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7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材: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2017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文档

2017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文档

2017年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近几年,说明文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受命题老师的青睐。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试卷中考查了说明文阅读。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说明文阅读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要求学生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

5.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7.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创新或提出建议。

根据上述命题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可以从答题技巧上进行一些指导,以便学生能抓住重点,把握规律,准确表述。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

2.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试卷中经常考查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紧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考虑这一说明方法所处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为首句),要重视该说明方法的前面的语句,要根据不同说明方法运用不同词语归纳表述。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直观地说明了……“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把……的特征说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可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2017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17中考说明文

[2017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17中考说明文

[2017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2017中考说明文一、明确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事物(说明对象)或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二、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呢?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

三、理清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 C、分—总) 四、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五、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 1.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5.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8.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 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六、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1.“__”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__”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素材

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素材

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11055~56016A2.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人教版八上P121~123写作“说明要抓住特征”](1)事物说明文:因为其说明对象具有事物性特点,故而事物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容易把握,如:《苏州园林》的标题正是它的说明对象。

(2)事理说明文:着重于说明事理,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因其说明内容相对抽象,故而说明对象比较难以把握,如:《大自然的语言》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由此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

3. 说明顺序: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人教版八下P119~12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或者是年卷《笑,不苦口的良药》第②意的角落及细小部分的特点。

5.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人教版八上P156~159写作“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较……、比、相对于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反映重庆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6.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作用[人教版八上P120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1)准确、严密、科学:常见情况如下如:2011《揭开害羞之谜》中“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一句“一两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生动形象、平易朴实: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如:《笑,不苦口的良药》中对“笑”的描述,语言平实、具体,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平易朴实;《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中抗坏血酸的描写,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具有趣味性。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

初中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清单(简明图表+详细介绍)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第一部分:说明文基础知识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2017年重庆中考真题 说明文阅读 答案

2017年重庆中考真题 说明文阅读 答案

中考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周一、周三、周五晚9点在QQ群下载题目,学生做完以后答案拍照上传到QQ 群,批改点评第一个上传答案的学员。

周二、周四、周六在QQ群上传讲解。

2017年重庆中考说明文阅读答案蓝色能源(1)①蓝色能源的概念。

②蓝色能源的特点。

③常见的蓝色能源类型。

④常见蓝色能源的发电原理。

⑤蓝色能源的应用前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需要通读全文,抓住重点段段的中心句进行解答。

根据第二段介绍了什么是蓝色能源、蓝色能源的特点、类型,第三段介绍了蓝色能源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加点词语“几乎”不能去掉,“几乎”是表示绝大部分情况,太阳辐射热被表层海水吸收,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则过于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基本的答题思路套用本答案即刻。

答题思路:某词不能删去,某词本义是什么,语境义是什么,删去后就变成什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列数字,通过列举石头重量13吨、抛高20米这样的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海浪的能量惊人,使说明更加生动可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划线句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在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答题思路:指出说明方法(有几个就说几个),分析说明方法(列了什么数字,举了什么例子等),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什么。

(4)可开发温差能。

根据上文,太阳辐射绝不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

在冷热水温差达到20℃以上时,就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

而南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年平均气温在25﹣28℃,表层海水与较低层水温差多在20℃以上,因此可在南海开发温差能。

【解析】本题有材料链接,答案必须结合材料。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科普:说明文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科普:说明文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科普: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说明文借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帮助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重庆近三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素材

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重庆近三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素材

专题二说明文文阅读重庆近3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三、(2015重庆B卷18~22题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考点二:把提说明内容 附参考答案解析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考点二:把提说明内容  附参考答案解析

说明文考点二:把提说明内容常见问法:请你说说XX段(本文)说明了什么。

技巧点发: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中心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话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内容了。

概括时还要注意:①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②紧扣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

【4】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2017江苏淮安,12-15,18分)王志艳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

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花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

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

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

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

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

《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

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

《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

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

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

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

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

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

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有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
1.分类[人教版八上P110“学习阅读说明文”;鄂教版八下P55~56“谈谈说明文阅读”。

]
016A
2.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人教版八上P121~123写作“说明要抓住特征”]
(1)事物说明文:因为其说明对象具有事物性特点,故而事物间的区别非常明
显,容易把握,如:《苏州园林》的标题正是它的说明对象。

(2)事理说明文:着重于说明事理,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因其说明内容相对
抽象,故而说明对象比较难以把握,如:《大自然的语言》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由此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

3. 说明顺序: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人教版八下P119~12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卷《笑,不苦口的良药》第②
意的角落及细小部分的特点。

4.
5. 156~159写作“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较……、比、相对于
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
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反映重庆
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6.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作用[人教版八上P120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1)准确、严密、科学:常见情况如下
如:2011《揭开害羞之谜》中“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一句“一两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生动形象、平易朴实: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如:《笑,不苦口的良药》中对“笑”的描述,语言平实、具体,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平易朴实;《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中抗坏血酸的描写,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具有趣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