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化学教案:物质的量2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篇1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

本文尝试以三个W的处理为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详细来说,三个W就是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需指明粒子的种类?【新课引入】以前一章刚刚学习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对象,引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关系:2Na+2H2O==2NaOH+H2↑该反应式可以表示⑴2个Na原子可与2个H2O分子发生反应……(2个Na原子或2个H2O分子皆不行见、不行称——微观领域)⑴46gNa与36gH2O恰好完全反应……(46gNa或36gH2O 皆既可见又可称——宏观领域)【问题推出】一个方面,化学反应是在粒子的层面发生的;另一方面,人们讨论化学反应需要在可见可称的条件下定量进行。

如何将不行见不行称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与可见可称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微观粒子——宏观物质)【老师点拨】微观粒子因体积小而不行见、质量小而不行称。

若集合肯定数量(不妨设为N个)的微粒以增大体积和质量,则能达到既可见又可称的目的。

那么,N该为多少才合适呢?【同学争论】每小组点派一个同学发言。

〖设计意图〗摆出冲突,激发参加。

同时让同学懂得新概念的诞生源于科学讨论或解决问题的需要。

【老师讲解】同学们的见解并不统一。

实际上,在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N被规定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并打算用摩尔作为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即1摩尔粒子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同学活动】已知12C的质量为1.9927×10-26㎏,试计算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由两名同学上台演算)【老师讲解】为了表彰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人们特将这个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板书)。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篇一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一瓶水、一包盐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地描述这些物质中所含微粒的数目。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 1 个水分子很小很小,那如果要知道一杯水中水分子的数目,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它就像一个“大口袋”,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装在一起。

强调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1 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约为 602×10²³个,这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其数值约为 602×10²³ mol⁻¹。

通过举例,如 1 mol 氧气含有 602×10²³个氧分子,1 mol 氢原子含有 602×10²³个氢原子,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含义。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关系推导物质的量(n)、微粒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n = N/NA。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展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醒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根底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根底,在理论联络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响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响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根底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稳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响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才能。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和综合计算的才能。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响中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掌握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摩尔和质量的转化和计算。

2. 理解并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计算器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讲解与探究(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解释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算。

四、训练与应用(15分钟)
通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摩尔和质量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拓展问题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提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应用,拓展课外学习内容。

物质的量教案 (4)

物质的量教案 (4)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3.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实验数据表格等;•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PPT,通过提问或讲解,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2.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用来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反应有关。

2.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等于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

•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3. 计算练习(15分钟)教师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包括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量计算等。

4. 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测量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表格中。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容量瓶、移液管、称量器等;2.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加入容量瓶中,并用适量的溶剂溶解;3.配制溶液的体积至容量瓶刻度线处;4.将溶液均匀搅拌,使溶质充分溶解;5.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经过称量器称量溶液的质量;6.根据所测得的质量和溶液的密度,计算出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5. 实验数据处理(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溶液中物质的量,并填写到表格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原因。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

“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

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
学习主题[活动]“淘宝购物单”(PPT)引出生活中的“集
合”思想
完成表
格,感悟
“集合”
为学习开展
做伏笔。

构建“集合体”[问题1]这些“宝贝”的个体单位和生活中常用
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
个体单位表示,如电脑用“台”,而小的物件一
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示,如
瓜子,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
示。

[问题2]如何用托盘天平称出一粒瓜子的质
量?
(聚少成多,积小为大)
[点评]奥,这种方法用的仍是聚少成多,化零为
整的“集合”思想。

[讲述]不单在生活中经常运用聚少成多,化零为
整的“集合”思想,在化学学习中,我们也常用
到这种思想。

例如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等微
粒,它们比餐巾纸、瓜子要小的多,比如1滴水
中的水分子个数是1.67×1021,读作16万七千
亿亿个,这么多水分子让咱国家13亿人日夜不
停数,每分钟数100个,要2万年才能数完(PPT).
继续完成
表格
说出自己
的方法。

体会“集
合”使用
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建
立“集合体”
的概念。

体验并感悟
“集合体”的
必要
[设问]如果一个一个来统计分子、原子的个数方
便吗?要不要利用集合体的形式来表示?这就
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PPT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讲解]化学上,描述分子、原子等微粒要使用集
明确要表示
分子、原子的
个数也要用
集合体。

引入“摩尔”合的形式,这一单位是摩尔来表示,简称摩,符
号:mol
[PPT]引出摩尔的标准
[讲述]摩尔是和集合单位,每个单位都是有标准
的,科学家通过测量,规定6.02×1023个微观
粒子为一个单位,称为1摩尔,因此1mol任何
物质都约含6.02×1023个微粒,6.02×1023又
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NA
集体朗读
理解“摩
尔”这一
单位和摩
尔的标准
理解辨析摩尔,引出“物质的量”[过渡]每个单位都有各自的使用范围,比如:我
们说某人的身高是168km,大家就知道这是不可
能的,那么摩尔这一单位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呢?
请看下列说法是否妥当?(PPT展示)
[讲解]:结合PPT介绍摩尔的使用范围
[过渡]好,今天我们学习了摩尔这个单位,知道
它是一个描述许多微粒集合的单位,而且是个国
际单位。

说到“国际单位”,同学们回想并和同
伴讨论一下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国际单
位?
[小结]复述学生的回答,例如学生回答长度的国
际单位是米,则复述为米是长度这个物理量的国
际单位。

[提问]PPT表格展示七个物理量,提问摩尔是那
个物理量的单位呢?
[板书]物质的量
1.是个物理量,符号:n
2.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的多少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4.1mol=6.02×1023个微粒,6.02×1023化学
上又称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PPT]例题:
1molC中约含有 _____________个碳原子
作出自己
的判断理

讨论,回
答问题
看书找到
答案
理解物质
的量
思考、回
对概念形成
较清晰的界
定。

运用概念,解
决问题。

1molH2O中约含有_____________个水分子
1molSO2中约含有 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硫
分子
答。

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

[找一找]根据下列数据,你能找出摩尔与微粒个
数的关系吗?
[PPT显示]
一、1包餐巾纸:张纸
2包餐巾纸:张纸
3包餐巾纸:张纸
二、1摩尔氧气含个氧分子
2摩尔氧气含个氧分子
3mol氧气含个氧分子
n摩尔氧气含个氧分子
已知物质的量,求微粒数?
规律1:微粒数(个)=物质的量(摩尔)×阿
伏伽德罗常数
N =n ×NA(6.02×1023)
(练习3)PPT展示:
1、6.02×1023个氧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
尔?
2、2× 6.02×1023个氧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摩尔?
3、n× 6.02×1023个氧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摩尔?
规律2:微粒数(个)÷6.02×1023=物质的量
(摩尔)
N ÷ NA = n
思考
与教师一
起发现规
律。

运用规律
巩固知识
完成练习
小结规律
2
完成练习
知道物质的
量与微粒个
数之间的换
算关系。

(板书)物质的量(n)
23
23 (6.0210) (6.0210)⨯⨯
÷⨯
−−−−−→
←−−−−−
微粒数(NA)(练习)PPT展示练习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描述本课重点
1. 新的单位──摩尔
2. 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3. 物质的量和微粒数间的转化:
物质的量(n)
23
23
(6.0210)
(6.0210)
⨯⨯
÷⨯
−−−−−→
←−−−−−
微粒数(N)
梳理概
念。

结合
板书整理
笔记
回顾总结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作业
2、复习并整理笔记,预习下节内容完成思考题
记录巩固
七、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是个物理量,符号:n
2、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的多少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4、1 mol=6.02×1023个微粒,6.02×1023又称阿佛加德罗常数(NA)
二.注意点
1、摩尔概念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3、1mol任何微粒的数目都约为6.02×1023个
三.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换算
物质的量(n)
23
23
(6.0210)
(6.0210)
⨯⨯
÷⨯
−−−−−→
←−−−−−
微粒数(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