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郡斋自陈诗研究

合集下载

思州土司田至斋新考——基于道教文献、方志、族谱与墓志的互证研究

思州土司田至斋新考——基于道教文献、方志、族谱与墓志的互证研究
坤在研究中已经剔除了族谱中含有田至斋身份的
关键信息。
幸运的是笔者在贵州田氏土司后裔田儒彪先
生的帮助下见到了最早为清康熙年间的十二种不


,并在族谱中见到了田至斋
同类型的田氏族谱
的相关记录。
二、康熙 《黔南田氏宗谱》中的 “至阳子”
(一)族谱的版本与内容
首先,笔者所见族谱含抄本、刻本、印刷本


(本文所涉及的族谱照片附文后),
无惧”
阙,帝曰:“汝何人,斯从何而至?”真人扶
鼎奏曰:“
臣乃南服犯官田宗鼎,今自黄河来
思州土司田至斋新考———基于道教文献、方志、族谱与墓志的互证研究
”帝曰:“黄河甚远”
。真人曰:“须臾可
也。
”帝曰:“
至耳。
汝其神仙乎?”二人即拜命受
封。俱倏乎不见,遗一子庆钊留京。
是年,将两司所统地方改为思南府、思
题,现以康熙 《黔南田氏宗谱》为底本,校以各
版族谱,将其整理如下:
二十七世,宗鼎,字重器,洪武二十八
年丙寅袭思南宣慰职,赠怀远将军,为人喜
仙术,原带有仙骨,常与堂叔田琦同师陈真
人紫霄上阳子,习炼金丹于万胜崖中,遗迹
现存。常随真人于九溪山菁中采灵药,到处
留踪。号曰至阳子。一日谓鼎曰:“汝后有

难,至中途呼吾,师即来救汝。
州府、镇远府、石阡府,而宣慰废矣。
昔太祖登极时常曰:“‘思播田杨,两广
岑黄’盖大其世也。而今安在哉? 惜夫宗鼎
以一人之身而废祖宗之大业,不惟天朝之
人,抑亦灭家真贼子,削之宜宜! 守土乐业
者宜思昔日荡平之功,宁得以今日而遂掩先


人乎?”
(二)族谱叙事的特点与观点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全黔诗萃》点校、整理与研究

《全黔诗萃》点校、整理与研究

一、前言《全黔诗萃》是一部收录了贵州地区优秀诗人作品的文集,其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对《全黔诗萃》进行点校、整理和研究,以期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二、点校与整理1. 对《全黔诗萃》的文本进行精细点校,保证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对《全黔诗萃》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整合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学价值。

三、研究与分析1. 通过研究《全黔诗萃》中的诗歌作品,分析其在艺术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和风格。

2. 结合贵州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探讨《全黔诗萃》中诗歌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分析《全黔诗萃》中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全黔诗萃》的点校、整理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贵州地区诗歌创作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全黔诗萃》的内涵,为贵州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上就是对《全黔诗萃》的点校、整理与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思路,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五、艺术表现形式与情感表达在对《全黔诗萃》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其中的诗歌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方面具有丰富的特点。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部分诗歌作品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前卫的写作手法探索诗歌的可能性;而另一些作品则延续了传统的韵文结构,以古典的诗意表达细腻情感。

这种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得《全黔诗萃》既有朝气蓬勃的现代风采,又有传统的文学底蕴,展现出了丰富的诗歌创作特色。

在情感表达方面,《全黔诗萃》中的诗歌作品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歌颂家乡等多个方面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有的作品表达了生活的苦涩与无奈,有的作品传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有的作品则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尊严。

明初云南四大诗人“平居陈郭”之“平”非平显考

明初云南四大诗人“平居陈郭”之“平”非平显考

明初云南四大诗人“平居陈郭”之“平”非平显考周雪根【摘要】明初,云南府出现了四大诗人“平居陈郭”.然而“平居陈郭”之“平”究竟是平显还是其子平宣,明代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清代就更含糊不清,即使同一作者此书称平宣,彼书称平显.后代更有甚者,竟然把其父子混而为一.从名望、影响、诗作数量看,似乎平显是当之无愧的,然考索其居滇时间则不然.实际上平宣也曾继任其父做了镇滇总兵官沐府西宾,居滇约40年.从其寓滇时间、交游等综合考查,基本可以坐实“平居陈郭”之“平”为平宣.【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2)005【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谪滇;平显;平宣;考辨【作者】周雪根【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明初,随着云南全省范围的平定、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滇云文教渐开,文学开始兴起,涌现出了一批诗人和诗作,其中有本土作家,也有外省籍寓滇作家。

明初云南政治军事权要、文化界领袖群英的人物沐昂就编选流寓迁谪云南的21位文士的270多首诗作成《沧海遗珠》四卷。

此外,明初还出现隐逸诗人群体和谪滇文人群体如“平居陈郭”等。

一明初云南府四大诗人“平居陈郭”,是昆明郭文和三名谪戍者的并称。

郭文,字仲炳,号舟屋,著《舟屋集》,属明代云南著名的隐逸诗人。

“居”指居广,字志弘,海昌人。

“陈”指陈谦,字以逊,别号禾斋① 康熙《云南府志》作“别号大斋”,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作“别号大齐”,皆误。

,吴人(今苏州),能诗,有《禾斋集》。

“平”,有的史籍称平宣,有的史籍称其父平显。

到底是父还是子?明代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清代就更含糊不清,即使同一作者如朱彝尊,前后说法也不一,相互矛盾,此书称平宣,彼书称平显。

后代更有甚者,竟然把其父子混而为一。

这亟待我们加以辨析。

“平居陈郭”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明嘉靖间谪戍云南的著名学者、诗人杨慎的《升庵集》。

郡斋读书志翻译

郡斋读书志翻译

郡斋读书志翻译【图书简介】 - 郡斋读书志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

南宋晁公武撰。

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

澶州清丰(今巨鹿)人。

祖居汴梁昭德坊,故称昭德先生。

撰有《易》、《春秋》等诂训传,曾以监本"九经"校蜀石经,撰《石经考异》。

在四川荣州为官时得井度大量赠书,1151年前后撰成《郡斋读书志》。

该书有1157年前后四川刊行本共 4卷;宋淳祐九年(1249)衢州刊行本,共20卷,收录图书1461部;宋淳祐十年(1250)袁州刊行本共4卷,收录图书1468部。

袁州本后附《后志》2卷、《考异》1卷、《附志》1 卷。

《后志》是衢州本传到袁州后,以衢州本中多出的435种编成;《附志》为赵希弁据其私人藏书编成,收录486 种图书,多为晁氏身后新出之书。

宋刻袁州本久不见流传。

《四库全书》仅得清初流传的巾箱本。

1925年在北京故宫发现原刻本,后影印收入《四部丛刊》三编。

衢州本流传较少,清乾嘉间出现旧钞本。

1884年王先谦以袁州本补订,并依衢州本编为20卷,后附赵希弁《附志》1卷。

《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袁州本分43类,包括经部10类、史部13类、子部17类、集部3类。

"衢州本"分为45类,子部多"星历"类,集部多"文说"类。

该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总论,各类小序在每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撰有提要,或介绍生平,或讨论书中要旨,或论学派渊源,或述篇章次第,较偏重于考订。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在目录的体系和提要考订方面都有首创之处,对以后出现的一些著名目录如《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简介】 - 郡斋读书志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出身书香世家。

七世祖晁迥(951—1034)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

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

《郡斋闲坐》原文

《郡斋闲坐》原文

《郡斋闲坐》原文《郡斋闲坐》作品介绍《郡斋闲坐》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8卷。

《郡斋闲坐》原文作者:唐·岑参负郭无良田,屈身徇微禄。

平生好疏旷,何事就羁束。

幸曾趋丹墀,数得侍黄屋。

故人尽荣宠,谁念此幽独。

州县非宿心,云山欣满目。

顷来废章句,终日披案牍。

佐郡竟何成,自悲徒碌碌。

《郡斋闲坐》注释①作于在虢州任职期间。

②徇:从,曲从。

③疏旷:闲散。

④趋丹墀:指在*任职。

⑤幽独:寂寞孤独之人。

作者自指。

⑥佐郡:为州郡佐吏。

时岑为虢州长史。

《郡斋闲坐》作者介绍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i、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

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有《岑嘉州集》。

《郡斋闲坐》繁体对照郭?o良田,屈身徇微?。

平生好疏?纾?问戮土b束。

幸曾?丹墀,?档檬厅s屋。

故人??s??,?念此幽?。

州?非宿心,?山欣?m目。

u章句,?日披案/p>佐郡竟何成,自悲徒碌碌。

《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传播研究》

《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传播研究》

《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传播研究》一、引言贵州东南部,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

明代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该地区的文化风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传播情况,探究其影响及意义。

二、明代儒家文化的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儒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官方的推崇和普及,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政治思想等,都在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贵州东南部的地理与文化背景贵州东南部地势复杂,多山多水,交通相对闭塞。

然而,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样。

明代时期,随着国家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儒家文化逐渐传入该地区,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四、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传播途径1. 官方推广:明代政府通过设立学府、选派官员、编纂书籍等方式,将儒家文化传播到贵州东南部。

2. 士人传播:士人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讲学传道等方式,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民间。

3. 民间传播:在民间信仰、节庆活动等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元素也逐渐融入其中,得以广泛传播。

五、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影响1. 思想观念的转变:儒家文化的传入,使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家庭观念等。

2. 教育发展:儒学的普及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设立学府、兴办书院等举措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

3. 文化融合:儒家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4. 社会稳定: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六、结论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传播,不仅使该地区的文化风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还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等为当地人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了当地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儒家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丰富了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2024届贵州金太阳高三语文12月联考《咨咨草根虫(裘万顷)》详注+译文+鉴赏+试题

2024届贵州金太阳高三语文12月联考《咨咨草根虫(裘万顷)》详注+译文+鉴赏+试题

咨咨草根虫裘万顷咨咨草根虫,瑟瑟叶上雨。

休休退食人,落落谁与语。

陈编竟日披,陋室随时处。

此心苟自乐,贫贱亦得所。

夷齐虽饿死,清风冠千古。

颜子瓢屡空,宣父极称许。

但当守吾仁,晋楚何足数。

试看松与柏,矫矫傲寒暑。

【题解】咨咨:叹息;叹息声。

草根虫:指草根处的虫儿。

【作者】裘万顷:南宋新建人,字元量,号竹斋。

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

宁宗嘉定间除吏部架阁,改大理司直,终添差江西抚干。

时真德秀为安抚,深器重之。

性至孝,有节操。

诗为洪迈所推赏。

有《竹斋诗集》。

【句解】咨咨草根虫,瑟瑟叶上雨。

休休退食人,落落谁与语。

<注>咨咨:叹息;叹息声。

瑟瑟:象声词。

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休休:安闲貌;安乐貌。

退食:退朝就食于家或公馀休息。

落落:形容孤高,与人难合。

谁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与谁”,和谁。

语:作动词,说,说话。

<译>草根处鸣叫的虫儿像在叹息,雨落在叶上,发出瑟瑟的声音。

我退朝回家,安闲容与,一片孤高的情怀可以和谁说呢?<析>虫鸣咨咨,雨声瑟瑟,通过写虫唱雨响,借助听觉意象,既状写了诗人所处得环境,又以声衬静,突出环境幽静的特点,为后文人物出场营造氛围。

后二句由景及人,写诗人退朝归家,安闲容与,与幽静的环境相得益彰,折射出诗人闲适自得的一面。

然而,一片静谧安闲之后,又透露出诗人孤高雅逸的心怀无人诉说、无处诉说的困窘,流露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与苦闷。

陈编竟日披,陋室随时处。

此心苟自乐,贫贱亦得所。

<注>陈编:指古籍、古书。

竟日:终日;整天。

披:分开,引申为披览、阅读。

陋室:简陋狭小的屋子。

随时:任何时候;不拘何时。

苟:如果,加入。

自乐:贫贱:贫苦微贱。

得所: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

引申为适当;适宜。

<译>我身处陋室,整日披览古籍,如果这颗心可以自得其乐,哪怕贫苦微贱也是适得其所。

<析>诗人虽然身处陋室,却终日沉醉古籍,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了诗人的日常生活,委婉地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醉心学问、志于古道的高雅、脱俗与自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