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读书笔记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带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首次出版。
该书以作者的实地考察为基础,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的所见所闻,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抗日救亡等历史事件,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形象。
本书作为一部红色经典,对于我们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我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笔记和摘抄。
二、主要内容概述1. 红军长征的历程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详细描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
斯诺通过实地考察,记录了长征途中的种种困境,如缺粮、缺医、缺药、缺衣物等,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2.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斯诺在书中介绍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革命根据地。
斯诺详细描述了根据地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展示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努力。
3. 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形象斯诺在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他描述了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工作习惯、思想观念等,使读者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斯诺也客观地记录了其他革命领袖的形象,使读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认识更加全面。
4. 抗日救亡运动斯诺在书中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他记录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历史过程,以及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斯诺认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读书笔记及摘抄1. 摘抄:“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不仅使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锻炼了红军的意志,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2. 摘抄:“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英勇顽强,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狼牙山五壮士》读书笔记

《狼牙山五壮士》读书笔记《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讲述了五个年轻人在威胁生存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地舍弃一切,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进行抵抗的故事。
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读后令人深受鼓舞。
故事背景设定在1940年代中国河北狼牙山附近的抗日战争时期。
五个主人公分别是刘长春、朱焕、孔祥熙、杨子荣和徐宝源。
他们都是狼牙山上的游击队员,特别受到村民们的尊重和爱戴。
故事从五壮士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一场战斗开始。
五壮士原本丧失了一切优势,但他们面对敌人时却没有一丝退却的思想。
他们知道只有抵抗下去,才能保卫家园。
在敌人的压力之下,五壮士选择了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然而,他们却遭到了更多的敌人的袭击。
五壮士虽然身处险境,却毫不退缩。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五壮士遭到了敌人的围剿。
他们困在了一个小山洞中,显得一筹莫展。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
他们挖地道,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通过勇力、智谋和团结,五壮士最终成功地消灭了所有的日本侵略者。
通过阅读《狼牙山五壮士》,我对抗日战争更加深入地了解了。
这五个年轻人身上充满了坚定的信念、爱国主义的热情和勇气。
他们在生命的危险面前仍然选择了与敌人抗争,忠诚地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战斗。
小说中的五壮士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是一个个普通的农民青年,但他们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以正义和道义感作为行动的指南。
他们相信,一个人应该牺牲自己的一切来保卫国家,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这一点。
这本小说给我更多的是勇气和责任感。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为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此外,小说还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五壮士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刻保持团结,并最终战胜了敌人。
这启示了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团结合作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并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史》读书笔记500字

《抗日战争史》读书笔记500字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抗日战争史》。
翻开《抗日战争史》,映入我的眼帘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
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
无数英雄事迹能够让我们感慨万千,而伟人们的事迹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颂。
也许正如“距离感产生美”这一句话所说的一样,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于那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不是十分地敏感,而更加喜欢关注的却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小情节。
当中,一封简短的书信《告全军将士书》就让我感触良多。
那是发生在淞沪抗战的过程中事情:即将投入战斗的第五军广大官兵,士气高昂,决定与第十九路军团结一致,并肩战斗,抵御暴日侵凌。
此时军长张治中特发布的《告全军将士书》中写道:“深望我军将士,人人抱必死之心,以就国家,以救民族。
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
6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60年后,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
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既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是伟大的抗战将士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难当头,英烈辈出。
从杨靖宇、彭雪枫,到佟麟阁、张自忠……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
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勿忘国耻,让我们记住这一段艰难岁月,记住这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歌。
铭记住用鲜血染红的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读书笔记

抗日战争读书笔记抗日战争,既是民族生存伤痛的历史,又是民族意识觉醒的历史,更是民族意志锤炼的历史,这段历史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巨大到何种程度?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的殊死抵抗,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和平;没有抗日战争的洗礼,就没有今天中国人的血性。
今天的中国,经济昌盛,社会繁荣,随着老一辈经历战争的人的陆续离逝,战争的伤痛早已抚平,抗日战争渐成故事题材。
然而,一些故事说的越生动,历史的客观却越模糊。
现在国内层出不穷的抗战片很多,一些片子考虑受众面广和影响力的问题,细节处理失之真实;一些片子则粗制营800进攻。
191931.10.8 日本空袭锦州(是张学良东北丢下的300多架飞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首次发生的对一个和平城市的空袭,日本不宣而战。
11月27日,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命令向辽西、锦州发动攻势。
28日日本参谋本部下令撤回。
12月28日,日军再次向锦州发起进攻。
张学良20万军一枪不打放弃锦州,退守山海关以内。
东北的沦陷致国民党重新讨论统一问题,广州方面要求解除蒋的权力,蒋22日离京,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和海陆空军总司令职务。
1932------------------------------------------------------------------------日军上海滋事,“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1.3 日军占领锦州。
1932.1.中旬国联组成调查团去远东进行调查,10月公布调查报告,称“九一八”事变不愉快中国抵制日货有关。
1933.1,国联通过了《中日争论报告书》,明确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迹与制造满洲国的罪行事实,要求日军撤回,恢复到事变前的状态。
1【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事变)日本军方为转移国际上对东北问题的注意力,关东军参谋坂垣征四郎与日本驻上海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密谋策划挑事。
一是借《民国日报》登载朝鲜人李泰昌狙击天皇的事件向上海市长吴铁城抗议;二是川岛芳子找来日本僧人,再寻人假扮中国流氓袭击僧人,冲进三友实业社,烧毁仓库,要求立即解散上海抗日团体,撤出中国军队等。
《一寸河山一寸血》读书笔记

《一寸河山一寸血》读书笔记这是一部描写中国正面战场抗日全史的著作,作者通过幽默诙谐的笔调,本着对历史尊重负责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画面。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它与《明朝那些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者将原本呆板的历史描绘的有血有肉。
在我看来,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并没有受到太多政治层面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真实的写出了正面战场的场景。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看法,我既有感悟,又有些许疑惑。
读完此书,我更加明白了正面战场的总体战争格局和战争的演变过程。
从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以及长沙会战、出征滇缅等等。
中国军队在这些战场上尽显中国将士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男儿本色和英雄气概。
每当读到战斗场面极其之惨烈时,眼眶早已湿润,内心亦无比震撼,不由发出国军实属不易之感慨。
书中对正面战场上优秀将领的描写亦使我难以忘记,他们有抱着必死决心的张自忠,有克服百般困难的李宗仁以及令日军胆寒的薛岳、汤恩伯,此外还有傅作义、杜聿明、邱清泉、张灵甫、胡宗南等人。
虽然这些人后来在解放战争中的作为不敢恭维,但其在与外来侵略者的抗争中所表现的优秀的战斗能力、指挥能力,同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精神以及在抵抗外来侵略中所做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
我觉得当读完一本书之后,最起码应有自己的见解思考和判断力。
因此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也有以下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蒋介石对日本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和不抵抗政策。
对内极力扼杀共产党和各地军阀力量,希望国内能够真正统一安定,对日本则坚持妥协退让的态度,寄希望于外国列强的干涉和国联的同情。
“七七事变”爆发后,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提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保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再到后来蒋介石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
红色书籍的读书笔记三篇

红色书籍的读书笔记三篇【篇一】红色书籍的读书笔记20__年12月15日,参加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
参观了淞沪会战等红色革命圣地。
重温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红色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充分领悟学习了长征精神和真谛。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
我们要象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
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
有关抗日的读书笔记

有关抗日的读书笔记《战争与人》的读书笔记作者:王火此书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节振国传奇》、《外国八路》、《浓雾中的火光》、《雪祭》、《流萤传奇》、《王冠之谜》、《女人夜沙龙》等。
本书特点:1.整个过程描写细腻,书中刻画的人物比较多,其写作类似记叙文,使人能认真读下去。
2.作者文学知识丰富,大量引用了唐诗,宋、元的词。
作者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从国民党中间派来描写,通过中间,展开极左、极右及左右逢源,忽左忽右的人物,并时刻用共产党人柳苇及其兄弟来作童霜威的引路人。
着重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及所作所为,代表了国民党当时的实际情况及腐败现象,也说明了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的主要原因。
3.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较好。
比如:柳苇和方丽清,时刻对照她俩的思想、气质、性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等。
4.作者能用一句话把一个人物介绍完整的手笔实在高超。
但是整个作品中比较罗嗦,什么事情的来龙去脉介绍的都比较多,有时让人无法忍受。
我认为刻画的人物都很有个性:童霜威:为人处世圆滑,明哲保身,但有爱国心,儒家思想在他身上有较好的体现,有正义感,有学问。
柳忠华:一个标准地下工作者的形象。
方丽清:浅薄、粗俗,让人时时感到她的俗不可耐。
最大优点:年轻、漂亮,但被她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所掩没。
谢元蒿:是李宗吾《厚黑学》中厚黑的典型代表。
张洪池:是个绿头苍蝇。
欧阳素心:聪明、漂亮,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是完美的结合,正因为美,才使她的结局悲惨,作者力求达到维纳斯的效果,残缺才是美。
童家霆:是中国希望的一代。
陈玛荔:人物描写较好,很有分寸,追求一种年轻的美,心灵的爱情,当达不一自己的要求时能委曲求全,符合她的身份,能为爱情抛下尊严,哪怕是得不到的。
冯村:办事牢靠,善解人意,时刻尊重维护自己的主人,是个难提的好秘书。
看着不知何时记下的一篇读书笔记,感觉自己现在看的书很多,谈不上是在读书,收获不大。
《保卫延安》精彩读书笔记

《保卫延安》精彩读书笔记保卫延安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抗日根据地的小说,作者冯雪峰是一位优秀的革命作家。
小说通过讲述抗战时期延安的人民和游击队员们顽强抵抗侵略者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被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所吸引,深受启发。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例如,书中的主人公刘家援是一个精明果断、勇敢坚定的游击队队长,他不畏强暴,敢于战斗,并能够带领队员们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
而刘家援的妻子王敏则是一个勇敢而智慧的女性,她不仅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感觉他们就像是活生生的人物,我为他们的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发展紧凑有力,充满了悬念和矛盾冲突。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受到充满紧迫感的情节推动力。
例如,当日本侵略军进攻延安时,刘家援带领队员们进行英勇抵抗,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击退了敌人。
而当王敏被日本特务抓走时,刘家援不畏艰险,不顾生死的决心去解救妻子。
这些紧张刺激的情节设计,让我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以至于熬夜追看故事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小说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人深思。
作者通过刘家援和王敏这对英雄夫妻的形象,展现了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光复祖国不惜一切的精神。
他们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用生命去守护民族的希望和家园。
他们的爱情与使命相结合,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意志。
这种将个人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延安抗战时期的典型事件和伟大的人物,如抗战胜利纪念碑的落成、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英明决策和指导,都被融入到小说中,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氛围和真实性。
总而言之,保卫延安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优秀小说。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时期延安人民和游击队员们坚持抗战的艰辛,以及他们为了民族解放的精神和奉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题材读书笔记
【篇一:抗日战争读后感范文】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
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
么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
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在抗日战争文章中,我看到了
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
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
搏的八路军战士们。
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
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
争的汪洋大海。
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
的指示。
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
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
最后,蔡延锴军长亲
临前线指挥??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
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
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
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
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
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
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
一次国民战。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
年前的那场胜利。
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
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
承载的任务。
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
的新中国。
【篇二:抗日战争读后感】
篇一:抗日战争读后感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
在2005 年抗日战争
胜利60 周年之际我准备上看完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无疑是
责无旁贷,却又难以承载的任务。
这场在1945 年9 月3 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 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
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
从1840 年开始到抗日
战争胜利的105 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 年前的那场胜利。
那是近100 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
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
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
这个代价太大了!
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在上,我看到了炮火连天、
浓烟滚滚的战场。
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战士们。
我还看到了19 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
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
一个个19 路军沉着应战。
我还
看到抗战1 月27 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
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
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同
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
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
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篇二:抗日战争读后感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抗战》,它是文献纪录片《抗战》的同名
书册,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那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走进这本书,我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豺狼面目:六个星期的疯狂屠杀,使昔
日美丽的南京城变成了人间炼狱;罪恶的细菌战,夺走了数十万中
国
军民的宝贵生命。
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美丽的国土整整八年,每
想到这些,我都悲愤不已。
走进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千千万万中国
人的爱国情怀。
战火硝烟中,无数中国军民拿起刀枪,与侵略者展
开殊死搏斗。
有许多英雄让我难以忘怀:巾帼英雄赵一曼,面对敌
人的酷刑,毫不动摇,坚强不屈,慷慨就义;抗日将领杨靖宇,在
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肚腹,发现里面只有棉絮、干草。
还有许多少年英雄与日寇斗智斗勇,其
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二小。
日军抓住他,让他带路去找八路
军的伤病员和后方机关,机智的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有来无回,但王二小却永远葬在了山间。
【篇三:抗日战争读后感】
忠实于历史铭记于历史
——王树增《抗日战争》读后感
《抗日战争》应该是王树增战争系列的最后一部,我想之所以搁在最后除了抗日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战争规模远非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所能相比之外,我想还是这段历史在于至今对这段历史争议颇多,出于不同的立场产生了大量的不同解读观点。
好在大量的引用注释说明这并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非虚构的作品,对于“梳理那段历史的每一寸时光,梳理中华民族的心灵史”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正面的意义。
严格说来作者还是基于大量的史实资料忠实的回顾了那段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寻求民族自信的历史(尽管出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不同学者产生不同的观点)。
书中既用大量的事实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精神上的中流砥柱,敌后抗日战场是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用足量的笔墨详细记录了国民党政府组织的三十余次大规模正面会战,大量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官兵的被我们所铭记,他们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的作战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尊重与敬仰。
作者不断的强调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缺一不可,任何偏废都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已经倒在战场上的前辈的亵渎,要
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这两个战场。
真正的抗日是艰难的,远非那些抗日雷剧中所展现的如此潇洒与轻松。
装备的劣质,体制的落后以及地方派系的影响,导致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远逊于侵华日军。
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从来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缺乏现代化的战争指挥理念造成中国面对侵华日军产生了巨大的牺牲。
战争的惨烈程度是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的前辈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也是我们今天中国人很难想象的,阅读全书充满了沉重感。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数次面临民族存亡的危险境地,中华民族依然没有被征服,而是在持久战的战略指导下拖垮了侵略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在于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有这样的韧性与忍耐力,至少从1931年到1940年是中国独自在抗击日本的侵略,在这段中国人最苦难的时候中国是
孤立无援的。
即使没有原子弹,即使没有苏联对东北出兵,战争也许会持续多年,但是中国永远不会灭亡,中华民族也不会屈服。
就像作者在接收记者采访时所说:“实际上,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我们这么多年来,对于这场战争的档案整理、留存,口述历史的留存等等这些做得都不够。
我甚至有时候心里很不好过,我们遗忘得太多,对在战争当中为这个民族而倒下的那些人不公平,对于历史也不公平。
”为什么官方大规模的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我想除了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因素以外,还是因为距离那段历史过去了太久的时间,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逐步模糊,随着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逐步远离我们而去。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而是相对客观的回溯了那段历史,对于我们认识那段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足以。
随着官方大规模的组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量的纪念设施得到修缮并向公众开放,诸多的活动也在不断开展,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多去参观学习,那段历史永远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