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的反思_李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珍关于“退休金双轨制度改革”的回信(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珍关于“退休金双轨制度改革”的回信尊敬的何老先生:您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收读了您寄来的资料,谢谢你关注我关于“退休金双轨制度改革”的言论。
您要求我回信,我想了许久,回信说什么呢?这是一个难题。
我知道并不只你一个人在等我的回信,您也一定知道有些老先生透过电子邮箱联系过我,有些先生除了寄些反对我的意见外,多少夹杂些人生方面的语言。
所以,我先说说我自己吧。
我1956年出生,1974年上山下乡,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南山区任中学老师,只因为我从那个地区考出来的。
一年后我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授二十余年。
我一生中三次被分配(上山下乡、当中学老师、留校任教),但我有两次主动的选择,一是考大学二是考研究生。
我的父亲今年76岁,他是1950年参军后来转业到地方的,现在跟你们一样,也只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
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的时候,他们及他们的配偶在三个月内四个人先后“下岗”,被买断工龄(三、四千块钱),我也曾经焦虑得寝食不安,我们家到现在还在用我弟媳工厂用来抵“工龄钱”的毛巾。
我的这些弟妹们至今没有一个人月收入超过个 1税起征点的。
每年看统计数字,说人均工资涨百分之若干时,我也是摇头苦笑的一个。
许多人说统计数据是假的,我却认为它是真的,只是这个平均数背后是差距在扩大。
给陌生人讲个人的事情并不令人快乐,但是我想让您知道我并不生活在世外,我几乎与新中国同龄,我经历了所有的事件,幸运的是我职业生涯的后半生赶上了经济增长高速期。
在中国,除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度的改革、取消计划食品制度等少数改革没有受损者外,所有的改革都利益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我们又有人受损了,对一部分人来说,改革是残酷的。
我无法改变历史,但我努力改变我看世界的角度。
接下来回到你们关注的《武汉商报》上我的言论上来。
我知道你身后站着一批长者,且让我用“你们”来代表14000曾在各行各业奉献一生的高级知识分子吧。
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制度的收支平衡_李珍

2. 01
丹 麦 2. 5 9. 4
4. 5
7. 0
4. 5
法 国 4. 0 9. 6
1. 3
5. 5
1. 5
德 国 3. 6 9. 32. 6来自6. 02. 4
日 本 3. 0 11. 2
0. 0
5. 6
2. 6
荷 兰 1. 4 8. 6
1. 8
5. 2
3. 8
瑞 士 1. 8 4. 7 - 1. 7
其积累额却只构成 10年退休金的一部分的原因之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显得更少 ,加剧了制度支付的
一。 智利在设计退休金制度时 ,预期的基金实际收
困难。 表 2 五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与工资
益率为 5% 左右 ,退休金的替代水平为 50% ,供款
增长率的对比* ( 1992年~ 1996年 )
率为工资总额的 10% 。智利在 15年的退休基金运 用过 程中 ,经 济增长速 度在 5% - 6% , 基金 却以 14% 左右的实际收益率增长。 1996年 ,在新制度下
实际工资 利息率
年份 增长率
(% )
(% )
( 1)
消费者物 价指数
( 2)
实际收 益率 (% ) ( 1) - ( 2)
退休金的工资替代水平实际达 70% 以上。 美国哈
1996 4. 6
8. 80
8. 3
0. 5
佛大学经济学家马丁· 费尔斯丁测算 ,按美国现行 的 退休年龄 ( 65岁 )和可比工资替代率 ( 40% )计 , 如果基金的实际收益率达到美国股票市场建立后
12
保险研究· 论坛 1999年第 11期
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制度的收支平衡
养老社会保险的平衡问题分析

养老社会保险的平衡问题分析
李珍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1999(000)012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李珍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0.69
【相关文献】
1.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农村养老问题分析 [J], 贾瑞琪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水平:镇宁县社会保险事业局 [J],
3.社会保险理念不清、财务可持续恶化并加剧区域不平衡——基于浙江、广东两省基本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J],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课题组赴东部地区调研组
4.湖北省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急需寻求平衡对策 [J], 万明国;李珍
5."老年"年龄界定与社会代际养老关系之构建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之社会保险创建逻辑 [J], 郑尚元;王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1

对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内容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随之而来涌现出的是居民的养老问题。
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养老更是保障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因此,为了中国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值得我们去关注探究。
本文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探究了在每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新农保在实行阶段国家政府部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以及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
接着介绍了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结合国外养老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提出了针对我国特色养老保险制度的解决对策:结合国情,要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政府加强管理,协调好与城镇居民养老的衔接,提高农民自身参保意识等。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Abstract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population aging has become a major feature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growth. Consequent emergence of the pension problem residents. As a large agriculturalcountry, the rural pension is guaranteed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big problem. Therefore, in order to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explo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generated explores each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s well as achievements, and on this basis, the focus of proposed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building regulations and farmers own problems. Then introduced the foreign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model and reference to China, combined with foreign pension model for our inspiration, our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nsion system: with national conditions, there must be a sound legal protection, government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e with the residents of the town's pension convergence, increase farmers' awareness of their own insurance and so on.Key words: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Perfect; Thinking目录一、相关概念及介绍(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养老金替代水平下降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_李珍

The Analysis of Policy Influence Factor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alling Replacement Rate of the Basic Old Age Insurance LI Zhen1 , WANG Hai - dong2
中国软科学 2013 年第 4 期
养老金替代水平下降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李
1 2 珍, 王海东
( 1. 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 2.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工资福利研究室, 北京 100101 )
摘
要: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十多年来, 其养老金 的社会 平 均工 资 替 代率 不断 下 滑, 且 已 低 于 60% 的 目 标 水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管理研究》 ( 项目编号: 08BJY158 ) ; 国家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珍( 1956 - ) , 女, 湖北武汉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 基金管理。
一、 研究的背景 1997 年我国在改革原有的企业退休金制度的 基础上, 建立了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 经过不断的完善, 以 2005 年《国务院关于
收稿日期: 2012 - 09 - 27 修回日期: 2013 - 03 - 25
( 下称国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 务院 38 号文 ) 的颁布实施为标志, 基本养老保险 的制度结构及各项参量基本定形。 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运行十几年来 , 该制度为保障退休人员基本
对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对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农保”)政策自1992年1月正式出台以来,农保事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在造福百姓、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我国农保事业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但是,前途光明,道路崎岖,任重而道远。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符合农村情况的养老保障体系,目前还处于论证和探索阶段。
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还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冷静思索,着眼于农保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不断寻求良策,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不懈努力。
笔者就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谈点粗浅想法。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人口老龄化现象给老年抚养带来了压力在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万左右的人口忧心忡忡的时候,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日益老龄化。
如嘉善县2006年底,60周岁以上的老人人口已达近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8.3%,是浙江省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地区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
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社会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农村不仅是中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7.35%,城镇为6.30%(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关于继续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的思考

关于继续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的思考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日益加快,养老压力日益增加,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的意义重大。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行过程中,我们看到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弊端,尤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需要,这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继续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相关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下面,我结合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谈谈继续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继续完善《养老保险条例》问题养老保险是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社会劳动领域后由社会提供生活保障的制度。
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长劳动力顺利就业,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参加养老保险,意味着对将来年老后的生活有了预期,免除了后顾之忧,从社会心态来说,人们多了些稳定、少了些浮躁,这有利于。
同时,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重要的是,由于立法层次低,各种行政法规之间又缺少必要的衔接,导致实践中许多问题处于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状况。
因此,继续完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需要,也是继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
因此,建议国家制定专门的《养老保险条例》,对涉及养老保险的相关问题做出详细、明确和统一的规定,使养老保险的相关问题能够有法可依。
二、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对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稳定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使用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基金有结余,却经常不能及时到位;擅自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存在违规挪用现象;各地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数额较大,不能及时清欠;抵顶基金的资产变现工作进展缓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珍关于“退休金双轨制度改革”的回信(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珍关于“退休金双轨制度改革”的回信尊敬的何老先生:您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收读了您寄来的资料,谢谢你关注我关于“退休金双轨制度改革”的言论。
您要求我回信,我想了许久,回信说什么呢?这是一个难题。
我知道并不只你一个人在等我的回信,您也一定知道有些老先生透过电子邮箱联系过我,有些先生除了寄些反对我的意见外,多少夹杂些人生方面的语言。
所以,我先说说我自己吧。
我1956年出生,1974年上山下乡,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南山区任中学老师,只因为我从那个地区考出来的。
一年后我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授二十余年。
我一生中三次被分配(上山下乡、当中学老师、留校任教),但我有两次主动的选择,一是考大学二是考研究生。
我的父亲今年76岁,他是1950年参军后来转业到地方的,现在跟你们一样,也只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
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的时候,他们及他们的配偶在三个月内四个人先后“下岗”,被买断工龄(三、四千块钱),我也曾经焦虑得寝食不安,我们家到现在还在用我弟媳工厂用来抵“工龄钱”的毛巾。
我的这些弟妹们至今没有一个人月收入超过个 1税起征点的。
每年看统计数字,说人均工资涨百分之若干时,我也是摇头苦笑的一个。
许多人说统计数据是假的,我却认为它是真的,只是这个平均数背后是差距在扩大。
给陌生人讲个人的事情并不令人快乐,但是我想让您知道我并不生活在世外,我几乎与新中国同龄,我经历了所有的事件,幸运的是我职业生涯的后半生赶上了经济增长高速期。
在中国,除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度的改革、取消计划食品制度等少数改革没有受损者外,所有的改革都利益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我们又有人受损了,对一部分人来说,改革是残酷的。
我无法改变历史,但我努力改变我看世界的角度。
接下来回到你们关注的《武汉商报》上我的言论上来。
我知道你身后站着一批长者,且让我用“你们”来代表14000曾在各行各业奉献一生的高级知识分子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JOU RN A L OF RENM IN U NI VERSIT Y O F CHI NANo 12 2010[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管理研究0(08BJY158) * 本文为作者在2009年10月瑞典斯德哥尔莫第四届中欧社会保障高层圆桌会议上的发言稿。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的反思*李 珍[摘要] 1979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养老社会保险私有化的思潮及实践。
这一思潮在理论上夸大了公共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夸大了个人账户制度在效率和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私有化思潮将公共年金与个人账户对立起来,并将其看做是一个非A 即B 的选择。
30年来二十余国的私有化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相反,个人账户制度面临种种困难。
实践表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并不能靠私有化来解决,对公共年金制度进行参量改革可能比私有化更有效。
[关键词]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私有化;公共年金;个人账户[作者简介] 李珍: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1979年,撒切尔夫人对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作为私有化改革的组成部分,英国鼓励雇员从原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合同退出0(co ntract out),加入到私人部门退休金计划。
英国的改革可以看做是社会保险私有化的开端。
此后,有二十余国进行了全部或部分的私有化改革,选择了强制性个人账户制度,因此,有论者称这一现象为/社会保障私有化趋势0(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 n)。
选择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是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对人口老龄化的脆弱性以及对效率的伤害的认识。
事实上,社会保险私有化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在实践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其具有公共所有性质,又称公共年金。
下文中公共年金与社会养老保险通用)不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账户制度也不能解决。
公共年金和强制性个人账户制度不是一个非A 即B 的问题,参量改革公共年金制度可能比选择个人账户制度更安全和行之有效。
现在,我们有30年的历史和二十余国的经验与教训,我们有条件对社会保险私有化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期望这种反思能够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完善有理论上的帮助。
西方学者用/so cial security priv atizatio n 0代替/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0,国内学者一般直译为社会保障私有化。
本文中社会保障私有化和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为同义语。
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保障私有化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不仅包含养老保险所有权的私有化,也包含养老资产的私营化。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所有权的层面检视社会保障所有权层面的/私有化0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会保障私有化0的由来及现状1889年德国首创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在财务上是一个代际转移支付制度,即工作一代缴纳的保险费(税)用于退休一代的退休金支出,因而这一制度被称为现收现付制度(pay as yo u g o);这一制度的资产在所有权上是全体参与者公有的,因而又被称为公共年金(public pension);该)87)制度根据计算公式,许诺被保人达到一定条件时可以获得既定的退休金,支付的风险由制度承担,因而从责任的角度,该制度又被称为既定给付计划(Defined Benefitplan,DB plan)。
德国模式被广泛接受和效仿,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制度覆盖了全世界40%的劳动力, 30%的退休人口从中获取退休金。
[1]各国的收入水平与制度的覆盖率呈线性关系,收入高的国家覆盖率高,收入低的国家覆盖率低。
一百多年来,各国的经验证明,在人口年龄结构轻、经济增长速度快的情况下,这一制度运行是有效的。
在理论上,萨缪尔森、阿罗从不同的角度做过精细的研究,基本的结论是当工资增长率加劳动力增长率大于市场利率时,现收现付制度能够在长期内具有成本优势和较高的收益率,它能在代际间进行帕累托最优配置。
20世纪50)60年代,受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的影响,在经济长期持续繁荣的情况下,各高收入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随之大幅增长。
1974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引发了/滞胀0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同时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样,在讨论滞胀的原因及其对策的过程中,凯恩斯主义及其需求管理理论受到批评,政府失灵渐成主流认识,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思想占了上风。
新自由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导致了庞大的公共开支和财政赤字,由此引致高税收率,高税收率降低了资本和劳动的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和通货膨胀。
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减税,主张公共资源私有化。
在这种社会、经济及理论的背景下,出现了批评现收现付制度并主张私有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信奉新自由主义的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是其中的一部分。
1979年,英国鼓励与就业关联的公共年金的被保人/合同退出0,进入企业年金制度或者直接建立个人账户,这一事件可以看做是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的先河。
1981年,智利在经济体制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也构成了其中的重要内容。
智利完全放弃了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德国模式,建立了强制性个人账户制度。
1994年,在其政策报告5防止老龄危机6(A ver ting the Old Age Crisis)中,世界银行建议各国降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权重,建立强制性公共支柱、强制性私营支柱和自愿支柱性个人储蓄制度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
[2]此后,一些世界银行的顾客国在世界银行的影响下,降低了现收现付制度的权重,在社会养老保险中引入了强制性个人账户制度,如中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十几个国家。
高收入国家受世界银行建议的影响较小,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的不多,但也有少数国家放弃了公共年金制度,建立了个人账户制度,如瑞典、意大利等国。
在建立个人账户制度的国家中,有实施基金积累制度(FDC)的,如智利;有实施名义账户(NDC)与基金积累混合制度的,如瑞典、意大利、波兰等国。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立的本意在于实施基金积累制度,但由于转型成本的问题,除少数地区外,多数地区的个人账户上是没有资产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仍然是名义账户,中国目前正在努力使账户的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实现真正的基金积累制度。
到目前为止,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实行了或多或少的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
至此,经典的德国模式被改革成完全不同的组合,本文称之为:智利模式、瑞典模式、中国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
表1不同模式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制度结构模式所有制财务制度责任约束再分配性质德国模式公共现收现付既定给付有智利模式私有全部积累既定供款无瑞典模式私有现收现付+积累既定供款少量中国模式公共+私有现收现付+积累既定给付+既定供款部分二、私有化思潮对公共年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曲解从1979年英国开始的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至2009年,整整30年了。
我们可以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做一次整理和分析。
事实上,现收现付的公共年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各有优势和劣势,但在30年的理论讨论和政策实践中,两种制)88 )度都被曲解了。
(一)公共年金的劣势和个人账户的优势都被夸大了公共年金制度的问题和劣势被过分放大了。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对公共年金制度的批评是沿着两条线路展开的。
一条线路是对制度本身的批评,包括对制度的公共性质和现收现付的财务制度进行批评。
批评者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管理不善、投资收益率低、搭便车、扭曲劳动力市场等等,即存在/公共悲地0问题;同时,由于公共年金制度的财务制度是现收现付制度,因而在人口老龄化情况下的财务制度是不可持续的。
另一条线路是批评现收现付制度对经济的负外部性,代表性人物是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费尔德斯坦以美国为研究对象,认为现收现付对储蓄产生了/挤出效应0,并阻碍了经济增长。
[3]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放弃现收现付制度,实施强制性个人储蓄账户制度,以增加储蓄。
[4]上述两种思路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对公共年金制度进行私有化改革,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效率损失问题,甚至储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都可以轻松解决。
关于现收现付制度与储蓄的关系。
现收现付对储蓄的挤出效应在理论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费尔德斯坦以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美国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结论是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有挤出的作用。
但许多研究证明,长期内现收现付制度与储蓄的关系是中性的,或者两者不相关。
世界银行考察了各国的情况,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显的。
[5]美国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于1935年建立,迄今为止,它为退休人口提供的保障水平大体稳定在工资的40%左右,而美国的储蓄水平在不同的年代却是非常不同的,所以,很难说现收现付制度与储蓄有明显的关联。
关于公共年金制度/公共悲地0问题和财务不可持续的问题。
世界银行对公共年金制度的问题做了全面的总结,列出了/政府计划失效0的十一个问题[6],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制度管理不善的问题,如投资收益低、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等;二是效率损失的问题,现收现付制度会导致提前退休、逃避缴费等问题;三是现收现付制度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且仍然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世界银行对公共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描述是真实的,但问题是其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公共年金制度的本质特征,也不是私有化的理由。
实际上,公共年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并不是一个非A即B的问题,个人账户制度并不能解决公共年金制度的问题。
第一,从逻辑上和理论上讲,私有化可以克服提前退休、低覆盖率等市场扭曲行为,但实践中,经验并没有证明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0/一私就灵0,公共年金制度中的效率损失问题在私人部门也普遍存在。
第二,公共年金和私人年金都有管理不善的例子,道德风险也广泛存在于私人寿险之中。
第三,公共年金制度较普遍运用的是现收现付的财务制度,如果现收现付制度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不加重工作一代的负担又不减少退休一代的福利的话,它一定会出现财务危机,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但关键的问题是,私有化并不能有效保证人口老龄化情况下的制度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公共年金制度的问题被夸大了,另一方面,强制性个人账户的作用被夸大了。
笔者认为,个人账户的作用大体可以表述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账户具有更高的效率,可以避免效率的损失。
因为多缴多得,所以可以避免逃税(费)现象,可以减少提前退休,可以提升覆盖率。
二是强调个人账户将增加储蓄,并且能深化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个人账户是个人收入在一生中的平滑制度,因而老年收入的保障不受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
世界银行认为,私有化后的多支柱方案,/从长期看,其结果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