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作为中英两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英两国在茶文化方面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两国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也彰显了两国的历史渊源和交流互动。
本文将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以期进一步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社会意义。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在于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
在中国,茶被称作“饮料之王”,不仅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人认为,茶具有净化身心、提神醒脑、健身养生等功效,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疾病和疲劳,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和美学的魅力。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
中国茶文化还深受道家、佛家、文人雅士等各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饮茶礼仪、茶道艺术和茶文化传播等多种特色。
与中国的茶文化相比,英国的茶文化则更为康宁和优雅。
英国人将茶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下午茶文化的体现,茶在英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的茶文化特点是注重茶具的选用和品质,崇尚传统的英式下午茶文化。
在英国,下午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常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茶、甜点和饼干,寻找细腻和协调的口味,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
另外,中英两国的茶饮文化也存在对茶的种类和品质的不同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涵盖了茶叶较多的品种,包括绿茶、黑茶、红茶、白茶等多种类型,每种茶叶都有着特定的产地、种植方法、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也重视茶叶的品质和质量,认为茶的好坏与茶的产地、气候、土壤、水源、采摘和制作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英国,茶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红茶为主,英式红茶因其颜色浓郁,口感醇厚,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
英国茶文化则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以乌龙茶和白茶等精品茶叶为主,追求深度、香气和入口清爽。
总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对茶的认知和饮茶方式、茶品种和品质的追求等多方面。
中英两国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各具特色。
中英两国也在茶叶制作、茶具设计、茶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交流和互学互鉴。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而英国本土并不出产茶叶,却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利用茶叶这个舶来品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英国红茶文化,开创了优雅自在的欧洲下午茶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国家追捧的对象。
二者有何差异?本文将加以论述。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
加桔皮、薄荷的方式源自于中唐以前的煮茶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
而现在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在熬好的砖茶浓汤中加入盐、酥油、奶等制成;回族以茶叶、龙眼干和冰糖混合冲泡成的盖碗茶,俗称为“三香茶”,再加上葡萄干和杏干,通称为“五香茶”,如果再加上枸杞、花生仁和芝麻冲泡,则称为“八宝茶”。
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沿袭着明清时的茶饮传统,以清饮雅赏的冲泡茶为主。
英国人最初饮用的也是绿茶,后来大都喝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据说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发酵程度为80%以上的全发酵茶,不易霉变。
不过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绿茶性寒,红茶性暖,英伦三岛四面环海,终年阴冷潮湿,于是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
他们从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进口红茶,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就象他们把来自赤道国家的苦咖啡改造成充满奶香味的甜咖啡一样,这与中国的口味已是南辕北辙。
此外,他们还在茶里加蜂蜜、肉桂、胡椒、威士忌、黄油、鸡蛋,以及一切他们想加入的东西,随心所欲的创造了许多口味。
用佛手柑油调制的格雷伯爵茶、阿萨姆红茶等少数品种,成为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茶产品,享誉世界。
中英茶文化差异比较及传播启示

2017年第07期茶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饮品,通过喝茶,我们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自己的身心,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也渐渐地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由此,茶文化迅速形成并发展,中国的茶文化,逐渐从东方走向了西方,并对西方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典型的国家就是英国。
自16世纪之后,茶文化传入英国并不断发展,时至今日,英国的茶文化已经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发展。
在中英茶文化的发展中,有很多相似,但又不相同的地方,只有通过比较、对比,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中英两个茶文化的比较,从中得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本文探讨了中英茶文化差异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启示。
1中英茶文化的比较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古已有之,换句话说,中国的茶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史料记载。
在《神农本草经》中,我国传说中的人物神农氏使用茶叶来治疗中毒的人,至今还没有发现比之更早的记载,而这个记载,距今有着大约4900年的历史。
所以,茶在中国的发展,便从此刻开始了。
东汉时期,茶文化缓慢发展着,而到了六朝时期,我国的佛教开始兴盛,出现了饮茶的僧人,带动起了一股饮茶的热潮,而这股热潮,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
于是,封建统治者开始喜爱饮茶,统治者一带动,大家竞相模仿,后来,上到官员,下到百姓,人人都开始饮茶,掀起一股饮茶风潮,茶由此发展起来。
到了唐朝,商业经济发展兴盛,茶作为东方大国的商品,则更是发展兴盛起来,茶商品交易也流通频繁。
诗人骚客竞相为茶作诗,如李白、杜甫所写的《所做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春风啜茗时》等一系列茶诗,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而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则写成了传世之作《茶经》,这是我国的第一部详细介绍茶的经典巨作。
中国的茶文化至此正式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
1.2英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东方,更是传到了海外,16世纪,贸易的发展,海外贸易兴盛,而茶则开始了海外的传播之旅,它被葡萄牙人带到了英国,这也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节点。
中英茶文化差异及教学探究论文

中英茶文化差异及教学探究论文中英茶文化差异及教学探究论文摘要:英语教学活动中,将中英差文化的差异性比较作为媒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对于英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
本文将简要分析中英文化的差异,其中物质层面的比较主要有茶叶、茶具和茶点三个方面,精神维度方面主要包含内质分析、文化分析、文学分析三个方面。
并论述基于中英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旨在深入挖掘中英差文化的差异性价值。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比较;英语教学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因此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其中英国作为世界的发达国家,我国与英国的贸易合作一直是国际发展的重点内容。
英国社会中对于茶的热爱不亚于中国,并且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和完善。
由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中中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融入英语教学事业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英国文化,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的对外交际和合作工作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1中英茶文化物质层面比较1.1茶叶中国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物质层面进行比较将会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的差异,首先,从茶叶的名字由来进行分析。
根据社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大部分茶叶都有具体的名字,并且茶叶名字会选择具有悠扬深远意境之美的语言,通过茶名能够反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及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余姚仙茗”、“八仙云雾”等,将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夸大进行描述而命名;部分茶叶的命名是根据地理位置,例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而“铁观音”、“太白银毫”等是根据人名典故神话故事进行命名。
而英国茶叶名字的命名更多是按照喝茶的时间以及茶的浓度进行命名,例如“英式早餐红茶”“伯爵红茶”等。
其次,根据茶叶的主要社会地位分析,中国人更加倾向于绿茶,而英国更加倾向于红茶。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茶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茶在中英两国都有着与自己文化相关联的喻义。
茶刚进入英国时,贵比黄金,在当时茶是只属于贵族阶级才可以享受的物品,因此茶成了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于是“alltheteainChina”出现在了英语词汇里,表示巨大的,无法估量的财富,例如:Iwouldn’tdothatforalltheteainChina.又如“astorminateacup”则与18世纪圣马力诺发生的有关,后来英国人用它来比喻小题大做或大惊小怪的事情,例如:“Thecoupleof-tenquarrel,butitisastorminateacup”。
“acupoftea”通常被英国人用来表示喜欢的人或物,可见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例如:That’smycupoftea.“adifferentcupoftea”来表示迥然不同的人或物,“anunpleasantcupoftea”表示讨厌的人,“anothercupoftea”表示另一回事,“taketeawithsomebod-y”则是与某人发生冲突,“nicecupoftea”则表示困境。
茶在中英两国的最初使用都因茶具有药用价值,能安神补脑,后来茶渐渐的被衍化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情感抚慰的需要,“teaandsympathy”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安慰和同情。
在中国习俗里,人们会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称为“吃茶”,把结婚的礼金称为“茶金”或者“茶礼”,在这里“茶”象征着婚姻。
茶的习语还有“一女不吃两家茶”,说的是女子接受了别人的聘礼,就是“吃过茶”的人了,不能再受聘于别家,在这里人们用茶来比喻对婚姻的从一而终。
茶生长于山野,大自然赋予了茶美好高洁的气质,中英文化里都有用茶来比喻女子的清白可爱,芳菲圣洁。
《诗经》里有“有女如荼”,这里“荼”就是茶,后人也多有用茶来取名,如诗人陆游《稚女诗》有“痴态东家有小茶”,张久可散曲《寨儿令.春情》有“惹风声盼盼茶茶”,这里的“小茶”、“茶茶”都是用来指可爱的孩童和的姑娘。
中英茶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英茶文化差异随着当今世界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通过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世界各地,但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差异,风土人情也使中英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民族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300多万年前。
根据陆羽《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文化在中国的体现被称为茶道,也是中国文化中唯一获得此称号的美食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即所谓的“四大精神”: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心,是由《周易》中“保合大和”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也是茶道之魂。
在儒学中体现为“中庸之道”。
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谦逊待人,在为人处世中体现“以和为贵”。
静,意味着安静,纯净和整洁。
品茶需要平和宁静的环境和空灵虚静的心,当空气中飘散着茶的幽香,萦绕着身心,品茗者的内心也得愈加空灵透澈,渐入“天人合一”的意境。
怡,意味着高兴,舒心和满足。
幽美的品茶环境,精致的茶具,迷人的茶香,清爽的茶味都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
人们的审美器官和精神心灵都会在这样一个舒畅,怡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与满足。
真,意味着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无论是茶叶,茶具还是桌椅,字画等都要求真家真迹;品茗时的情谊也要真挚;释放真性情;在自然中体会其“道”的哲学。
据记载,茶饮于西汉,三国时期,饮茶在南方很受欢迎,孙权的后代孙昊首先在宴会上将茶取代了酒,此后,在宫廷事务中,茶与酒有着同等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已成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享受生活的标志,文人饮茶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思想。
中国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成熟期,“茶圣”陆羽创作的《茶经》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将茶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宋代饮茶也很受欢迎,茶叶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元代,人们饮茶更突出表现自己的精神层面,磨炼自己的意志。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则是茶艺简洁,返朴归真。
此外,中国的茶在此期间出口到了英国。
中英茶文化的比较

中英茶⽂化的⽐较中英茶⽂化的⽐较摘要:茶⽂化,顾名思义,就是茶与⽂化的结合,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化现象,它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
全世界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把饮茶品茗作为⼀种艺术享受来推⼴。
各国的饮茶⽅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今天,我要通过对中、英两国茶⽂化各个⽅⾯的⽐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化的发源地。
可以说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体,是中国⽂化中的⼀朵奇葩!中国茶道主要内容讲究的是五境之美,即茶叶、茶⽔、⽕候、茶具、环境。
虽然英国的茶叶来源于中国,但其茶⽂化与中国的茶⽂化有着很⼤的不同。
英国的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
1662年葡萄⽛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世,饮茶风尚带⼊皇家。
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被⼈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起来,继⽽⼜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普通百姓。
⼆、品茗环境在中英茶⽂化中对品茗环境都有⼀定的要求。
清代徐渭在他的《徐⽂长秘集》中对品茗环境有这样的论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夜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下,宜花鸟间,宜清流⽩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宜⽵⾥飘烟。
”许次纾《茶疏》对品茗环境谈得更详细:“⼼⼿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姬,访友初归,风⽇晴和,轻阴微⾬,⼩桥画舫,茂林修⽵,课花则鸟,荷亭避暑,⼩院焚⾹,酒阑⼈散,⼉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
”可见我国茶⽂化中对品茗环境的要求是“雅”和“清”。
⽽纵观我国现代的茶馆,你⼤抵会看到⽊制的桌椅和必不可少的绿⽵的点缀,于古⾊古⾹中透出点点清幽。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茶文化是中国传播过去的,那么你们知道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哪些不同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一起来看看。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英国人没有茶文化的概念。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从中国学会了茶叶栽种、采收、制备。
现在国际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茶叶品牌是英国的“立顿”(国际市场占压倒优势的品牌)。
每年“立顿”茶叶要给英国人赚很多钱。
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茶文化”的概念。
史书虽然记载了一些著名的茶叶产地、品种和茶具,还有少量与茶叶有关的趣事,但这还不能称为“茶文化”。
历史上,中国人只是把茶叶当作一种有益健康的饮料。
据说按现代医学观点,茶叶不一定对健康有益。
中国历史上有少量文人,追求极至享受,也曾经研究用什么水沏茶、如何烧水、使用什么样的茶具等。
到明、清时期,还产生了“贡茶”(地方官员拍皇帝马屁以求升官)。
这也只不过是一种“奢嗜”,按现代话来说就是“炫富”。
搞出“茶文化”概念是日本人,日本人搞了一大套喝茶的仪式,从坐姿到拿杯子、从烧水到沏茶等等;甚至对周边环境等都有要求。
这些体现了日本民族的什么文化到现在也是个有个的说法。
部分中国人学“茶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搞“噱头”,一种赚钱谋生的方式而已。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差异一、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茶的发现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但直到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样,虽然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向西传播,但到18世纪才为英国社会所接受,逐渐从宫廷贵族的专享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饮品。
在中国,茶叶在发现之初本是作为药用的;后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至秦汉时,茶成为饮品;再至两晋南北朝时,茶成为寻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东晋时,茶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现出了自身价值之外的文化功能,进入了精神领域,中国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超过其自然实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中国哲学源于农耕文明。
农时农耕尤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而中国人视大自然为母亲,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依赖之情,更极
为推崇汉代的儒学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
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自然结合
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文化不可避免
地带有浓郁的山林气息。
绿茶在众多茶叶品种中最受人喜爱,原因
就在于未发酵的绿茶一经冲泡,其形状、颜色、气味无不给人自然
的气息,或看、或闻、或品,都令人仿佛置身于葱绿的自然一般心
旷神恰。
紫砂茶具也在种类繁多的茶具中获得最多宠爱,是因为紫
砂这一陶土精灵给人以质朴的泥土芬芳和无限的天地灵气。
中国历
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
竹林间煮茗论道。
数千年的文化熏陶,赋予了茶“淡泊”“宁
静”“返璞归真”等神韵。
一方斗室,一豆青灯,一杯香茗,常常
使人气定神闲、物我两忘,得以感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
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张“天人两分”,视自身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试图通过掌握自然的奥秘来主宰自然。
具体而言,英国人喜好发酵过的红茶,还经常加入其他调料,制成
奶茶方才饮用。
在茶具的选择上,英国人也没有一直沿用中国瓷器,而是创造性地将动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进行烧制,制造出了饮茶
用的骨瓷。
英国茶文化还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个
人主义。
比如,邀请别人来喝下午茶时,女主人们势必要拿出家中
最好的茶,费尽心思做出美味的茶点,还要换上最得体的服饰,从
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面,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
此外,英国茶文化追求实用性。
相较于中国茶文化随时随地皆可饮
茶的传统,英国人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会在固定
的饮茶时间才悠闲地喝杯茶,如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体现
了其严谨考究的文化特色。
英国人还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制作了很
多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填饱肚子的茶点。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
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
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与中国茶文化的谦和相比,英国茶文化就多了几许霸气。
英国曾一
度国力强盛,称霸海上,被誉为“日不落帝国”,因而英国人普遍
有一种自傲排外的岛国心态。
加之,英国文化中存在一股强大的向
上的价值取向。
因而,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英国人总竭力展
示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敷衍。
喝下午茶自然也不
例外――环境一定要优雅舒适,衣着一定到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
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
一顿真正的下午茶仿佛变成了一
场时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
定要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服饰赴会,否则稍有差池,便会招来嘲讽。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冲击着人们悠闲的传统饮茶方式,人们很少有时间能够静心品味茶的内涵或者精心准备下
午茶的服饰。
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经历,深刻的
变革。
中国茶文化不再过分追求玄思静想,英国茶文化也简化了其
过去花哨的形式和繁复的礼仪。
中英茶文化逐渐出现交汇点,成为
增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如今
日渐低迷,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茶文化却正风靡全球,如何保护
和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中西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也有迥异之处。
从茶名的起源到茶的多维意义分析,再到茶的多重词义分析,可以充分感知中国茶文化
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至今。
茶已经从最初单纯的饮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
化范畴。
中国茶文化与儒家、道家和佛家相融合,形成了以哲学为
基础的文化理念。
中国人喜欢饮茶,清茶一杯,舒缓压力,释放情感。
中国人饮茶更强调茶性,即从饮茶中体味茶之深刻意境和思想
内涵,以获得精神的升华与审美的体验。
西方人喜欢喝红茶,饮茶
习惯也十分讲究,分为上午茶、下午茶等,饮茶时配以茶点,不仅
可以休闲娱乐,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规范。
西方人更追求茶的实用价值,注重茶的物质特性,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意义,更追求一种茶文化的意境与韵味,这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形态。
西方的茶文化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礼仪与用途,更强调一种具体的实质特性,这也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