒,此后,在宫廷事务中,茶与酒有着同等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已成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享受生活的标志,文人饮茶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思想。

中国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成熟期,“茶圣”陆羽创作的《茶经》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将茶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宋代饮茶也很受欢迎,茶叶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元代,人们饮茶更突出表现自己的精神层面,磨炼自己的意志。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则是茶艺简洁,返朴归真。

此外,中国的茶在此期间出口到了英国。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茶文化是中国传播过去的,那么你们知道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哪些不同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一起来看看。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人没有茶文化的概念。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从中国学会了茶叶栽种、采收、制备。

现在国际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茶叶品牌是英国的“立顿”(国际市场占压倒优势的品牌)。

每年“立顿”茶叶要给英国人赚很多钱。

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茶文化”的概念。

史书虽然记载了一些著名的茶叶产地、品种和茶具,还有少量与茶叶有关的趣事,但这还不能称为“茶文化”。

历史上,中国人只是把茶叶当作一种有益健康的饮料。

据说按现代医学观点,茶叶不一定对健康有益。

中国历史上有少量文人,追求极至享受,也曾经研究用什么水沏茶、如何烧水、使用什么样的茶具等。

到明、清时期,还产生了“贡茶”(地方官员拍皇帝马屁以求升官)。

这也只不过是一种“奢嗜”,按现代话来说就是“炫富”。

搞出“茶文化”概念是日本人,日本人搞了一大套喝茶的仪式,从坐姿到拿杯子、从烧水到沏茶等等;甚至对周边环境等都有要求。

这些体现了日本民族的什么文化到现在也是个有个的说法。

部分中国人学“茶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搞“噱头”,一种赚钱谋生的方式而已。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差异一、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茶的发现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但直到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样,虽然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向西传播,但到18世纪才为英国社会所接受,逐渐从宫廷贵族的专享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饮品。

在中国,茶叶在发现之初本是作为药用的;后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至秦汉时,茶成为饮品;再至两晋南北朝时,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东晋时,茶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现出了自身价值之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中国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超过其自然实用功能。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中西方茶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主流文化等等原因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那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希望对您有用。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

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

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回族以茶叶、龙眼干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干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

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 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

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湿,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

他们从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

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

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

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

袋装的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称为速溶茶。

连袋一起放进热水杯里,一小袋只泡一杯茶。

家用茶壶还有过滤杯,用开水冲下,过滤而出。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

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

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

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

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

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

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

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东方茶具多为陶瓷制品,西方茶具多为银器。

东方人讲究茶道,西方人饮茶也有一套礼数,如要使用滤茶器,倒茶要至杯中至四分之三满。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

中英茶文化异同的对比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1、中西方茶文化的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

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

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的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之深远。

红茶的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的“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

红茶只以传统的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

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

以英国为例。

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

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的风尚。

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对比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对比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对比茶,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流行的饮品之一,承载了各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作为两种经典的茶文化,各具特色并深受世人喜爱。

本文将对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据传始于公元前三千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强调“茶道”,将品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仪式。

从茶叶的种植、制作到品茶具有严谨而独特的程序。

相对而言,英国茶道的历史要短得多。

茶叶在17世纪传入英国,很快成为英国人的日常饮品。

英国茶道注重的是一种轻松和社交的氛围,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相对简单。

二、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众多品种丰富多样的茶叶。

著名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茶叶在中国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采摘、烘焙到加工,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

英国的茶叶品种相对较少,以红茶为主。

英国茶叶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一般采摘后进行烘焙和发酵即可。

英国人喜欢将茶叶与糖、牛奶搭配使用,形成了独特的英式奶茶文化。

三、茶的沏泡方法中国人喜爱以瓷器为主要器具来沏茶,注重水质、温度、冲泡时间等细节。

茶具常见的有茶壶、茶杯、茶盘等。

中国茶道强调的是茶的香气、颜色和口感,因此注重选用透明的盖碗或玻璃杯,以便欣赏茶叶在水中的变化。

相比之下,英国人更喜欢用茶袋直接冲泡茶叶,使用陶瓷茶杯或环保纸杯来品饮,更加注重茶的浓度和口感,茶壶、茶杯等茶具相对简单实用。

四、茶文化的象征和礼仪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仪式感和精致的茶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茶道的礼仪要求严谨,包括行礼感谢、沏茶动作、品茶姿势等。

茶道更是传递了中国的优雅、谦和和尊重精神。

英国茶道则体现了英国人的社交礼仪和轻松愉悦的氛围。

下午茶是英国的传统习俗,通常与亲朋好友围坐一起,用茶点和茶来享受闲适的时光。

结语: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都是各自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在茶的制作、品种、沏泡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
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而英国本土并不出产茶叶,却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利用茶叶这个舶来品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英国红茶文化,开创了优雅自在的欧洲下午茶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国家追捧的对象。

二者有何差异?本文将加以论述。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

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

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回族以茶叶、龙眼干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干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

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

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湿,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

他们从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

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

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

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

袋装的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称为速溶茶。

连袋一起放进热水杯里,一小袋只泡一杯茶。

家用茶壶还有过滤杯,用开水冲下,过滤而出。

这与中国人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在氤氲的热气中欣赏盛开的茶叶花,已是大相径庭。

二、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没有仪式。

饮茶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生活习惯,谈不上尊贵与宠爱。

所谓的茶文化更多留恋于正式的茶馆里。

与之相较,
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

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称为“Early Morning Tea”。

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称为“Eleven’s Tea”;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
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Five O’clock Tea”;晚上睡觉前还要喝告别茶“After Dinner Tea”。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 Party)、花园茶会(Tea in Garden),野餐茶会(Picnic Tea),花样百出,煞费周章。

三、茶道精神的不同
[1]“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与中国茶道不一样,维多利亚下午茶会是英国红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简朴却不寒酸,华丽却不庸俗。

传统中,女主人一定会以家中最好的房间、最好的瓷器来接待宾客。

而产自印度的大吉岭茶或伯爵茶以及精致的点心则成为下午茶的主角。

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人们便在这种轻松自在下愉悦着自己的身心。

喝茶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钟(俗称Low );在维
多利亚时代,男士必须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

现在每年英国白金汉宫举行的正式下午茶会,男性来宾仍身着燕尾服、头戴绅士帽和手持雨伞,女性则需着白天穿的正式洋装,而插着羽毛的各式各样的帽子则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通常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让女佣协助,从而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四、影响的不同
饮茶早已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

自唐宋以来,茶即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不可一日无茶”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剪影。

时至今日,不论大江南北,不限五湖四海,甚至是异国他乡.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哪户家庭不是在演绎着“客来敬茶”的礼仪传统、享受着茶饮的美妙滋味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不一样.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千差万别,但饮茶却是共同爱好。

新疆维吾尔族就有“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云南的纳西族也有谚语说“早茶一盅,提神去痛;一天三盅,雷打不动。

”[2]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被尊为国饮;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必需品;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英国变成一个喝茶的国家,至少在民族营养、社会伦理、
经济政治等方面,对英国现代文明的进程有过有益的影响。

”[3]英国人用本民族的牛奶和美洲的糖将苦涩的茶变成了甜饮料,使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于是,茶就成了香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生活必需品,成了日常食品干面包、奶酪、咸肉的佐餐饮料,特别是茶进入平民百姓家庭后,饮茶成为习惯化、仪式化的生活内容。

下午茶不仅仅是温馨、宁静、和谐、休闲的家庭生活象征,为女性参与社交生活提供了场所——家庭茶室和社会茶园,在陶冶性情、维护道德、塑造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和社会伦理上,都功不可没。

而国内对茶叶巨大的消费量刺激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特别是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入,白银外流的窘境,将鸦片输入中国后,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赚取了滚滚财富,支持了大英帝国庞大的东方殖民地,为早期工业文明提供了资本积累,进而为英国驱动的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

中国人饮茶并不只是起着休息和娱乐的作用,而是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而西方则缺乏这种哲学的东西。

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