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精品教案(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精品教案(6页)《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大连市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刘运佳2019年5月18日《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教材分析《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是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第四单元的第十四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各国不同的改革之路,在这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
它由原来地处东亚一隅的小国,一跃跻身于世界五大国之列。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通往现代化的一座桥梁,日本的现代化之路具有独特性,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本课在本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能够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同时理解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主题情境式教学,师生共同走入明治维新运动之旅,感受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2)通过运用材料分析日本工业化和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特点,使学生经历依据材料研究历史问题的学习过程,体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再现,让学生体会日本民族求变自强的进取精神,同时感受到日本残留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危害,树立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四、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二文科学生,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合作探究和自我学习能力,但历史知识储备仍然欠缺。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主题情境式教学等。
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典范工厂”。
……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岳麓版选修一4.14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导学案(无答案)-文档资料

课题: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设计教师备课组长:【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⑴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背景;⑵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近代化改革措施。
⑶明治维新的结果和历史影响等基础知识。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以及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使学生深入领会“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因素,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才能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观念。
【课标展示】: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难点】: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
【知识链接】: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和目的1、条件⑴18世纪后期日本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导致的社会阶级分化为其准备了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⑵幕府对内在政治上实行等级制度,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对外推行闭关锁国家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明治维新的社会根源。
⑶洋学的传播和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促使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
⑷19世纪中期西方势力入侵引发的民族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幕府统治危机,成为明治维新的外部因素。
⑸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政府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政权保证。
2、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民族独立,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学法指导】:学习本课时,了解明治维新发生时的日本国内外背景。
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化和曲折性。
【学习过程】:一、改革的背景:【基础知识】1、幕府危机:问题1、从政、经、对外、思想方面思考幕府危机?2、明治政府建立:二、改革过程:1、殖产兴业:2、文明开化3、制定宪法【探索创新】:【创新背景】阅读下列材料: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阳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动为基础的太阳历。
高中历史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教案1岳麓版选修1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本节课(第二课时)主要结合课标第二个要求,学习明治维新的措施。
引导学生掌握明治维新的过程和措施,尤其是政治改革,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是学习重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与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德意的统一战争不同,它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帮助学生理解近代化道路是多样的,应该结合国情选择近代化道路,从而加深理解中国走革命和改革相结合道路的原因。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了解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有必修一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课后“知识链接”---“日本的宪法考察”,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中的“维新思潮”,基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分析有了比较系统的方法,具备一定能力。
通过改革史的培养学生全面、深入探究问题。
面对新时期新课标的新要求,教师的思想理念要有新的转变,这个“新”字,不仅是课堂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如何开拓新的解题思路,使之更贴近课堂、走近学生、更注重历史、实事求是。
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明治维新的过程和措施,尤其是政治改革,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是学习重点。
通过改革措施总结改革特点,探究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是本课难点。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图片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出位于日本鹿儿岛的明治维新博物馆,学生一定想知道这是哪里,简单介绍一下,进入学习。
2013岳麓版选修1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word学案

2013岳麓版选修1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word学案【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见“导学练”【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历史条件(背景)1、内部:进入19世纪以后,幕府_______,下级武士_______2、外部: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②1853年美国______,日本沦为____3、直截了当缘故:下级武士形成的改革派操纵西南强藩政权,于1 868年武装倒幕成功,成立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权,开始改革。
二、差不多内容(一)政治上1、废止割据状态,废藩置县2、四民平等,取消特权(二)经济上1、废止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核心)1871年使节团访欧美为界之前:进展军工、重工和交通、通讯;之后:进展民用工业和私人企业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三)文化教育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引进、吸取西方思想、文化,改进落后习俗,进展近代教育1、实行义务教育2、传播西方启蒙思想3、衣食住行西化(四)、法律上: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度,推进政治近代化三、历史地位(作用)1、总:转折点2、经济3、政治4、思想、文化5、国际地位四、历史局限性1、地主土地私有制约工业进展2、军国主义甚嚣尘上3、藩阀垄断政权4、形成武士道和天皇崇拜思想【课中学习案―――合作探究懂得深化】一、概述明治维新的要紧过程1、1868年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成立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权,开始改革2、1871年废藩置县,改革土地制度,宣布“四民平等”3、1868――1880年间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4、19世纪70、80年代,实行教育、社会改革,推行文明开化政策5、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改革差不多终止。
二、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缘故参看《导学练》P62 “咨询题探究”1、【课后拓展案―――练习巩固】1、(9分)认真阅读下面材料,按照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咨询题:材料1868年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带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俗,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案教师版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标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基础回顾】*工业革命对亚洲又有何影响呢?亚洲遭受西方国家侵略,掀起亚洲革命风暴,如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同时也促进了亚洲人民觉醒,如中国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功摆脱了民族危机。
【自习案】一、明治维新的背景问题1:阅读第一、二、三目P92—P95,结合史实,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目的是什么?背景:(1)政治: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3)思想:(4)对外政策:(5)国际关系:列强叩关被迫开国出现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危机加剧;近代中国战败,国衰沦丧成前车之鉴。
(6)政治前提: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二、明治维新的过程1、施政纲领:颁布《》2、主要内容:(关键词)----君主立宪、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问题2:阅读第三、四、五、六目P95—P99,归纳明治维新的内容第1页/共3页1、性质:2、评价:积极影响:P99页①经济:②政治:③文化:④对外: 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为亚洲邻国的变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总之,明治维新促成了日本历史从封建国家向近代化国家的转变,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历史局限性:在经济、政治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威胁。
具体为:P99—10页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④对外:【探究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案(无答案)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新课学习】一、背景材料一资产阶级社会的未来使命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在轮廓上),建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随着中国和日本的门户开放,这个使命似乎是已经完成了。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1.材料一中打开中国和日本门户的资本主义国家分别是谁?对应的事件是什么?材料二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一方面,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工人失业,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暴涨,洋货大量输入、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
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识之士,目睹了工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如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创办西式企业、改革军队和采用洋枪洋炮、整顿财政、广求人才、鼓励西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的门户被打开以后,对当时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材料三1862年,高杉晋作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略颇有感触。
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目标导航] 1.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 2.分析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难点)一、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改革的必要性)(1)主要制度及政策①实行幕藩体制及严格的身分等级制度。
②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①内忧: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的主力。
②外患:1853年,日本遭到美国入侵之后,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③洋学传播甚广,吉田松阴等宣传民族意识和变革思想。
2.明治新政府的建立(改革的可能性)(1)下级武士形成独立的改革派,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2)改革派于1868年发动政变,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与幕府发生内战,最终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历史认识]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其中对日本封建制度造成最大威胁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即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它瓦解着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根基。
二、开始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三、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废藩置县: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②“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2)作用: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1)措施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④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出售国营工厂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间企业的兴起。
⑤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岳麓版

教学设计「导入」「新授」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和内容评价明治维新播放视频《日俄对马海战》教师提问: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十年之间,日本两度击败大国。
是什么原因使得国土狭小的日本,迸发出强大的战力?又是什么原因推动日本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的道路?请一位同学结合PPT上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从国内和国际两大方面介绍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步提问“新建立的明治政府面临哪些问题?”在听取学生的想法之后,由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新政府面临的四大问题:1、幕藩体制,国家分裂。
2、等级森严,社会僵化。
3、资本主义,受到阻碍。
4、民族独立,面临威胁。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理解日本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目的。
以穿越时空的形式,由老师扮演明治天皇,学生扮演政府官员,重新回到1868年的日本去参与到改革当中。
先由天皇和大臣一起宣读《五条誓文》,表达改革决心。
再由天皇任命三位部长,负责制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措施,将大臣分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制定的改革计划拍照传到电脑中。
在由各部部长结合屏幕上的计划,介绍改革内容。
学生介绍完之后,教师负责点评和提出问题。
如废藩置县怎么应对武士和大名的反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认识改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最后由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并请学生结合改革的过程和内容归纳改革的特点。
通过PPT展示明治维新后关于日本的一观看导入视频。
学生讲授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汇报改革内容,师生共同探究问题。
归纳改革的特点分析图片,阅读教以精彩的海战视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新课。
创新课堂形式,锻炼学生能力;师生配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习目标】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学习流程】
【基础知识梳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达标测评】
1.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殖产兴业的重点是 ( )
①军事工业②重工业③交通运输业④通讯业
A 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 )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宜传自由平等④反对对外扩张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4、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5、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6. 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措施时出现争论。
以下是一些同学对这一措施作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①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现代化重要前提②废除封建专制,开启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④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