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紫砂陶
紫砂陶成型方法

紫砂陶成型方法
紫砂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陶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制作过程中,成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紫砂陶成型方法。
1. 手拉坯法手拉坯法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种成型方法。
它需要使用到轮子、泥料和水等工具材料,通过手动操纵轮子旋转速度和泥料湿度来完成整个成型过程。
这种方式可以让制作者更好地掌握每一个细节,并且能够创造出各式各样不同形态大小的器物。
2. 块压法块压法又称模压法,它需要先用木头或者塑料板做出所需器物外形尺寸相符合之模具,在此基础上再将泥条放入模内进行加工处理即可得到所需产品。
这种方式适合大批量生产相似规格产品时使用。
3. 粘贴拼接法粘贴拼接法主要应用于复杂结构或者大件器物制作中,因为有些部位难以单次完成整体成型,就需要采取分段加工后再组装起来达到完整效果。
这时候就会运用到粘贴拼接技术了,在原有雏形上逐渐添加新部位并进行打磨润色等处理步骤直至完全呈现出设计图案。
4. 铸造法铸造法通常应用于较小尺寸、比如说茶壶盖钮、把手等配件类产品上面;首先根据设计图案做出对应雕刻版,然后将黏土填充进去,待干固后便可获得想要结果.总之,以上四种方法都有自己特点与优缺点,选定哪一款还需看实际情况而定;但无论哪一款都离不开匠人们那份对艺术追求及专业技能积淀!。
紫砂艺绝伦 陶刻最唯美——浅谈紫砂“荷瓶”的陶刻艺术特色

无穷。 夏 日之 荷 无 疑是 艺 术 家 们 十分 热 衷 的题 材 , 荷 花 清 秀雅
雕饰 , 带 给 人 唯 美 清雅 的视 觉 感 受 。
2 笔墨技法 , 形神俱 佳
紫砂 之 美 , 美在古朴纯净 , 它里外不施釉 , 完全素面朝天 ,
而陶刻就是运 用刻刀在紫砂 陶作品表面赋予 其美 的升华 , 优
美 的 线条 无 论 是 粗 是 细 、 是深是浅、 是长是短 、 是直是 曲, 总 能 在 完 美 的搭 配 和构 思 中创 造 出特 有 的艺 术 效 果 。 陶 刻 以 刀 代 笔. 故 而 强 调 刀 刀见 笔 , 因 而 画 面 的笔 墨感 便 极 为 重 要 。 “ 荷 瓶” 上 的朵朵荷花形 象逼真 , 刀 刻 所 构 成 的线 条 或 流 畅 自然 、 或 峰 回路 转 , 就 像 中 国画 里 的 笔 墨 写 意 , 妙 趣 横 生 。 虽 然 整 个
俱, 意 境 只可 意 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线面整合 , 协调—体
造 型 与 装 饰 应 是 主 与 辅 的 关 系 ,两 者 相 辅 相 成 、相 得 益
彰. 如 果 陶 刻装 饰 是 一次 线 条 的集 合 . 那 么 整 件 作 品便 是 面 的 表现, 线 面必然要整合 , 协调一 体才能呈现 出整体气质 。“ 荷 瓶” 整体造型修长大方 , 瓶身直立 , 肩部微鼓 , 颈部微 收 , 敞 口、
紫砂陶 PPT

陈绶馥制螭龙云雷纹壶 (清代)
平盖,短颈,鼓腹, 圆底,乳式鼎足。流若 龙首,把饰 蟠螭,钮似 伏狮。壶体绛红色,腹 部饰黑泥印云雷纹装饰 带。底钤凤舞纹样方印, 盖内钤有阳文直书正楷 “绶馥”椭圆小章。绶 馥,姓陈,乾、嘉年间 人。披云楼旧藏有陈绶 馥制于乾隆三十八年的 紫砂大壶。其名不及杨 彭年之辈炫显,作品传 世甚少。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买的VIP时长期间,下载特权不清零。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陈鸣远制印花小碟 (明代)
此壶是宜兴制陶名手陈鸣远 所制。他的制品新颖灵巧, 铭刻书法古雅,有晋唐风格。 茶具、瓜果小品等均极精妙, 名驰中外,影响甚广。南瓜 形壶,壶嘴堆雕瓜叶,把手 饰茎纹,盖状瓜蒂。砂质温 润,色近橘红。叶脉筋络自 然逼真,巧夺天工,妙趣盎 然。壶身一侧刻楷书“仿得 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十字, 刻款“鸣远”并钤阳文篆书 “陈鸣远”方印。
盖罐 (明代)
罐平口直颈,长圆 腹,底微向里凹。肩 部有六瓣柿蒂纹。盖 面中心有“周氏俊造” 阳文篆字款。
印花小碟(明代)
刻刀生辉隐尘埃——论紫砂陶刻艺术作品“兽耳博古瓶”的山水意境和人文韵味

筑技术,
2022,
53(
11):
1450-1453.
[
装配 式 建 筑 工 程 项 目 施 工 管 理 问 题 及
4] 李頔,黄厚军 .
对策[
住宅与房地产,
J].
2020(
12):
119-120.
[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及管理方法分析
5] 胡夏风 .
[
四川建材,
共鸣的情境,这件紫砂陶刻“兽耳博古瓶”上面刻绘“溪
山清隐”的山水意境,其实就是把人们日常所见的祖国
大好河山抽象的演绎 出 来,在 紫 砂 材 质 上 面 进 行 妙 手
天工的描绘和镌刻,融 合 了 绘 画 艺 术 和 金 石 篆 刻 的 功
力,更好的让束之高 阁 的 优 美 画 卷 非 常 立 体 的 呈 现 在
(上接第 69 页)
[
4] L
i
nd
l
ey,
J
o
s
eph,Ha
i
de
rAl
iAkma
i,
e
ta
l.
De
s
i
gnRe
参考文献
[
中国艺术精神[M].
桂 林: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1] 徐复观 .
社,
2007.
[
2] Br
unoLa
t
ou
r.
Whe
r
ea
r
et
he mi
s
s
i
ng ma
s
s
e
s? The
5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宜兴紫砂陶

宜兴紫砂陶Yixing Zisha Pottery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
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
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
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
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
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
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
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明末至清代,为紫砂工艺的繁荣时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
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现存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可谓砂器瑰宝。
浅谈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

“ 紫泥新 品泛 春华 ” , 欧 阳修 的 “ 喜共 紫 瓯饮且 酌 ” 都表明
了 紫 砂 的 生 产 的 年 代 。但 是 专 家 学 者 从 当 时 的 文 献 和 时
这 些指代 的皆是一 种瓷 器茶 碗 、 茶盏 , 并 非 紫 中 国在 世 界 上 享 有 “ 陶瓷之国” 的美誉 。 千万年来在 中 代 上来看 , 国陶 瓷 史 上 , 6 0 0 0多 年 前 的原 始 社 会 , 曾经 的新 石 器 时 代 , 砂 器。 这 一 时 期 的 陶器 以 彩 陶 和 黑 陶 为 代 表 : 商代的 白陶、 硬 陶、
也 是 源 自千 百 年 的 悠 久 陶 瓷 文化 得制作 陶器 . 各方 面都发 生了深刻 的变化 , 制 陶 技 术 不 断 手 工 技 能 的 发 展呈 现 , 发 展 和提 高 的 基 础 上 , 中 国 人 发 明 了 瓷 器 。陶与 瓷 相 互 辉 映, 陶 瓷 器 皿 的 发 明 不 仅 解 决 了人 们 所 需 . 成 为 生 活 中 不
壶腹、 壶 盖和壶钮 形成 了协调 统一 的圆 中圆 , 从 侧 面 看 壶 砂所 要表现 的也是人 们 内心所追求 的 , 对此 , 制 壶艺人 们
腹、 壶盖 和壶钮 又各 自形成 了椭 圆。一把紫 砂壶 的好坏 , 需要 的是高 度的鉴 赏能力 , 紫砂艺术 的表现 , 也 是 审美需 与口, 盖, 嘴, 的 子 的 处 理 看 齐 。 自来 圆 壶 都 是 曲线 的 表 求 的 , 紫砂艺 术之 美 , 不仅 仅是 为 了追求 艺术 上 的无 尚 ,
现, 有 着 张 力 和 舒 适 自然 的 流 畅 感 . 在 紫砂 壶 的表 现上 , 更 是 为 了 简 单 的实 用 性 为 主 ,单 纯 的 艺 术 与 实 用 性 才 是 张弛有度 , 所 以对 它 的 力 度 需 要 很 强 的把 握 。 该 如 何 品 赏 紫砂 最终 的追求 。 在于人 。 在其可言 与不可言 问 。 自可 窥 见 其 妙 处 。
玉兔呈祥福满堂——浅析紫砂壶作品“玉兔呈祥”的造型语言与陶刻艺术的运用

玉兔呈祥福满堂浅析紫砂壶作品 玉兔呈祥 的造型语言与陶刻艺术的运用*许海波(许海波紫砂工作室江苏宜兴214221)摘要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而来的,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继承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紫砂壶却依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学习,汲取时代的精华,跟上现代的步伐,依旧屹立不倒,在大家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㊂紫砂壶兼顾传统与创新,传承经典的文化内涵与创作的初心,在造型设计之中加入创新的元素,更符合现代的审美㊂紫砂壶有现如今的地位都离不开每一位紫砂艺人的努力,他们的热爱造就了紫砂壶的发展,他们的努力为紫砂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也是他们的创造让紫砂壶经久不衰,经典的作品层出不穷㊂笔者所创作的‘玉兔呈祥“就是创新与传承融合的产物,运用了经典的陶刻手艺,将紫砂壶的艺术审美抬上更高的台阶㊂笔者将以‘玉兔呈祥“为例,对其设计想法㊁造型艺术㊁陶刻手法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展现紫砂壶的别样魅力㊂关键词紫砂壶玉兔壶紫砂泥料造型艺术陶刻艺术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2-0138-02紫砂壶自诞生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与喜爱㊂众所周知,紫砂壶的诞生与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时期饮茶习惯的改变,让紫砂壶有了用武之地,至此紫砂壶开始了其繁荣的发展㊂紫砂壶将历史文化之美以及艺术造型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通常还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承载了创作者的对于紫砂文化的热爱,也承载着历史时代的情感㊂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持续不断的在改变,层出不穷的造型展现在世人的眼前㊂紫砂壶是由一个个局部构成的整体,做工精湛却完全看不出是拼接而成,这也是纯手工艺的魅力之所在㊂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陶器的一个分支,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紫砂泥料的特性以及紫砂内在的人文意境让其出类拔萃㊂紫砂壶同时兼备实用性以及艺术性,这是其他陶器所不具备的㊂紫砂壶作为茶具,绝对称得上是茶具之首,与茶道文化相辅相成;而作为艺术品,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艺术赋予了它更先进的审美,这都是紫砂壶流传至今备受欢迎的原因㊂1‘玉兔呈祥“的创造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文化,玉兔就是其中的一个㊂中秋佳节,家人团聚,玉兔嫦娥也相伴左右,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出名的拟人化手法之一㊂玉兔是美好吉祥的象征,中秋佳节团圆夜,广寒宫里的玉兔温柔而优美,与嫦娥构成了美好的传统佳话㊂笔者所创作的‘玉兔呈祥“灵感也正是来源于此㊂图1玉兔呈祥谈到紫砂壶,第一个想到的关键词一定是宜兴㊂江苏宜兴是著名的陶都,也是紫砂壶的诞生地,其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赋予了紫砂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㊂加上大自然给予宜兴丰富的矿产馈赠,紫砂壶的一切基础在此就稳定了下来㊂好的紫砂泥料对于紫砂壶的后续创作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泥料有着不同的色泽㊁质地㊁透气性等㊂笔者创作‘玉兔呈祥“(见图㊃83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紫砂文化)2023年12月*作者简介:许海波(1970-),主要从事紫砂陶刻工作㊂1)所使用的泥料是经典的原矿紫泥,顾名思义这种泥料的色泽呈现出深紫色,经过烧制过后色泽更加浓厚,能将紫砂壶的古典韵味显露无疑,同时也加深了寓言故事的神秘性㊂‘玉兔呈祥“的表面光滑有亮泽感,烧制过后的手感更是温润顺滑,堪称极品㊂‘玉兔呈祥“的主题元素在这把紫砂壶的造型上进行了极大的呈现㊂壶身整体造型以经典的西施壶为原型,在其基础上进行再造与创新㊂整体也是经典的圆器特征,线条流畅,弧度顺滑,与主题中的 月亮 相得益彰㊂壶身圆润饱满,略扁的椭圆形将紫砂的可爱与典雅共同表现㊂壶盖与壶身的衔接天衣无缝,完全看不出是合并而成,从远处看仿佛浑然一体㊂壶嘴短小流畅,与壶身的比例恰到好处,出水利落将紫砂壶的实用性再次凸显㊂壶把的设计简洁又有设计感,带有简易如意纹的展示让整体的意境提升不少㊂同时在壶把上笔者也融入了玉兔的形象,将壶把作为玉兔的身体,兔子头以陶塑的方式进行创作放置于壶把之上,十分生动形象,以写实的手法与整体进行了结合㊂壶钮的设计也可谓是巧夺天工,笔者将壶钮设计成了月亮的形状,与壶把的玉兔相呼应,也将中秋月圆夜的主题进行了体现,各个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件拥有完美意境的主题作品㊂2‘玉兔呈祥“的陶刻技艺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是在紫砂泥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塑造,而紫砂装饰的艺术就更加精细也更加的精致,各式各样的装饰手法都能创作出不同的艺术意境,为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添砖加瓦㊂紫砂壶的装饰艺术种类十分丰富,陶刻㊁泥塑㊁贴花㊁镶金等,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基本的艺术手法上的改变或者是创新,这也对紫砂艺人对于艺术的掌握有着一定的要求㊂笔者所创作的这把‘玉兔呈祥“采用的是经典的陶刻技艺,掌握陶刻首先要掌握雕刻与绘画的基本功夫㊂笔者将一幅花鸟画以陶刻的形式呈现在这把紫砂壶之上,象征着吉祥与美好㊂陶刻的刀法一般可以分为单刀刻绘㊁双刀刻绘㊁阴刻㊁填色刻等,笔者在这把‘玉兔呈祥“上采用的就是填色刻㊂陶刻是随着紫砂壶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艺术形式,讲究的也是笔墨情趣的神采韵味,填色刻是其中最独特的一种手法,是在紫砂壶的胚体进行刻绘后将图案的地面刮平处理,再填入色彩,更加突出陶刻的纹理与图案,描绘出类似于绘画的笔触㊂笔者在‘玉兔呈祥“上将鸟儿的回头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绘,身上的羽毛栩栩如生,符合真实的生长纹理㊂同时对于植物花卉的刻绘也十分精细,菊花花瓣的层层叠叠,树枝树叶的繁茂生长衬托出花朵的典雅大气㊂壶身上刻有的清雅二字,更是将整幅画面与紫砂文化的精神进行了连接,十分巧妙㊂笔者在填色时选用了金色的泥料,将整把紫砂壶的气场强大了不少㊂紫砂陶刻仰仗于紫砂艺人巧妙的手法与力度,入刀的深浅㊁线条的粗细曲折等,通过这些才能将画面的丰富情感与意境进行展现,‘玉兔呈祥“就是这样一件作品㊂紫砂壶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情感与精神,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紫砂壶的情感价值是极高的㊂笔者希望通过所有紫砂艺人的努力,能将历史㊁现在与未来相结合,感受古人的历史风云,展现现代的创新审美,让紫砂文化不断流传,让后人也能窥探到紫砂的魅力㊂3结语‘玉兔呈祥“这件作品将中秋嫦娥玉兔的传统寓言进行了应用,通过陶刻的手法展现出美好吉祥的寓意与祝福,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美好的祝愿㊂‘玉兔呈祥“这把紫砂壶将工匠精神与紫砂文化的古朴典雅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是一把值得细细品读的传世佳作㊂参考文献[1]曹亚男.刻刀生辉隐尘埃 论紫砂陶刻艺术作品 兽耳博古瓶 的山水意境和人文韵味[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3(6):87-88+114.㊃931㊃(紫砂文化)2023年12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紫砂泥的种类和名称

紫砂泥的种类和名称紫泥紫泥,是宜兴紫砂陶土开发利用最早,最为普遍的一类泥料,宜兴紫砂陶土80%以上属于紫泥。
其特点是:1.可塑性良好;2.透气性好;3.稳定性好.紫泥合欢天青泥:是紫泥中的贵族,紫泥自古以天青泥为最。
古书对它的描写是: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
底槽清:是大家都趋之若鹜的一款泥料,也是目前紫泥中较为优质的一种。
旧时称紫泥为请尼,因分布在紫泥泥层底部,同时将带有“灰绿色斑状”(即鸡眼)的紫泥称为底槽清。
清水泥:概念较为模糊的一种泥料,业内人士将不掺杂其他矿料或化工料,作品烧成后,色泽偏红的紫泥,称为清水泥。
而红皮龙是炼制清水泥的最佳矿料之一。
清水泥满瓢老紫泥:根据泥性特点来说,因其耐高温,烧成稳定性好,作品烧成后与明清时紫泥壶特征相近,即老味十足,所以称为“老紫泥”。
烧成色泽由棕红色向紫黑色变化,故也叫“黑紫泥”。
黑紫泥巨轮珠其他的:青灰泥、红麻子、黑墩头、黑星土、乌泥、紫茄泥等都属于紫泥,只是有些泥料属于调配或拼制也不常见,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古称“石黄泥”,赵庄,小煤窑,黄龙山均有发现。
单纯的红泥原矿土细而不含砂质,可塑性高,但相对支撑力度较弱,收缩比较大,因为不宜制成大件作品。
朱泥:被人们誉为紫砂红泥中的精品泥料。
矿料呈黄色致密块状或团块状,质地均匀细腻,烧成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红,因收缩变形大,所以成品率很低。
烧成后水色温润,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
朱泥系列大红袍:大红袍朱泥特点:1.少:矿料极其稀少2.难:难制作和难烧成.3.奇:泡养效果奇特。
降坡红泥:降坡泥系修建陶都路时,在青龙山和黄龙山交界处降坡工程中发现的,故名降坡泥。
而降坡红泥是多色泥天然共生的一种矿料,因此用其制作烧成的壶外观色泽一般呈橙黄色红里泛黄,壶面较为滋润,蕴含哑光色泽。
降坡红泥葫芦段泥就是现代人对烧成后,制品色泽偏黄偏淡的一类泥料的通称。
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泥料。
段泥泥料,无论是原矿还是烧成后的作品,整体色黄偏淡,素净淡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供春龙带壶 高9厘米 宽12厘米 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壶呈浅褐色,砂质隐现。圆形鼓腹,腹上渐敛,平底,流弯且长,口朝天,把手体圆, 起凸圆盖,扁圆钮,与整体协调。此壶造型似仿明永乐甜白釉三系把壶的形制,并加 饰龙带变化。龙带自壶口四周肩部由上而下地向左右两边展开,线面清晰。壶底刻有 “大彬仿供春式”六字楷书款。整器造型简练大方、古朴雅致,这是早期的几何形圆 器与筋纹器相结合的佳作。时大彬早期喜仿供春大壶,但此壶不大,殊为别致。明人 许次纾曾说“近时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说明时大彬壶在明代十分名贵。
历代名瓷赏析
陶瓷是中国文明的瑰宝,她有众 多的品种,比如汝窑、钧窑、官窑、 青花、五彩、珐琅彩等等,有的俏 丽张扬,有的朴实含蓄,有的犀利 潇洒,有的苍翠欲滴,有的红润似 血……都四溢着巧夺天工般的神韵。
中国历代名瓷之
紫砂陶
紫砂陶---古拙素雅
紫砂陶制品:宜兴独有,紫砂壶 紫砂花盆 紫砂假山石景等
装
饰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诗、
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点。通过雕刻、填泥、
铺沙、纹泥、金银丝镶嵌、书法绘画,金石篆刻
等技法,使紫砂壶更具文化韵味。
供春壶---紫砂壶的象征 龚春(明代弘治-正德)
使紫砂壶工艺走出初期的粗疏,踏上了讲究质、形、 意、态完美的新阶段。 “供春之壶,胜如金
宜兴前墅古龙窑始建于明代,有“活龙窑”之 称,是展示陶都传統烧窑技艺的“活标本”。
朱泥十分名貴,在昔時价值为紫砂泥 之50倍以上,采集后以斤兩计价出售。
仅存前墅古活龙窑烧成之-乌骨-朱泥水平壺
“紫砂兽耳双环方瓶” 年代:清。高30厘米,小口,瓶身上 小下大,底部略收,左右耳部兽面唧 环、方足;器件古朴高雅,瓶面刻有 一幅山水国画,高山流水、树木茂盛, 古桥上有一高士。镌刻者刀笔刚劲, 洒脱利落,特别是桥上身着古装的老 者,只需寥寥数笔则勾画出拄杖缓缓 过桥的生动情景。画的左上方落款为 仿白阳山人笔法,竹岩作。白阳山人 是明代吴派画家,名陈淳,字道复, 号白阳山人,有记载称:“天才秀发、 下笔超异、山水师米南宫等,不为效 颦学步,而潇洒闲逸之趣,宛然在 目”。在此,我们从这件器物上不但 看到紫砂之美,镌刻之功力,而且欣 赏到明人的画意和笔法。瓶的背面刻 有一幅秋菊图,画有菊花,枝叶遒劲, 刀法酣畅,右上方题字为“秋菊有佳 色”。
书扁壶 高6.2厘米 口径14.厘米 明 时大彬 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为紫砂壶形制中少见的极扁造型,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使人 联想到跌坐的老僧,有超然物外的感觉。胎壁极薄,金紫红色铺砂成梨皮纹, 粗而不糙,粗犷中豪气盎然,反映出紫砂的特有肌理效果,艺趣盎然, 是时 壶中的神品。也是早期紫砂壶几何形体造型的代表作品。 壶底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楷书款,刻款铁划银钩,笔力遒劲,这也 是鉴定时壶真伪的依据之一。
千壶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清
吴骞«古制茗壶»
高205毫米 口径94毫米 子口刻款:大彬 此壶造型质朴大 方,雄厚大度,为传世大彬最精美的 代表作。盖有“天方阁”小印一方。
时大彬兰花瓣壶
高:80毫米,口径:121毫米,底款刻:万历丁 酉春时大彬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
时大彬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名家-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明末清 初人,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 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 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 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 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 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 《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 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 《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松段壶 高10.5厘米 口径8厘米 清 陈鸣远
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此壶取精选紫砂团泥为材质,泥色呈古老苍松树皮质感。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壶 身,结构极严谨,比例合理协调,整体气势古朴。树皮斑驳苍劲,松枝虬蟠其 上,针叶写形亦写意,形意俱佳。壶嘴与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质朴古雅,挺 秀有神,形象逼真;壶盖为嵌入式,口盖紧密无间,盖呈不规则形,有年轮效 果。盖钮塑成开叉的松枝及松叶朵朵,与壶身对应以小视大,颇具画龙点睛之 效,艺趣盎然。壶底“鸣远”两字楷书刻款,下钤篆书“陈鸣远”三字方印。 此壶是自然形体花货造型的佳作,不仅达到造型逼真、均衡,而且使壶充满动 感活力。
龙凤印包壶 高7厘米 口径4.5/3.4厘米 明 时大彬
此壶材质为紫泥掺幼砂,紫黑相间,泛出星星白点,俨如繁星在天。壶体造型为一 枚方印,用布包扎,形体饱满挺括,布纹褶裥,杂砂铺上,反映出紫砂的肌理质感, 而壶盖正是一个印包花结的顶端。印包各个细部剔刻精细,线条流畅,壶腹中部伸 出的壶嘴弯曲塑成鸣状凤首,形态生动,以示呈祥;设龙首纹饰为壶把,有龙眼、 鬣鬣奋张,对称均衡,端握顺手。通体刚柔相济,韵致怡人。整器设计协调,制作 严谨,不愧为大家名作气度。壶底刻有“万历丙年申时大彬制”八字楷书款,此壶 作于公元1596年。龙凤呈祥,蕴藏官印,这是封建社会仕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紫 砂壶虽小,步入文化殿堂,成为高雅艺术,品赏之余,令人遐想,玩味无穷。此后, 各种款式的印包壶相继出现,成为紫砂艺人竞相模仿的“佳作题材”。
造形---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成型方法:
有手工、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 其中手工(主要是采用把泥拍打成 泥片镶接成型) ,印坯成型是传统 的制作方法。
不施釉
关键工序-精加工: 使紫砂壶表面光洁,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等特点。
烧成:
温度: 1150-1180℃ 中性一氧化气氛: 呈紫红色。 还原气氛: 呈黑色
雕漆四方执壶 高13厘米 口径7.8厘米 明 时大彬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壶身方形,略呈上阔下敛状,圆口,环柄,曲流,腹、流、柄均为四方形,口及 盖作圆形,方足四角承条形,矮足。朱红色漆层约三毫米,四面开光,内剔刻人 物、山水、树石、花草等多层纹样,漆质优良,刻工精细,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 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映衬出紫砂壶胎造型曲线的顺畅优雅。壶的底 部髹黑漆,漆层下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此壶乃是一件紫砂工艺与漆器 工艺相结合的巧妙作品,像这样的紫砂胎外髹朱红漆雕的优美传器,始于明代, 殊不多见,这是宫内仅存的为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
“妙手三大”之李仲芳
时大彬高足,当时的人称「李大瓶、时大名」。
觚棱壶
高:72毫米,宽:92毫米,壶底刻款:仲芳
Hale Waihona Puke 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 此壶材质为紫泥掺细砂,整体造型有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特点, 被誉为早期紫砂壶传统器皿中的“上品”,具有浓郁的古色古香的韵味。
此壶泥质细腻,光泽内敛,呈紫砂栗色,隐然有珠玉之泽。壶体扁圆造型,技艺精巧, 流短且直,盖大而平,圆钮,圆足。器身轮廓分明,线条流畅,口盖紧密,刚柔相济, 圆中寓方,挺拔中见端庄,潇洒中见稳重,是早期几何形圆器中的杰作。壶底刻有“丙 午中秋仲芳”六字楷书款,“丙午中秋”为公元1606年中秋。清人吴梅鼎评李仲芳壶有 “巧穷毫发”之语,诚信不差。此壶盖大而平,入窑焙烧受火易变型,然而此壶盖与壶 口接触之处,居然间不容发,正验“巧穷毫发”之语。
六瓣圆囊壶
高9.9厘米
宽11.8厘米 充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
宜兴妙手数供春,后辈还数时大彬.
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谗煞斗茶人.
清 吴冲之
时大彬号少山,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
他总结、发展及改进了整套制壶工艺,确立了 至今仍为紫砂业遵行的泥片拍打镶接成形的工艺。 他开始了在壶底上落名款和制作年、月,并根 据文人饮茶习尚始制小型茶壶。 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 紫泥中带有 白点,而壶盖一经合上,随手拈盖提起,壶身不坠。 为前后名家所不能及.
仿古虎镦壶 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 明· 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友泉制 高:77毫米,宽:84毫米,底刻款:万历丙辰秋七月友泉
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 * 在造型上吸收了铜器的造型特点,并与 当时的家具风格相一致。外形简洁、线条 凝重、体积浑厚、比例协调 * 色赭红, 泥质颗粒较粗,欠润泽, 质朴 大方。
供春树瘿壶
高10.2厘米 宽19.5厘米
明 供春
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黄玉麟错配瓜蒂盖之树瘿壶
裴石民重配盖之树瘿壶
此壶壶身分六浅瓣,配以壶盖,壶嘴及壶把皆起筋纹,以应壶身的瓣纹。壶 身分上下两节塑造而在壶肩相接。壶以黝黑紫砂制作,掺以金砂闪点。壶底 刻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八字楷书款。一般认为此壶为龚春之后四大名家 之一的董翰仿冒。
“妙手三大”之徐友泉
徐友泉制作的壶,壶式 多仿青铜器,泥色有原砂紫、 海棠红、浅墨、葵黄、梨皮 等。吴梅鼎在其《茗壶赋》 中称赞徐友泉的壶艺是“综 古今,极变化,技近乎道, 集斯艺之成。”徐友泉制的 壶,以古朴风雅,妙出心裁, 而为后人崇尚。
徐友泉仿古鬲式壶
这件盉形三足壶,现藏于香 港茶具文物馆藏。高12.4厘 米, 横宽8.2厘米,仿青铜 器盉的形式制作而成,给人 以古雅之感。史载:“盉”原 为酒器,标准的造型是圆口, 深腹,有盖,有嘴,下有三 足或四足,
明 李仲芳 海圆扁壶 高6厘米 阔12.4厘米
菊花瓣瓤壶 高9厘米 宽11.5厘米 明 李茂林 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此壶材质取紫砂泥调砂,颗粒隐现。鼓腹,近壶颈则微敛,截盖,观赏 壶盖,犹如一朵盛开的秋菊,生机盎然。壶底周边饰有四如意矮足,流、 把安排得体、协调,八瓣菊花的线纹分布均匀,等分十六条筋纹线,凹 凸相间,棱线延伸到肩、颈、壶盖,对应十分吻合,上下一体,造型工 整、严密,形制稳健、优美。壶底印款“李茂林造”四字楷书阳文方印。 这是早期紫砂壶筋纹器类型的佳作。
玉”。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作品多被后世
所仿造。 传世作品只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 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栗色暗暗 、如古金铁。现存 中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