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_杨希川
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癌17例的临床病理诊断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曾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以基底细胞样细胞(生发细胞)呈小叶、圆柱、缎带或条索状增生为特征的一组恶性皮肤肿瘤。
好发于头面部,通常为单发,偶见多发,表面呈丘疹或结节,常伴有溃疡或糜烂,病程一般进展缓慢,典型的BCC非常容易诊断。
然由于BCC的发生源于基底样细胞,故可同时出现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多向分化,特别是向毛囊分化时,易出现混淆和误诊。
以往文献报道多注重BCC 的具体分型,对于鉴别诊断提及较少。
本文通过对17例BCC和1例误诊病例的临床病理观察,探讨该病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自2011年1月~2014年5月外检材料中诊断为BCC 的18个病例,经两位以上高级职称医师重新复片,确诊BCC 17例,1例为误诊病例,17例BCC中男性11例,女性6例。
年龄26~86岁,平均年龄65岁。
病灶14例发生在面部,下肢1例,腰部1例,阴茎1例。
病变均为单发。
全组病例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HE染色。
2 结果巨检:全组瘤体大小0.8~2.2cm,位于1.2~1.5cm之间8例,病灶略高出皮面,隆起达0.5cm,11例表面有溃疡,切面肿瘤大多灰白,常与表皮相连,质地脆,12例切面上可见肿瘤向真皮浸润现象。
镜检:结节(实性)型9例,细胞卵圆形,胞浆偏少,核仁不明显,核分裂2~4个/10HP,细胞间无间桥,常发现凋亡细胞,瘤细胞大多呈实性团巢结构,巢周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部分呈浸润性生长,癌巢周间质胶原化,可有色素沉着,肿瘤表面皮肤见糜烂、溃疡,肿瘤和间质之间有收缩性间隔。
浸润型4例,细胞呈细条索状和柱状分布,胞浆稀少,巢周栅栏状和收缩空隙不明显。
腺样型1例,肿瘤细胞围绕成腺管样,细胞呈卵圆形,可见核分裂,间质黏液变性。
表浅型2例,瘤细胞沿皮肤钉脚生长,排列成花蕾状,但周围仍呈栅栏状排列,基底可见收缩间隔。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价值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价值发布时间:2021-11-12T08:29:58.67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8期作者:余婧[导读] 对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类型进行分析,余婧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四川成都 610200摘要:目的:对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类型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8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
经检查,所选98例患者均已通过手术切除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结果:98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中,共有86例患者头面部受累,占比为87.76%;8例患者躯干及外阴受累,占比为8.16%;4例患者四肢受累,占比为4.08%。
在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统计中,结节溃疡型的符合率为81.54%,色素型的符合率为73.08%,浅表型的符合率为66.67%,硬斑病样的符合率为100.00%。
结论:皮肤基底细胞癌具有较多的组织学亚型,加之形态多样、局部易复发,从而会提高误诊的风险。
目前,临床对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且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筛查诊断;应用价值前言由遗传、吸烟、化学物质、紫外线照射以及P53等相关因素诱发的皮肤基底细胞癌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恶性肿瘤[1]。
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该类恶性病变问题易出现于患者的头面部等皮肤曝光部位,临床通常会表现为皮肤溃疡、糜烂、经久不愈、合并感染等症状,若治疗和干预不及时,可能会增加转移的风险,进而对患者的生存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2]。
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8例经手术切除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类型等,旨在探究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价值。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_杨希川 (1)

C lin ic a l a n d p a th o lo g ic a l a n a lysis o f b a sa l c e ll c a rc in o m a in skin
YANG Xi- ch u an ,YAN Hen g ,YE Qin g - yi,HAO Fei,ZHONG Bai- yu (Dep artment of Dermatolog y, Southwes tern Hos p ital, the Third Military Med ical Univers ity, Chong q ing 400038,
基底细胞癌 (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 称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 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基底细胞癌相对良性,病死率 较低,但对人体的危害却不容忽视,而且其临床及 病理表现呈多样性,易引起误诊和漏诊。为此,我们 收集我科 1990~2006 年有明确病理诊断和完整临 床记录的基底细胞癌患者 203 例,通过分析总结, 对 BCC 的临床病理特点、诱因进行探讨,以提高诊 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皮肤基底细胞癌64例临床病理分析

角质细胞的粘聚力,促使代谢废物快速排出。
由于阿达帕林的抗角化作用将毛囊内的厌氧环境破坏,痤疮丙酸杆菌被杀灭继而炎性反应逐渐得到缓解,同时能够抑制瘢痕的形成[5、6]。
离子束射频技术(Micr -Plasma ),是由以色列Dr.ZivKarni 发明的,目前逐渐应用痤疮瘢痕的治疗中。
当多点单极射频探针逐渐靠近皮肤时,空气中的氮气被探针激发为微等离子体状态,离子束则会迅速在皮肤上构建微热通道,炽热的气体离子会产生一个直径约在70nm 的微小热损伤点,其深度可直达皮下约150nm ,能够对真皮层进行加热让瘢痕部位的排列混乱的胶原蛋白重新排列,促使瘢痕消失[7]。
同时有助于创面的恢复,在患处形成点状痂皮,对创面起到保护作用。
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的优势在于其温性的治疗能够尽量确保表皮的完整性,安全性较高,恢复迅速[8]。
本次实验对比了治疗后一周时、4周时和8周时瘢痕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时段瘢痕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囊性痤疮瘢痕效果显著,对瘢痕消除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囊性痤疮瘢痕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离子束射频技术联合外用药物可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李毅明,温志娟.清痤散面膜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疗效评价[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2):122-123.[2] 俞满昌,刘秀峰,吴奇,等.微等离子体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表浅性瘢痕的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3):151-153.[3] 刘大伟,张海颖.异维A 酸胶囊与阿达帕林凝胶联合治疗痤疮的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26(8):947-948.[4] 朱聚.局部清创术联合龙珠软膏治疗痤疮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4,6(2):150-151.[5] 王山而,杨雪萍.阿达帕林凝胶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痤疮的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5):665-666.[6] 刘艳,王羿婷,毕志刚.阿达帕林凝胶联合多西环素胶囊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9):966-968.[7] 刘娅男,方宇辉,金珊.Micro -Plasma 闪耀离子束治疗40例萎缩性痤疮瘢痕疗效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7,14(1):63-65.[8] 陈敏亮,赖琳英,赵京玉,等.闪耀离子束瘢痕治疗临床研究[C].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学术交流大会,2013.皮肤基底细胞癌64例临床病理分析王 恒,冯盼盼(郑州市中医院病理科,河南 郑州 450007)【摘要】 目的 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基底细胞癌(bcc)诊断标准

基底细胞癌(bcc)诊断标准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通常发生在头部和颈部区域。
诊断基底细胞癌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基底细胞癌通常呈现为慢性生长的皮肤病变,常见的表现包括皮肤上出现闪亮、透明或班状的结节,也可能呈现为溃疡、结痂或出血。
这些病变通常出现在头部、颈部或其他暴露于阳光的部位。
2. 组织学检查,确诊基底细胞癌通常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即通过取材活检,将患处的组织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诊断是否为基底细胞癌。
3. 影像学检查,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MRI或CT扫描,以评估肿瘤的深度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4. 免疫组化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免疫组化检查,通过检测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来辅助诊断。
总的来说,基底细胞癌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怀疑患有基底
细胞癌,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观察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特征

观察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特征作者:韩延霞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究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特征,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实施临床与病理检查,后观察并分析其特征。
结果:40例患者的男女发病情况无显著差异,且病灶均多位于头面部(72.5%)、躯干部(20.0%),且病理分型以实体型(42.5%)、腺样型(17.5%)最为多见。
结论:通过临床和病理特征可明确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疾病详情,为及时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特征;病理特征【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皮肤基底细胞癌是皮肤恶性肿瘤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其占据皮肤恶性肿瘤的比例高达65-75%,且仍然在临床中呈现出发病率升高的趋势;所以针对该病的诊断和分析就成为临床工作的关键所在,以期通过病发特征分析为患者的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本次我们则着重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目的在于总结经验,现将研究详情作出整理和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均因为皮肤肿块、糜烂、溃疡、斑块、结节等现象来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本次研究开始前已经对患者和家属说明了本次研究概况,其均表示知情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针对患者实施临床与病理检查,临床检查主要包括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等情况;病理检查则是选取患者的病灶组织进行实验室检验,同时按照《现代皮肤病学》中关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囊样型、实体型、硬化型、浅表型等,后观察并分析其特征[1]。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统计并用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并用t检验,若检验所得的P值2 结果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40例患者中女19例、男21例,其中女性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为(60.23±2.51)岁,男性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为(60.51±2.23)岁,男女比较t为10.32,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4-07-23T09:34:0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杨立1 袁红芬2[导读]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皮肤基底细胞病变,以皮肤基底细胞样细胞呈不规则增生为特征的一类恶性皮肤肿瘤。
杨立1 袁红芬2(1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561000)(2贵州省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儿科 561000)【摘要】目的分析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例特点,以降低基地细胞癌的临床误诊率。
方法选取2006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疑似为基底细胞癌的患者120例,其中确诊82例,对其手术后的癌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得到相应的数据。
结果从发病的部位来比较其误诊率,统计数据显示,不同部位的误诊率差异比较小(P>0.05),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的误诊率来看,60岁之前误诊率高,与总的误诊率比较有差异(P<0.05),且差异有意义,结论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的诊断很容易发生误诊,但是对容易误诊的疾病类型的主要特点进行掌握,做好临床的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基底细胞癌的确诊率,及早确诊,及早对症治疗,减少此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病理检验病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093-01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皮肤基底细胞病变,以皮肤基底细胞样细胞呈不规则增生为特征的一类恶性皮肤肿瘤。
根据临床形态将基底细胞癌分为结节溃疡型、局限性硬皮病样型、色素型、纤维上皮瘤型、浅表型等五种。
此病在临床较常见,其临床误诊率也相对较高,常见的误诊类型是色素型型,此类癌组织通常呈浅表扩散型或结节状生长,多为单发,瘤体中央可出现破溃,基底部淤血、结痂。
肿瘤中有大量的黑色色素,主要是由肿瘤内非肿瘤性黑素细胞合成而产生的,且在肿瘤内分布不均。
色素型皮肤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确诊较困难,易被误诊为色素痣等色素性肿瘤。
皮肤基底细胞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

基底细胞癌 患者 3 5例 ( 每例都有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完整 的临
床 资料 ) , 分析 总结 B C C的临床病理特点 , 从 而提高 临床 以及 病 理诊 断 B C C的水平 。
一
、
资 料 与 方 法
.
经 验 交 流 .
皮肤基底 细胞癌 3 5例 临床 病 理 分 析
马丽 莉
【 摘要 】 目的 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 ( B C C ) 的临床病 理特点 , 提高 临床诊 断 B C C水平 。方 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6 -2 0 1 3年共 3 5例 B C C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 果
2 . 治疗方法及结果 : 所有 患者经病 理诊 断明确 后进 行手
术切 除治疗 , 效果满意 。随访 中无复发或转移病例 。 讨论 B C C是一种较 常见 的皮肤 肿瘤 , 来源于 多潜 能 的 基底样 细 胞 , 具 有 多 向分 化 能 力 , 可 以 向表 皮 或 附 属器 分 化 。该肿瘤 生长 缓 慢 , 预 后 良好 , 转移率低, 但 其 破 坏性 大, 又称 为侵袭性 溃疡 。 B C C多见 于中老年人 , 发病部位多位于头 、 面、 颈等部位 , 本组资料显示皮损发生于头 、 面部 共 3 1例 ( 8 8 . 6 %) , 这些 部
报道显示紫外线可 以破坏角质细胞 的 D N A, 还 可抑 制 T淋 巴
细胞活性 。 从 而 导 致 肿 瘤 细 胞 的 生 长 J 。
眉周 2例 , 鼻部 8例 , 唇部 2例 , 下颌部 1 例, 耳周 1 例 。躯干
部共 4例 ( 1 1 . 4 %) , 其 中背部 1 例, 上肢 1例 , 手背 2例 。所 有患者均为单发病 灶 , 未发生淋 巴结及 远处转 移。肿瘤 直径 0 . 5~6 c m。按 肿瘤 形 态分 型 : 结 节 溃疡 型 2 5例 , 色素型 5 例, 浅表型 2例 , 硬化 型 2例 , 纤维 上皮 瘤型 1例。患者 临床 表现各异 , 2 3例主诉皮损 部瘙 痒 , 5例诉 患部 轻度疼 痛 , 其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ract: Ob jective To elevate the early d iag nos is level of b as al cell carcinoma (BCC)throug h analyzed clinical
肤
his top atholog ical characteris tics of b as al cell carcinoma. Meth o d s We s tud ied retros p ectively the clinical and
基底细胞癌 (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 称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 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基底细胞癌相对良性,病死率 较低,但对人体的危害却不容忽视,而且其临床及 病理表现呈多样性,易引起误诊和漏诊。为此,我们 收集我科 1990~2006 年有明确病理诊断和完整临 床记录的基底细胞癌患者 203 例,通过分析总结, 对 BCC 的临床病理特点、诱因进行探讨,以提高诊 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一般认为 BCC 的好发年龄为老年人,余桂林等[1] 认为我国的发病年龄比国外早 10 年,60~69 岁为 发病高峰。但本组资料 40~49 岁即进入发病高峰, 其余依次为 50~59 岁和 60~69 岁。70 岁以后病例 减少,可能与此年龄段人口基数小有关。本组患者 的发病年龄比以往国内报道早 10 年。BCC 随年龄增 大而发病率增高的机理可能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 下降及总的日光照射时间增多的结果。
d iag nos is and treatment could g et throug h p atholog ical analys is b as al cell carcinoma.
Key w o rd s : b as al cell carcinoma; b as al cell ep ithelioma
部位 头面 躯干 四肢
实体型 86 6 1
色素型 24 1 1
表 1 各种病理型 BCC 的皮损分布
浅表型
硬化型
囊肿型
6
15
21
7
0
1
2
0
0
角化型 4 1 1
腺样型 15 0 2
( 例) 纤维上皮瘤型
4 4 1
中国美容医学 2007 年 5 月第 16 卷第 5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May.2007.Vol.16.No.5
DOI:10.15909/61-1347/r.2007.05.039
中国美容医学 2007 年 5 月第 16 卷第 5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May.2007.Vol.16.No.5
671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杨希川, 阎 衡, 叶庆佾, 郝 飞, 钟白玉 (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 重庆 400038)
factors for its d evelop ing , it could orig inated from melanocytic nevus . Co n clu ss tics
res emb led s ome s kin tumors , BCC eas ily lead to mis d iag nos is and mis s d iag nos is . Some help for its early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性别与年龄分布:男 116 例,女 87 例,男:女 比为 1.33:1,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 21~92 岁,
平均为 49.82 岁,其中 20~29 岁 7 例,30~39 岁 19 例,40~49 岁 51 例,50~59 岁 41 例,60~69 岁 34 例,70~79 岁 37 例,80 岁以上 14 例;发病高峰 为 40~69 岁,共 126 例(62.07%)。病程最短 1 个 月,最长 28 年,平均 5.26 年。 1.1.2 发病部位:头面部共 175 例(86.2%),其中头 皮 6 例,额部 11 例,眶周 42 例,鼻翼 47 例,鼻唇沟 8 例,颊部 24 例,颧部 5 例,上唇 11 例,下颌部 3 例,眉部 4 例,耳廓 2 例,耳周围 12 例;躯干部共 20 例(9.85%),其中胸部 6 例(2 例位于乳房),背部 4 例,腰部 5 例,耻骨部 1 例,肩部 1 例、外阴 2 例、腹 股沟 1 例;四肢共 8 例(3.94%),其中大腿 5 例,小 腿 1 例,上肢 2 例。 1.1.3 临床分型及自觉症状:除 3 例为多发外,其余
672
中国美容医学 2007 年 5 月第 16 卷第 5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May.2007.Vol.16.No.5
均为单发,所有病例均未见转移病灶。肿瘤最小 0.3cm×0.4cm,最大 10cm×6cm。按皮肤损害分型: 结节溃疡型 86 例,色素型 91 例,浅表型 15 例,硬 斑病型 8 例,纤维上皮瘤型 3 例。有 56 例主诉患部 瘙痒,多为轻度,仅 2 例明显,15 例诉轻度疼痛,其 余无自觉不适。 1.1.4 发病前原有皮损:182 例患者主诉肿瘤发生 前无原有皮损及明确诱因,2 例伴发于皮脂腺痣,11 例有外伤史(手术、刺伤、烫伤、汽枪伤),8 例在色素 痣(其中 4 例有冷冻、化学腐蚀治疗及局部刺激史) 的基础上发生,其中 2 例出生时色素痣即存在。 1.1.5 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临床诊断与病理 报告均为 BCC 者 145 例(71.43%),与病理诊断不符 的 58 例(28.57%),其中临床诊断为:色素痣 13 例 (包括蓝痣 2 例),脂溢性角化 13 例,黑素瘤 12 例, 鳞状细胞癌 6 例,血管瘤 2 例,表皮囊肿 4 例,角化 棘皮瘤 2 例,皮肤结核、乳房 Paget 病、汗管角化 症、扁平苔藓、Bowen 病及湿疹各 1 例。 1.2 研究方法:回顾分析的病例系第三军医大学西 南医院皮肤科 1990~2006 年间病理诊断明确的 BCC 病例,共 203 例。整理原始资料,将患者的病理 送检单各项临床内容归类,进行整理和统计。参照 有关专著重新阅片,并总结分析。
3 讨论 关于 BCC 来源说法不一,最初认为来自表皮基
底细胞,但 Lever 提出 BCC 不是来自表皮基底细 胞,而是来自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电镜观察发现瘤 细胞核较大,桥粒发育较差,张力原纤维很少,显示 与正常皮肤基底细胞不同,而与未分化的毛母质细 胞或胚胎表皮细胞,特别是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相 似,因此多数学者支持后一说法。BCC 几乎完全见于 有毛皮肤,特别是面部,除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瘤外, 鲜见于掌跖部。本组 203 例患者,皮损绝大多数见 于头面部,提示紫外线是 BCC 的重要诱因,可能与 紫外线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 DNA 损伤和激活皮 肤抑制性 T 淋巴细胞有关。但是本组病例 11 个唇 部发病的均位于上唇,而且面部最好发的部位为鼻 翼和眶周,这些不能完全用紫外线照射解释,是否 与这些部位皮肤结构不同有关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变化 2.1.1 表皮:表皮角化过度 15 例,表皮角化不全 13 例,棘层肥厚 80 例,表皮萎缩变薄 123 例,基底层 液化变性 26 例,炎性细胞浸润 26 例。其中部分病 例表现为肿瘤组织上方表皮萎缩变薄,而两侧棘层 肥厚。其中 106 例肿瘤组织与表皮相连,12 例与毛 囊相连。 2.1.2 真皮:203 例真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组 织细胞浸润,31 例有浆细胞浸润,17 例有中性粒细 胞浸润,132 例真皮乳头及浅层血管增生扩张。165 例(80.3%)在瘤细胞团及其周围间质中见到多少不 等的色素颗粒。其中 26 例有大量色素。
C lin ic a l a n d p a th o lo g ic a l a n a lysis o f b a sa l c e ll c a rc in o m a in skin
YANG Xi- ch u an ,YAN Hen g ,YE Qin g - yi,HAO Fei,ZHONG Bai- yu (Dep artment of Dermatolog y, Southwes tern Hos p ital, the Third Military Med ical Univers ity, Chong q ing 400038,
2.2.3 肿瘤组织:典型的肿瘤细胞类似基底细胞, 瘤细胞在周边排列成栅栏状。在 203 例病理标本 中,细胞分裂像明显增多的有 23 例(11.33%),其中 5 例出现异常核分裂像。在 201 例(99.01%)病理标 本中可见到肿瘤细胞与周围间质之间的裂隙。 2.1.4 病理分型:本组 203 例 BCC 中,实体型 93 例,色素型 26 例,浅表型 15 例,硬化型 15 例,囊肿 型 22 例,角化型 6 例,腺样型 17 例,纤维上皮瘤型 9 例。 2.2 不同病理型的皮损分布部位:仅发现浅表型及 纤维上皮瘤型更多见于躯干、四肢,其他类型的 BCC 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具体分布情况见表 1:
美
p atholog ical d ata of 95 p atients with BCC who attend ed the d ep artment of d ermatolog y in Southwes tern hos p ital
容
from 1990 to 2006. Res u 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s t freq uent s ites of BCC were the nos e and p eriocular
·论 著·
[ 提要] 目的: 通过分析基底细胞癌( BCC) 临床病理特点, 提高 BCC 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 顾 性 研 究 西 南 医 院 皮 肤 科 1990~2006 年共 203 例 BCC 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BCC 最好发的部位是鼻部和眼周, 发病年龄高峰 40~49 岁, 实体型 BCC 最常见, 28. 57% 的病例临床上被误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恶性黑素瘤等。分析显示日光照射和组织损伤是 BCC 的重要诱因, 而且 BCC 可发 生在色素痣的基础上。结论: 由于 BCC 与一些临床碍容性皮肤肿瘤临床表现相似, 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 故建议及时作病理检 查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 关健词]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上皮瘤 [ 中图分类号] R739.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6455( 2007) 05- 067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