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V1)NCCN指南: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检查、治疗、随访部分) 崔剑雄 译
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0 年12 月第 33 卷第丨2 期J Cancer Control Treat,December 2020, Vol.33,No. 12•943 •皮肤肿瘤学专担::i•综述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张艳综述,范星A审校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张艳、范星);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 研究所(张艳、范星)[摘要]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来自基底细胞层的恶性肿瘤,它与紫外线照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颜面部为BCC的好发部位。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BCC的金标准。
BCC早期病变根据临床特点很容易被误 诊,近年来随着皮肤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非侵人性诊断工具,如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高频超声等的应用,让 更多的早期BCC被发现,从而减少了良性皮肤病变的活检次数。
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浸润程度所决定,手术切除为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除此之外,化疗、药物、光动力、放疗、电灼术、冷冻、激光消融及联合治疗也是较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诊断方法;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 5 [文献标志码]A doi:10. 3969/j.issn. 1674-0904. 2020. 12. 006弓 I文格式:Zhang Y,Fan X. Research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 J ]. J Cancer Control Treat,2020,33 (12): 943 -948.[张艳,范星.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20,33 (12): 943 - 948.]Research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Zhang Yan,Fan Xi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230032, Anhui, China(Zhang Yan,Fan Xing)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22, Anhui,China(Zhang Yan,Fan Xing)Corresponding author:Fan Xing,E-mail:m s_fanxing@163. com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Intelligence (C0G0SC-20190001).[A bstract] Basal cell carcinoma ( BCC) is a malignant tumor from the basal cell layer,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Therefore, face is a common site of BCC.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BCC are easily misdiagnosed.The diagnosis of BCC is mainly based on histopathology. Fortunat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kin imaging technology, BCC can be more early discovered by non - invasive diagnostic tools, such as derraoscopy,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so on, thu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biopsies of benign skin lesions.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histopathological type, size, location and degree of invasion of the tumor.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 at present. In addition, chemotherapy, medication, photodynamic therapy, radiotherapy, electro- cautery,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laser ablation and combined therapy are also commonly used.[Key words] Basal cell carcinoma;Diagnostic technique;Treatment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称基底[收稿日期]2019-10-15 [修回日期]2019-12-25 [基金项目]•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大讯飞)开放 研究基金(编号:COGOSC-20190001)[通讯作者]A范星,E-mail:******************细胞上皮瘤,常发生在表皮的最下层(基底细胞层),是 世界上最常见的皮肤肿瘤(占70% ~80%)[1]。
NCCN临床实践指南:急性髓系白血病(2015.V1)中文版

NCCN指南:急性髓系白血病(2015.V1)【中文版】医脉通2015-01-13NCCN的AML专家组每年聚集一次更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成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些建议是基于对最近发表的导致治疗显著改善或出现可能有诊断价值的生物因子新信息的临床试验的综述。
最近几年取得的最大进步是APL患者的治疗,它作为理解疾病生物学怎样诱导治疗的典范。
点击下载指南全文>> NCCN指南:急性髓系白血病(2015.V1)【初始评估】初始评估AML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根据一些因素比如先前的毒性接触史,先天脊髓发育不良和核型或分子异常,描绘疾病过程,这可能提供影响患者对化疗法反应的诊断信息和复发风险。
第二个目的集中于患者特异性因素,包括合并症的评估,这可能影响个体对化疗法耐受的能力。
当决定治疗时,应考虑疾病特异性和个体患者因素。
病情检查对于疑似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评估和初始病情检查包括综合病史和物理检查。
实验室评估包括血液化学和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小板和差别)。
细胞遗传学骨髓分析(染色体组,使用或不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AML诊断的确立是必要的。
一些分子标记(比如FLT3,NPM1, CEBPA, KIT)的评估对风险评估和预后很重要,还可能指导治疗决策。
可以利用更多的综合专家组,一些机构可能建立了测序专家组,扩展已鉴定的标记范围。
近代研究已经报道了大量的AML患者分子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根据院内诊疗,在诊断或复发时需要大量的骨髓进行分子研究。
请与当地的病理学家协商怎样使样品采集最优化。
如果在患者的治疗中心,分子检测不可用,建议在外部参考实验室进行评估。
髓外表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对AML患者来说不常见。
对于表现出明显CNS标记或症状的患者,应当使用适当的成像技术,比如X光照射,CT,MRI检测颅内出血,柔脑膜疾病或脑和脊髓的大规模损伤。
然而,如果症状持续,不包括出血和大量损伤,一旦凝血障碍停止,大量的血小板维持可用,患者应行腰椎穿刺(LP)进行诊断和可能的治疗决策。
皮肤癌 病情说明指导书

皮肤癌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皮肤癌概述皮肤癌(cutaneous malignancies)是皮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统称,可分为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湿疹样癌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皮肤癌症状特点可有一定差异,患者多有溃疡、丘疹、肿物等表现。
本病多见于头面部及下肢。
具有发展慢,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等特点。
英文名称:cutaneous malignancies。
其它名称:皮肤肿瘤。
相关中医疾病:翻花疮、恶疮、石疔、石疽、癌疮。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外科。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发病部位:皮肤。
常见症状:溃疡、丘疹、肿物。
主要病因: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慢性刺激、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免疫、病毒。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病理检查、皮肤镜检查。
重要提醒:皮肤癌早期经积极治疗后可预后良好,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尽尽早就医处理。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皮肤癌的发病特点三、皮肤癌的病因病因总述:皮肤癌具体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观点认为皮肤癌的发生与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慢性刺激、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免疫、病毒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化学致癌物质经常接触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的工人容易发生皮肤癌。
2、电离辐射近年来由于放射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技术的进步,以往临时从放射工作者因忽视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
3、慢性刺激专家表示,恶性皮肤肿瘤可以发生与发展在瘢痕慢性溃疡、形成瘘管、窦道的部位、有些亚洲人群中嗜好咀嚼烟草或槟榔。
这是引起皮肤癌的原因之一。
4、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皮肤接受紫外线量最大的部位是头部、面部、颈后、手部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紫外线照射、人体黑色素的防护与免疫系统功能相互作用导致了皮肤癌的发生。
5、免疫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发生皮肤癌,如应用免疫抑制剂能促成皮肤癌的发生。
基底细胞癌汇报ppt课件

风险评估和监测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等 因素,评估基底细胞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监测方法
定期进行全面皮肤检查,观察原有病变部位和周 围皮肤的变化,及时发现复发或新发病灶。
随访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随访频率和检查项目。
风险调整和治疗策略
01
风险分层治疗
根据基底细胞癌的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低风险患者可
选择局部治疗,高风险患者则需考虑全身治疗或综合治疗。
02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
、免疫治疗等。
03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避免过度曝晒、保持健康饮食等,以
降低基底细胞癌的复发风险。
发病原因
长期紫外线照射、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遗传因素等。
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
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较高,尤其 在白种人中更为常见。
死亡率
虽然基底细胞癌的死亡率相对较 低,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 侵犯周围组织并导致严重的并发 症。
危险因素和预防
危险因素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或接受紫外线照射、皮肤白皙、家族遗传史、免疫系统功能 低下等。
经济压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XX
PART 06
研究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现状和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对基底细胞癌的基因组测序,发现了多个与疾病发生发展相 关的基因变异。
免疫治疗研究
针对基底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
靶向治疗研究
针对基底细胞癌的特异性靶点,如Hedgehog信号通路,开发 了一系列靶向药物。
皮肤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皮肤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分析王志伟;郑德义;李伟人;刘莉;韩庆玲;颜小玲【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15)007【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以“多发性”和“基底细胞癌”为检索关键词,检索时限1985年1月~2017年11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排除在不同刊物或以不同形式重复报道的病例.统计分析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病理结果、预后情况等.结果共检索得出38篇文献,52例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从1985年起,按每8年划分,每个阶段分别报道3、5、19、25例.男女比例1.26∶1,年龄4~82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共31例(59.6%).病程中位数7年.报道职业的16例中,7例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病灶位于光暴露部位48例(92.3%);报道病灶个数的51例中,病灶个数≥5个的共25例.病灶伴破溃21例(40.4%),临床分型中结节溃疡型33例(63.5%).42例病理分型中实体型25例(59.5%).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9.2%.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率3.8%).报道治疗方案的22例中,手术切除17例(77.3%).报道随访及预后的15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13.3%),分别在术后1、2年复发.结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和上肢,就诊时间较晚,临床误诊率、溃疡发生率、转移率、复发率较高.手术切除依然是主要治疗方法.近期报道例数增加,应引起重视.%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multiple basal cell carcinoma in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 "Multiple" and "basal cell carcinoma" were used as key words,and the retrieval time was limited from November 1985to January 2017.Relevant literatures are retrieved in the China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Wanfang database,Wiper database.Cases that in different journals or repeated in different forms were removed.Thesex,age,course of disease,location,pathological results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asal cell carcinoma were analyzed.Results A total of 38 literatures were retrieved,and 52 cases of multiple basal cell carcinoma were found.From 1985,3 cases,5 cases,19 cases and 25 cases were reported at each stage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each 8 years.The proportion of men and women was 1.26∶1,and t he range of the age was from 4 to 82 years old,of which 31 cases were over 50 years old(59.6%).The median of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was 7 years.7 cases were engaged in outdoor work for a long time in the 16 reported occupations.48 cases (92.3%) were located at the site of light exposure.Among the reported lesions of 51 cases,there were 25 cases with a total number of less than 5 of lesions cases.21 cases (40.4%) of lesion accompanied by ulceration and 33 cases of nodular ulcers (63.5%) in clinical classification.25 cases (59.5%) were entity type of the 42 cases about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linical and p.a 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69.2%.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found in 2 cases (3.8%).22 cases reported for treatment,17 cases (77.3%) were excised.There were 2 cases relapsed (13.3%),respectively in 1 and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in 15 cases of follow-up and prognosis patients.Conclusion Multiple basal cell carcinoma occurs at the head,neck and upper limb in the elderly.The treatment time is late,and the rate of clinicalmisdiagnosis,ulcer incidence,metastasis,and recurrence are high.Surgical excision is still the main treatment.Moreover,there ha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the reported cases in the near future,i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总页数】4页(P86-89)【作者】王志伟;郑德义;李伟人;刘莉;韩庆玲;颜小玲【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4;贵州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贵州贵阳55000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贵州贵阳550004;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4;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4;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相关文献】1.皮肤基底细胞癌32例临床病理分析 [J], 于喜法2.皮肤基底细胞癌64例临床病理分析 [J], 王恒;冯盼盼3.203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J], 钱莹莹;宋琳毅4.皮肤基底细胞癌与毛母细胞瘤临床病理比较分析 [J], 何康;薛林5.皮肤基底细胞癌与毛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鉴别分析 [J], 胡亚玲;张夏琳;韩柯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底细胞癌及其鉴别诊断(一)

基底细胞癌及其鉴别诊断(一)导读不管是专业的皮肤病理医师、还是普通病理医师,基底细胞癌可能都是经常遇到的肿瘤;据估计美国人的基底细胞癌终生罹患风险高达30%!一般说来,大部分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不会有太大困难;但由于该肿瘤和诸多良性毛囊肿瘤以及其他类型的皮肤癌会有形态学重叠,加之一旦误诊可能会带来过治疗、或治疗不足的问题,因此作为病理医师还是有必要了解基底细胞癌的形态学表现、及诸多组织学表现类似肿瘤的情况。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专家Stanoszek及Wang等曾在美国病理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就基底细胞癌相关问题专门进行了讲解。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并掌握这一肿瘤,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一.基底细胞癌临床特征及临床经过基底细胞癌一般发生于身体受日光照射的部位,如面部、颈部,躯干及下肢也可发生。
患者一般为中、老年。
尽管该肿瘤生长缓慢、罕见转移,但如治疗延误、或切除不足,则可因局部侵犯而破坏皮肤或深部组织而导致严重问题,位于鼻、眼、耳等处者尤为明显。
治疗方面可选择手术或非手术,前者如楔形切除、Mohs显微手术等,表浅病变也有光动力治疗、氟尿嘧啶及咪喹莫特局部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转移性或局部进展期肿瘤也可选择相关信号通路抑制剂(如维莫德吉【vismodegib】)治疗。
二.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表现基底细胞癌镜下呈结节状,瘤细胞具有较大、拉长的细胞核,肿瘤周边呈程度不一的栅栏状结构。
胞质稀少、淡染,或稍嗜酸性。
一般可见核分裂及单个细胞凋亡,这一特点也可非常显著。
肿瘤内黏液可形成较大的湖状或囊腔。
基底细胞癌的间质为特征性的炎性黏液样,其中可以具有比例不一的黏液、淋巴细胞、大量纤维母细胞、胶原等成分;基底细胞癌的结节与周围间质之间可形成特征性的裂隙,这一特点可广泛分布或仅局灶出现。
NCCN膀胱癌指南2015年V2.0版中文版资料

概览2014年美国约有74000例新发膀胱癌诊断(56320例男性和17680例女性),在常见肿瘤中膀胱癌发病率位居第6,其中男性患者是女性3倍多。
同时,约16000例患者死于膀胱癌(11510例男性和4490例女性)。
膀胱癌很少发生于40岁以下的人群,中位诊断年龄为65岁,因此治疗同时需考虑伴随疾病。
膀胱癌临床上根据预后、管理、和治疗目标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非肌层浸润肿瘤,治疗目标为减少复发和预防进展。
第二类为肌层浸润病变,治疗的目标是决定是否保留膀胱而不影响生存,是否可独立处理原发灶,以及高危转移患者是否需要系统治疗提高治愈率。
第三类转移性患者的治疗主要考虑如何延长生存时间和质量。
许多不同机制的药物有抗肿瘤作用。
问题是如何应用这些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文献检索标准和方法学指南更新本版NCCN膀胱癌指南更新前对Pubmed数据库2013年8月20日和2014年8月20日之间的重要文献进行电子检索,检索词为膀胱癌。
选择Pubmed数据库是因为它是应用最广泛的医学文献和仅有同行评议的索引资源。
检索结果限定在英文发表的研究中,包括临床试验,指南,荟萃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综述和确证性试验。
检索Pubmed获得96篇引文和相关文献。
Pubmed或其他来源的与指南相关的重要文献数据由专家委员会讨论后包含在本版的讨论部分(例如,正式出版前的电子出版,会议摘要)。
缺乏高级别证据的推荐是基于低级别证据基础上的专家评议和观点。
NCCN指南的全部细节和改变在NCCN网站上可以查到。
组织学超过90%尿路上皮肿瘤起源于膀胱,8%起源于肾盂,其余2%起源于输尿管和尿道。
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美国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可能从任何移行上皮存在的部位发生,从肾盂到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近端2/3。
尿道远端1/3主要被覆鳞状上皮。
在美国,鳞状细胞肿瘤占泌尿系肿瘤的3%,病理需见到角化现象。
其他组织学类型,腺癌占 1.4%,小细胞肿瘤(有或无相关副瘤综合征)占1%。
NCCN临床实践指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2014.V2)

Printed by Maria Chen on 3/14/2014 5:51:27 AM. For personal use only. Not approved for distribution. Copyright © 2014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CCN Guidelines Index Basal and Squamous Cell TOC Discussion
Ashok R. Shaha, MD ¶ ζ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Wade Thorstad, MD § Siteman Cancer Center at Barnes-Jewish Hospital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alika Tuli, MD ϖ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Cancer Institute Marshall M. Urist, MD ¶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Timothy S. Wang, MD ϖ The Sidney Kimmel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t Johns Hopkins Andrew E. Werchiniak, MD ϖ Dana-Farber/Brigham and Women’s Cancer Center Sandra L. Wong, MD, MS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John A. Zic, MD ϖ Vanderbilt-Ingram Cancer Center NCCN Lauren Gallagher, RPh, PhD Maria Ho, PhD Karin G. Hoffmann, RN, CCM Nicole McMillian, 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CC-A
皮肤基底细胞癌治疗原则
皮肤基底细胞癌初始治疗的目标是治愈肿瘤并且最大限度地保障功能与美观。所有治疗决策都应当是个体化的,要考虑具体病例的特点 和患者的要求。通常上的年龄和肿瘤大小的参数也许须作调整。 手术通常是最有效、最有效率的毁损性治疗方法,但是考虑到功能、美观、患者要求等因素,也可选择放疗作为初始治疗方法以达到最 佳的总体效果。 对多个原发病灶的高危患者,可考虑预防性地测量和增加监测频率。 对于低危、表浅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患者,若手术或放疗存在禁忌症或者无法实行,也许可考虑局部治疗,尽管治愈率偏低。局部治疗 方法有:氟尿嘧啶、咪喹莫特、光动力治疗(如:氨基乙酰丙酸、卟吩姆纳)或者有力的冷冻疗法。
皮肤基底细胞癌
(此译本仅包括临床检查、治疗、随访部分)
翻译: 崔剑雄 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肿瘤科医师
肿瘤学硕士 Email:cuijianxiong1984@
敬请各位同道指正。
临床表现
可疑病变
检查
·病史与体格检查 ·全身皮肤检查 ·活检
病变超过表皮包括深部真皮网状层时首选 a ·影像学检查提示怀疑广泛病变 b
侵袭类型 3 (+)
H 区=面部(面中区、眼睑、眉毛、眶周、鼻、唇[皮肤部和红唇部]、下 颔、上颚、鬓、耳、耳前和耳后的皮肤/沟)、外阴部、手、脚。 M 区=面颊、前额、 头皮、颈、胫前。 L 区=躯体和四肢(除外:胫前、手、脚、指甲、踝)。
1 在一些具体临床情况下,部位也许独立于大小而自成高危因素。 2 低危病理学亚型包括:结节型、表浅型和其他非侵袭性生长类型(如:角化型、毛漏斗囊性型、Pinkus 纤维上皮瘤) 3 包括:硬皮病样型、鳞状型、硬化型、混合渗透型或者微结节型特征出现在肿瘤的任何部位。
BCC-4
病史与体格检查 部位/大小
边界 原发 vs 复发 免疫抑制 病变部位曾行放疗 病理 亚型 周围神经受侵
复发危险因素
低危 L 区<20mm M 区<10mm H 区 6mm1
清晰 原发 (-) (-)
结节型 2,表浅型 (-)
高危 L 区≥20mm M 区≥10mm H 区≥6mm1
不清晰 复发 (+) (+)
瘤深切缘剂量至少达 90%。合适的医学物理学支持有着关键作用。
2 电子束的剂量规定为最大深度剂量(Dmax)的 90%。深部 X 线剂量规定为皮肤表面剂量(Dmax)。其原因是这两种放疗方式在生
物学上的相对差异。
BCC-C
危险分级
低危 a 见:低危皮肤基底细胞癌初始治疗(BCC-2)
高危 a ,c 见:高危皮肤基底细胞癌初始治疗(BCC-3)
a 见复发危险因素(BCC-A) b 广泛病变包括深部结构侵犯,如:骨、周围神经病变、深部软组织 。怀疑周围神经病变时,首选行 MRI。 c 任何高危因素均将患者划入高危组。
BCC-1
增加分割次数与提高美容效果相关。 放疗禁忌症:基因易患皮肤癌(例如: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着色性干皮病)、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
1 使用电子束放疗时,因其射野半影比深部 x 线宽,所以边界应更宽。在使用限光筒的前提下,当电子束靶区毗邻重要结构时(如:
眼眶)可收窄边界。电子束放疗时,为达到足够的皮肤表面剂量,应使用组织补偿垫。电子束剂量的选择应使皮肤表面剂量足够、包绕肿
BCC-B
肿瘤大小 <2cm
≥2cm 术后
皮肤基底细胞癌放疗原则
边界 1-1.5cm
1.5-2cm
电子束剂量与分割举例 64Gy/32f/6-6.4w 55Gy/20f/4w 50Gy/15f/3w 35Gy/5f/5d
66Gy/33f/6-6.4w 55Gy/20f/4w
50Gy/20f/4w 60Gy/30f/6w
见:随访(BCC-4)
a 见复发危险因素(BCC-A)。 d 见皮肤基底细胞癌治疗原则 (BCC-B)。 e 有显著组织重排的相邻组织转移的包埋,最好在确认切缘干净后进行。 f 见皮肤基底细胞癌放疗原则(BCC-C)。g 考虑到长期后遗症,放疗多用于 60 岁以上的患者。 h 使用冰冻或者永久病理切片进行彻底的周缘和表面的 深切缘评估的切除术可作为 Mohs 显微外科手术的替代。 i L 区=躯体和四肢(除外:胫前、手、脚、指甲、踝)。(见 BCC-C)。
初始治疗 d
辅助治疗
低危皮肤基底细胞癌 初始治疗 a ,d
刮除和电灼 ·实施于无毛发区 ·侵及脂肪时,必须行手术切除
标准切除 当切缘可达 4mm,可行二期愈
合、线性修复或皮肤移植时 e
切缘
放疗 f , g 用于不行手 术的患者
阳性 阴性
Mohs 显微外科手术或者 全面评估切缘的切除术。 or 对 L 区 i病变行标准再切除 or 放疗 f 用于不行手术的患 者
BCC-3
随访
病史与体格检查 ·终身每 6-12 个月行全
身皮肤检查 患者健康教育
·防晒 ·自我查体
复发
局部 区域 远处转移
见:初 k。
肿瘤多学科讨论(可考虑使用药物 vismodegib 或参加临床实验)
k 存在手术和放疗的禁忌症时,考虑肿瘤多学科讨论和治疗。
广泛的周围神 经或大神经 m 受侵时推荐放 疗
放疗 f
如果存在残余病变 而又存在手术和放 疗的禁忌症时,考虑 肿瘤多学科讨论(可 考虑使用药物 vismodegib 或参加 临床实验)
见:随访 (BCC-4)
放疗 f , g 用于不行手 术的患者 k
a 见复发危险因素(BCC-A)。 d 见皮肤基底细胞癌治疗原则 (BCC-B)。 e 有显著组织重排的相邻组织转移的包埋,最好在确认切缘干净后进行。 f 见皮肤基底细胞癌放疗原则(BCC-C)。g 考虑到长期后遗症,放疗多用于 60 岁以上的患者。 h 使用冰冻或者永久病理切片进行彻底的周缘和表面的 深切缘评估的切除术可作为 Mohs 显微外科手术的替代。 j 对于复杂病例,可进行肿瘤多学科讨论。k 存在手术和放疗的禁忌症时,考虑肿瘤多学科讨 论和治疗。l Mohs 显微外科手术无法取得阴性切缘或者手术范围太广泛时。m 怀疑大神经受侵时,考虑行 MRI 评估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颅底侵犯。
BCC-2
高危皮肤基底细胞癌 主要治疗 a ,c,d,j
初始治疗 d
·标准切除 ·切除高危肿瘤后行标 准再切除术 e 时,推荐 扩大切缘(其后为线性 修复或延迟修复)
Mohs 显微外科手术或 者切除术,全面评估切 缘 h。
切缘 切缘
阳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l
辅助治疗
Mohs 显微外科 手术或者切除 术,全面评估切 缘 h。or 放疗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