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
最负盛名的八首爱国诗词,壮怀激烈,首首热血澎湃,值得品读收藏

最负盛名的八首爱国诗词,壮怀激烈,首首热血澎湃,值得品读收藏一,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南宋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有《岳武穆集》。
岳飞自幼习文练武,一心报效国家。
传说从戎前,岳母于其背刺以“精忠报国”四字训诫。
他治军严谨,多次击退入侵金人。
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
二,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三,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四,立春日感怀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刺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
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
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五,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从全词来看,情调悲壮,感情强烈,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10首最具豪放气魄的宋词,值得你一品再品,一读再读的千古名篇

10首最具豪放气魄的宋词,值得你一品再品,一读再读的千古名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灿若星河的古诗词中,豪放风格的诗词算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
今天,品读这些诗词,一起感受那豪迈的气魄。
1、定风波.三月七日【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析: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2、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简析: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
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3、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简析: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中国古代十大霸气名诗

中国古代十大霸气名诗篇一: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诗歌一直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许多古代诗人以其霸气和豪情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中国古代十大霸气名诗,这些诗歌描绘了壮丽的景色、英雄的事迹和雄伟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以及大自然的无边无际之美。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杨万里'菊花开后庭,青蝇飞上墙。
绿杨带雨垂,青草白露寒。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寒冷和静谧,展现了作者豪迈的胸怀。
3.《登高》—杜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揭示了战乱时期的悲苦与无奈,以及诗人对国家和家园的深切思念。
4.《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以冷峻的景色和寂静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江南夜晚的画面,给人一种深沉的霸气。
5.《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冬季的寂静景象,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世的气质。
6.《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刘禹锡'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的送别之情,并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烘托了壮丽的气氛。
7.《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以豪迈的语言和奔放的想象力,描述了诗人豪情万丈的人生态度。
8.《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以雄伟的山势和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9.《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十大霸气的诗句盘集锦霸气的诗词名句最有气魄的诗→MAIGOO生活榜

十大霸气的诗句盘集锦霸气的诗词名句最有气魄的诗→MAIGOO生活榜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36 16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从军行·其四》。
这两句诗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它写出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表现出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堪称最霸气的诗句。
【详细】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08 9李白《上李邕》李白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在他洋洋洒洒近千篇的诗歌之中,最具霸气的一首诗,便是七言古诗《上李邕》了。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因被人轻视,生性高傲的他,毫不客气地就回敬了这首诗,表现李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该诗作大气磅礴充满自信,一开篇就惊世骇俗,令人叹服。
尤其是前两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堪称李白最霸气的诗词名句,他以大鹏自喻,表现了他的非凡气概和自我期许,霸气十足!【详细】3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1819 38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说起霸气的诗词名句,Maigoo就不得不提及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经典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了。
这首词代表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一词一句无不透出英勇无畏的雄壮之气,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气吞万里如虎,非常豪迈霸气,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在这首词作中,最为霸气十足的词句,当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虽说实际倒也不至于真的吃敌军的肉、饮敌军的血,但其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
【详细】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97 3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气势磅礴的十大诗

最气势磅礴的十大诗
1. 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以豪情万丈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壮志豪情的追求,语言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感觉。
2.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以细腻的描写和雄浑的气势,再现了北宋时期江城的繁华景象。
这首词展示了作者对乱世的憧憬和对文化的热爱。
3. 杨炯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以雄浑的语言和激昂的节奏描写了大江奔流不息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4.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歌颂了中国古代的元宵节习俗,展示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家国的忠诚。
5. 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以宏大的气势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既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能力,又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思。
6. 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的赞美和对自己困境的反思,展示了他的豪情和对人生的坚持。
7. 许浑的《咏史·马诗》:这首诗以慷慨激昂的语言歌颂了中国古代的骏马文化,展示了作者对勇猛精神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8.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以豪情万丈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的豪情和对美的追求。
9. 辛弃疾的《青玉案·凤求凰》:这首词以婉转的语言展现了辛弃疾对女子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女性地位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思索。
10. 苏轼的《赤壁赋》:这篇赋以豪情万丈的笔调展示了苏轼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境遇和身世的思考。
这篇赋曲折有致,语言雄浑,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史上很难超越的几首豪放大气的绝美古诗词,与君共赏

史上很难超越的几首豪放大气的绝美古诗词,与君共赏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化宝藏,尤其是在诗词领域。
有句话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诗词最为兴盛的朝代为唐宋,在这段岁月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诗人与词人,比如李白,杜甫和苏轼、李清照等。
当然,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算得上是史上的绝佳之作。
《黄鹤楼》堪称千古绝唱,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难超越的一首律诗,有着“七律之冠”的美名,千年以来,无人能出其右。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传说故事之中,仙人早就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只有悠悠白云历经千载仍然如旧。
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着江的对岸,就连汉阳的树木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在鹦鹉洲上,草似乎长得极为茂盛。
已经到了黄昏了,暮色弥漫,但是我却不知道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感到格外忧愁!显然的,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而作者写作的地点便是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随着周边城市的发展,成为了很多文人墨客打卡的地方,并因此而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此诗的作者为崔颢,此人为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崔颢秉性耿直,才思敏捷,19岁便中进士,但是官位一直不亨通,中进士8年之后,才担任一个小小的县尉。
也许是因为官场失意,他开始纵情声色,游历天下,其作品前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气势磅礴诗词 气势磅礴的古诗词

气势磅礴诗词气势磅礴的古诗词今天给各位分享气势磅礴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气势磅礴的古诗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气势磅礴的诗词名句气势磅礴的诗词名句1、世事如棋,乾坤莫测。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我本楚狂人,疯歌笑孔丘。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2、气势磅礴的励志诗词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它强任它强,轻风拂山冈,它横任它横,月光照大江。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望门头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3、豪迈壮阔的经典诗句有:宋代: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代: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4、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这一句出自李白《南轩松》,短短的10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冲天的凌人气势。
这首诗是李白在看到松树时有感于它的高大而创作的,这一句则是整首诗的结尾,也是点题之句。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易水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6、有关豪迈的诗句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气势磅礴的诗句气势磅礴的诗句1、气势磅礴的诗句介绍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气势磅礴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

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四首词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
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
“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
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
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
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
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
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大江即长江。
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
“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旧的。
“垒[lěi]”,指营盘。
“人道是”,据说是。
“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
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
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
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
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
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
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
“公瑾[jǐn]”,周瑜的字。
“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
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
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
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
“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
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
“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
“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
“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
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
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
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酒杯。
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
“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
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
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