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英国的茶文化

英国的茶文化英国的茶文化有人一定会说了下午茶,High tea?听起来有点怪。
怎么会用High这个词呢?因为他们是在厨房吃饭,厨房的桌子特别的高。
英国农家都会养些小动物,比如猫和狗,桌子太矮,小动物要跳上去偷食的。
在英国要喝到货真价实的下午茶,不是叫HighTea,桌子也不高, 不过品尝下午茶的人身份比较高贵。
下午茶的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皇室,有一位女爵伯叫做安娜,基本上每天都要排期参加宴会,而一般皇宫的宴会要八、九点才开始,下午的时候肚子就开始饿了,于是忍不住就叫厨房冲了一壶茶拿几块饼干来填饱肚子,然后就上瘾了,又增加了些蛋糕、面包、三文治、糕点等等,慢慢下午茶便成了宫廷的一种时尚,还吸引了一帮贵妇聚在一起,下午茶便诞生了。
Low tea和High tea —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
High tea流行于普通大众。
作为一天的劳累后补充体力的餐前小食,Hightea(又叫Meattea)一般在下午5点食用,其实也比较像正餐了,除了茶之外,食物会有:肉类、土豆、面包、馅饼、奶酪、蔬菜等。
茶最初作为一种神奇且充满东方魅力的'仙草传入英国,开启了英国茶文化的源流。
饮茶之风最初是由英国贵族开启的,并且作为一种与金银同等价值的商品在英国上层社会流通。
因此,英国茶文化是 17世纪初英国的贵族阶层开启的。
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就是明证。
18世纪上半期,民众对于饮茶已经十分热衷,茶叶消费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1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
1750年前后,英国中产阶级黄油烤面包的惯常早餐中已经少不了茶。
甚至伦敦城内,仆人们的早餐也已经基本上是黄油、面包配奶茶。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人流行的是丰盛的早餐,午餐则十分简单直到晚上八点钟再进丰盛的晚餐。
由于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于是一些贵族妇女开始在下午四、五点钟吃甜点,然后慢慢地喝茶,聊天、会友,导致众多妇女争相效仿,午后饮茶便作为一种上层社会的礼仪逐渐盛行,并迅速普及到平民社会,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英国茶文化。
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

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世界各国茶道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阿根廷:“非茶之茶”马黛茶去过阿根廷的人都知道,随处都可见到阿根廷马黛茶YerbaMate,这种平民且普遍的马黛茶是阿根廷的“国宝”,在当地语言中,“YerbaMate”就是“仙草”“天神赐茶”的意思,与中国绿茶、咖啡并称为世界界三大茶。
马黛茶本是冬青科的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通常称它为巴拉圭草,树叶翠绿,呈椭圆形。
南美人把绿叶和嫩芽采摘下来,经过晾晒、烘烤、发酵和研磨等工序,就制成了芳香可口的阿根廷马黛茶。
然而按照我们东方人对茶的理解,阿根廷耶巴马黛茶应该算是“非茶之茶”。
在阿根廷大牌球员(梅西)踢球的间隙要喝,贫民窟里无所事事的混混也爱喝,茶具不讲究,用竹筒或葫芦挖空,插上一根金属就能喝。
阿根廷马黛茶以阿根廷的产量最多,是家庭聚会的象征,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阿根廷政府精心挑选出国宝马黛茶作为“使者”先行来到中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阿文化交流暨阿根廷马黛茶文化中国推广会”,为其国茶马黛茶顺利登陆东方古国而造势,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感情。
目前,“Yerbamate”商标已在中国注册,音译成“耶巴马黛茶”,该茶同时还获得中国健康世纪行全民家庭健康工程重点推广项目、国民体质改善行动推荐使用进口健康食品认证等。
德国:“有花无茶”花果茶德国是花果茶出口第一大国,德国境内森林密布,果木繁盛,盛产“花果茶”,德国的花茶不同于其他的花茶,而是摘食浆果冲泡饮用,主要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洛神花、覆盆子、接骨木果、蓝莓、樱桃、葡萄、玫瑰果等果干制成的,再加上向日葵花、矢车菊、紫罗兰、玫瑰等花瓣则作为调色和装饰,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可谓真正的“有花无茶”。
德国花果茶冲泡后呈现鲜艳红色,花青素含量十分丰富,与中国茶相比,中国的花茶讲究的是清香,而德国的花果茶讲究的是花瓣的真实,同时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这就是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
英国独特茶文化的简介

英国独特茶文化的简介相较于中国人喝茶时的沉稳,英国人多添了份优雅,而喝英式下午茶,也成为一种流行的象征!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英国独特茶文化的简介,一起来看看。
英国独特茶文化的简介古时茶叶犹如黄金般的贵重,能与珠宝首饰享有同等的收藏价值。
17世纪时,英国上流名媛们腰间都藏有一条镶金嵌玉的小钥匙,用它来开启特制的茶叶箱,即使泡茶这项活儿也专门由女主人亲自主持,生怕手下佣人会顺手牵羊偷茶叶。
英国人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查理二世。
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
新皇后高雅冲泡品饮的表率作用,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
而“英式下午茶”这一称谓的正式发明则是19世纪40年代的创举。
当时那些富极无聊的贵族妇女们,每日享用完午餐后,便为如何打发晚餐前的整个漫长下午而苦恼。
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灵机一动,发明了喝下午茶这个节目,它一问世立即受到上流贵族的欢迎,从此有钱又有闲的大富大贵们,每天便拥有了一个高雅正式的名义聚在一起“说长道短”了。
同时,贵族妇女们也以赴下午茶的借口盛装出席,这便为她们争奇斗妍,展示时装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她发明的下午茶,不但成为在世界各地英国人每天生活的一种仪式,并且慢慢地渗透到许多文化中。
英国人喝起茶来相当复杂,要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和糖制成奶茶,同时佐以饼干、糕点等边吃边喝。
尽管我们中国人更视绿茶和乌龙茶为上等茶,而茉莉花茶却是西方人最为欣赏的东方礼品,但我请英国人喝茉莉花茶时都会强调中国茶不宜加入牛奶和糖,最好的享受就是它的原汁原味。
然而要真正享受茶,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
因为茶须静品,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
英国独特茶文化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茶叶到达英国之后,不仅仅是“缪斯之友”,“众神的甘露”,更是诗人的灵感源泉,也受到许多小说家的追捧。
在“英式下午茶”的熏陶下,英国茶事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娓娓道出人物的生活场景。
英国茶文化历史简介

英国茶文化历史简介英国的茶文化发展在17世纪,那么你知道英国茶文化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英国茶文化历史简介,一起来看看。
英国茶文化历史简介(一).茶自十六世纪传入欧洲。
起出荷兰人从澳门购茶,寄往爪哇,然后运回荷兰,视为助消化的特殊饮料。
十七世纪初叶,才渐渐输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罗斯和英国。
(二).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成重视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成重视的气候,惟独英国后来居上,奇迹的掀起饮茶风尚。
当十六世纪时,英国还是喝咖啡的国家,自从茶叶输入后,发现有胜过咖啡的特点,朝野交相提倡,于是逐渐养成饮茶的社会习惯。
(三).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格德琳,从葡萄牙将饮茶的高尚习惯带入宫廷以后,更由尊敬与新奇,而鼓舞起贵族圈内的重视饮茶,但因为茶叶当时很贵,受限于购买力,只停滞于上流社会。
(四).到了十九世纪,因交通与技术的长足进步,茶叶从各方面运入英国,茶价遂猛跌。
于是茶便完全夺取咖啡的地位,成为英国的大众化饮料。
(五).英国的开放性茶道,一延几个世纪。
据说:这是1840 年,一位贝德佛公爵夫人最早所立下来的『不成文规矩』,目的在「缓和她每天下午四点钟时,便感到虚弱和疲惫,须歇下来喝茶,始能振作」。
想不到从此之后,这个人的规矩,竟会不胫而走,逐渐扩展至全国每一个角落,蔚为普遍风气。
(六).英国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保守、沉默、严肃,所以饮茶才能成为牢不可破的传统习俗,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困难,他们各阶层国民每日的『上午茶』(上午十点半)与『下午茶』(下午茶),总是免不了。
由于数代过惯这种规律的生活,也就特别郑重其事,把两次饮茶视为工作过程中的精神调剂。
英国茶文化的表现茶在英国社会中的发展茶叶大约是17世纪由荷兰人或葡萄牙人传人欧洲的。
1600年英国茶商托马斯·加尔威写过《茶叶和种植、质量与品德》一书。
据薛福成在《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1896年)记载“康熙五年(1666年)始贩茶叶至英。
西方茶文化的基本理念

西方茶文化的基本理念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表现在饮茶时间、品茶文化行为等方面。
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
崇尚快节奏的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这茶以饮、以凉为主,大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
德国人喜欢饮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等制作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
德国人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流到茶壶内,再将茶叶倒掉,所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
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
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
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2公斤茶叶,英国人均饮茶量是中国和印度的3倍,年均饮茶2公斤。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虽未能如中国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但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
第一站: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
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
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
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第二站: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在进入西方国家之后,茶也在不断的演变中融入了西方文化特色。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英国茶文化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
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爱好带进英国宫廷。
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
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
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 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
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 Grey),由中国传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
英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
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茶文化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
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
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
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
简析英国的茶文化

简析英国的茶文化简析英国的茶文化西方人真正尝到茶,是在十七世纪初,荷兰商人将茶作为稀有的礼物贡献给英国的上流社会,很快,饮茶风在英国宫廷的迅速盛行,英国各个社交场所开始看到茶的身影,并逐渐取代酒和咖啡,成为人们热爱的杯中物。
时至今日,饮茶已成为英国国民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是人们离不了的日常活动。
在英国生活了多年,我越发感到英国人对茶的钟爱,让坐拥几千年茶文化的中国人也自叹弗如。
但英国的茶文化和我们熟知的饮茶并不完全相同。
东方人饮茶,讲究的是内敛,是神韵和品道,不分时间或场地。
只要静心,体会不同茶种的不同气味,甘与苦,各有千秋。
而英国的茶文化特指下午茶。
它的开创者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贝德菲尔公爵夫人。
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闺蜜,公爵夫人常进出皇宫与贵妇小姐们闲聚。
由于英国皇家晚餐时间较晚,女伴们常抱怨午后时间太过漫长,无所事事又容易饥饿。
聪明的公爵夫人发现,泡一壶茶,配一些松饼点心,可以打发午后时光,也让社交更有兴致。
很快,下午茶风靡英国。
现在看来,它更注重社交文化,茶只是一个形式或媒介,是否品茗,有何滋味,倒不重要了。
我常感慨,饮食的力量真不容小觑。
几百年前,当第一艘载着东方茶叶的船只抵达英伦港口时,谁能料想,一壶流动的液体,一个简单的饮茶行为,竟能被发扬成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成就享誉世界的“下午茶文化”呢?虽说英国的茶品并不丰富,基本以红茶为主,但精美的骨瓷茶具,分钟计较的泡茶时间,尤其是饮茶者如出席盛会一般的礼仪讲究,无不为英式下午茶文化增加了厚度和层次。
人文气质的添加,让文化习俗像加入了糖和鲜奶油的茶,浓郁而丰富,品茗在口,回甘良久。
在英伦多雨阴霾的'午后,喝一杯热乎乎的红茶,配几块放置在精致托盘上的咸甜小点,真让人感觉温暖。
当今社会,世界瞬息改变,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却始终保持传统的内容和礼仪,甚至连搭配的点心也少有改变。
在英国,可能不是每个城镇都有星巴克,但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享受下午茶的馆子,品尝到风格相近、内容相同的下午茶。
国外茶文化的介绍_中国茶文化的介绍

国外茶文化的介绍_中国茶文化的介绍世界上喝茶的国家很多,不同的国家其喝茶的习俗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国外茶文化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国外茶文化的介绍国外茶文化1: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盛产红茶,当地居民特别喜欢喝苦涩的茶,他们觉得很有滋味。
国外茶文化2:英国英国人大多喜欢喝饮料,在英国,茶可以说是当地的民族饮料,他们喜欢喝煮好的浓茶,还会往里面加入糖和牛奶。
国外茶文化3:泰国泰国人喜欢喝冰茶,他们往往会往茶水里加入冰块,让他们冷却,当地人都不喜欢喝热饮。
国外茶文化4:蒙古蒙古人喜欢喝砖茶,他们会将砖茶弄成粉末,然后再加水煮开,再往里面加入羊奶或牛奶还有盐,他们觉得这样喝起来特别有滋味。
国外茶文化5:新西兰新西兰人特别喜欢喝茶,他们会把喝茶当成人生的享受,而且一些学校和机关:工厂等地方都会给时间喝茶,新西兰里茶馆随处可见。
国外茶文化6: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会先将陶壶烫热,然后往里面加入一茶匙茶叶,再用沸水冲泡,大概8分钟后,把茶倒出来,往里面加入糖和乳酪。
国外茶文化7:埃及埃及人喜欢喝甜茶,他们在招待客人时,会端上一杯热茶,他们会往茶里加入白糖,不过这种茶不宜多喝,喝多了,嘴会粘糊糊的。
国外茶文化7:日本其实茶文化不仅仅在中国流行,在日本也是如此,茶道在日本是很普遍的,要说到日本人喜欢喝什么茶,那答案毫无疑问就是红茶,日本有不少家庭为有珍贵茶具和高档的红茶而感到自豪,日本人喝红茶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他们喜欢在红茶中加入各种不同水果或者香料,这种口味可能我们中国人喝不太惯。
日本喝茶的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喝茶方式相似,就是一个茶壶,然后冲水后饮用,除了有客人来要敬茶外,其它几乎一样。
中国茶文化的介绍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英国茶文化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
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Catherineof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爱好带进英国宫廷。
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
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
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
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早餐茶(EnglishBreakfast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Grey),由中国传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
英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
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茶文化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
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
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
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
这个事件引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高压制裁,最终导致美国独立革命发生。
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除源自于欧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国市场上的东方茶(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柠檬红茶)。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另外除了预装茶外,美国很多餐厅也以茶作为主要饮料,而美国人有在任何茶(包括东方茶)加上糖之习惯。
德国茶文化1657年茶叶出现在德国的药店,但是除了东弗里西亚(今下萨克森)一带地区之外,没有赢得德国人太多的兴趣。
现在德国人也喜欢饮茶。
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
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
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
德国人也买中国茶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之后再将茶叶倒掉。
与东方茶相较,德国茶味道较为清淡。
土耳其茶文化土耳其人喝茶很普遍,土耳其茶(土耳其语:çay)属于红茶的一种。
土耳其人最早喝咖啡,但是20世纪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垮台之后,原来属于土耳其的可以种植咖啡的阿拉伯地区脱离土耳其,土耳其不得不进口咖啡。
而在土耳其本土的黑海东南岸地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土耳其人逐渐开始喝本国出产的红茶。
土耳其人的好客热情,请喝茶更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习俗。
主人往往热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苹果茶。
土耳其茶起来较苦,虽然茶味浓浓,却不是那么讨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扑鼻,然而浓的化不开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初者都可以接受的。
只有土耳其盛产的苹果茶,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皆爱。
酸酸甜甜的苹果茶,浓浓的苹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来格外的舒爽。
而土耳其街上最多的不是咖啡厅,而是茶馆,土耳其人便十分喜欢到茶馆喝茶并谈天说地。
阿根廷茶文化马黛茶是一种常绿灌木叶子,生长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阿根廷温润潮湿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很适于这种树木生长,加之当地人有爱喝这种茶的传统,使之成为最大的马黛茶生产国。
阿根廷及其他拉丁美洲人爱喝马黛茶,马黛茶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当地人传统的喝茶方式很特别。
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围坐在一起,一把泡有马黛茶叶的茶壶里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个挨一个地传着吸茶,边吸边聊。
壶里的水快吸干的时候,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一直吸到聚会散了为止。
茶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茶衍生出来的茶道更是一种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可以说是无分阶层。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
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是无法像西方人的思维一样用固定的公式或特定的物质去定义的,更多地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
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
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
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
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
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
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
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
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的传播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饮茶时间上,在品茶文化行为上也显而易见。
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
德国人喝茶往往是加入柠檬的“柠檬茶”。
正统的西方“茶饮”文化以英国为首,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生活中必须的仪式。
最初是皇族在家中用优雅的茶具品茶,而后演变成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又延伸出各种繁文缛节,例如对茶具、插花、蜡台等一系列摆设非常讲究,还要伴随着音乐和舞姿,这都是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综合艺术反映。
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时进行,并且要搭配一定的甜点,而且英国人更喜欢喝什锦。
时至今日这些礼仪以被变成在家里泡上一壶好茶,奉上精美的茶点和水果,在窗边或花园内倾谈一阵所取代。
可以说,到了当代英国人喝下午茶只是为了吃点心,而茶只是辅助而已。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是西方只把茶当作是饮料,英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礼仪”,而到了今天英国茶文化逐渐成为了“餐饮”,与中国的“饮茶悟道”大相径庭。
在东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受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无一不把饮茶作为一种寓哲学、艺术及健康于一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在整体文化中都享有着崇高的地位。
此外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茶客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累积和培养出独特的品茶技能,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西方所难及的;在中式茶馆喝茶能感受到西方“茶饮”所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雅趣与情致,它们的品茗流程是简单的程序化操作。
中国品鉴均以茶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杂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
在西方国家包括英国,茶叶仅是与咖啡、可乐相同的普通饮料,从西方人不太能接受茶叶的昂贵价格这点上也可见一斑。
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
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所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