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听到老师提出“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后,坚定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们。
课文通过周恩来同学的回答,展现了他的伟大志向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到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然而,对于“中华崛起”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理解课文的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华崛起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周恩来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学理念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合作探究哪些地方写出了“中华不振"?然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新教研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新教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听到父亲讲述“中华不振”的故事,从而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并发誓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但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课文中的“中华不振”一词产生疑惑,需要教师进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可能比较熟悉,但对其背后的意义可能理解不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习动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中国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精讲细读: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提出的重要论述,强调读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倡导全民学习,提高民族素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明确读书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论述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
2. 引导学生将读书与个人成长、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
2. 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文及解读资料。
3. 学生学习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毛泽东同志生平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事迹,激发他们的敬仰之情。
2. 新课导入: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论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原文,理解毛泽东同志论述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读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背景介绍、原文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总结提升3. 重点内容:毛泽东同志论述的核心思想、读书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个人责任和使命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300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课文通过周恩来总理的一言一行,展现了他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到周恩来总理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可能还不够强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周恩来总理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周恩来总理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周恩来总理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周恩来总理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听到父亲教育他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从而激发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爱国情怀,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之崛起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新课。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词语解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给予引导和解答。
4.内容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第22课,该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爱国主义精神和读书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爱国情怀,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二、课程目标1.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认识到读书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探讨爱国主义意识和读书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安排1.开场引入–利用相关故事、诗词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读书的思考。
2.文本解读–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3.听读对照–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培养语感和语音准确性。
4.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爱国主义精神与读书的关系,激发思考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和收获,展示个人的体会和想法。
五、教学方法1.听说教学法:通过听读、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准确性。
2.合作学习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馈1.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家与家长讨论所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和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在苏州读书时,受到老师启发,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还不够成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爱国诗人、英雄人物,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3.讲解课文: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4.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情感共鸣。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主题和关键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
这组课文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
)情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时,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
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物的关注;“为什么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能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要读出疑感不
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最后,分角色朗读少年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这是第一课时完成的学习内容。
(二)体会“中华不振”,读懂沉思,倾吐情感
细读课文,主要运用已有能力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各个主要环节点拔,提问矫正、以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揣摩语言,是学习表达方法,这阶段尤其要把握学生自学的“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听、说、读、写有序的结合起来,使课文具体、细致的语言特点,作者的“表情”方式学生逐步认识。
要表演,就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还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的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教学第三部分时,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当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动摇。
抓住重点语句和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内容。
让学生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还让学生回答读书的有什么不同。
有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已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毕竟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在时间与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
为此我在网上找了一些中国人被凌辱的图片放在课件里,适时加上一些解说词。
从而真正树立爱国主义的
思想。
在课件里,我也用图片简略地介绍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振兴所做的贡献。
从而让学生深深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说说而已。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抱负,是他一生追求的信念,更是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这是我第二课时要完成的学习内容。
(三)结合实际进行内容和思想的拓展
教学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振兴所做的贡献,在这课堂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