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赏析
《七七事变》电影赏析

恶战前与家人惜别
即将迎来硝烟的卢沟桥
二十九军动员全体官兵向日寇发起全面抗战
二Hale Waihona Puke 九军与日寇英勇血战无情的战火吞噬着古都
名将战死疆场
张自忠将军率最后一支部队坚守北平掩护主力撤至保定, 在38师最后撤离北平时,百姓含泪相送
本片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开始的前后经过。
华北事变后日军从关东与本土 调集大量兵力进入平津,企图 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一举吞并华北!
日军企图拉拢29军、遭到全军上下一致反对!
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29军上至军长下至排长带领部队时刻严密防范日寇进攻
北平群众拥护29军共同抗日
结合所学知识,以《人民踊跃支援前线》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人民踊跃支援前线的赏析历史文《人民踊跃支援前线》赏析历史文一:《人民踊跃支援前线》是一幅描绘历史场景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
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传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正义事业的支持。
首先,从构图上看,画面中心呈现出一位身姿挺拔的士兵,他手持步枪,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
士兵的形象凸显了抗战时期中国军人的英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在士兵周围,是一群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他们或举起拳头高喊口号,或挥舞着红旗,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和决心。
整幅画面通过士兵和人民群众的有机结合,展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力量,凝聚起抗击侵略者的共同信念。
其次,色彩运用上,《人民踊跃支援前线》以鲜明的红色为主调,这是象征着革命和热情的颜色。
红旗、红衣、红帽等元素在画面中大量出现,使整幅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感。
同时,画面中还穿插了一些黄色和蓝色的细节,黄色代表阳光和希望,蓝色则象征着坚定和忠诚。
这种对比色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也更好地传达了人民群众对抗战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深深的热爱。
最后,艺术手法上,《人民踊跃支援前线》采用了写实主义风格,力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士兵的肌肉线条、人民群众的面部表情都被刻画得非常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画家通过巧妙的透视和布局,使人物和背景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精湛的艺术技巧,使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人民踊跃支援前线》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感人内涵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团结和勇敢,讴歌了人民群众对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
这幅作品不仅是对那个特殊时期的纪念,更是对英雄先烈的崇敬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的表达。
《人民踊跃支援前线》赏析历史文二:《人民踊跃支援前线》是一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宣传画作品,创作于1949年。
岳飞《满江红》赏析

岳飞《满江红》赏析岳飞《满江红》赏析岳飞《满江红》赏析1原文满江红·怒发冲冠朝代:宋代作者: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壮志一作:壮士;兰山缺一作:兰山阙)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注释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赏析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
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
历史运动题材电影《烈火战车》影评赏析

历史运动题材电影《烈火战车》影评赏析《烈火战车》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为了尊严,一个为了信仰,这也是关于人性的故事,坚持你相信的,并取得成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故事哈罗德亚伯拉罕,一个犹太金融家的儿子,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天才的短跑选手。
在20年代的英国,这个内心温柔而敏感的年轻人用他外表的孤傲和强硬对抗周围的歧视与不公,用他如风的双脚把剑桥乃至英伦三岛的短跑纪录一遍遍甩在身后,立志去征服一个又一个充满偏见的冷漠心灵直到他遇见埃里克林德尔。
出身于传教士家庭的埃里克,是全苏格兰最好的橄榄球手,他从内心里感到上帝给了他善跑的双腿,就是为了用它们为上帝赢得荣耀。
他放弃了橄榄球,专心练习跑步,他的目标是在奥运赛场上为上帝争得光荣。
看过埃里克的比赛之后,一向把跑步视为战斗的哈罗德竟然心生恐惧,他从没看见过这样的人,完全凭着本能和不可思议的意志力跑步并赢得胜利。
果然,在他们的交手中他败了,可重新振作起来,刻苦训练,决心在奥运会上战胜这个温柔的苏格兰人。
1924年,巴黎奥运会。
因为百米预赛被安排在星期天,埃里克坚决不愿在主的安息日跑步,遂与队员调换了项目,参加400米比赛。
结果,亚伯拉罕战胜了强大的美国人,终于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而埃里克更是不可思议地在400米中夺得了冠军,为英国人获得了一枚意料之外的金牌。
电影拍摄于1981年的英国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系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一直被认为是体育励志电影的经典。
影片用倒叙的手法,由1978年哈罗德的葬礼开始,回溯了英国历史上这两个伟大的短跑选手那振奋人心的跑步。
与其说这是一部描写个人奋斗的励志片,不如说它展示了一个人内心坚持和信仰的勇气。
哈罗德有张与亚伯拉罕林肯一般瘦削冷峻的脸,他的强硬高傲源于他的敏感自尊,跑步是他赢得尊重的方式。
他要克服歧视不公,克服内心对于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克服来自世俗社会的压力。
高中美术_红色记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红色记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分析,学会掌握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素养目标:通过图像识读,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感知、评价、表达,有正确的审美判断,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美术的早期状态。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红色美术的“萌芽时期”的主要形式(二)建国后红色美术【了解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拿起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红色作品,出现了许多反映历史,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
图片展示—早期新年画形式、向“苏联”学习的红色美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画等。
学生欣赏建国后红色美术作品,体味建国前后的变化。
【重点分析】《开国大典》1.了解作者:董希文先生为浙江绍兴人,中央美院教师,被毛主席誉为“油画大师”,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组长等。
《开国大典》被广大中国人民所熟知,凝聚着一代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2.画面内容欣赏画面,说一下画面描绘的内容?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时刻。
3.画面构图学生观看作品感受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主席的中心位置毛泽东同志位于什么位置?构图有两大特点:画面一虚一实、画面右侧去掉一根柱子。
4.画面色彩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红黄蓝相互映衬,既体现了节日气氛,又将中国传统色彩加入画面,体现典型了中国审美情趣。
烧荒艾青赏析

烧荒艾青赏析烧荒艾青赏析艾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以其深情的诗词和扎实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首备受赞赏和喜爱的诗篇,那就是《烧荒》。
本文将对《烧荒》进行全面的赏析和解读。
一、《烧荒》的诗歌背景《烧荒》是艾青在1941年创作的一首抗战时期的诗作。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入侵,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整个国土上,人民的生活陷入困顿和苦难之中。
而《烧荒》正是艾青对这场战争和人民疾苦的深刻思考和反思的产物。
二、《烧荒》的主旨和主题《烧荒》这首诗的主旨和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困境,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憎恶和愤怒。
其次,它赞颂了勇敢抗战的人民,传递出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信念。
三、《烧荒》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烧荒》是一首由十四行诗组成的长诗,在形式上非常规范。
整首诗采用了统一的押韵和韵律,并且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这种压抑而内敛的诗歌结构,恰如战争时期人们内心的焦灼和苦闷。
四、《烧荒》的诗歌意象《烧荒》中运用了丰富的诗歌意象,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先,通过描绘烧荒的场景,作者展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摧毁和困难。
其次,作者通过烧荒和饥饿的意象,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愤怒和痛苦。
最后,在最后一句“我是中国的儿子”中,作者用身份的坚定和自豪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五、《烧荒》的语言运用《烧荒》中的语言凝练而有力,经过艾青精心斟酌和选择的词语,使整首诗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诗中所用的动词“糠飞”、“焚心”、“化幽黯为明朗”等,都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抗争。
而诗歌最后一句“我是中国的儿子”,更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归属和责任。
六、《烧荒》与现实《烧荒》一诗虽然是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但是其内涵和主题却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
诗中所揭示的战争痛苦、人民奋斗和民族自豪感,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能够共鸣的。
同时,即使在当代的和平年代,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珍惜和平,捍卫民族文化和认同。
抗战电影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抗战电影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战电影这一激动人心的题材,通过对抗战电影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的电影类型。
抗战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再现中国人民英勇抵御日寇入侵、保卫国家独立的历史事件,传递了铭记历史、爱国情怀的主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抗战电影相关名词进行深入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其内涵,并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言、抗战电影名词解释、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与目的,并概述文章结构。
接下来的“抗战电影名词解释”部分将系统解释与该题材相关的专业术语或特定概念,帮助读者了解其含义和背后所包含的信息。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依据这些专业术语或概念,重点呈现抗战电影的要点和特征,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展开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前文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抗战电影作为反映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
1.3 目的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传达以下目的:首先,通过解释抗战电影相关名词或概念,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这一特定电影类型的内涵和特征。
其次,通过详细讨论抗战电影的要点,在读者中引起对该题材更深层次思考与研究兴趣,并提升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意识的认知。
最后,在结语中强调抗战电影作为传递爱国情怀和铭记历史的重要媒介,并希望此篇文章能够增进读者对该类型电影的赏析和关注度。
2. 抗战电影名词解释:2.1 解释说明1抗战电影是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作品。
它们通过讲述和展示抗战期间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以及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向观众传递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核心价值观。
2.2 解释说明2这些电影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情节,刻画了许多重要事件,如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并塑造了一批英勇牺牲的抗战英雄形象。
《八女投江》舞剧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八女投江》舞剧赏析林 欣(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摘要】《八女投江》是一部老百姓家喻户晓的、非常典型的抗战题材作品,讲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与日伪军展开的一场激烈的角逐战。
她们吸引日伪军的注意力,使主力部队摆脱了日伪军的攻击,但是她们被困在了河边,在没有支援和身受重伤的情况下,毁掉了她们仅有的枪支,一起投进了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关键词】舞剧《八女投江》;女战士;舞剧赏析【中图分类号】J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8-0077-03【本文著录格式】林欣.《八女投江》舞剧赏析[J].北方音乐,2020,09(18):77-79.一、故事梗概1938年的夏天,日军、伪蒙、伪满军将近三千人在松花江的下游发动”三江大讨伐”,企图一举歼灭当时的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为了摆脱日伪军的追击,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转移的方向转向西边,在这条路线上遭遇到了日伪军的多次包围和袭击,牺牲了许多优秀战士,但这次转移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10月,5军1师一支将近上百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
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在她们的指导员冷云的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战。
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的火力,使主力部队摆脱了日伪军的攻击,但是8人却被日伪军包围了起来,困在河边,没有救援。
尽管身受重伤,但她们誓死不屈,毁掉了手中的武器,一起走进了乌斯浑河,投江的同时她们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随后集体沉入江底,壮烈牺牲。
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她们的指导员冷云,年仅23岁,最小的是王惠民,年仅13岁。
二、剧情分析剧情开始,紧张的音乐使观众的心弦紧绷起来,八位女英雄的双眼紧紧盯着前方,表情凝重,坚定的表情在跟观众诉说着她们要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决心。
接下来,在一段急促的音乐声中,有两名队员在战斗中受伤了,气氛开始慢慢变得凝重起来,此时的小战士紧紧依偎在班长胡秀芝的怀中,瑟瑟发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题材作品何以经典难现?
抗战题材的写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始终是重要的脉络,曾经涌现出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等方面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然而,抗日战争胜利过去近70年,尽管历史留给我们足够的距离,也留给我们足够的眼光和力量去透视这段岁月,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品还少有出现,原因何在?何以有大量重复、平庸甚至低俗的作品占据荧屏?当前的抗战题材写作怎样才能在思想认识、叙述方式、文学观念、史料挖掘、历史意识以及现实观照等方面有所突破?
抗战题材作品娱乐化、庸俗化现象严重
“横店摄影基地有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拍抗战题材的电视剧。
”中国作协创研部评论家李朝全说,有些抗战题材的剧中出现手撕鬼子、用手榴弹炸飞机的雷人场景,如此荒诞、滑稽的电视剧,败坏了神圣的、悲壮的历史,抗战题材电视剧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问题严重。
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倡导真诚写作,回到历史真实,用严肃的态度还原历史。
很多抗战题材的作品遮蔽真相、消解真实性,没有经得住推敲的细节,有严重的娱乐化倾向,缺乏精神性、文化性、诗性的品质,这是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对抗的。
评论家李建军提出,写日本鬼子多么坏、多么蠢,我们多么勇敢、多么机智,都是外在化的。
那么内在化的关于战争的叙事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要有人性,有反思。
战争是巨大的人为灾难,
不管对被侵略者还是侵略者而言都是巨大的灾难,这些需要站在很高的基点看。
抗战题材作品娱乐化盛行的另一面是历史真实的缺位。
《解放军报》记者傅逸尘在阅读了大量当下抗战题材作品后,感觉现在很多抗战题材作品,尤其长篇小说,看不出作者写的是哪一场战役,看不到当时任何真实的历史风貌,看不清战争进行的过程,也不讲究战略战术,武器都很不专业。
面对抗日战争这段惨烈悲壮的历史,很多虚构作品缺乏悲剧精神、缺乏悲悯情怀、缺乏存在感、缺乏超越性。
他说:“有很多作品想象力过于泛滥。
作家写作这样的历史题材时,过分依靠想象力是可耻的。
”
抗战题材作品怎样才能有所突破?
曾经以《亮剑》、《狼烟北平》等作品为读者熟知的都梁,几部战争题材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他的新作《大崩溃》也已纳入拍摄计划。
在作品动笔之前,都梁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寻找史料,包括公开的出版物和相关文献,采访当年的抗日老兵等,另有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辨别史料真伪。
都梁认为,一部严谨的军事小说,不仅需要史实真实,各种细节也必须经得起推敲。
“在我们被影视剧培养出来的印象中,国军军官往往穿着笔挺军服,皮鞋光鉴照人,有空就喝咖啡吃西餐,武器也是精良的美式装备。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都梁说:“我想重新梳理抗日战争中一些模棱两可的史观和史实。
比如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配合,比如花
园口决堤,这些问题的讨论在之前都是政治大于史实。
现在过去那么多年,应该客观评论。
”
“战争行为作为人类的极端行为,写出了人的状态、人的命运的极端状态,战争和苦难是文学取之不尽的题材,我们的军旅文学是有广阔天地。
但是这类题材没有经典,原因是没把作品当人来写。
”作家王树增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抗战题材以及热播的电视剧,还有类型化的痕迹。
这是妨碍我们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
不是我们无能,不是作家文学感觉差。
我们还没有寻找到文学创作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就是优秀文学作品永远写人类共通的情感。
王树增表示自己有写抗日战争的愿望,但不成熟。
“我多么希望豁然开朗的状态,往往只是一点缝隙中透过一点光亮,我沿着这光亮往前钻。
正因为我们对历史的困惑才有写作和阅读的热情。
困惑永远是写作的动力。
”
作家张正隆注意到《士兵突击》《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作品,他认为很多作品在不断地突破。
张正隆说,军事题材永远有读者,人来到世界上或多或少有英雄情结。
为什么古今中外名著中很多是军事文学?战争是典型的环境,把人的人性和兽性推向极致。
军事文学有众多读者,没有经典是写得不好,是作家的问题。
中国作家不比外国作家写得差,而且中国有丰富的生活和土壤。
作家徐剑认为,中国作家的写作不缺乏技巧,但是缺乏强大的思想穿透力。
如果没有真实的采访,单凭想象的东西支撑不了抗战作品,更无从谈及历史真实感。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作协采取了有力措施扶持、研讨抗战题材文学创作。
据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透露,目前已有不少作家的抗战题材作品入选2012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包括李西岳的《血地》、马泰泉的《生死界》、海飞的《回家》、简宁的《水吼》、郝炜的《雪崩》、刘强和解永敏的《盘踞》、王剑冰的《天大地大》、何顿的《黄埔四期》、杨树的《决战东宁》、李骏虎的《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王秀梅的《一九三八年的铁》等长篇小说,彭荆风的报告文学《旌旗万里》,张笑天的《白山黑水》、刘俊杰的《帝国阴谋》、孙昱莹的《雪地金达莱》等电视剧剧本。
梁鸿鹰说,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切入抗战,其作者大多创作功底深厚,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并为完成创作进行了扎实的积累,创作抗战题材的作品,应该具有历史的反思意识和人性开掘深度,以思想的厚度取胜,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叙述中通过人物命运反思历史,达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的较好融合,通过多侧面的历史书写积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热情呼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