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W
MR医用磁共振成像原理技术与设备MR图像对比度

6
最小Biblioteka 灰质=浅灰 白质=灰 CSF=黑 脂肪=亮
T1: 白质:亮 灰质:居中 CSF:暗
T2 : 白质:暗 灰质:居中 CSF:亮
4
III. FA如何影响MR图像对比度? 小FA降低T1W,提高PDW
–小FA RF脉冲后,Mz比大FA作用后 的大,特别是 90°RF脉冲的。所以 系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恢复到平衡 态。就象是在长TR后的 Mz,所以小 FA可降低T1W。
T1 T2
TR TEc
扫描时间参数表
TR
T2
>2000
300-
700:1.5T
300-
T1
600:1.0T 300-
500:0.5T
300-
350:0.2T
PD
>2000
TE 80-90
脑组织信号
白质/灰质=灰 CSF随TE增加越来越亮 脂肪=黑/白
10-15ms 最小
白质=浅灰 灰质=灰 CSF=黑 脂肪=亮
两次扫描间隔内,纵向磁化强度矢量 Mz 恢复到最大值,Mz只与质子密度 差异有关而与T1无关; 长 TR 降低 T1 对比度.
2
(2) TE<<T2 M=M0exp(-t/T2)
t非常短,T2对M的影响轻微; 短TE降低T2对比度。
长 TR 短 TE
降低 T1 对比度 降低 T2 对比度
长 TR、 短TE PDW 图像
2. T1W 图像
组织对比: T1 差异
举例:T1 (fat)<T1 (CSF)。脂肪是亮 的,CSF是暗的。
参数设置(SE): –短 TR(TR<T1)
–短 TE(TE<<T2) 机制
MPV和P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3), 878-88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3125MPV和P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葛金铭,王占聚*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潍坊收稿日期:2021年2月8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28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9日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病人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34例MDS病人的临床资料。
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MDS患者的MPV、PDW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ROC曲线分析得出:MPV曲线下面积70.3%,最佳临界值为9.95 fl,最佳临界值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8%和85.7%。
PDW曲线下面积78.9%,最佳临界值为16.55 fl,最佳临界值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6%和82.9%。
结论:MPV/PDW在MDS中具有诊断意义,可作为MDS的筛查及诊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PVand PDW in MyelodysplasticSyndromeJinming Ge, Zhanju Wang*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Received: Feb. 8th, 2021; accepted: Feb. 28th, 2021; published: Mar. 9th, 2021*通讯作者。
pdw参数

pdw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吞吐量:表示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数据量,通常以每秒处
理的记录数或事务数来衡量。
2.延迟:表示数据从进入系统到处理完成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以
毫秒或秒为单位来衡量。
3.存储容量:表示系统可以存储的数据量,通常以GB、TB等单
位来衡量。
4.并发性:表示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数据流或事务的能力,通
常以并发用户数或并发事务数来衡量。
5.可扩展性:表示系统能够随着数据量和业务需求的增长而扩展
的能力,通常以节点数、存储容量、吞吐量等指标来衡量。
6.可靠性:表示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够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业务连
续性的能力,通常通过数据备份、恢复机制等技术来实现。
7.可维护性:表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方便地进行维护和管理
的程度,通常包括系统的可管理性、可监控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指标。
8.安全性:表示系统对数据的保护能力,通常包括数据的加密、
解密、访问控制等方面的指标。
9.成本:表示构建和维护系统的总成本,通常包括硬件设备、软
件许可、运营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pdw参数 -回复

pdw参数-回复关于PDW(Personal Defense Weapon)的参数和特点PDW,即个人防卫武器,是一种专门为军事、执法和私人防御而设计的轻便武器系统。
PDW的设计目标是提供比手枪更强大的射击能力,同时保持便携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PDW的参数和特点,探讨其在现代战争和个人防御中的应用。
1. 总体尺寸和重量:PDW相比其他军事武器,拥有更小巧轻便的特点。
一般来说,PDW的整体长度在250-450mm之间,重量在1-3kg之间。
这使得士兵或执法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携带和操作PDW,尤其是在战斗或执行任务时。
2. 枪管长度和口径:PDW通常配备较短的枪管,这不仅有利于减小整体尺寸,还可以提高射击稳定性。
一般来说,PDW的枪管长度在100-300mm之间。
此外,PDW 的口径通常为9mm或5.7mm,这两种口径具有较好的穿透力和射击精度。
3. 可装弹量:PDW的装弹量通常比手枪更高,但比步枪和冲锋枪低。
一般来说,PDW 的弹匣容量在20-40发之间。
这种设计可以在保持便携性的同时,提供足够的弹药供应,以增加战斗的时间窗口。
4. 射击性能:PDW的设计目标之一是提供比手枪更强大的射击能力。
这意味着PDW的射程和精度应该更优秀。
一般来说,PDW的有效射程在100-200米之间,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0米。
此外,PDW通常具有较低的后坐力和射击噪音,这有助于提高射手的射击稳定性和听觉警戒能力。
5. 配件和附件:为了增强PDW的功能和适应性,通常可以使用各种配件和附件。
比如,PDW可以装备瞄准镜、激光瞄准器、消音器等,以提高射击精度和隐蔽性。
此外,PDW也可以通过改变枪托、握把和扳机等部件来增加射击的舒适性和个性化。
6. 安全和可靠性:PDW作为一种防卫武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PDW通常采用可靠的内部构造和材料,以确保在各种环境和作战条件下的正常功能。
此外,PDW通常配备了安全锁和保险装置,以防止意外射击和未经授权使用。
PDW1系统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

PDW1系统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PDW1系统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适⽤范围P D W 1 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以下简称断路器),适⽤于交流50Hz,额定电压⾄690V,额定电流400-A6 300的A配电⽹络中,⽤来分配电能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免受过载,⽋电压,短路,单相接地等故障的危害,断路器具有智能化保护功能,故障判断准确,选择性好,灵敏度⾼,能提⾼供电可靠性,避免不必要的停电。
同时也可带有通讯接⼝,可实现远距离四遥,以满⾜控制中⼼和⾃动化系统的要求。
该断路器具有隔离功能,标为断路器符合 GB14048.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低压断路器》和IEC60947-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部分;低压断路器》等标准。
◎分类1.按安装⽅式分 a:)固定式b ) 抽屉式2.按操作⽅式分:a)电动操b 作)⼿动操作(检修、维护⽤)3.按极数分:a) 三b 极) 四极4.按脱扣器种类分:a)智能型控制b 器) ⽋电压瞬时(或延时)动作脱 c扣 )器分励脱扣器。
5.过电流脱扣器性能分:a)具有过载长延时反时限、短延时反时限、短延时定时限、瞬动功能,可由⽤户⾃⾏设定,组成所需的保护特性;b)单相接地保护功能;c)显⽰功能:整定电流Ir显⽰,动作电流显⽰,整定时间、动作时间显⽰;d)报警功能:过载报警 e)⾃检功能:过热保护,微机⾃诊断;f)试验功能;g)负载监控功能;h)热模拟功能;i)MCR功能;j)故障记忆功能;k)按保护辅助功能,控制器分为L型、M型、H型。
正常⼯作条件1.周围空⽓温度a上)限值不超过+40℃;b)下限值不低于-5℃;c)24h的平均值不超过+35℃;2.海拔:安装地点海拔不超过2000m。
3.⼤⽓条件:最⾼温度为+40℃时,空⽓相对湿度不超过50%,在较低温度下可以允许有较⾼的相对湿度:例如20℃时达90%,对由于温度变化偶尔产⽣的凝露,应采取特殊的措施。
4.污梁等级:3级。
5.安装类别:断路器主电路及⽋压脱扣器线圈、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圈的安装类别为IV,其余辅助电路,控制电路安装类别为III。
基于pdw多特征融合的辐射源信号分选方法

基于pdw多特征融合的辐射源信号分选方法辐射源信号分选是核辐射监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是实现对辐射源的精确定位和识别的必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辐射源信号的时变和混杂特性,单一特征的分选方法容易受到噪声和杂波的影响,难以保证分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因此,多特征融合的辐射源信号分选方法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多特征融合的辐射源信号分选方法是基于不同特征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利用多种特征信息对辐射源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以提高分选的准确性。
其中,时间域特征、频域特征、小波变换特征、汉字模板匹配特征等常用特征都可用于多特征融合。
在时间域特征方面,常用的特征有:能量、波形因子、裕度因子等。
其中,能量反映了信号的总体能量大小,波形因子和裕度因子则是反映了信号的变形情况和频率响应特性,从而能够反映信号品质和信噪比的高低。
在频域特征方面,常用的特征有:功率谱、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谱峰等。
其中,功率谱可以反映信号频域分布,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则可反映信号的相关性,谱峰则是大于噪声级别的有效信号的频率位置。
利用小波变换进行特征提取,可以将信号分解为不同频带和不同尺度的小波分量,以便于对信号局部和整体特征的分析。
常用的小波基函数有 haar、db、sym、coif,将小波分解得到的小波系数可以作为具体特征参数,反映信号的计数特性和能谱特性等。
在汉字模板匹配方面,采用干涉信号的汉字特征进行辐射源判别,是一种可靠的辐射源定位与识别方法。
方法是将干涉信号功率谱进行广义截断滤波,然后按照干涉信号在多个方向模板上的扫描性质,在模板上进行移位匹配,从而识别探测器所观测到的辐射源方位和强度。
综合多特征进行融合,可以通过逻辑判定、统计分析、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实现。
其中,基于逻辑判定的方法常用于分别提取特征的情况,通过对不同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判定,提高分选的准确性。
统计分析则常用于对同类型特征进行融合,采用概率统计等方法确定阈值,实现分类判别。
PDW-级进模设计官方资料

零件准备和分析
Stp文件
可以用一步式展开来分析部件的可塑性能 厚度
NX文件
最薄区域
冲压力
疲劳度
Progressive Die Wizard --- 特征识别和毛坯
直接
直面
展开
一步式
曲面
展开
Progressive Die Wizard ---特征识别和毛坯
毛胚
成型
成型
成型
穿孔
穿孔
预折弯
90度折弯
Z 折弯 + 过折弯
加载模架
模架
分割模板
设计孔镶件
孔的镶件设计
定模孔
识别方向倒角
Progressive Die Wizard ---结构设计
设计动定模
设计成型镶件
模具成型 冲压成型 V折弯 冲压成型
腔体
螺丝,销钉,弹簧等等
添加标准件
Progressive Die Wizard --- 细节
让位
让位槽设计
让位槽
开腔
模板开腔
毛胚布局 废料设计 工序排样 & 仿真 冲压力计算
…
• 任何 CAD系统 系统 [2D, 3D] • 任何行业
明细表 装配图
模架设计 镶件组设计 添加标准件
产生腔体
确认设计 部件图 电极设计 孔表
PDW NX 5.0 功能---主要模块
PDW NX 5.0 优势-完整的设计过程 优势-
有参部件 钣金设计 无参实体 级进模设计
演示I ---展开演示2 ---展开演示 展开演示2
演示I ---展开演示3 ---展开演示 展开演示3
演示II ---整个级进模设计和加工的流程 演示II ---整个级进模设计和加工的流程
血小板分布宽度单位

血小板分布宽度单位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单位是一项用于反映血小板体积分布情况的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ed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也是类似的指标。
PDW是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重要生物学参数,和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一步,了解PDW的含义。
PDW是一项反映血小板数量、大小、形态稳定性等属性的生物学指标。
简单的说,就是血小板在体内的大小分布情况。
研究表明,当PDW值升高,与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
PDW一般用于评判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物学活动,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和预测信息。
第二步,PDW的测定方法。
PDW是通过自动血球分析仪来测定的。
在自动血球分析仪中,根据光散射原理及激光的电导测量方法,测定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分布情况,从而得出PDW值。
这项检测无需特殊操作,只需要采一定量的血液样品即可。
第三步,PDW的临床意义。
PDW指标反映血小板体积分布情况,是血小板的活动状态与血格中其他细胞之间的关系。
PDW值升高可以反映出血小板激活程度,增强了血小板生物学活性。
PDW与其他指标的组合检测可用作疾病诊断和预后的一个参考。
第四步,PDW的临床应用。
PDW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领域。
例如,PDW的升高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死亡和系统性炎症、缺血等相关性显著;PDW的增高也可能影响癌细胞迁移和前列腺癌预后。
因此,PDW的检测可以预防和诊断许多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之,PDW作为一项指标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W演义漫话单兵自卫武器单兵自卫武器(Personal Defence Weapon,以下简称PDW),是近二十多年来在主要军事强国轻武器界中流行起来的一个轻武器新概念。
单兵自卫武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6年美国战备协会举办的年会上提出的。
此后,美国本宁堡步兵学校在《美国轻武器总规划》中正式提出开发PDW 的设想,其目的是取代现装备的手枪、冲锋枪和短突击步枪。
根据该规划的要求,PDW的装备对象是驾驶员、操作员、司令部人员、装甲兵、工兵、无线电员、飞行员、后勤人员或维护保养人员等。
这些人员虽然不是一线步兵,却占军队总人数一半以上。
并且因为其分工的不同,他们接受轻武器相关训练的时间参差不齐或干脆得不到保证。
而他们当时(现在也差不多)所装备的自卫武器手枪和冲锋枪大多数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或者其他传统手枪弹,不能有效对付穿着防弹衣的敌人。
因此,当日寸对于设想中的PDW的要求是:重量轻、易于携带、容易瞄准和操作使用,并且最重要的是能有效对付身着防弹衣的敌人。
1989年4月16日,北约组织发布了AC225文件,其中明确表示需要在北约的各国军队中装备这类武器。
而在这一领域走在前列的是轻武器界传统名厂――比利时烈日国营赫斯塔尔兵工厂(FN公司)。
该厂自1986年起就在研究PDW 这一全新的轻武器概念,并最终于1992年推出了P90,也是世界上第一支被正式冠名为PDW的轻武器。
此后,PDW概念逐步被一些国家的军方和轻武器研发生产机构所接受,随之出现了不少也被冠以PDW头衔的轻武器。
一些轻武器相关方面人士和军事爱好者也认为我国应当发展一种全新口径的单兵自卫武器,以满足未来战场上的这一类实际需求。
但是,PDW这一概念是否真的能担当起为非一线步兵提供强而有力的保护呢?或者说,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种新口径、新结构的单兵自卫武器呢?郁闷的自动步枪和迷茫的突击步枪自二战结束后,各个主要军事强国均在步兵装备中普及了自动步枪或者采用中问威力弹的突击步枪,以英联邦国家的FAL/LI系列、西德G3和美国M14为代表的全威力自动步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西方阵营及其仆从国的步兵武器装备序列。
东方阵营以及大部分的第三世界国家,则在前苏联的带领下齐刷刷地亮出了AK系突击步枪。
然而,在冷战前期一场接一场几乎从未中断的局部战争之中,这些步枪很快都遇到了各自的难题。
美国领导着整个西方阵营的轻武器界走了差不多20年的大弯路,本来极有前途的英国EM2自动步枪和7毫米弹药就这么生生被扼杀掉了。
只能乖乖地用起FAL自动步枪和7.62x51毫米T65步枪弹。
结果绕了一圈回来,美国人在越南战场才发觉全威力自动步枪作为全军通用武器的种种缺点:太长、太沉、后坐力强、全自动射击难以控制,结果来了个矫枉过正,直接弄起了5.56毫米小口径步枪弹。
而东方阵营在AK-47/AKM突击步枪的使用中也逐渐发现了中间威力步枪弹和枪械系统的种种不足,比如全自动射击精度不佳、弹药威力在当时条件下被认为过剩、弹重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携行性能等。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前苏联也推出了AK-74系列5.45x39毫米小口径步枪弹。
东、西方两大系列小口径步枪弹自冷战中期使用至今,根据战场经验进行了大量改进,迄今为止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各主要军事强国步兵武器的标准配置。
虽然小口径弹存在中远距离威力不足和停止作用不足的诸多先天性缺陷,但是在战场的实际应用中,小口径步枪弹的表现仍然可以说是够用而且称职的。
小口径弹初速高、重量小、后坐力低、全自动发射时易于控制的优势决定了它仍将是现代军队最普遍装备的枪弹。
这种局面还会长期持续下去,直到革命性武器的出现,比如说“金属风暴”武器、电磁轨道武器、能量武器和更新的个人防护材料技术,甚至有动力辅助的外骨骼装甲。
但是。
小口径步枪及弹药武器系统尽管有种种优点,对于那些一线步兵之外的军人来说仍然是一种不容易掌控和熟练使用的武器。
小口径枪弹的特性决定其必须有足够长的枪管和与其相配合的膛线缠距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杀伤破坏效能。
以M16A2和AK-74这两种定位相同的突击步枪为例,M16A4全长1000毫米,AK-74M全长也有930毫米,这样的尺寸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喜欢成天端着它从狭小的车辆驾驶舱里钻进钻出,背着长家伙搬个东西、刨个坑、翻个墙、钻个窗子更是比较恼人的活计。
自一战以来,军队作战的很多场合一直需要士兵使用一些轻便小巧的武器。
幸亏AK-74M和AK-74S还有折叠托可以稍微缓解一下,而复进簧塞在枪托托芯里的M16系列及其各种衍生性就只能委屈一下了。
两大阵营为了适应战场的各种不同需求,开发了很多发射小口径步枪弹的短突击步枪,但其依然存在种种难以克服的弊端。
以美陆军的主力装备――M4/M4A1卡宾枪为例,在伊拉克与阿富汗的实战中,M4/M4A1短突击步枪暴露出连续射击时枪管和前握把温度上升过快;为了适应缩短的枪管,导气装置也相应缩短,使其工作压力大干长枪管的全尺寸突击步枪,加之由于其使用短枪管,发射的弹药初速反而降低了,部分丧失了小口径弹的优势,在开阔地带作战时较为不利。
而为室内作战需要而研发的MK18 CQBR系列则免不了要面对所有用短枪管发射普通小口径弹的自动武器的通病――火药燃气利用效率低、枪口焰相比全尺寸的小口径突击步枪来说过大、噪声过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AKS-74U 这一完全追求携行性和短距离内射击性能的枪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使用这些武器作为非一线步兵人员的单兵自卫武器,确实有些够呛。
实际上,在90年代之前的诸多短突击步枪中,最接近PDW定义的武器当属AKS-74U。
但是,由于其短枪管发射普通弹药造成的射击性能不足,加之人机工程设计上的欠缺,比如快速更换弹夹不便、无空仓挂机等(这也是AK枪族的痼疾),该枪离理想的单兵自卫武器标准还差得很远。
当然,以上种种缺点并不妨碍AKS-74U这一总体仍很优秀的轻武器长期在PDW的岗位上服务――这颇有些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味道,须知美国人担当同样任务的步枪还无法达到AKS 一74U折叠枪托之后的紧凑水平。
而采用无托结构的突击步枪虽然大大缩短了全枪长度,但是带来的抛壳位置靠后问题一直是其用户的一块心病。
突击步枪这些大家伙干这个有困难,那么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呢?老革命遇上新问题自从可爱的意大利人发明了M1915博洛沙冲锋枪以来,以发射手枪弹、能全自动射击为基础特性的冲锋枪横行战场已近百年。
一战和二战期间,在各国军队还是以栓动步枪或半自动步枪作为步兵基础火力的时代,冲锋枪作为对射速低、精度高、威力大的传统步枪的有力补充,活跃在战场的各个角落。
冲锋枪近距离压制效果好,载弹量一般较大,并且不需要经过太严格的训练即可获得较好的使用的特性,使其从一出现就兼职担起了为非一线步兵战斗人员提供有效自卫火力的责任。
二战中的坦克手们无论如何也得在坦克里塞上几支冲锋枪。
但是,作为在战场上随一代代战士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革命”,;中锋枪很快在二战结束后遇上了新问题――突击步枪的出现带来了步兵战斗方式的改变。
步兵手中轻武器的交火距离因为支援火力的增加而被缩短至两、三百米,却又因为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的普及,使得发射手枪弹的;中锋枪在步兵正面交火中落了下风。
在突击步枪无情的“压迫”下,冲锋枪只得乖乖地让出了步兵班组里的主力位置,退居二线,在警察等执法机构的使用领域里继续发挥作用。
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单兵防护器材的水平出现了飞跃。
美军和苏军自80年代起开始普及凯夫拉材料等新型聚合材料制造的单兵防护用品。
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抗破片、抗手枪弹射击的防护器材越来越多。
手枪弹毕竟是手枪弹,其有效射程内的精度和停止作用终究无法与中间威力步枪弹和小口径步枪弹相比。
在不断发展的防护器材面前,以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为代表的军用手枪弹显得越来越无力,甚至连突击步枪在面对个人防护器材的时候都不一定心里有底。
有些人据此认为;中锋枪将在这种局面下被淘汰。
这种局面也直接威胁到了冲锋枪作单兵自卫武器的地位,尤其是那些常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传统紧凑型冲锋枪(比如以色列Mini―Uzi、美国Mac-10/英格拉姆M11等)的位置更为尴尬:为了保证外型的紧凑,本身就使用了极短的枪管和膛线缠距。
造成枪口焰过大,全自动射击(尤其是单手)时弹着点散布过大,子弹出膛初速低。
机匣短小带来的问题是自动机行程过短,复进速度太快,使得紧凑式冲锋枪的射速普遍偏高,达到1000发/分左右的水平,这又加剧了紧凑型冲锋枪难以控制的问题,为了控制射速又不得不增加额外的部件。
外型的紧凑性也使得武器人机功效不佳,很多紧凑;中锋枪的枪托只是简单的钢管、钢条,如MP5K这样的冲锋枪甚至连枪托都取消了。
可以说,传统的紧凑;中锋枪已经失去了在新军事斗争形势下充当单兵自卫武器的效力。
而类似MP5系列冲锋枪的伸缩托和固定托各型尺寸跟短突击步枪不相上下,发射的却是手枪普通弹。
如果要对付的敌人是不成气候的恐怖分子还好说,指望这类武器能够对付一个已经准备开火、身穿防弹衣的步兵实在是太勉强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紧凑冲锋枪的性能改善是没法通过简单更换弹种来解决的,因为其枪管和膛线缠距都不是为新出现的穿甲弹设计的,单纯配用新弹种无法在本质上提升这些;中锋枪的性能。
那么重新设计;中锋枪呢?在这一领域走在前面的是俄国人。
当然,与此同时其他许多国家已经停止了传统意义上的冲锋枪的研发,专心搞起了新概念的PDW。
前苏联自8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治安环境逐渐恶化,连一般刑事犯罪分子都有可能拥有从非法渠道弄来的军用突击步枪,使得执法机关运用武器的几率大大增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混乱不堪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动荡不安的周边安全局势,对军警执行特殊任务所需的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像苏联时期那样靠军用标准的突击步枪和短突击步枪执行治安和特殊条件下的反恐任务,在适用性上有诸多问题,而且容易造成附带伤害。
从90年代至今,俄罗斯各轻武器研发生产单位提出的冲锋枪和类冲锋枪方案层出不穷,而且其设计要求和战术目的也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但是,这些冲锋枪有两点设计指标都很类似:携行性能好,并且能有效对抗身着防弹衣的有生目标。
后一条是由于苏联解体后大量军用装备流入民间导致的恶果,实属无奈之举。
当然,这一指标带来的效果是不少新设计的;中锋枪一开始就是为了发射穿甲型手枪弹而设计制造的。
但是,这些;中锋枪的一个普遍特性是装备使用均不广泛,境遇最好者也不过就如PP-19“野牛”冲锋枪和SR-2“维列斯克”冲锋枪那样作为特种部队执行近距离室内作战的突击武器,至于完全专门为单兵自卫而设计的;中锋枪几乎没有。
从枪支本身的技术特性而言,SR-2“维列斯克”冲锋枪可以说是这种兼职PDW的代表。
它并没有如同大部分;中锋枪一样使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而是采用了类似突击步枪的气吹式导气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管上下摆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