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带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美美与共费孝通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下·榆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有些人热衷在朋友圈表演?娱乐、炫耀、攀比,可能兼而有之。
一些小程序刚一上线便,恰是迎合了这些心理吧。
简单的地图、直观的数据,用户借此很好地宣示了"世界那么大,我都去看了",()。
莎士比亚有言:"这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
"这句话在社交媒体时代,真是。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广,机会更多,也更简单了。
分享、点赞、转发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被重视、被认可、被崇拜,,不免让人有一种自带光环的幻觉,进而迷恋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快感。
生活不在别处,表演換不来精彩。
远方到底在哪里?不在朋友图,不在镜头里,而是在围绕改变不利的物质条件和懒惰、空想等不劳而获思想的束缚为中心的实际努力里。
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才是应有的生活态度。
否则就算走到,也不能跳出方寸之大的小圈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盛行一时恰到好处长此以往天涯海角B . 蔚然成风恰到好处天长日久地老天荒C . 盛行一时切中要害天长日久天涯海角D . 蔚然成风切中要害长此以往地老天荒(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不会较真各种缺陷、漏洞B . 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怎会较真各种缺陷、漏洞C . 至于各种缺陷、漏洞,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怎会较真D . 至于各种缺陷、漏洞,迷失在情绪中的人们不会较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而是在围绕改变不利的物质条件和冲破懒惰、空想等不劳而获思想的束缚为中心的实际努力里。
B . 而是在以改变不利的物质条件和懒惰、空想等不劳而获思想的束缚为中心的实际努力里。
2020年大连市报关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年大连市报关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逆行夫妻今年33岁的小梅是明月街道清风社区一名网格员,老公德哥是省直中医院肾内科的一名医生,今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夫妻二人义无反顾,分别踏上抗击疫情的征途。
农历大年三十,本是举家欢庆的日子,却因为一场新冠病毒疫情让年味变得沉重,正在外面和其他网格员一起排查新冠病毒疫情的小梅接到了老公德哥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激动地声音,“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不断扩大,医院的发热门诊专门接收和排查这次疫情的居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报了一个名,明天我就要去发热门诊上班了,最近都不能回家。
”听到这段话,小梅的心中忐忑不安,却只说了一句话“老公,你要保重身体,一定平安归来!”,挂完电话后又继续自己的网格排查工作。
大年初一早上,夫妻二人同时离开,最不放心的还是孩子,德哥的父母说:“你们放心去吧,我们会照顾好孩子的,你们一定注意安全!”社区的工作每天都很繁忙。
早上一来到工作岗位,小梅和网格员们就开始沿街开展排查工作,来到每个楼栋进行消毒处理,并沿街发放和张贴宣传公告,给居民测量体温,普及防疫知识,指导居民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在巡查当中有时会遇到没有佩戴口罩的居民,小梅和网格员们会立即上前提醒居民,现在是疫情高发期,尽量少出门,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
社区书记也了解到小梅家中的状况,关心地问道:“你老公在医院发热门诊上班,你要打电话多给他加油鼓劲!”谈到自己的老公,小梅心里满满都是自豪,说道:“他是一名好医生,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好父亲,更是我的好老公,他在医院战疫,我在社区防疫,我们一起加油!”在这分别的一个月里,两个人唯一的沟通就是微信视频,通过沟通,她知道自己老公穿上防护服后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因为防护服的紧缺,不能够造成浪费,也为省下脱防护服的时间救更多的人,老公也知道小梅和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辛勤的工作,晚上还要在没有物业的小区值班,只为打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疫战,为社区奉献小小的一份力。
2020年大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大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
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
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
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
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
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
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
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 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 ,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
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
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2020年大连开发区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2020年大连开发区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
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
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
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
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
男服多用蜻蜒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
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
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
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2020年大连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大连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
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
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
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
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2020年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
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材料二: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美美与共费孝通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 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B.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选择”的心态。
D. 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
2. 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A. 人类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而不同”,就能“天下大同”。
B. 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明。
C. 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D. 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一定会受到某些人的非议、抵制或可能的猛烈的攻击。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势文明,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盲目排斥。
C. 异文化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它的精华和糟粕。
D. 人类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必须力排对“美美与共”的抵触,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答案】1. C 2. C 3. 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人也,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
武德中,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酒,不以讲授为事。
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
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
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
常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
”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注)门下省。
六年,授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
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
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
”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
昔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
”十五年,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
太宗伐辽东,令周与高士廉、刘洎留辅皇太子。
太宗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
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周病消渴,弥年不瘳。
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每令尚食以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疾。
周临终,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
”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
太宗为之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马周传》)注:直,译“进入”。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落拓:豪迈,不拘束B. 遂感激..西游长安感激:不满,气愤C.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草:起草D. 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
敕:整治5.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①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②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③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④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⑤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A. ①④⑤B. 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⑤6. 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周任博州助教时因每日饮酒,不以工作为重,屡次受到责怪,不被尊重。
B. 使马周得以发挥才能的机遇是他离开家乡投奔到中郎将常何家中,并替常何书写奏折,经常何推荐,得到唐太宗赏识。
C. 贞观十五年后,马周频繁调职,官职有升有降。
皇帝更曾御笔题赠马周,以示朝廷对他的嘉奖。
D. 马周机敏,善于分析处理问题,长于陈述奏章,不愿揭示君主过失以博取身后之名,有淡泊功名的节操。
7. 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2)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答案】4. D 5. D 6. C7. (1)常何因为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把这些奏报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
(2)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了一会儿马周还没有到,唐太宗就多次派使者去催促他。
参考译文: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但十分好学,尤其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
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每日饮酒,不以讲课作为正事。
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周游曹州.汴州,又被浚仪县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西游长安。
住在新丰旅店时,旅店主人只照顾其他商贩而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主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后来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上奏,每一条都是切中时务的。
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的。
每次和我谈话,没有不以忠孝作为主旨的。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进入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
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
太宗曾经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中书侍郎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我经常会见到马周论事,援引事例,谈论古今,讲重点删繁琐,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加,没有一字可以减,听起来洋洋洒洒,使人忘却疲倦。
以前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正是这样啊。
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贞观十五年,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
当时唐太宗远征辽东,让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来辅佐太子。
等到太宗回来,让马周担任吏部尚书。
贞观二十一年,又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
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有消渴病,多年不曾治愈。
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病情加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成开成二年,作者的弟弟杜凯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前往扬州探视。
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被迫离职。
8. 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禅智寺的“静”,请就前三联作简要分析。
9. 尾联别开生面,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8. ①首联以“蝉噪”反衬其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风秋雨则烘托出寺的冷寂。
②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以青苔满阶、白鸟徘徊,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③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
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
9. 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与禅智寺的静寂落寞作对比,暗示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2)鹏之背,______________ ;怒而飞,_____________ 。
——庄子《逍遥游》(3)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 。