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淦庭紫砂陶刻作品欣赏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任淦庭(1889--1968)紫砂装饰艺人。
裴石民(1892--1979)为供春的树瘿壶配制了壶盖。
吴云根(1892--1969)作品以竹子题材为主,实用美观。
王寅春(1897-1977)喜制各类方器及筋纹器茶壶。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
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梅桩壶"报春"等十几种新品,以花卉见长.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一1996年6月3日)原名景洲,。
青年曾用艺名"景""景记""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七十后爱用“壶叟、老萍”。
受艺友提议谓“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
”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晚年爱用“壶叟、老萍”。
少年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文。
18岁时,因战事家这中落,遂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并博览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凭著自身的文学素质,初出之犊,才华显露,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
20岁左右,曾应上海古玩商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与博器相比,就技艺有过之无不及。
1942年,窑场一片萧条,其甘于清贫,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以维持生计,一面专心研读以充实自身。
曾一度在上海标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师,从矿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艺知识,“曼唏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
1945年后,与沪上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辅、来楚生交往甚密,经常切磋陶艺,合作艺品,传世至今,珍如拱壁。
1948年,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写词的《石瓢壶》,简洁明快,宜书宜画,讲究饯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诺调秀丽给人以整体形象大方、朴素、便利、实用之感。
近代紫砂壶文化代表人物介绍

近代紫砂壶文化代表人物介绍宜兴紫砂史是一部历代紫砂艺人的创业史,已故的七大老艺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创造了紫砂艺术的巅峰,他们是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为了缅怀老一代艺术家,进一步弘扬紫砂文化、推动紫砂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特地制作了专题——紫砂“七老”!紫砂七老之王寅春:不识字的紫砂巨匠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一个贫寒家庭,13岁在本村金阿寿家学习制壶技艺,满师后,先帮富户赵乾泰做小伙计,后做客师制胚。
他的朱泥小壶与众不同,胚体圆而薄,下水平稳,出水爽,极为精巧,很快为他赢得声誉。
起初是“福记”老板陈福寿请他做水平壶,盖“福记”印章,后来客商径自赶来请他做水平小壶。
上海铁画轩也慕名前来定制水平壶,并包销所做,王寅春很快名扬大上海。
王寅春在1935年应上海古董商垄怀希之邀,去沪上专事紫砂仿古产品,成功地仿制了时大彬、徐友权、陈子珪、陈鸣远的作品。
王寅春仿制的作品饱满生动,几无挑剔。
王寅春对紫砂陶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4年东洋生意兴起,日本人向吴德盛公司订购了300只小花盆,吴德盛公司把此任务交给了王寅春。
他敏思苦想,率先做成了紫砂挡胚模型,开始了宜兴紫砂陶生产使用模具的先河,这也是紫砂工艺史的重大革新之一。
王寅春同时还为销往泰国的产品,赶制过一批茶壶,有洋桶、线圆等。
1955年1月,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合作社,成为56届的技术辅导员,为政府聘请的七大因人之一。
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一些新品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阁和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寅春为人忠厚,朴实而谦逊,行动稳重。
两手虽粗,但特别灵巧,虽不识字,但极有经营头脑。
其作品线条挺括清晰,口盖严丝合缝,既继承传统又能突破创新,有强烈的个性。
/baike/紫砂七老之顾景舟:身价最高的紫砂大师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
陈曼生与任淦庭陶刻风格分析----在《怡清和真》系列创作中的应用

目录1、摘要、关键词 (4)2、Abstract、Keyword (5)3、正文 (7)绪论 (7)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7)第一章紫砂刻绘中的艺术推动 (7)第一节陈曼生文人化的艺术特色 (7)第二节任淦庭“师古不泥古”的艺术风格 (8)第三节紫砂刻绘中意与法的传承 (8)第二章陈曼生与任淦庭刻绘风格对比分析 (9)第一节陶刻装饰技法 (9)第二节陶刻刀法 (11)第三节陶刻构图 (13)第三章两人艺术风格在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 (14)第一节“金石墨韵,刀趣刻意”的意象表达 (14)第二节刀法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16)第三节“以坯为纸”艺术表达书刻思想传承进行创作 (18)4、附图 (21)5、注释 (21)6、参考文献 (22)7、致谢 (23)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展获奖情况 (24)3陈曼生与任淦庭陶刻风格分析----在《怡清和真》系列创作中的应用摘要“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与“紫砂七老”之一的任淦庭在刻绘领的艺术地位及学术影响有目共睹,他们将文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理念贯穿到紫砂壶的刻绘创作中,但前人并未对二者陶刻风格进行过深入的对比分析。
本文将从对比二人刻绘风格入手,探寻中国紫砂刻绘艺术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明清时期茶道兴盛,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此,从而掀起紫砂热潮。
赏壶把玩、刻绘艺术不断发展,催生出一种说法——“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陶刻艺术的赞颂与欣赏。
民国时期,任淦庭作为紫砂刻绘承上启下、首屈一指的人物,具备独特的刻绘风格,其风格以传统为主,手法多为兼工带写。
而传统紫砂质地淳厚古朴、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贴合。
本人以紫砂为载体进行刻绘,从陶瓷类的大支中撷取一小支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对象,天然具备了一种超出地域藩篱的艺术特色。
紫砂壶的开端与“文人气质”相交融,而将诗书画与紫砂相结合最为巧妙的当属“曼生壶”。
在艺术实践中选取系列紫砂壶为创作题材并命名为《怡清和真》系列也是毕业创作想要表达的意境。
紫砂壶历代名家

历代名家明清时期金沙寺僧供春李义心时大彬邵亨裕惠孟臣陈子畦陈鸣远惠逸公陈鸿寿邵友兰葛子厚潘仕成邵大亨黄玉麟清末民初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朱可心裴石民汪宝根冯桂林吴云根王寅春新中国时期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新中国时期江苏工艺美术大师何道洪鲍志强徐汉棠李昌鸿沈遽华顾道荣凌锡苟邵新和葛明仙谭泉海周桂珍王石耕顾绍培曹婉芬鲍仲梅谢曼伦潘持平程辉崔国琴樊剑平高振宇新中国时期江苏助理工艺师季益顺鲍利安鲍正兰高健华葛陶中江建祥吴群祥陈国良施小马周定华丁洪顺刘建平李慧芳恽益萍魏紫云陈岩姚志源姚志泉鲍庭博董彩芬董逸明董跃明顾顺源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明朝时期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君子以厚德载物--探析紫砂“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美

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一探析紫砂“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美胡小香(宜兴 214221)摘要紫砂壶以其优良的材质、精巧的工艺、卓绝的名匠长期备受欢迎。
紫砂壶之 所以能登大雅之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所蕴涵的传统精神。
本文以“四方竹鼎壶”的“厚德载物”陶刻为例,探索壶器的君子之风。
关键词四方竹鼎壶;紫砂;陶刻紫砂壶艺术能有如此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终 归离不开文人的思想背景、生活追求和审美需要。
紫 砂壶从形制上来讲,符合中国的线性审美传统,另外,文人对诗书画的喜好也在紫砂壶上得到巧妙的 体现。
因此,无论其艺术精神,还是其设计及铭刻中 体现的人文情怀,都不能仅以技艺或材质来定价值,而应该深人考析其精神“骨髓”。
现以“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见图1)为例,探寻此壶虚心好学、厚德 载物的精神。
图1四方竹鼎壶1 “四方竹鼎壶”的造型“四方竹鼎壶”以竹节为原型,四方形设计方中 带圆,造型新颖,竹节形象逼真。
该作品张力十足,线 条流畅,筋纹从盖顶端放射到盖口,再舒展过渡至壶 体,再直贯壶底,贯通一气。
瓣面腴而不肿。
“四方竹 鼎壶”的制作极为精良,口盖准缝,任意调整壶盖的 方向合到口上都很严密吻合。
此壶最大亮点在于继 承了传统的竹鼎壶型,却更为多变。
作品充满竹韵,一条腰线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似破土而出 的竹笋,下半部分则如成年竹节。
添水时需取下壶盖,这时腰线又恰好成为了壶身的黄金分割线,比例 控制得相当精准完美。
壶流和壶把呼应,质感强烈。
壶钮与壶盖自然过渡,竹形设计独具匠心,整个作品 只能在此处找到画龙点睛的竹叶,令人不由有“长恨 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翩翩浮想。
2 “四方竹鼎壶”的陶刻艺术“四方竹鼎壶”厚重中蕴含着智慧,堪称大巧若 拙的典范。
然而此壶最为经典之处莫过于壶腹的“厚 德载物”四字陶刻。
作为中国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文 化瑰宝,此陶刻寓意深刻。
此四字出自《周易》:“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十五名陶艺大师情况介绍

十五名陶艺大师情况介绍15名陶艺大师简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紫砂博物馆总工程师、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程师,中国陶瓷艺术评审第五届、第六届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
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
1959年从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
1962年又转师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研修,后致力于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
善于设计,尤擅长陶刻。
对书法、绘画、篆刻、陶艺、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
注重诗、书、画、刻融紫砂陶艺术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紫砂艺林中别树一帜,曾数十余次获国内、国际金奖。
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
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
194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塍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吴云根学习紫砂技艺。
1970年进紫砂研究所从事紫砂造型设计。
70年代后期,他探索紫砂壶绞泥装饰技法,形成了一条新的紫砂装饰艺术之路。
他以优雅的壶体造型和优美的绞泥装饰艺术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
创作的《碧波茶具》、《八方凌云茶具》、《银葵茶具》(合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92年被收录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其精典作品还有:《玉带提梁壶》、《竹庐茶具》、《玉屏移山壶》、《华径壶》、《贵妃壶》、《逸者寿壶》、《大漠风情壶》、《听雨壶》等。
李昌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1937年生,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
熟知紫砂生产工艺全过程,与夫人沈遽华均为顾景舟在紫砂工艺厂的第一代人室弟子,历任紫砂厂技术辅导、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鸿成公司总经理、昌华公司董事长,。
1984年,与沈邃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茶壶名家介绍(1)

任淦庭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
江苏宜兴人,陶刻大家。
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
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
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兴陶器厂。
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
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冯希雅、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吴云根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
1892年生于宜兴和桥,14岁拜汪升义(汪生义)为师。
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任技师、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1954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1月开始为紫砂厂招收第一批学员传授紫砂制作技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术辅导员” ,成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
为当今紫砂艺术界培养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吕尧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极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大师和名家。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摘要:紫砂陶刻是一门独特的装饰技艺,它“以刀代笔”与书画艺术相融合,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情怀。
任淦庭作为陶刻艺术领域一位关键性的领军人物, 入行陶刻,潜心研究雕刻技艺,多有建树。
通过近距离赏析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的任淦庭陶刻作品,来感受他左右手均能书画陶刻的独门技艺,感受他以陶刻为业,久久为功的执着追求。
关键字:陶刻艺术、任淦庭、作品赏析一、紫砂陶刻艺术的形成紫砂陶刻艺术,源于明中期紫砂器之款式。
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历代紫砂陶刻艺人辈出,追溯其源,有时大彬竹刀成字、李茂林书号记、孟臣制行书款,清时陈鸣远已用行草隶篆款之,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及其“曼生壶”将紫砂书画陶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位,其时,书画大家与紫砂陶刻的结缘,对于推动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自陈曼生后,紫砂陶刻风生水起,清末民初开始,国内书画名流纷纷笔涉紫砂、壶上书画,其后,出现了卢兰芳、陈少亭、任淦庭、诸葛勋等一批本土陶刻高手,形成了各显其能、各展其艺的浓郁的紫砂陶刻氛围。
其时,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说把紫砂陶刻艺术逐步推向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任淦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任淦庭的陶刻艺术现代紫砂陶艺名家承先启后的老艺人有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钻研业务,刻苦磨练,攀上紫砂陶艺的高峰。
他们是众多紫砂艺人中的佼佼者,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在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辅导”称号,享受优厚的政府待遇,并留下许多紫砂佳作。
作为七老之首,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陶刻名家,他就是被尊为“大匠淦庭,一代宗师”的任淦庭。
任淦庭(1889—1968),字缶硕,名干庭,号石溪、聋人、大聋、漱石、左腕道人、左民。
他出生于宜兴,15岁时拜宜兴紫砂雕塑彩绘名手、民间画师卢兰芳为师。
1917年,“宜兴吴德盛陶器行”创办,师满出徒的任淦庭也在店中陶刻谋生。
1943年,任淦庭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为技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聋、聋人即是纪念这一时期的历程及对师兄陈少亭的铭感之情,并激励自己虽然耳聋但要赶超前人的信念。
陈少亭在紫砂彩绘技法、陶刻技法上亦手把手,一刀刀传授任淦庭技艺。
任淦庭在卢兰芳教授下,在师兄陈少亭传帮带下,技艺逐渐加强。
时紫砂彩绘、雕刻十分时兴,制品面广量大,每天从早上忙到很晚才能休息。
特别是做下手的更苦更累。
往往师父、师兄休息了,任淦庭还得忙,但任淦庭从不叫苦。
卢兰芳与上袁村邵云如交好,至上袁、蜀山、潜洛陶刻彩绘一般住在邵云如家,与邵云如切磋技艺。
邵云如,紫砂陶刻名家,艺名“北岩”。
卢兰芳与邵云如谈书论艺,唯任淦庭不在其身边。
邵云如问明究竟,知道任淦庭有耳聋毛病,自卑避人,十分疼惜,经常关心照顾任淦庭,并尽力耐心讲解,用笔墨、竹刀作示范,传授技艺,使任淦庭得益匪浅。
后任淦庭曾回忆说:邵云如亦算得上半个师傅。
艺成后,任淦庭一直在卢兰芳身边,或做下手,或由卢兰芳布局刻画,任淦庭补描刻绘。
至民国以后(1911),卢兰芳被聘至上海永安公司任专职画师,任淦庭才逐渐自立,自刻自画为生。
自立之初,任淦庭以陶刻彩绘一般紫砂器具为主,亦在仿古器上作陶刻装饰,其时署款为“干庭”、“大聋”、“聋人”。
经受磨砺练真功
民国五年(1916),“宜兴吴德盛陶器行”(或称店)创办。
老板吴汉文,著名陶刻名家、收藏家、经营家、陶坊主。
擅陶刻、能制壶,阅历广博,交友甚众。
“吴德盛”创办之始,聘请邵云如、卢兰芳、崔克顺、陈研卿、陈少亭等为陶刻客师,聘任任淦庭为陶刻技工,长年替吴德盛制品陶刻装饰。
吴汉文慧眼识宝,看中任淦庭的不言不语,埋头陶刻的性格,逐开始培养。
在布局章法、刻工线条上,吴汉文严加要求,十分讲究,并依照自己的眼光、观点、要求,一一要求任淦庭。
任淦庭在吴德盛受到吴汉文的器重,加倍努力,苦练刀法技艺,虚心接受吴汉文的督导,并努力学习吴汉文的刀法技艺。
几年以后,任淦庭在刀法逐渐纯熟的基础上,开始对紫砂高档器皿进行陶刻装饰。
先由吴汉文督导打底子,按排布局章法,得到吴汉文的认可或修改后,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面的陶刻装饰。
其间,任淦庭署款为“干庭”、“左民”、“左腕道人”。
任淦庭原是左癖子,用左手写字作画,习以为常。
至吴德盛后,吴汉文要求他练习使用右手。
任淦庭听从吴汉文的教导,逐渐训练使用右手,经过刻苦训练,竟练成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的“绝技真功”。
特别是在同一器具上作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或是在成对器物上作飞禽动物时,任淦庭能同时用左右手,对称作画,布局舒坦,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紫砂陶刻界独创的绝技之一。
二十年代以后,“吴德盛”出品的花盆、鼎罐、瓶盘类制品,均在书画陶刻上比较讲究,山水、花卉、翎毛,动物等图案不一,形态各异,有许多制品为任淦庭所陶刻装饰。
其时,任淦庭由技工升任为技师。
三十年代之后,“吴德盛”名号越来越响,“金鼎商标”品牌亦越来越响,许多名人政要订壶定壶均由吴汉文接洽。
其时,吴汉文经常邀请书画名流来宜在紫砂壶上作书绘画。
有些制品的书画陶刻装饰由任淦庭替代吴汉文运刀作刻,署款为“干庭”、或为“干庭”、“陶”同时落款,可见吴汉文对任淦庭的信任程度。
在“吴德盛”最兴盛时期,名人政要经常在“吴德盛”对面的“立新旅社”落脚下榻,随时都会进入“吴德盛陶器店”参观,亦会到陶器店后面的制作陶坊参观。
遇有名人政要参观,任淦庭总是不言不语,不吱一声。
遇有他不愿回答的问题或难题,他充耳不闻,或在工作桌台上的衬坯垫子上书写“聋子”二字,应付搪塞过去。
这是任淦庭生活的机智和经验的积累,对此,吴汉文十分欣赏。
吴汉文所收藏的古器玩物、紫砂珍品并不对任淦庭回避,使任淦庭大饱眼福,对提高技艺,借鉴、借用、引鉴和摹仿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淦庭在生活上十分朴素。
他幼年丧父,中年丧母,命运多变,养成生活朴素的习惯。
三十年代,任淦庭技艺已经成熟,并为艺途生涯第一个高峰期。
任淦庭却整日埋头于陶刻技艺的钻研,一有时间就练书作画看书,寻章摘句,提高文化修养,从没有挥霍浪费之情况发生。
任淦庭其时已具有较高的书法绘画技巧和扎实的用刀功底,陶刻作品手法多样,因材施艺,书味浓郁,步入紫砂陶刻名家之列。
桃李天下成大家
抗战爆发之后,“吴德盛”遭受日军飞机轰炸而夷为平地。
盛极一时的“吴德盛”终于倒闭。
任淦庭被迫离开二十余载苦练成艺、刻骨铭心的“吴德盛”。
时宜兴窑场败落,陶器行业十分萧条,任淦庭无活可干,流落乡村,以卖书画糊口度生。
1943年以后,窑场渐有恢复,任淦庭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为技师,与蒋永西(艺名“岩如”)结为至友,并长期与蒋永西搭档合作。
任淦庭运用自己善于布局绘画的特点,结合蒋永西刀法纯熟的特点,由任淦庭画,蒋永西刻。
两人合作的陶刻署款为“店号”款或“漱石”款。
任淦庭自己刻款署号为“石溪”。
1955年春,艺人归队,任淦庭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于1956年被任命为“艺人”,担任技术辅导员,悉心培养艺徒。
此后,任淦庭进入第二次创作高峰期。
其间,任淦庭潜心创作,题材多样,吉祥寓意,有着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他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陶刻装饰作品,给陶刻艺术增添了新的画面,新的内容,新的生活情趣。
《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记述时代事件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喜上眉梢》、《春燕画筒》将自己对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进陶刻装饰之中,感情细腻,刀法纯熟,线条顺畅,融情、物、画于一体,协调配合,得体大方。
《渔舟听莺》、《腊梅喜鹊》以画面生动,丰富活泼,创意鲜明而为南京博物院收藏。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间,任淦庭创作了大量的紫砂陶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传统风格为主。
其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与所刻绘器皿相映成趣,相映成辉,独具风貌和韵力。
署款为“任淦庭”、“缶硕”等。
任淦庭悉心培养艺徒,为紫砂陶刻后继有人尽心尽力,作出较大贡献。
当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均受其技艺传授,得其教诲。
任淦庭1957年出席“全国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同年底又出席“全国群英会”,在工艺美术界影响颇大,。
时近晚年,任淦庭仍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其各人特长分赠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1968年,著名陶刻名家任渔庭逝于宜兴蜀山,享年78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
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
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作品有陶器壶、盒、瓶上雕刻《和平幸福》、《母女种菜》、《八仙上寿》、《春到农村》、《田间归来》、《溪水罱泥》、《月月红》、《婆媳养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