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毕业论文
课题研究论文: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措施

临床医学论文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措施白血病属于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是导致白血病患者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的患者死亡率较高。
临床上多采用肝素来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小剂量肝素对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xx年9月~20xx年9月来我院接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按照英、美、法协作组1976年制定的FAB分类法,48例患者中L1型患者15例,L2型患者26例,L3性患者7例。
将所有患者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24例。
实验组患者年龄在11~64岁之间,平均年龄(37.5±8.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13~62岁之间,平均年龄(35.4±9.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FAB分型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并配合小剂量的肝素治疗,于患者腹部或上臂内侧皮下每日静脉滴注750~3125U肝素,分2~3次进行,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化疗方法。
1.3疗效判断标准观察患者在相应的治疗后的出血和凝血试验情况,出血完全停止,所有凝血试验均得到改善则表示病情缓解;出血基本停止,有两项以上凝血试验改善,表示病情有一定改善;出血不止,凝血试验无变化或比原来更差则表示无效[1]。
1.4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和情况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肝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肝素类药物 临床应 用的研究进展
李 凤 ( 江苏 省盐 城卫生职 业技术学院 药学院 盐城 2 2 4 0 0 5 )
摘要 : 肝素类药物的临床用途有很 多, 如治疗毛细支气管 炎、 预防过敏性紫癜性 肾炎、 抗肿瘤等 。对肝素类药物结构和功能研究 的不断完善 , 有望对临床 更多疾病 的治疗Fra bibliotek供新 的途径 。
关键 词 : 肝 素 临床 用途 抗 凝 血 肿 瘤 中图分类号 : R 9 6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8 — 0 0 4 4 — 0 1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 , 最早 发 现 于 肝 脏 , 是 由两 种 多 糖 交 替 时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 而且增加护士的工作量 。彭易 、 程 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 在体 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 临床上 主要 用 云等人通过大量文献的调研发现 :单独持续滴注肝素稀释液 , 于治疗 血栓栓塞性疾 病 、 心肌梗死 、 心血管手 术 、 心脏导管 检 对预防新生儿输注过程中 P I C C的堵管有显著效果 ;在肠外 营 查、 体外循环 、 血液透析等 。随着药理学及临床医学 的进展 , 肝 养液中添加肝素稀释液持续滴注对于预防新生儿应用 P I C C输 素的应用 范围不断扩大 , 对 其类 似物 的研究逐渐广泛 。现将 近 注过程中的堵管和预防因血栓而发生的拔管也有显著效果 。 年来肝素类 药物临床用途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5 肝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 的抑制作用 1肝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 管炎 肝素及其小 分子肝素 ( L MWH)除了具有抗凝血 的作用 毛细支气管炎通常是 由普通感 冒 、流行性感 冒等病毒 性 外 , 还有很 多其他 的生物学 活性 , 如抗肿瘤 、 抗 血管生 成和抗 感染引起 的并发症 , 也可能 由细菌感染所致 , 是婴幼儿 常见的 炎作用 。肝素是属 于葡糖胺 聚糖家族 的硫酸化多糖类 , 而低 分 种急性下呼 吸道感染 。临床症状像肺 炎 , 但 以喘憋为主 , 此 子量肝 素( L MWH s ) 是对 肝素进行酶解 或化学解 聚而成 的 , 研 病多发生在 2 . 5岁 以下 的小儿 , 8 0 %在 1岁以内,多数 是 6个 究显示 : 肝素和 L MWH 具有抑制肝 素酶( HP S E) 活性 、 减少 细 月 以下 的d , J L 。刘爽 、 王霞等人通过临床研究 , 发现小 剂量肝 胞外基质 ( E C M) 中H S P G降解 以及 阻断肿瘤 细胞 向其他组织 素雾化吸入治疗呼 吸系统疾 病 ,可以提高细支气管及 肺泡 内 和 器官转移 的活性 的作用 l 引 。硫酸 乙酰肝素 ( h e p a r a n s u l f a t e , 肝素的浓度 , 使其在肺泡 巨嗜细胞内储存 , 药效持久 , 同时可 以 HS ) 广泛存在 于哺乳动物和一些植物体 内 , 它通过共价键结 合 湿化气道 , 改善喘憋 , 缓解气道狭窄 , 且小剂量应用不会影响患 在核心蛋 白的丝氨酸甘氨酸残基上 ,共 同组 成硫酸 乙酰肝 素 儿的凝血功能 , 提示肝素雾化吸入联合 常规治疗婴幼儿毛细支 蛋 白聚糖 ( h e p a r a n s u l f a t e p r o t e o g l y c a n , S P G) , 研究 证实 H s可 气管炎安全 、 有效 , 且能改善患儿气道炎症和免疫状态 , 这将为 以通过 抑制肿 瘤细 胞增 殖肿 瘤血管 生成 而具 有抗 肿瘤 的作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提供新 的思路 和途径i ” 。 用嘲 。肿瘤耐药 是晚期肿瘤治疗的棘手问题 , 肝素及其衍 生物 2 低分子肝素对 A C S患者 的抗凝治疗 的抑制肿瘤作用 的发现及 机制 的逐 步 明确 , 为解 决肿瘤耐 药 急性 冠脉综合 征( A c s ) 是指 冠状 动脉 内不稳定 的动脉粥 提供 了新 的思路 。 样 斑块破 裂 或糜烂 引起 血栓形 成导 致 的心脏 急性 缺血综 合 6 问题 与 展 望 征, 它是指 急性 心肌缺血 引起 的一组 临床症状 , 包括 s T段抬 肝 素 因其特 殊 的功效 已广 泛应 用 于临床 很 多疾 病 的治 高急性心肌梗 塞与非 s T段 抬高急性 心肌梗 塞以及不 稳定 型 疗 , 而且效果较好 , 如肝素是需要迅 速达到抗凝作用 的首选药 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 ( L MWH) 是 由普通肝素解 聚制备而成 的 物 ,同时它也在心脏手术 和肾脏透 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 环畅 类分子量较低 的肝索的总称 ,常见的低分子 肝素有依诺肝 通 。但不 同的剂量和使用的方法也会导致 一些 并发症 , 如肝素 素钠 、 那 曲肝素钙 、 达肝素钠等 。低分子肝 素在临床 已被广 泛 诱 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就是一种肝素诱 发 、免疫介 导的促血栓 用 于血栓性疾 病的防治 , 近期研究 发现 , 低分 子肝 素仅选择性 形 成并 发症 。以后可 以通过改变注射剂量 、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 地提高 t P A活性 , 而不影 响 P A I 一 1 活性 , 有间接抑制体 内血 小 用或者对肝素 的结构进行 改造 等方 式来 减少并发症 和不 良反 板 活化 的作用 ,达肝素和那 曲肝素钙可以用于 A C S患 者的抗 应。此外 , 肝素低聚糖 和一些非抗凝肝素衍生物有望成为安全 凝治疗 , 而且安全 、 有效 。 有效的抗血管生成 ,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抑制转移 和抗 炎症的 3 肝素对过敏性紫癜 性肾炎预 防和治疗作用 药物。随着研究 的不断成熟 和技术 的改进 , 可以对肝素类化合 过 敏性 紫癜性 肾炎 ( H S P N) 是在 过敏性 紫癜 患者 的病 程 物进行结构改造 , 有望获得一种高效低毒 的抗 肿瘤药物 , 并且 中极易出现的症状 , 它对患者的损害较大 , 如不能及时 给予 治 能在较低成本下进行 较大规模 的生产 。 疗和控制 , 容 易进展为 终末期 肾病或 肾衰 竭 , 所 以, 对 于过 敏 参考文献 性紫癜性 肾炎的防治十分重要。 肝素有抑制肾小球系膜及基质 【 1 】 刘爽 , 王 霞, 等. 肝 素雾化吸入 治疗毛 细支 气管炎疗效及 血 增生以及阻止胶原纤维形成 的作用 , 也可 以直接影响患者免疫 I g E和 T细胞亚群 改变f J 1 . 中华 实用诊 断与治疗杂 志 , 2 0 1 2 , 2 3 6 ) : 6 0 5 — 6 0 7 . 复合物 。 肾炎的发生机制 , 所以肝素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 肾小 ( 球疾病和减小 肾小球损伤 。邓满玲等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过 [ 2 】 赵向 阳, 徐建, 等. 低分子肝 素对 A C S病人 内源性抗 纤溶 系 敏性 紫癜患者 出现 肾损 害之前 , 对 患者进行肝 素治疗 , 能够有 统及血 小板 活化 影响 【 J 1 . 青 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 2 0 1 2 , 4 8 ( 6 ) : 6— 478 . 效地降低 H S P N的发生率 ,并且一定 程度上延迟 了患者 出现 47 肾炎的时间 。这一研究表明对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适时适量 [ 3 1 x l  ̄ 满玲 . 肝 素预 防过敏 性 紫癜 性 肾炎的临床效 果[ J ] . 当代 医 的肝素治疗 , 有积极 的临床意义 , 是一项较好的方案 。 学, 2 0 1 2 , 1 8 ( 2 1 ) : 1 3 7 — 1 3 9 . 4 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 P I C C导管通畅的作用 [ 4 】 彭易, 程云 , 芦吉洁 , 等. 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 P I C C导管通 P [ C C是指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 , 由外周静脉穿 畅作用的 me t a分析l J 1 . 中华护理杂志, 2 0 1 2 , 4 7 ( 1 1 ) : 1 0 2 3 — 1 0 2 7 . 刺插管, 主要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P I C C已 『 5 ] E l a i n e G, B a r b a r a M, T r e v o r W, e t a 1 . H e p a r i n a n d l o w —m o l e — 在新 生儿 中应用 , 通过肠外营养 的供 给可 以很好地提高早产儿 e u —l a r - _ w e i g h t h e a p O ] . T h r o m b H a e mo s t , 2 0 0 8 , 9 9 ( 5 ) : 8 0 7 — 8 1 8 . 存活率和改善早产儿预后 的恢 复状况。导管堵塞 是长期 留置 【 6 1 马琳艳 , 刘浩, 蒋志文. 肝 素与硫 酸 乙酰肝 素相 关抗肿 瘤药 P I C C导管最常 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 ,它会影响患者 的治疗 , 同 物 的研 究进展『 J 1 _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 0 1 2 , 2 8 ( 9 ) : 1 1 9 3 — 1 1 9 6 .
肝素的提取与鉴定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肝素的提取与鉴定1. 背景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剂,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肝素的纯度和活性对其抗凝血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实验旨在提取肝素并对其进行鉴定,以确保其纯度和活性。
2. 分析2.1 材料与试剂•材料:动物组织样品(如豚鼠肺组织)•试剂:无水乙醇、丙酮、乙腈、氢氧化钠、醋酸铅、硫酸铵、磷钼酸铵、氢氧化钠溶液、甲苯、丁酮、硫酸铵溶液、二硫酸铵溶液、醋酸锰2.2 方法1.组织样品制备:将豚鼠肺组织样品取出,切碎并冷冻存储。
取适量组织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使用超声波溶解仪处理,离心分离出液体部分。
2.肝素提取:将液体部分去除沉淀,加入等体积的无水乙醇,搅拌离心,收集上清液。
继续重复此步骤多次,直至上清液基本无沉淀。
3.沉淀处理:将上清液加入丙酮进行沉淀处理,离心并收集沉淀。
沉淀在干燥条件下得到肝素提取物。
4.考察活性:将得到的肝素提取物与已知肝素标准品进行比较。
使用凝血试验或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肝素的抗凝血效果,并与标准品进行对比。
5.纯度鉴定: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肝素提取物的吸收光谱,与肝素标准品进行比较。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肝素的含量,并与标准品进行对比。
2.3 结果在上述实验中,成功提取了肝素并进行了鉴定。
经过比较,发现提取物具有与标准品相似的活性和纯度。
1.活性检测:肝素提取物显示出与标准品相似的抗凝血效果,验证了提取物的活性。
2.纯度鉴定:UV-Vis结果显示肝素提取物的吸收光谱与标准品吻合,表明提取物的纯度较高。
HPLC测定结果显示提取物的肝素含量与标准品接近,进一步验证了其纯度。
3. 建议本实验成功提取并鉴定出了肝素提取物,并与标准品进行了比较。
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提取方法:通过调整溶剂比例和提取次数,进一步提高肝素的提取效率。
2.纯度验证的进一步研究:在现有鉴定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更多的分析技术(如质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确认其纯度。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一:PICE导管护理医学论文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2岁,体重最大50千克,体重最小38千克。
1.2材料:PICE导管,肝素100u/ml,盐水90%1.3方法1.3.1患者换药封管前均需到相关科室进行诊疗,见医生医嘱后进行治疗患者进行PICE导管换药封管应每周两次,换药换贴膜1次/w周1.3.2治疗前由医生开出封管用药:肝素1支,90%盐水100ml2袋1.3.3封管液配制:肝素半支+90%盐水10ml1.3.4封管抽取90%盐水10ml,推入管腔看是否通畅顺利,不能盲推,遇到阻力后应停止,通畅后再推注肝素盐水5-8ml如阻力较大而疑似堵塞应到置管科室做通管治疗1.3.5观察与注意换药,换贴膜时观察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分泌物;贴膜应贴紧,并注意拆时管腔的长度、臂围,置管换药时间,接头处应注意保护,以免破坏皮肤,导管外露部分应更换位置。
2结果与讨论2.1结果:2.1.1换药封管成功率为100%。
2.1.2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红肿热痛:其中有2例由于换药速度过快出现短时间的红肿热痛,持续时间约1分钟。
2.1.3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分泌物:均无分泌物。
2.1.4置管换药时间:其中97例均按计划置管换药,3例提前置管换药。
2.1.5有无并发症:无。
2.2讨论目前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或其他感染,病变的血管颜色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局部疼痛,触之呈条索状。
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
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见在导管长度范围以外的线条,或既可见到线条,又可触及静脉条索。
姜丽等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输液速度过快、输入高分子液体、刺激性药物、留置时间延长、血管选择不当及操作技术不精。
宋瑰琦等选择静脉留置针型号为22G或24G患者142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对其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以及涉及血液灌注的手术和操作过程中防止栓塞的发生,防治血栓性危象等。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肝素的作用机制:(1)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能与凝血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及纤维蛋白的形成,进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活性的释放:肝素能与抗凝血酶原Ⅱ形成复合物并促进其释放,抗凝血酶原Ⅱ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3)抑制凝血酶抗凝酶的清除:肝素能部分地抑制凝血酶抗凝酶(AT-III)的清除,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肝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网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干扰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2.肝素的临床应用:(1)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干扰血小板功能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等,应用肝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抗凝: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易发生栓塞事件,肝素可以用于该手术的抗凝治疗。
肝素在手术中可预充注和持续静脉泵入,用于维持术中和术后的抗凝状态。
(3)肺栓塞的治疗:肝素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大,阻断血栓的进一步移行,促进机体溶栓酶的活化和溶解血栓。
(4)血透过程中的抗凝:肝素能阻止血液在血液灌注过程中以及在血透器内发生凝血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和栓塞的发生。
(5)其他应用:肝素还可以用于心肌梗塞、脑血栓栓塞的治疗及预防,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抗磷脂综合征等。
总结: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促进抗凝酶的释放、提高AT-III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
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论文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20-02低分子肝素(lmwh)是从标准肝素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片段(1000~12000),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
其功能有:抗fxa活性显著高于抗fa活性,轻微抗凝活性(抗因子ⅱ活性小于45 iu/mg),不易被灭活,半衰期长,不明显延长kptt,出血副作用小;有促进纤溶作用,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故抗栓作用强;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其他功能,故对出血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ⅹa仍有抑制作用,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比普通肝素更有效;有神经保护作用[1];无需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方便。
现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综述如下。
1 心血管疾病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
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
采用抗凝治疗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大[2]。
王艳英等[3]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40例,治疗组在和40例观察组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法安明),体重≤60kg为5000u,体重>60kg为7500u,每12h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4天。
结果: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高剂量治疗组至第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il)8及肠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开始下降(p<0.05),第14天显著下降(p<0.01)。
对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值的影响,高剂量治疗组治疗至第14天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

浅析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引言肝素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抗凝血药物,被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以及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等疾病。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肝素药物质量的分析及控制研究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尝试对系列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进行浅析,旨在探讨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肝素药物质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肝素的药物质量分析是保证肝素药物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它们可以用来分析肝素的单体、聚合物和杂质。
质谱法主要包括质子化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和质子化甲酰化离子化质谱(MALDI-TOF-MS),它们可以用来分析肝素的结构及其分子量。
光谱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它们可以用来分析肝素的官能团和吸收特性。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肝素的质量情况。
肝素的药物质量控制是保证肝素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药典标准法、生物学活性法和药物相容性的研究。
药典标准法主要是依据国家药典中对肝素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测,目前国家药典中规定的肝素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含量测定、PH值测定和杂质测定等。
生物学活性法主要是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因子Xa活性等生物学指标来评价肝素的抗凝血活性。
药物相容性的研究主要是了解肝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素的影响,从而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医疗卫生的重视,肝素药物质量分析及控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
随着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素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分析肝素的成分和结构。
控制方法的不断优化。
新的药典标准的出台和传统药典标准的修订,使得肝素的质量标准更加严格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保证肝素的药物质量。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肝素类药物除作为抗凝药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外,还具有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迄今已对肝素分子结构、构效关系及抗凝机制等予以阐明。
近年对肝素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日趋重视,尤其对其抗炎机制与抗细胞载附关系给予关注。
为此,本文就肝素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肝素基本概况肝素始发现于1916年,亦称普通肝素、标准肝素或未分级肝素a}提它是由超过120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组分组成的混合物,为硫酸化糖胺聚糖。
作为高度硫酸化的蛋白多糖,肝素基本结构是带有硫酸基团和乙酞化基团的四糖体,结构中含有糖醛酸残基和葡萄糖胺残基。
葡萄糖胺的C-1和糖醛酸的C-4之间有1-4联结键,葡萄糖胺残基的硫酸化大部分在C-乓少部分在C-马含有N一乙酞化的但无硫酸化的艾杜糖醛酸的硫酸化大部分但只占少数残基。
此外葡萄糖胺的C- 3硫酸化是肝素结合抗凝血酶所必需的。
肝素作为一种抗凝剂,已在临床应用60余年。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够调节抗凝血酶,并与之结合成复合物。
后者较单纯的可更有效地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中的多种凝血酶和因子等丝氨酸蛋白酶。
此外,肝素还能够与另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肝素辅因子且发生交叉反应,进一步加强对凝血酶的抑制嘿然而研究发现,肝素具有抗凝活性的部分仅占其对抗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其余抗凝活性微弱,可能具有其他非抗凝生物活性。
近年研究证实,肝素除了公认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调节多肤生长因子、抑制细胞增殖、抗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嘿如阻抑白细胞茹附活化,抑制补体的激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趋化因子、组胺、细菌内毒素及氧自由基等损伤,以及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等。
这可能与肝素分子中存在多种可与载附分子、细胞因子、补体等炎性介质、内皮细胞等结合的活性或受体部位以及聚糖结构有关,显示了肝素的生物多样性。
近来人们又对肝素在多肤生长因子参与的跨膜信号转导,促进的产生以及对创伤修复等多方面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肝素酶的作用及来源
肝素酶(heparinase)是指一类能够特异性地裂解肝素和类肝素主链糖苷键的酶,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肝素,并常用于测定肝素的结构以及抗肿瘤等方面的研究。
乙酰肝素酶在肿瘤转移、血管生成、组织发生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羧基端大亚基蛋白是该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此蛋白在体内含量少,易降解,很难直接从组织内得到一定数量的蛋白。
肝素酶最初从肝素黄杆菌中发现并分离,后来发现其他一些微生物或动物组织中也存在[4]。
肝素酶除了通过降解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HSPG),破坏ECM和BM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外,还可通过促进HS结合性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释放,间接促进肿瘤转移。
二. 肝素酶的特性
2.1
酶的最适催化条件为:温度45℃,pH 6.4~7.0,离子强度150 mmol/L。
酶在35℃以上极易失活,在pH 7~11之间基本稳定。
该酶的最大紫外吸收位于280 nm。
2.2分子生物学特性
1979年Klein等首次报道了人胎盘肝素酶,之后在许多正常和恶性肿瘤细胞中也发现了该酶的存在。
Vlodavsky等首先纯化了肝素酶,1999年Vlodavsky以及Hulett等三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分离到了肝素酶基因。
现已明确肝素酶基因(~50kb)位于人染色体4q21.3,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5kb和1.7kb的两种mRNA。
肝素酶cDNA编码543氨基酸的61.2kD的多肽,经加工后变成具有肝素酶活性的分子质为50kD的多肽。
肝素酶前体结合到细胞表面的HS上,进而转化成为具有高度催化活性的50kD的形式,加工后通过入胞作用进入细胞。
Pikas认为肝素酶结合的底物至少含有2-O-硫酸基。
HS链接并聚集到细胞外基质蛋白上,在细胞-细胞间及细胞-基质间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由于HS链具有结合多种蛋白的特殊能力,使许多具有生物活性分子(如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脂蛋白以及酶等)结合到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上,因此在形态发生、组织修复、神经突生长、炎症、自身免疫及肿瘤转移和血管生成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三. 肝素酶的提取、纯化工艺
1.2.1分离乙酰肝素酶蛋白编码基因和测序鉴定以人胎盘cDNA文库为模板,进行PCR. 上游引物5′ATGCTGCTGCGCTCG AAGCCTGCGCT3′,下游引物5′TCAGATGCAAGCAGCAA CTTTGGCAT3′.PCR条件为:95℃ 5 min,变性进入循环;94℃ 30 s,56℃ 30 s,72℃ 30 s,30个循环后72℃继续延伸5 min. 8 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后,直接克隆入pGEMT载体,测定基因序列.
1.2.2构建载体PGEX2TK50 ku HPA根据测定的乙酰肝素酶核苷酸序列,设计了如下一对引物扩增乙酰肝素酶50 ku大亚基基因片段:5′CGGGATCCAAAAAGTTCAAGAACAGCAC 3′,其中GGATCC为BamHⅠ酶切位点,5′CGGAATTCTCAGATGCAAGCAG CAACTTTGG 3′,其中GAATTC为EcoRⅠ酶切位点. PCR条件为:95℃ 5 min 变性进入循环;94℃ 30 s,60℃ 30 s, 72℃ 30 s,30个循环后72℃继续延伸5 min. 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 将扩增出来的乙酰肝素酶基因大亚基的基因产物纯化,酶切,与质粒载体连接,克隆入PGEX2TK原核表达载体,构建载体PGEX2TK50 ku HPA,转化DH5α. 测序鉴定表达载体的序列和阅读框架.
1.2.3温度、诱导时间、浓度对表达的影响①温度对表达的影响: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 2TK50 ku HP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PLyS),挑取重组子单菌落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氨苄青霉素100 mg/L, 氯霉素34 mg/L)中,分别于25℃,30℃,37℃进行诱导表达,收集菌液,进行SDSPAGE分析. ②诱导时间对表达的影响:加入IPTG后继续培养5 h诱导
目的蛋白表达,每隔1 min取1mL培养物,离心收集菌体分析. ③诱导剂浓度对表达的影响:加IPTG至终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9,1.0 mmol/L,37℃, 200 r/min继续培养3 h,分别取1 mL菌液,离心收集菌体分析.
四. 肝素酶的应用
4.1胃癌组织中肝素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细胞外基质(ECM)与基底膜(BM)是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的屏障。
糖氨聚糖是此屏障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HSPG)。
肝素酶是近年来发现并克隆成功的与肿瘤侵袭与转移相关的酶,是裂解连接于HSPG核心分子上的硫酸类肝素的一类葡萄苷酸内切酶。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 HPA)是迄今发现的惟一能特异性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中的硫酸肝素糖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HSPG)的内切糖苷酶[1]。
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肿瘤细胞过度表达乙酰肝素酶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降低细胞间质屏障功能,促进肿瘤细胞侵入基质和血管壁,诱发新生肿瘤血管形成。
乙酰肝素酶在肿瘤转移、血管生成、组织发生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羧基端大亚基蛋白是该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此蛋白在体内含量少,易降解,很难直接从组织内得到一定数量的蛋白. 本研究利用工程菌表达乙酰肝素酶的大亚基蛋白以期得到相当数量的蛋白,以便进一步用于该酶的抗体制备和功能研究. 方法:从人胎盘cDNA文库中分离乙酰肝素酶蛋白全长编码基因,通过PCR和酶切等方法将乙酰肝素酶大亚基的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2TK中,测序鉴定序列完全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PlyS,DE3)进行表达。
结果:工程菌BL21(PlyS, DE3, pGEX2TK50 ku HPA)成功表达出乙酰肝素酶大亚基融合蛋白。
六.肝素酶纯化检测
五. 展望
类肝素酶作为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的酶,为人们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新靶点。
但肝素酶的基因调控机制及活化机制尚不清楚,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肝素酶抑制剂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药物,加强新型肝素酶抑制剂的开发及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肝素酶在转移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且表达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因此,定量检测癌症患者肝素的表达,将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术后肝素酶的表达水平,将有望成为判断肿瘤复发、预后的一个新的指标;术前及术后应用肝素酶抑制剂将有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六.参考文献
[1]Kussie PH, Hulmes JD, Ludwig DL, et al. Clon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 human heparanase gene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9,261:183-187.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27卷2期 -101-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