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作为中英两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英两国在茶文化方面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两国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也彰显了两国的历史渊源和交流互动。

本文将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以期进一步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社会意义。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在于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

在中国,茶被称作“饮料之王”,不仅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人认为,茶具有净化身心、提神醒脑、健身养生等功效,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疾病和疲劳,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和美学的魅力。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

中国茶文化还深受道家、佛家、文人雅士等各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饮茶礼仪、茶道艺术和茶文化传播等多种特色。

与中国的茶文化相比,英国的茶文化则更为康宁和优雅。

英国人将茶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下午茶文化的体现,茶在英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的茶文化特点是注重茶具的选用和品质,崇尚传统的英式下午茶文化。

在英国,下午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常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茶、甜点和饼干,寻找细腻和协调的口味,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

另外,中英两国的茶饮文化也存在对茶的种类和品质的不同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涵盖了茶叶较多的品种,包括绿茶、黑茶、红茶、白茶等多种类型,每种茶叶都有着特定的产地、种植方法、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也重视茶叶的品质和质量,认为茶的好坏与茶的产地、气候、土壤、水源、采摘和制作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英国,茶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红茶为主,英式红茶因其颜色浓郁,口感醇厚,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

英国茶文化则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以乌龙茶和白茶等精品茶叶为主,追求深度、香气和入口清爽。

总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茶品种和品质的追求等多方面。

中英两国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各具特色。

中英两国也在茶叶制作、茶具设计、茶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交流和互学互鉴。

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17世纪末“饮茶皇后”凯瑟琳掀起了中国茶潮流,中国茶叶远渡重洋登陆英伦。

对中国茶的狂热一开始只局限于英国贵族,而随着中国茶的大量输入,下层人民亦能够抿茶品香。

全民饮茶的风尚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历史,英国人的饮食从17世纪早期的冷肉、鱼和啤酒变成了茶叶普及之后的面包、土司和中国红茶,舌尖上的改变为英国创造出大批精神奕奕的工人和头脑清醒的商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到了1840年,酷爱下午饮茶的贝德芙公爵夫人无意间为英国创造出“下午茶”这个驰名世界的文化品牌。

英国人的人生的三分之一是Tea time(饮茶时间)。

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中国红茶早已成为英国人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改变为英国创造出大批精神奕奕的工人和头脑清醒的商人。

而中国是茶的故乡,但人均喝茶数量却不及英国,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茶行业一味塑造的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关系。

茶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茶文化固然要说,但也只能作为背后的故事。

要领略中国茶文化,应该是在教科书甚至是博物馆里,而不应该是在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里。

过分的强调茶文化以及衍生出来的茶道,只会让喝茶变得越来越小众、越来越边缘,它们无形中在老百姓和茶叶中间竖起了一块屏障。

而所谓的茶道,应该只是为满足一小部分人喝茶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茶道和茶文化的过分强调,还衍生出了另一个现实——茶叶价格虚高,茶叶变成了收藏品和奢侈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崛起,茶叶已被拉下神坛,由奢侈品变成了大众的日常消费品,茶叶的价格也已回归大众。

除了茶道和茶文化,现代茶企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茶叶更亲民、更大众化,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喝茶的队伍?茶叶的健康属性是茶叶的根本属性,喝茶健康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随着大量医学研究发现及临床医学证明的发表,茶叶的健康特性已逐渐被世人所认知。

众多现代茶企也纷纷将目光转移到喝茶的健康诉求上面来。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茶在中英两国都有着与自己文化相关联的喻义。

茶刚进入英国时,贵比黄金,在当时茶是只属于贵族阶级才可以享受的物品,因此茶成了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于是“alltheteainChina”出现在了英语词汇里,表示巨大的,无法估量的财富,例如:Iwouldn’tdothatforalltheteainChina.又如“astorminateacup”则与18世纪圣马力诺发生的有关,后来英国人用它来比喻小题大做或大惊小怪的事情,例如:“Thecoupleof-tenquarrel,butitisastorminateacup”。

“acupoftea”通常被英国人用来表示喜欢的人或物,可见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例如:That’smycupoftea.“adifferentcupoftea”来表示迥然不同的人或物,“anunpleasantcupoftea”表示讨厌的人,“anothercupoftea”表示另一回事,“taketeawithsomebod-y”则是与某人发生冲突,“nicecupoftea”则表示困境。

茶在中英两国的最初使用都因茶具有药用价值,能安神补脑,后来茶渐渐的被衍化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情感抚慰的需要,“teaandsympathy”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安慰和同情。

在中国习俗里,人们会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称为“吃茶”,把结婚的礼金称为“茶金”或者“茶礼”,在这里“茶”象征着婚姻。

茶的习语还有“一女不吃两家茶”,说的是女子接受了别人的聘礼,就是“吃过茶”的人了,不能再受聘于别家,在这里人们用茶来比喻对婚姻的从一而终。

茶生长于山野,大自然赋予了茶美好高洁的气质,中英文化里都有用茶来比喻女子的清白可爱,芳菲圣洁。

《诗经》里有“有女如荼”,这里“荼”就是茶,后人也多有用茶来取名,如诗人陆游《稚女诗》有“痴态东家有小茶”,张久可散曲《寨儿令.春情》有“惹风声盼盼茶茶”,这里的“小茶”、“茶茶”都是用来指可爱的孩童和的姑娘。

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直 到 l7世 纪 ,茶在 英 国才开 始 使用 ,所 以英 国的 茶文 化 只有 短 短 的 四百来 年 ,由于茶 叶 的稀缺 和 昂贵 的价格 ,茶最 初在 英 国市场 只 是 贵族 阶层 才能 尝到 的饮 品 。茶从 一开始 进入 英 国便成为 了贵族 和 权 利 的象征 ,饮 茶在英 国人 的心 目中逐渐 从治 病演 变成 了 能突 显人 文 内涵 、品 味和格 调 的物 品 ,这 些都是 英 国茶文 化真 正形 成 的标志 。
而 中国茶 文化 是从 唐朝 时期 开始 崭露 头角 。唐朝 时期 ,中 国在各 个方 面都 对外 有业 务往 来 ,例如 :商业 、贸 易和农 业 等 ,世 界 各地 都有 进 口各种传 统 的 中 国手 工艺 制 品 ,当时茶 叶 的生产 和销 售 势头 也 非 常 迅 猛 。当 时,将茶 文化 的发展 和 中国传 统 的哲学 思想 紧密 联系 在 一
英 国的茶文化 萌芽于 工业革 命时期 ,而 中国在充满 了浓 厚 田园气 息 的农业经济 社会 发展模 式中产 生 了茶 文化 ,这两个 重要 的因素 是使 两个 国家茶 文化产 生差异 的根本 原因 。英国 的茶 文化 虽然 来源于 中 国 茶文化 却又 由于 当时文化和 经济背景 的差异 产生 了新的风格 。
中 国的 茶具材 质 主要 是 陶瓷 ,这与 当时 中 国经 济 发展相 关 ,历 代 的 茶具 变化 较 多,有 :晋朝 的青 釉褐 斑碗 、南 北朝 的青 瓷羽觞 杯 、宋 朝 的 白陶 八面 炉 、元朝 的青花 龙形 瓷 杯等 。而 俄罗 斯 的茶具 主要 用 茶炊 煮 茶 ,这 些 茶炊 大 多 由手 工制 作 ,工 艺 复杂 ,其 材 质 由金 属 原料 和 陶 瓷制 成 ,是俄 罗斯 茶文 化 中的独 创 ,代 表 了俄 罗斯 专业 的茶 炊 文化 和 品位 ,具有精 致化 和特 色化 的独 特 风味 ,是社 会家 庭 生活和 社 交必 不 可 少 的器皿 。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茶文化是中国传播过去的,那么你们知道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哪些不同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一起来看看。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人没有茶文化的概念。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从中国学会了茶叶栽种、采收、制备。

现在国际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茶叶品牌是英国的“立顿”(国际市场占压倒优势的品牌)。

每年“立顿”茶叶要给英国人赚很多钱。

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茶文化”的概念。

史书虽然记载了一些著名的茶叶产地、品种和茶具,还有少量与茶叶有关的趣事,但这还不能称为“茶文化”。

历史上,中国人只是把茶叶当作一种有益健康的饮料。

据说按现代医学观点,茶叶不一定对健康有益。

中国历史上有少量文人,追求极至享受,也曾经研究用什么水沏茶、如何烧水、使用什么样的茶具等。

到明、清时期,还产生了“贡茶”(地方官员拍皇帝马屁以求升官)。

这也只不过是一种“奢嗜”,按现代话来说就是“炫富”。

搞出“茶文化”概念是日本人,日本人搞了一大套喝茶的仪式,从坐姿到拿杯子、从烧水到沏茶等等;甚至对周边环境等都有要求。

这些体现了日本民族的什么文化到现在也是个有个的说法。

部分中国人学“茶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搞“噱头”,一种赚钱谋生的方式而已。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差异一、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茶的发现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但直到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样,虽然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向西传播,但到18世纪才为英国社会所接受,逐渐从宫廷贵族的专享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饮品。

在中国,茶叶在发现之初本是作为药用的;后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至秦汉时,茶成为饮品;再至两晋南北朝时,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东晋时,茶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现出了自身价值之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中国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超过其自然实用功能。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国家对茶的认知、制作方式、礼仪和习俗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综述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之处,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茶文化的影响。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采摘茶叶、制作茶饮。

中国茶文化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茶艺师通过独特的冲泡方式展示茶叶的优雅和品质。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15世纪后才开始引入茶叶,茶文化的发展相对较晚。

西方茶文化强调茶的社交和休闲功能,更注重茶叶的口感和添加剂的搭配。

二、茶的种类和品味中西方对茶的种类和品味有着不同的偏好。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中国人喜欢以清淡的口感和茶叶本身的香气为主,注重茶叶的原汁原味。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茶的口感和口味的多样性。

他们常饮用加工糖和牛奶的红茶、奶茶和草药茶。

三、茶的制作与冲泡方式茶的制作和冲泡方式也是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之一。

中国人重视茶的冲泡工艺,通过具体的步骤和时间控制来达到最佳的茶香和口感。

茶艺师的冲泡过程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经验。

相比之下,西方茶的冲泡方式相对简单,更注重茶的便利性和速度。

西方人常使用茶袋或茶包来冲泡茶,这种方式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四、茶的礼仪和习俗茶的礼仪和习俗也是中西方茶文化的重要差异。

中国茶文化注重茶的礼仪,茶艺师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人群的需求,展示不同的茶艺表演和冲泡方式。

中国人常用茶会、茶道、茶艺等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茶的社交和休闲功能,他们常在下午茶时间享用茶点和谈论各种话题。

中西方茶文化在茶的起源和发展、茶的种类和品味、茶的制作与冲泡方式、茶的礼仪和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分析茶文化起源于中国, 并在16世纪传入欧洲国家, 其中, 英国不仅吸纳了中国茶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 并在融合自身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

对中英茶文化做出比较研究并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进行分析, 不仅有利对中英茶文化体系做出更深层次的了解, 而且对于推动中英茶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英茶文化比较。

1.1 中英茶事活动比较。

在中国茶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中, 茶文化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以及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与此同时, 不同的区域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 也产生了丰富的茶事活动。

其中, 汉族婚礼中的茶事活动与布朗族的茶祖节等茶事活动都十分具有代表性。

在汉族婚礼中, 茶事活动基本贯穿了婚礼前后的各个流程。

茶文化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紧密的关系, 道家文化认为茶树具有难以移植的特性, 这赋予了茶叶“专一不变”的内涵, 也正因为如此, 茶与汉族婚礼的结合, 体现出了汉族人民希望婚姻能够长久专一的愿望。

在订婚阶段, 茶叶是聘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这种将茶叶当作聘礼的行为被称作“下茶”, 由于茶叶是茶树长成之后的产物, 所以“下茶”承载着好事将至以及传宗接代的象征意义。

女方接受聘礼则被称之为“受茶”, “一女不吃两家茶”指的是女方在接受男方聘礼之后, 就不能在接受其他人的聘礼。

在婚礼举行阶段, 茶瓶是女方陪嫁物品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而这种装茶的容器与男方在订婚阶段的“茶礼”相对应, 象征着好兆头与美好愿望的延续。

另外, 在传统的汉族婚姻习俗当中, 男方与女方结婚当天以及第二天需要向父母敬茶叩头以示尊敬, 而父母则需要在茶盘上放置红包并祝福与叮嘱新人。

在一些地区, 新人需要在婚礼结束之后向家族长辈以及邻里敬茶, 直到完成这一步骤, 婚礼的整个流程才算完结。

由此可见, 茶在汉族婚礼习俗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而这种象征意义也奠定了茶在汉族婚礼习俗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布朗族的文化习俗中, 每年四月都会举办用于呼唤茶魂、祭祀茶祖的仪式, 即茶祖节在布朗族的传说中, 布朗族先祖帕哎冷曾大量种植茶树, 并未布朗族子孙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 也正因为如此, 帕哎冷被布朗族人民奉为茶祖, 而茶祖节则是为了祭奠帕哎冷而举办。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对比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对比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对比茶,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流行的饮品之一,承载了各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作为两种经典的茶文化,各具特色并深受世人喜爱。

本文将对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据传始于公元前三千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强调“茶道”,将品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仪式。

从茶叶的种植、制作到品茶具有严谨而独特的程序。

相对而言,英国茶道的历史要短得多。

茶叶在17世纪传入英国,很快成为英国人的日常饮品。

英国茶道注重的是一种轻松和社交的氛围,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相对简单。

二、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众多品种丰富多样的茶叶。

著名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茶叶在中国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采摘、烘焙到加工,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

英国的茶叶品种相对较少,以红茶为主。

英国茶叶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一般采摘后进行烘焙和发酵即可。

英国人喜欢将茶叶与糖、牛奶搭配使用,形成了独特的英式奶茶文化。

三、茶的沏泡方法中国人喜爱以瓷器为主要器具来沏茶,注重水质、温度、冲泡时间等细节。

茶具常见的有茶壶、茶杯、茶盘等。

中国茶道强调的是茶的香气、颜色和口感,因此注重选用透明的盖碗或玻璃杯,以便欣赏茶叶在水中的变化。

相比之下,英国人更喜欢用茶袋直接冲泡茶叶,使用陶瓷茶杯或环保纸杯来品饮,更加注重茶的浓度和口感,茶壶、茶杯等茶具相对简单实用。

四、茶文化的象征和礼仪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仪式感和精致的茶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茶道的礼仪要求严谨,包括行礼感谢、沏茶动作、品茶姿势等。

茶道更是传递了中国的优雅、谦和和尊重精神。

英国茶道则体现了英国人的社交礼仪和轻松愉悦的氛围。

下午茶是英国的传统习俗,通常与亲朋好友围坐一起,用茶点和茶来享受闲适的时光。

结语:英国茶道和中国茶道都是各自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在茶的制作、品种、沏泡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中英 :荼 文化 ;对 比
茶文化 作 为中 国传统 文化 中的瑰 宝 ,承 载着 中 国的灿烂 文化 ,传 承着 中 国的古 老文 明 ,其存 在和 发展 对 中国和世 界文 化 的多元 化 发 展 起着 不 可替代 的作 用 。中国 茶文化 强调 的是 品茶人 品茶 过程 中所 呈现 的 意境 ,是 一种 心境 的体 现 。由于受 到 儒 、释 、道 三 家 思想 的影 响 ,茶与 文化 因素 的紧密 结合 ,形 成 了独具 特色 的 中国茶文 化 。英 国 的 茶文化 是 由封建 王室 引领 的 ,在 引进 中国茶 叶 的基础上 对 其进 行 创新 ,形成 了独 具英 国特色 的茶 文化 。本 文通 过对 中英茶 文化 的对 比 研 究,从而 加深 文化 之 间的交流 ,促进 了中 国茶 文化 的传播 。
云南“茶马 古道 ”的 民歌 音 乐同时 具有 包容性 与 民族性 的特 点 。 包容性 :有 关马 帮生活 的点点滴 滴均可 以在 《赶马 调》中找 到 ,内 容十 分丰 富 。云南“茶马 古道 ”中几 乎所有 民族 都有 自己的 《赶 马调》, 体现 了云 南多 民族 聚居 的特 点。 《赶 马调》中既可 以如 山歌 一样 粗犷 豪放 ,也可 以如 小 曲小调 一样含 蓄婉 转 。这与 云南“茶马 古道 ”的 民歌 诞生 的环 境息 息相关 。面对无 尽 的路途 与生 活的迷 茫 ,赶 马人 不能 退 缩 ,必 须 以万分 的斗志 宣泄 情感激 励 自 己面 对艰难 的生 活 ,体现 在 民 歌 之 中必然 曲调 高 昂、曲风 豪迈 、歌词 洒脱 、直抒 胸臆 。另一 方 面 ,人 性 同时又 是脆弱 与无 助 的。面 对亲人 的分 离、生 活 的无 奈 ,赶马 人不 免 内心彷徨 ,体 现在 民歌之 中曲风便 含 蓄悠 扬 ,歌词 中含有 几分 无奈 与感伤 。 民族 性 :云南“茶 马 古 道 ”沿途 有 几 十种 民族 ,主要 民族 也 有汉 族 、藏 族 、纳西族 等 。不 同民族 的 《赶 马调》具有 不 同的特 点 。汉 族 的 《赶 马调》风格 上 直抒 胸臆 ,语 言上通 俗 易懂 ,内容上 包 罗万 象 ,篇 幅 上可 长可 短 ,甚 至拥 有 民间叙 事长诗 《赶 马调》;藏族 《赶 马 调》曲调 上 较汉 族 《赶 马调》更 为高 昂,体现 了藏 族人 豪爽洒 脱 的性格 特 点,但 是
作 者 简介 :杨 春冉 (1981一),女 ,河 南商丘 人 ,硕 士研 究 生,讲 师,研 究方 向 :汉 语言 文字 。
莫 出 门“‘男 :我 不 出 门咋个得 ,银钱 欠下 几百个 ”。赶马 途 中鲜有 女性 参 与 ,同为 马帮 中 的两 名 男性 互唱 互答 ,既调 侃逗 趣 ,又抒 发 了对 妻 子 的 思念之 情 。当然 ,这些情 感可 能混 杂在 同一首 歌 曲之 中。一 首 《赶 马 调》同时具有 慨 叹与 思念 之情 。如“男走 夷方 ,女居 则孀 ;生 还 发疫 , 死 弃道 旁 ”等 。同时 ,云南“茶 马 古道 ”民歌具 有一 定的实 用功 能 。在赶 马的路 途 中,不 同马帮 之 间都可 以使用 民歌 的形 式进行 交流 、示 好或 者远 距离 打招 呼 ,类 似于 不 同军 队之 间 的“拉 歌 ”。通 过 民歌 进 行交 流 ,拉近 了不同 马帮之 问 的距离 ,化解 了诸 多不必 要 的矛盾 与冲 突。 3.3 民歌 音乐 的文化 特征
渐 渐 消失 了 ,随即 也感 觉精 神 也有 所恢 复 了 ,这 非常 出乎他 的意料 。 然而 那些 从树上 飘落 的叶子 就是 茶叶 ,从此 茶叶 也渐渐 走入 人们 的 生活 。传说 虽然 没有办 法考 察他 的真 实性 ,但 是我 们通过 对 自然环 境 和一 些历 史文献 的研 究可 以推测 ,茶叶 的起源 确 实是源 于我 国距 今 五千 多年 的上 古时代 ,那 时是母 系 氏族 公社 时期 。根据 历 史文献 记 载 ,曾有一 段时 间我 国把 茶叶作 为礼 品馈 赠给来 华 的僧侣 、传 教 士和 一 些 出使 外 国的中 国使节 ,从而把 茶 叶传播 到 了世界 各地 ,得 到 各地 人们 的广 泛喜 爱。
1 茶 文化 的起 源与 传播
2 中英茶 文化 的形成
在 中 国的传 统文 化 中 ,茶 的起源 与“神农 尝百 草 ”的传 说联 系 的 最 为紧 密 古书 曾有记 载身 为三 皇之~ 的炎 帝为 了治病 救人 ,经常 亲 自去深 山里 面采药 并且 亲 自试吃 ,看是 否能作 为草 药来 用,也借此 了 解 和熟 悉其 药效 ,方便 记载 入册 。但有 一天 ,神农 不小 心尝 到 了毒草 , 他 随即就捡 起 身后 的叶 子放入 嘴 中咀嚼 ,惊奇地 发现 不舒 适 的感 觉
2.】 中国茶文 化形 成 中 国茶文化 正式 形成 于唐 朝时 ,茶 的功能也 不仅 仅在 于饮 用 ,还
有 其他不 可 替代的文 化作 用 。在唐朝 的时 候 ,中国在 农业 、商 业和 对 外 贸易等 各个 方面 都 比较 发达 ,与 此同 时.,茶 叶的生 产销售 等 也不 断 发展 ,中 国的茶文 化 也得 到 了很 大 的发展 。当 时,皇家 信仰 佛教 ,而且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中英茶文化对 比研究
杨 春 冉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I 450于 中国,并拥 有着 悠久 的历 史,中国人 已经有 着几 千年种 植 生产茶 叶的丰 富 经验 ,融合儒 、释 、 道 思 想形成 了独 具特 色的 中国茶 文化 。在 17世 纪茶 叶传 入欧 洲,就一 直深 受欧 洲人 民的喜 爱 ,由于时 间、地 点、风俗 习惯 等 各 方 面的 差异形 成 了中英不 同的饮 茶 习惯 。本文 通过对 中英茶 文化 的对 比研 究 ,对 比 中英茶 文化的 相 同和 不 同点 , ̄7L.7- 者 对茶 文化 传播 做 出的贡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