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茶文化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在英国,茶文化尤其是红茶文化也是渊源颇深。
中国茶在向西方各国传播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只是传去了茶叶,而只有在英国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比较茶的种类相同点:中国与英国同样爱好红茶不同点:中国人除红茶外同样喜好:绿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英国人则偏重于喝红茶茶具相同点:喝茶时,都需要茶杯、茶壶茶勺等工具不同点:(1)材料中国,主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英国,茶具多用陶瓷做成也有金属制作的(2)茶具的花纹,造型中国,国壶花色多为中国式人物、树木花草或是无花纹,保持壶身的整洁,古朴每个朝代茶具的花纹又各有特色,古代茶具较为多见的有朵花纹,蕉叶纹,团菊纹,卷草纹,缠枝纹,折枝花纹等。
英国,茶具上面绘有精美的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轻松、优雅;而且,英式茶具都是成套使用并镶有金边的杯组.喜好中国1.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清饮法):茶叶冲以煮沸,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2.求多种享受的饮茶习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一般采用”调饮法”喝茶习俗相同点: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不同点: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英国人喝下午茶与东方人品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是随意地吃些点心,而通常是搭配成套,包括一壶茶及一份点心,点心有三明治、奶油松饼或是小蛋糕,各家餐厅点心的搭配有点不同。
中西茶文化对比

中 西 茶 文 化 比 较
• 中国茶文化简述 • 西方茶文化简述 • 中国与英国茶文化比较
中国茶文化是各国 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 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在汉语里,茶又称‚茗‛。 在中国,因地域和习惯的不同,喝茶的方式也不同。‛
景颇族喝烤茶
藏族人喝酥油茶
蒙古人喝奶茶
苗族喝打油茶 回族喝盖碗茶
英国茶文化简述
据Britain Today《今日英国》介绍:英国人每年要喝掉 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茶叶。
从东方到西方 1650年,荷兰商船将中国红茶首次引进欧洲. 十七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皇一世成立的东印度 公司,直接从福建进口茶叶.由于厦门收购的武夷 红茶茶色浓深,故被称为Black Tea
物质文化
茶具 茶的历史发展 千姿百态的茶类 茶业科技
饮茶习俗
茶文化
制度文化
茶道茶艺 茶书茶画茶诗词 茶德
精神文化
茶道精神
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 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 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英国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 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 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 水,喝完就丢弃 一般采用‛调饮法‛ 红茶加牛奶 红茶加柠檬片 红茶加糖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介绍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介绍关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介绍茶文化是一种文化元素,是产生于人们种植茶叶、饮茶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全球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如今茶文化已经在中西方各自形成了内容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介绍通过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从内到外的精神引领,通过开展茶文化教育,能够对人们产生影响。
我国是茶叶产地,也是茶文化最早形成体系的国家。
而西方茶文化则是在全世界融合之后形成的,尽管其产生历史不同,但都各自形成了与茶相关的文化体系。
当前我们在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时,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和途径,想要真正意义上做好文化教学,就必须深层次分析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别。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两者产生时代背景不同,融入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内容,形成了各种文化元素。
根据相关着作记载,我们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饮茶的习惯和历史。
而随着茶文化逐渐从贵族生活走向大众,在唐朝时期,饮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逐渐形成。
我国茶文化形成于封建时期,主要推崇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辅助结合的文化机制,而整个茶文化中也能明显地看到这一系列内容。
而西方茶文化则与其完全不同,我国茶叶传入西方,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全球贸易开展实现传播的,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同步,因此无论是早上茶,还是下午茶,都能看到西方茶文化的特色。
中西茶文化形成于不同时期,而且各种茶文化内都与其所处时代之间有着极大关联。
正是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特点和内涵的茶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两者饮茶、品茶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喝茶时,对冲泡水、茶具、茶道等,都有着一定要求,同时也可以很随意。
中国人饮茶,更多在于品。
这其中反映了一种态度、理念。
因此中国茶文化中,往往有着一种休闲、养生的认知含义。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中西方茶文化比较茶叶就是劳动生产物,就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就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就是茶与文化得有机融合,这包含与体现一定时期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在人类漫长得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得21世纪,茶文化更就是得到了空前得发展与进步、然而,各国得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1、中西方茶文化得交融17世纪初,继茶叶到达荷兰后,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国。
公元1637年英国首次从中国厦门运去茶叶,公元1662年,“饮茶皇后”凯瑟琳提倡皇室饮茶,亲以玉照为中国红茶作商标,推行以茶代酒,使饮茶之风很快风行。
这一时期,中国红茶开始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之风,开始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明末清初,英国人从我国厦门、广州贩运大量茶叶,除供应本国所需外,还大量转运到美洲殖民地,以后又相继销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1773年得波士顿毁茶事件,爆发了美国得独立战争。
可见当时中国茶在欧洲得影响之深远。
红茶得品饮,在国内不似品饮乌龙茶得“功夫茶法”,那样讲究冲泡技艺及茶道精神。
红茶只以传统得饮茶法,以清饮为主,调饮为辅。
传播到国外,又将红茶与牛奶相融,制成风味独特得奶茶,不但深化了红茶调饮法,而且有形形色色得饮茶习俗。
以英国为例。
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不仅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享有很高得声誉。
皇后进宫后,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宫廷盛行,并成为宫廷得一种礼仪,接着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她们得灵丹妙药与社交得风行饮料。
由于皇后得崇尚饮茶之风,又成为贵族夫人时髦得风尚。
18世纪,茶价日趋低廉,茶就成英国人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此时大众化茶馆林立,饮茶普及各阶层,在英国人生活里,茶就是不可或缺得东西。
茶作为风靡世界得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得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得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中国茶道与西方茶道的区别

中国茶道与西方茶道的区别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既是品茶的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茶道和西方茶道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承,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茶具、礼仪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与西方茶道的区别。
一、历史渊源的差异中国茶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茶道在其中承载了这种思想,将茶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媒介。
而西方茶道则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当时从东方引进茶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品茶文化。
西方茶道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强调品味茶的乐趣。
因此,中国茶道和西方茶道在历史渊源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茶具的差异在中国茶道中,茶具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用来泡茶的工具,更被视为一种艺术品。
中国茶道中常用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这些茶具注重精致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茶壶通常是陶瓷或紫砂制成,既能保持水温,又能突出茶的香气。
而西方茶道的茶具则相对简洁,主要有茶壶、茶杯和茶托,注重的是茶具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茶壶通常以瓷器或玻璃制成,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茶叶的变化。
三、礼仪的不同中国茶道注重礼仪,在茶道过程中,茶主人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仪式为客人泡茶,茶具的使用和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茶主人会用手指触碗,倒茶时先向长辈或客人斟茶,以示尊重。
而西方茶道则更注重简洁和舒适的体验,一般是自行泡茶或由服务员帮助泡茶,礼仪上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要求。
四、茶品的不同中国茶道中最常用的茶品是绿茶、红茶和花茶,茶叶的制作过程独特且味道独特。
中国人喜欢清淡的茶味,强调茶的韵味和香气。
而西方茶道则更多地注重茶的口感和色泽,他们追求浓厚的茶味和变化丰富的香气。
英式红茶和烟熏茶等是西方茶道中常见的茶品。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和西方茶道在历史背景、茶具、礼仪以及茶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茶道强调茶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感,注重和谐、内敛的品茶方式;而西方茶道则更加着重于茶的品质和味道,追求直接的感官享受。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国家对茶的认知、制作方式、礼仪和习俗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综述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之处,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茶文化的影响。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采摘茶叶、制作茶饮。
中国茶文化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茶艺师通过独特的冲泡方式展示茶叶的优雅和品质。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15世纪后才开始引入茶叶,茶文化的发展相对较晚。
西方茶文化强调茶的社交和休闲功能,更注重茶叶的口感和添加剂的搭配。
二、茶的种类和品味中西方对茶的种类和品味有着不同的偏好。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中国人喜欢以清淡的口感和茶叶本身的香气为主,注重茶叶的原汁原味。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茶的口感和口味的多样性。
他们常饮用加工糖和牛奶的红茶、奶茶和草药茶。
三、茶的制作与冲泡方式茶的制作和冲泡方式也是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之一。
中国人重视茶的冲泡工艺,通过具体的步骤和时间控制来达到最佳的茶香和口感。
茶艺师的冲泡过程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经验。
相比之下,西方茶的冲泡方式相对简单,更注重茶的便利性和速度。
西方人常使用茶袋或茶包来冲泡茶,这种方式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四、茶的礼仪和习俗茶的礼仪和习俗也是中西方茶文化的重要差异。
中国茶文化注重茶的礼仪,茶艺师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人群的需求,展示不同的茶艺表演和冲泡方式。
中国人常用茶会、茶道、茶艺等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茶的社交和休闲功能,他们常在下午茶时间享用茶点和谈论各种话题。
中西方茶文化在茶的起源和发展、茶的种类和品味、茶的制作与冲泡方式、茶的礼仪和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的差异(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
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
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
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
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
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
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
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
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东方茶具多为陶瓷制品,西方茶具多为银器。
东方人讲究茶道,西方人饮茶也有一套礼数,如要使用滤茶器,倒茶要至杯中至四分之三满。
茶文化差异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差异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差异|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差异1中西茶具各有讲究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存有用作普洱茶的紫砂壶。
紫砂壶存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建议茶叶也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就是最出色的挑选。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差异2滤茶器是西方人饮茶必备良品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说陈年普洱,须要用铁壶做为烧水工具,再将热水转化成茶壶直到没有过茶叶,好像出来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转化成热水静置直到拌成茶叶,方才挑小杯享用。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
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差异3中国茶不须要调味品在中国,饮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没有在茶中加任何调味品的习惯。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
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加“茶道”,而是重点阐释品茗艺术(茶艺)。
恰好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入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茶道。
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中日两国茶文化向相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们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由将饮茶变为为佛门戒律。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
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一些爱国心特重的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
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古代的中国人,最初就是把茶当做解热,消炎的“万能之药”饮用,当做一种蔬菜去食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
但相同的是,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时间、饮茶对象、茶道以及茶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探索和分析,探索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茶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及其理念
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1]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
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2]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往往无法使用精确的方式去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
[3]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
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4]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
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5]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
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
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
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
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
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
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6]
二、西方茶文化的特点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的传播和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饮茶时间上,在品茶文化行为上也显而易见。
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令人称奇。
美国的茶叶销售额每年超过10亿美元。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7]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
德国人饮茶有些既可笑又可爱的地方。
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制作的茶叶,他们所谓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
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
德国人也买中国茶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所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
德国人原本喜欢红茶,且以袋泡茶居多。
在开水杯中放进茶袋,略泡两三分钟,取出茶袋,加糖加柠檬汁即饮用。
[8]
在咖啡馆比比皆是的法国,可以说饮茶已成了一种风尚。
他们不仅进口茶叶,也学习东方茶道,并在巴黎建立了许多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茶座。
正统的西方“茶饮”文化以英国为首,是由《维多利亚下午茶》发展来的, 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生活中必须的仪式。
最初是皇族在家中用优雅的茶具品茶,而后演变成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又延伸出各种繁文缛节,例如对茶具、插花、蜡台等一系列摆设非常讲究,还要伴随着音乐和舞姿,这都是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综合艺术反映。
[9]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时进行,并且要搭配一定的甜点,而且英国人更喜欢喝什锦。
英国人消费茶的数量最多,他们像吃饭一样“一日三餐”,有早茶、午茶和晚茶之分,人均消费量居世界之冠。
午茶不仅是红茶、三明治和小点心,人们更多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追求一种闲适的心情。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是为饮茶而饮茶而已,未能如中国之茶道一样,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
三、结语
在东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受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无一不把饮茶作为一种寓哲学、艺术及健康于一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在整体文化中都享有着崇高的地位。
[7]此外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茶客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累积和培养出独特的品茶技能,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是西方所难及的;在中式茶馆喝茶能感受到西方“茶饮”所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雅趣与情致,它们的品茗流程是简单的程序化操作。
中国品鉴均以茶汤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杂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
在西方国家包括英国,茶叶仅是与咖啡、可乐相同的普通饮料,从西方人不太能接受茶叶的昂贵价格这点上也可见一斑。
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
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所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
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这也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所以,东方人能从饮茶中悟出“茶道”,但西方人只爱喝喝下午茶。
究其根源,仍然是几千年来东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历史文化差异所导致。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张忠良.中国世界茶文化/经典文化系列[M].时事出版社,2002.
[4]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5]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翟文明.茶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
[7]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 2004,(2).
[8]中西方茶文化比较浅析,曾庆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
[9]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