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殴案件中正当防卫的认定解析

合集下载

陈兴良:互殴与防卫的界限讲解

陈兴良:互殴与防卫的界限讲解

陈兴良:互殴与防卫的界限●陈兴良【摘要】互殴与防卫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互殴可以否定防卫,而防卫则需要排除互殴。

在双方互相的对打中,先动手的一方一般属于侵害方,后动手的一方属于防卫方。

但是,后动手一方的反击行为,在具有事先斗殴意图的情况下可以否定其行为的防卫性。

如果是即时的反击行为,则可以认定其行为具有防卫性。

在预期的侵害场合,具有积极的加害意思则否定行为的防卫性。

如果是事先准备工具,在受到他人侵害的情况下利用事先准备的工具实施反击行为,则应当认定其行为具有防卫性。

【关键字】互殴;防卫;预期的侵害;积极的加害意思在正当防卫的讨论中,经常涉及互殴问题。

可以说,互殴与防卫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关系,即一个案件只要存在互殴,则在一般情况下排斥正当防卫的成立。

[1]反之,一个案件如欲成立正当防卫,则必先排除互殴。

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些情况下是否存在互殴直接关系到正当防卫的成立与否。

因此,互殴就成为正当防卫成立的消极条件。

本文以具有参考性的四个案例为线索,对面对他人侵害的反击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应当认定为防卫,在何种情况下应当认定为斗殴这一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刑法理论上加以探讨,以期进一步厘清互殴与防卫的关系。

一、“姜方平故意伤害案”:基于斗殴意图的反击行为,不能认定为防卫互殴,亦称为互相斗殴。

斗殴是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一个罪名。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相争为斗,相击为殴。

因此,斗殴是一种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为法律所禁止。

《唐律》对互相斗殴也作了专门的规定,其《斗讼篇》指出:“诸斗两相殴伤者,各随轻重,两论如律。

”由此可见,互相斗殴的双方都构成犯罪,各自承担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斗殴行为规定了聚众斗殴罪。

当然,聚众斗殴可以分为单方斗殴与双方斗殴。

其中,双方斗殴属于互殴。

如果是单个人的斗殴,只有在造成他人伤害的情况下,才能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单个人之间的互殴,则视后果,分别定罪。

应该说,在对互殴的法律规制上,我国刑法与古代法律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分。

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

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

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我们在被别⼈攻击,被殴打的时候,是可以正当防卫的,对于正当防卫的⾏为,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即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也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是防卫过当的除外,那么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呢?下⾯店铺⼩编就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

⼀、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什么条件构成正当防卫要符合以下这些条件: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正当防卫的起因必须是具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许的,其侵害⾏为构成犯罪为条件。

对于精神病⼈所为的侵害⾏为,⼀般认为可实施正当防卫。

但是并⾮针对所有的犯罪⾏为都可以进⾏正当防卫,例如贪污罪、渎职罪等等不具有紧迫性和攻击性的犯罪,⼀般不适⽤正当防卫制度。

不法侵害应是由⼈实施的,对于动物的加害动作予以反击,原则上系紧急避险⽽⾮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必须现实存在。

如果防卫⼈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那么就构成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如果其主观上存在过失,且刑法上对此⾏为规定了过失罪的,那么就构成犯罪,否则就是意外事件。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不法侵害正在进⾏的时候,才能对合法权益造成威胁性和紧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卫⾏为具有合法性。

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般认为以不法侵害⼈开始着⼿实施侵害⾏为时开始,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分明显紧迫,且待其实施后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时,可以认为侵害⾏为已经开始。

例如恐怖分⼦在放置炸弹后,即使尚未引爆炸弹,但也构成不法侵害;为了杀⼈⽽侵⼊他⼈住宅的,即使尚未着⼿杀害⾏为,但也被视为不法侵害⾏为已经开始。

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当合法权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的时候,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具体表现在:不法侵害⼈被制服,丧失了侵害能⼒,主动中⽌侵害,已经逃离现场,已经⽆法造成危害结果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在财产性犯罪中,即使侵害⾏为已经构成既遂,但如果尚能及时挽回损失的,可以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

例如:抢劫犯夺⾛他⼈财物,虽然抢劫罪已经完成,但是防卫⼈仍然可以当场施以暴⼒夺回财物,这也被视为正当防卫。

打架还手即互殴如何才算正当防卫

打架还手即互殴如何才算正当防卫

打架还手即互殴如何才算正当防卫打架还手,即互殴,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人之间发生冲突时,其中的一方进行回击或反击,以自我保护或获得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打的一方采取了适当的防卫措施,那么这就被视为正当防卫。

但是,正当防卫并不是容易界定的,因为它需要涵盖多种因素,并且需要公正、合理和合法的判断标准。

本文将探讨在打架还手、互殴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首先,要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在抵御非法侵害时,为了防卫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所采取的行为。

同时,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在合理的防卫限度内,不得超出必要的程度;二是必须是必要的防卫措施,即不能使用不必要或过度的暴力;三是必须是不能轻易回避危险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其次,要认清互相打架的性质和情境。

在人际冲突中,由于双方情绪都非常激动,极易使得互殴的行为越过正常的社会规范,进入危险的领域。

因此,在确定打架还手的合法性时,必须考虑到双方情绪、肢体动机、身体状况、攻击手段等因素。

如果打人者并非是出于自卫的原因,而是为了报复、威慑、欺凌等目的,则很难认定反击行为为合法的正当防卫。

再次,要看打人者采取了哪些打人措施。

如果要判定被打者的还击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就必须分析被打者所采取的打人措施是否适当。

一般而言,防卫的手段应当是针对攻击手段的合理反击行为,同时还应该是符合采用强度所在的范围内的。

在实际情况中,被打者可能会选择反击或者避让等不同的防卫方式,不同的情况需要有不同的对策。

最后,当判断互殴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时,还需要考虑受害人和加害者双方的行为和动机。

受害人有权进行抵抗和还击,但同时也必须尊重法律规定,不得危及加害人或其他无辜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加害人如果是在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采取某种手段,则也可以被认为是正当防卫。

总之,打架还手、互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判断正当防卫是否成立,主要是根据双方行为符合适法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标准来进行的。

论“互殴型”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适用

论“互殴型”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适用

论“互殴型”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适用刘蓝璟【摘要】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制止,属于正当合法的行为,不仅适用于刑事案件,也适用于治安案件。

正当防卫适用于治安案件的办理既有法律依据,也具有理论根据。

但是,在办理治安案件时,刑法的规定只能作为认定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做出不予处罚决定的依据,应当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其正式解释的相关规定。

由于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结果较为轻微,其构成要件不完全等同于刑法理论关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前提要件、时间要件、对象要件、主观要件等四个要件,不包括限度要件。

对于“互殴型”治安案件,不能因为双方均有攻击对方的行为并造成轻微伤害结果,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按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调解或者给予治安处罚,这种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无疑将挫伤人民群众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

因此,可从起因、行为方式、主观意图、言语内容等方面综合分析后,准确判断其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治安案件;正当防卫;适用【作者】刘蓝璟【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法学院,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殴打他人、故意伤害治安案件属于常见的多发性案件。

据不完全统计,在公安机关办理的治安案件中,此类案件大约占10%~20%的比例。

而在这类案件中,双方均有攻击对方的行为,因其案情复杂,通常双方又各执一词,往往成为办案机关难以处理的棘手案件(以下简称“互殴型”治安案件)。

执法实践中,一些办案机关为了图方便和敷衍了事,仅仅对当事人攻击对方的事实或者损伤结果进行简单的认定,而对案件起因、客观环境、行为人主观意图等细节不作详细调查,有的甚至连基本案情都没有调查清楚,就一律先进行调解处理。

如果双方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后反悔的,办案机关往往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简单做法,对双方同时给予治安处罚。

正当防卫与互殴的不同点解读

正当防卫与互殴的不同点解读

正当防卫与互殴的不同点解读什么是正当防卫?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什么是互殴?互殴,又称互相斗殴,通俗来讲就是双方都出于侵害对方的意图而相互攻击。

双方对参与斗殴可能出现的伤害结果有预见,任何一方的斗殴行为都不是在制止不法侵害,不属于正当防卫。

故有法谚“斗殴无防卫”。

但是,如果在互相斗殴中,一方将另一方打成轻伤以上,则涉嫌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聚众斗殴罪是指拉帮结伙,人数一般达三人以上,有聚众斗殴故意的互相殴斗的行为。

这种行为比互殴要严重的多,通常表现为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其他不正当动机而成帮结伙地斗殴,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也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打架斗殴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14周岁的人或者60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同时,如果致人轻伤以上的,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互殴型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认定

互殴型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认定
案 件 .也 有 害 于 正 当 防卫 制 度 价 值 目标 的 实现 关 键 词 :互 殴 ; 治安 案 件 ;正 当防 卫 ;认 定 标 准 中 图 分 类 号 :D 9 2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6 4 0 5( 2 0 1 4 )O 1 — 0 0 5 6 — 0 4
互 殴是 指 双 方 以侵 害 对方 身 体 的 意 图进 行 的
相 互 攻击 的行 为 从治 安 管 理 的角 度 看 .互 殴 属
龄为 3 0岁 ) 。待 丙 回家 后 , 甲与丙 一 并 到 乙家 中 质 问 门锁 被堵 之事 ( 丙 手持一 块砖 头 ) 。 乙称 自己
于殴 打他 人 或 者故 意 伤 害他 人 身体 违 法 行 为 的一
板 ” 的处理 方 式 .即认 定 双方 均 存在 殴打 他人 或 伤 害他 人 身体 的故 意 .从 而对 双 方 处 以对 等 的处
罚 .而极 少考 虑 正 当 防卫 的 因素 。上 述处 理 方式 过 于 简单 ,也 背 离 了 《 治 安 管理 处 罚 法 》第 五 条
的衣 领 丙脖 子上 的伤 可能是 在此 过程 中造 成 的 。
第 l 4卷 第 1 期
Vo 1 .1 4 No .1
互殴型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的认定
赵 锋
( 中 国人 民公 安 大 学 ,北 京 1 0 0 0 3 8 )
摘 要 : 虽然 正 当防 卫 是 大 陆 法 系刑 法 上 的概 念 ,但 这 并 不 意 味着 仅 能在 刑 事 案 件 中 认定 正 当防 卫 。 在 治 安 案 件 中 .受 害 人 为 抵 御 不 法 侵 害 所 实 施 的 防 卫 行 为 , 只要 符 合 正 当 防卫 的五 个 构 成 要 件 , 同样 可 以认 定 正 当防卫 。 同理 ,在 互 殴 型 治 安 案件 中 , 为 自保 而被 迫 还 击 的 一 方 所 实 施 的 防 卫行 为 具 有 正 当性 , 亦 可 认 定 正 当 防卫 。 一概 排 除 互 殴 型 治 安 案 件 中正 当 防卫 的认 定 ,不 仅 无 助 于 查 明 案件 事 实 、公 正 处 理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界定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界定

要点二
法律适用不统一问题
虽然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范畴,但在实际判例中,对互 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认定往往与法律规定存在差异,这使 得法律适用面临困难。
由于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对互殴情境 下正当防卫的法律适用不统一,给当事人带来不确定性和 困扰。
06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 防范措施与建议
04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对侵害行为的正当防卫
案例描述
张三与李四因口角引发肢体冲突,双 方互相殴打。在冲突过程中,张三将 李四打倒在地,李四起身欲继续攻击 ,此时张三使用暴力将李四制服。
正当防卫分析
张三的行为属于对侵害行为的正当防 卫。在李四起身继续攻击时,张三有 权利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使用 暴力将李四制服是合理的。
案例三:对群体侵害行为的正当防卫
案例描述
孙七与8名歹徒发生冲突,歹徒们 持械围攻孙七。在混战中,孙七 使用随身携带的短刀反击,造成 一名歹徒重伤。
正当防卫分析
孙七的行为属于对群体侵害行为 的正当防卫。面对8名歹徒的围攻 ,孙七有权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因此使用短刀反击是合理的。
05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 难点与挑战
教育机构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 和居民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条件和注 意事项,提高法律意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界定标准
完善争议和误解。
加强司法解释
针对典型案例和争议焦点,加强司法解释工作,为公民 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和保障。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 的界定
汇报人: 2023-12-07
目录
• 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 • 互殴情境下的正当防卫 •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界定标准 •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案例分析 •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难点与挑战 • 互殴情境下正当防卫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论互殴中的正当防卫界定

论互殴中的正当防卫界定

论互殴中的正当防卫界定在现代社会中,互殴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者在社交网络中。

在这些事件中,正当防卫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角度探讨互殴中的正当防卫界定。

法律角度法律上,正当防卫是指在犯罪活动发生时,被害人为了自保而采取的必要行为。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正当防卫的情况必需与被侵权行为及其处置相统一。

被侵害人的行为必须是针对侵害自己的行为而采取的。

第二,需要在必然被侵犯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防御。

必要的防御即非必需造成对方伤亡或病症,同时也不能影响到社会的公众利益。

第三,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紧急且必要的。

在紧急情况发生下,被侵害人必须采取迅速的行动,同时这些行动应当与被侵权行为相统一。

总的来说,法律上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评估被侵权行为导致的后果以及被害人行为的必要性,这个评估的结果会决定被害人是否可以免于法律责任。

道德角度道德上,正当防卫是人类自然权利的一部分。

每一个人都有为自己与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措施的自然权利。

但是,即使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也应该采取适度的防卫,而非过度的攻击。

在道德考量上,一个崇尚公平、正义的社会,应该充分保护人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这就需要人们能够在轻微的争论中就及时达成和解,更不需要采取暴力手段,因为在暴力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这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并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所以,从道德角度而言,在互殴时需要谨慎地采取正当防卫,避免过度的恶性打击。

社会角度在社会角度上,正当防卫的界定需要考虑的不只是个体的利益,而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就是指的社会安定秩序、公共安全和稳定,以及个人权利的平衡。

社会方面,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下,我们也要做到文明礼貌,尊敬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以及积极合理地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安全、稳定、和谐。

结论互殴中的正当防卫界定,需要从法律、道德和社会层面全面地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正当防卫在互殴案件中的认定及刑事责任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总则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保卫法益,这一点是处理与正当防卫相关问题必须把握的核心内容。

虽然我国1997年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在立法上进行了完善,赋予了正当防卫崭新的内容,但实务中对正当防卫的认定,会因事件形态和情况的不同而体现出明显的复杂性,立法的规定往往过于原则而缺乏准确适用的标准。

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等特殊状态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就涉及到特定因素的分析与评判,是实务中比较疑难且争议较大的问题。

笔者仅就互殴中正当防卫的认定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正当防卫前提条件;认定;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在互相斗殴的过程中一般不存在正当防为的行为。

互相斗殴,指双方或多方在主观上均具有不法侵害的故意,客观上均实施了不法侵害对方的行为。

认定互殴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均不具备正当防卫的意图。

但在一方停止或退出互殴后,另一方继续对对方进行殴打,此种情形下,行为的性质已经转变,从原来的互殴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加害,被加害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加害人实施了防卫行为,应认定为正当防卫。

在司法实践中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互殴案件中双方都有伤害对方的故意,因而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即“在相互的非法侵害行为中,双方都有侵害对方的非法意图,都在积极地追求非法损害对方利益的结果,因而根本不存在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按照这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司法机关对互殴案件中任何一方所主张的正当防卫的辩护理由往往不予理会。

一、可能出现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所谓相互斗殴,是指双方以侵害对方身体的意图进行相互攻击的行为。

由于斗殴双方具有积极地不法侵害他人的意图与行为,客观上也是侵犯对方权益的行为,故不属于正当防卫;符合构成要件的,成立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等,这是一般原则。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根据事态的发展,也可能出现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互殴向“不法侵害”行为转化。

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其他违法行为,但又不泛指一切违法犯罪行为。

相互斗殴因是双方以侵害对方身体的意图进行相互攻击的行为,在正常的互殴中是一种相互侵害。

但是,根据我国刑法学理论,在相互斗殴中,如果一方已经停止斗殴,向另一方求饶或者逃跑,而另一方仍紧追不舍,继续实行侵害,此时斗殴的性质已经转化为单方不法侵害,被侵害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另外,在一般性的轻微斗殴中,一方突然使用杀伤力很强的凶器,另一方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此时相互斗殴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后者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互殴性质的转化行为,是互殴中构成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本案中,从被害人这方的情况看,虽然因俞某等人参与打斗而在斗殴中占有优势,但实施的行为仅为一般性徒手打斗,并未对黄某形成紧迫的威胁;黄某也未求饶或以其他方式放弃抵抗或逃跑,客观上被告人黄某确无明显伤情。

(二)、互殴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理解。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才使合法权益处于紧迫的被侵害或威胁之中,才使防卫行为成为保护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在互殴中,因相互斗殴可能一直持续进行,所以此时不构成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只有当互殴行为发生转化且合法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时,才能认定为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并实施正当防卫。

本案中,从被告人的情况看,其以镰刀伤人并非是在猝不及防遭遇打击或逃跑后仍遭受侵害的紧急状态下被动应战,也不是在对方突然使用杀伤力很强的凶器而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实施的,而是在徒手打斗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不放弃殴斗所采取的行为。

(三)、互殴中“防卫意识”的认定。

正当防卫也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具有防卫意识时,才可能构成正当防卫。

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

防卫认识,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意志,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

本案中,被告人黄某三次被打倒是客观事实,但仅据此不可认定其以锐器伤人系出于被迫防卫的目的。

被告人一直未放弃殴斗,其先拿起草钩要打,被人夺下后又拿镰刀砍击,反映的是他想扭转斗殴劣势的意图,此时被告人的主观心态是报复伤人而非防御,是主动攻击而非被动的防卫。

(四)、互殴起因对正当防卫定性不产生影响。

互殴中引起事端的行为人并非绝对没有正当防卫权,当引起争执或参与殴斗的一方撤出争执或殴斗,另一方继续加害于已撤出争执或殴斗的一方时,引起事端的一方完全可以行使正当防卫权。

本案的起因,是被告人黄某与朱某等人因不能冷静处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普通民事纠纷致矛盾升级,发生打斗。

双方在主观上均有侵害对方的故意,在客观上亦实施了针对对方的加害行为。

虽然被害人朱某在起因上有过错,但现有证据证实双方只是一种互殴行为,并不是单方不法侵害行为。

因此,在双方徒手打斗的过程中,被告人先后两次拿起锐器,并最终将被害人朱某砍伤致死,此伤害行为不具有正当防卫的属性,至于起因上被害人的过错,只能作为对被告人从轻量刑的一个情节而已。

当然,互殴行为在实践中表现往往十分复杂,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双方力量对比、智力状况、是否持有器械、不法侵害和防卫手段、强度等因素,全面、综合地考察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互殴案件正当防卫的认定笔者认为,对于互殴案件应当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否定正当防卫的存在。

现就一案例具体分析:2004年4月的一天,唐某接到朋友吴某的电话告知,其母亲被邹某打了一耳光。

唐某听后赶到现场,质问邹某为何要打其母亲。

邹某不但不赔礼道歉,反而以“打了又怎样”的恶语相挑衅。

唐某气愤之下冲上去抓住邹某的衣领,邹某便一拳打过来,于是两人拳脚相加、相互殴打起来。

邹某挨了几拳之后往自己家中走去。

此时,唐某也没有再追赶。

邹某回家后拿了一根粗钢管返回事发现场,追上唐某便一钢管击打过去,被唐某及时躲过。

后唐某无路可逃将邹某拦腰抱住,但邹某手里扔挥舞着钢管。

情急之下,唐某向现场围观者喊了一句“快过来帮忙”。

于是围观的吴某冲去夺过邹某的钢管,并对着邹某的头部击打一下。

邹某倒地后,吴某准备继续击打,被唐某及时阻拦。

唐某马上打“110”“120”报警抢救,工主动支付了医药费。

然而邹某因颅内大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唐某的行为应当属于在斗殴中发生的正当防卫。

刑法理论上一般主伙,在斗殴中,双方主观上都有殴打即侵害对方的意图,客观上相互实施积极的殴打行为,因此不存在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和合法目的。

所以斗殴的任何一方一般都没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但是,斗殴过程中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一是在斗殴中,如果一方明示并且实际停止斗殴,另一方仍然进攻击时,中止的一方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二是在一般性斗殴中,一方的攻击急剧加重时,另一方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在这一案例中,当邹某拿钢管追打唐某后,某攻击明显急剧加重,而唐某已经自动放弃斗殴并开始逃跑。

但邹某仍紧追不放,并继续向唐某攻击,用钢管行凶。

显然,对于已经停止斗殴行为的唐某来讲,邹某的攻击行为就成为一种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且严重威胁到唐苛的人身安全地。

唐某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而将不法侵害人抱住,完全具备正当防卫的条件,而且唐某采取的防卫手段也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综上笔者认为,邹某的死亡与唐某无直接因果关系,本案中唐某的行为应当以正当防卫论处。

(一)、正当防卫的构成从刑法的规定上看,正当防卫并没有排除任何主体。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这个规定,一个行为只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就可以构成正当防卫:(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2)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30必须是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意图;(4)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以及理论上对正当防卫的理解,都没有把主体作为能否构成正当防卫的一个条件。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谁实施的行,只要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都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而不能仅仅因为双方是打架就排除一方行为构成正当防卫的可能性。

(二)、正当防卫与互殴的重合性从行为的表现形式上看,正当防卫与互殴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在客观上,正当防卫行为表现为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的行为。

这种防卫行为实际上包含了直接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造成伤害或者对其作为侵害工具或手段的财产造成损害的各种行为。

而这种行为与相互斗殴中的某些侵害行为在外在形式上是完全相同的,如用拳打对方、用刀捅对方等。

在主观上,不仅互殴行为中包含着伤害的故意,而且正当防卫人通常也具有通过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一定的伤害或损害的故意。

如果没有这种故意,防卫过当时就没有理由追究其刑事责任。

并且,在正当防卫中通过防卫行为来制止不法侵害的意图,在互殴的一方中也不是完会不存在的。

(三)、引发互殴的五种情况及分析从动因上看,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它的被迫性,而互殴中也可能存在被迫还击的情况。

只有当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不采取伤害或者损害对方的行为就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行为的时候,直接针对不法侵害者的防卫行为才是正当防卫的行为。

而这种情况在互殴案件中也完全有可能存在。

在这践中,互殴的发生,至少有五种情况:一是双方相约聚众斗殴;二是一方故意挑衅;三是以为对方要加害自己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引起双方打斗;四是在一方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侵害的情况下为了报复而主动找对方进行打斗;五是在日常生活中双方发生纠纷之后一方首先殴打对方,引起双方相互斗殴。

第一种情况是典型的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的聚众斗殴罪,因而不存在正当防卫的可能;第二种情况中,故意挑衅的一方缺乏目的的正当性,而主动出击的一方双缺乏防卫行为的前提条件,历而双方都不具有正当防卫性质。

在第三、四种情况下,虽然主动出击的一方不存在正当防卫,但是被迫还击的另一方具有通过防卫来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并且他面临着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危险,符合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在第五种情况下,一方首先殴打对方,本身就是一种不法侵害,并且这种不法侵害己发生。

这就使另一方处在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危险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